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古文字释义及其定义

更新时间:2023-06-25 20:26:17 阅读: 评论:0

“道”的古文字释义及其定义
我们所使用的文字,造字之初与华夏民族的先民取之于自然物象和社会现象的思想一脉相承,文字在产生之初就具有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涵,这是前文已有所交待的问题。历史演化至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时,在叙中仍记载着:“古者庖(牛羲) 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法”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观意义的文字,在概念内涵上也具有完整的方法论内涵,详见《文明史演化的逻辑》第三章《释法》——作者注),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这一造字源泉取之于自然物象和社会现象的路径设定与华夏文明世界观和方法论初始路径设定的同源,使得华夏文明的文字符号系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资源,也成了我们还原华夏文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工具。
在文字的演化、发展和沿革中,文字在秦汉间产生了隶变,被近现代命之为汉字。汉字虽然承袭于小篆,小篆承袭六国文字,六国文字承袭上古文字,使文字的基本字形结构得以留传,许多字形结构里尚蕴含着古人造字时深邃的哲理;但战国、秦汉间的纷乱、焚书、坑儒及其文字本身的隶变,造成了文字结构和取意之间关系的缺失,使得文字尚可观其形,但文字精髓的蕴义已经缺失了。这一文字蕴义的缺失,对文、史的典籍而言,就事而言尚可读。但是对于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范畴的著作而言,因其表述是用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内涵的、抽象的文字(概念和逻辑)阐发的,文字内涵的概念和逻辑属性丧失,
就使世界观和方法论范畴的著作哲理不能完整,其阐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精义也难以显现了。因此道范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至战国末之韩非时已有异,至唐之韩愈、柳宗元时已难见道范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本之形,自唐宋以降,几近于丧失殆尽。
探其缘由,道范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千多年来的误区可能源起于“道”字的文字结构和释意。“道”字的文字结构和释意在《说文解字》释作:“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后人对“道”字的文字释义,多依“行道”之“道”理解其意,而忽略了“道”字的文字结构。因此现行的“道”字的用法如:道路、取道、水道等“道”字的取义都与此有关。现在许多诠释“道”的内涵和蕴义的书籍,有一些是以本原、属性来解释“道”的,如:张立文(1989)1;也有一些是用西学东渐的词汇来解释的,如:梁海明(1996)2;也有引用先秦人之言解释的,如冯达甫(1991)3;还有释作精神的宇宙本体的,如:张岂之(1993)4。许许多多的解释,见仁见智。虽然大都涉及了道范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但是其核心的要义都难以完整,以至于自老子著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以来,诠释争论之文献已超过五千余万言。五千余万言的文献资料诠释五千余言的《道德经》,本应阐发其精义至纤至微,怎奈世人却被这些诠释坠入雾中,方向不清,所云不明。
其实解读“道”范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世人似乎都忽略了“道”字的文字结构中蕴含的内涵。“道”字的文字结构可分为“首”和“辶”两部分,如《说文解字》所言:“首,同百,頭也,象形。”“頭”即是“头”的繁体,在相形和会意为主体的造字原则取向下,以象形的“头”代表什么?在文字的字型结构和文字的
取象相对应的造字逻辑下(在文字的造字理论上,这一逻辑对应的是文字的六书),象形的“首”(头)在取象取意上又是什么?并使之能和表示运动的“辶”结合造字?至此可行的答案只能是“头”具有抽象的象征和代表意义(头的一个组成部分“脸”是区别个体差别的重要表象特征),象征和代表分析与考察的对象。用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本体论描述,“头”就是分析和考察对象的本体。作为一个考中医学习网
察和分析的对象(或者称之为本体),都是具体的存在状态下的对象(或本体),这一对象(或本体)的状态存在于特定的状态环境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一点探究和阐发十分重要,因为它将关联到整个道范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解与展开(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实验,在注重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条件性上和这一逻辑相一致)5。
“道”字的文字结构中的另一个部首是“辶”,“辶”在《说文解字》中释作:“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辵”是“辶”的古体,有表示运动的字义。运动,作为一个概念就有时间和空间范畴的意义,古人没有如是说,但其造字的字形结构里已经包含了它。运动这一概念在时间范畴上,有过去、现在、将来三个具体的概念范畴。这三个具体的时间概念范畴对于具体的分析和考察对象(或本体)而言,就首先对应了其过去的轨迹(史)的部分,这一过去的轨迹(史)与前文释义的部分“道”的含义对应(空间)。其次,就是考察分析对象存在的状态了,这一状态是考察和分析对象(或本体)现实的客观存在,也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实践操作的状态。再次就是人们分析和考察对象(或本体)将来的运
动趋势,是其将来的状态(趋向)。
这样用文字的概念和文字内涵解析,“道”的文字字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就含概了前文“道”字所有释义,也体现了道范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内涵。
因此,就“道”范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言,“道”是研究关于分析和考察对象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其过去的轨迹、现在的状态和将来的发展趋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照“道”字的字型结构中蕴涵的蕴义,或者稍作引申,《汉语大字典》中“道”字条中的四十余条释义,也已经基本涵概了。
注释:
1 “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原,指感官不可达到的、超经验的东西,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背后的所以然者。“道”是整体世界的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道”是事物的规律,指事物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道”是运动变化的过程,指气化等的进程。“道”是政治原则、伦理道德规范,是治国处世的道理。
2 “道”是指客观规律。[春秋]老子著《老子》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P3。
3 《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范应元说:“道者,自然之理,万物之所由也。”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它是普遍存在的、视之不见的、与物质世界不可分割
的主宰万物的法则。冯达甫撰《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P1。
4 “道”的一种含义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道”的另一含义是指规律性。《中国思想史》P37—38。
5 参阅《文明史演化的逻辑·道的释义及其定义》。刘涛著《文明史演化的逻辑》上海社会科学源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文- 汉语汉字编辑词条
文,wen,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
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序》
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古今通论》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西游记第二回
(2) 同本义[figure;veins]
文,英语念为:text、article等,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文章、文字,与古今中外的各个文学著作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字形密不可分。古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今有宋体、楷体等,都在这一方面突出了"文"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用于用于表示单独的一个"文"字,可用于表示一段话,也可用于人物的姓氏。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1.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2.刺画花纹:~身。
3.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7.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温和:~火。~静。~雅。
10.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室友情
雪白
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552~言。~白间杂。
12.专指社会科学:~科。
13.掩饰:~过饰非。
我们必胜
14.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
15.姓。
16.皇帝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
报答祖国
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如汉文帝。
折叠编辑本段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与字形比较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字义
〈名〉
1.右图是
“文”字的甲骨文图片,资料来源: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
“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含义是“外界客体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整体写真、整体素描、整体速写”。
许慎《说文解字》把“文”解释为“错画也”,意思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相联相络,bd销售
不可解构”,这与他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话的意思是一致的。“说文解字”这个书名就表示了“文”只能“说”,而“字”则可“解”的意思。“文”是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速写,是人类进一步了解事物内在性质的基础,所以它是“字”的父母,“字”是“文”的孩子。“文”生“字”举例(以“哲”为例):先对人手摩画,其文为“手”;又对斧子摩画,其文为“斤”。以手、斤为父母,结合、生子,其子就是“折”(手和斤各代表父母的基因)。这个“折”就是许慎所谓的“字”。“字”从宀从子,“宀”表示“独立的房子”,子在其中,有“自立门户”的意思。故“字”还能与“文”或其他“字”结合,生出新“字”来。在本例,作为字的“折”与作为文的“口”结合,就生出了新的字“哲”。
2.
同本义[figure;veins]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东汉·许慎《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4.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character]
饰以篆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东汉·班固《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母爱古诗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5.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6.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章”。)[literary composition]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
好古文。——唐·韩愈《师说》

本文发布于:2023-06-25 20:26: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547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字   结构   方法论   事物   对象   整体   造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