《兰亭集序》英译文的及物性和语义功能等效

更新时间:2023-06-26 02:37:34 阅读: 评论:0

《兰亭集序》英译文的及物性和语义功能等效综三千宠爱>蛋糕的英语单词
及物性是表述概念功能的语义系统,描述主客观世界的经验意义,而对经验意义的完整转述亦是翻译“忠实”原则的题中之义。“读者反映论”的提出为翻译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奈达“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的观点以及由此衍生的“等效观”极大地促进了翻译理论的建设。“忠实”和“等效”的博弈也由此展开,并成为翻译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研究发现,典型性主要过程类型的翻译是实现语义功能等效的必要条件,语义功能等效还要求非典型性主、次要过程类型的适度调整。
标签:及物性 语义功能等效 翻译策略
炸薯条的英文一、引言杜甫小至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短短的325字,将记叙、抒情、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既描述了文人、雅事、美景、幽情,也论述了作者的人生观,立意高远。作为我国古代散文的一枝奇葩,对《兰亭集序》进行翻译并将其译介到国外也就成为译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林语堂、谢百魁、孙大雨、罗经国等翻译家都对《兰亭集序》进行了翻译。
全球热点>禁毒诗>公司申请域名
从语言学和翻译的视角对如何评价这些译文并推及古文英译方法论和翻译策略的探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理论概述
(一)等效翻译综述
在他没有难成的事奈达(Nida)在“读者反映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即“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奈达的这一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风行欧洲,于80年代传入中国。然而,对于读者群体的关注并非始自奈达。奈达之前,麦休·阿诺德(Mathew Arnold)曾这样阐述:“翻译作品对我们的影响应该与原作对其最初读者的影响一致”(宋志平,2001)。奈达的“等效论”认为,翻译就是交际,判断一篇译文的效用不宜拘泥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要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比较来看,朱厄特(Jewett)的提法“译者要设法使得他给译语读者留下的印象与原语作者给原语读者留下的印象差不多”,已经比较接近“等效论”了。我国著名翻译家瞿秋白也曾有过相类似的叙述:“翻译应当把原文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
…”。1954年,茅盾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说:“文学的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茅盾,1983)。刘宓庆(1999)先生在论及翻译时所言,“接受者因素是语际转换基本作用机制中重要的功能机制”。由此,我们也认为,译者一方面不能拘泥于原文的词汇语法手段、修辞和语体,而应该重视跨语言、文化交际过程的结果,关注译语接受者是否正确理解和欣赏了原文,另一方面译者更要尊重原语作者的经验意义,努力实现经验意义的完整转述。

本文发布于:2023-06-26 02:37: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551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读者   等效   功能   语义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