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贸易计价选择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更新时间:2023-06-25 02:29:23 阅读: 评论:0

基于贸易计价选择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刘志坚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货币国际化是国际货币功能渐进完善的一个过程。本文通过对国际贸易领域企业如何选择计价货币的分析,进而探讨了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迟滞的原因,并得出当前我国应该主要通过实现比较优势动态转换、增强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保持人民币预期币值稳定等多种途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结论。【关键词】货币国际化;市场选择;竞争力;币值稳定
一、问题的提出
以2001年成功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不可逆转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与此同时,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其法定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汇率风险、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增强我国国际收支调节能力,缓解我国因巨额贸易顺差所带来的通胀压力;同时,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还将有利于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公正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在其境内执行本币职能的基础上,通过货币自由兑换等方式流出国境,在境外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支付和储藏等功能,从而由国家货币逐步走向国际货币这样不断延伸的过程。国际商品贸易首先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推动力量,“这种推动作用在早期甚至是唯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为便利国家间贸易的进行,在不同法币的相互兑换过程中,一种或几种货币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进而就实现了其国际化。而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经济组织与居民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使得与贸易活动无关的金融交易规模不断壮大。“出于贸易目的的货币使用引起出于金融目的的货币使用”的层级路径也逐步瓦解,国际金融交易引致对国际货币的需求成为另一对货币国际化起决定性影响因素。但是,贸易在一国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依然不能忽视:货币国际化体现为一个过程,只有在具有了初始的价值尺度等初等职能后,一国货币才能渐进形成支付、储藏手段等更高层次的职能从而被国际市场所广泛接受。因此,从贸易计价选择角度探讨国际货币形成条件,对于推进一国的货币国际化进程,特别是像人民币这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的国际货币,更具现实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贸易大国。然而,反观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却与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相去甚远,虽然人民币现金使用在中国周边贸易中具有一定规模,但在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交易中,真正以人民币作为计价手段的微乎其微。因此,如何在我国相当规模的对外贸易中,逐步推动人民币作为计价工具的使用,并形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自我强化”机制,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中国5大银行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七夕典故
关于国际贸易市场上计价货币选择的问题,诸多学者从贸易竞争力角度予以了研究。Mackinnon(1979)指出出口高度差异化产品的企业具有稳定价格的“市场势力”,从而该类产品通常以出口企业本国货币计价;相反,出口相对类似初级商品的企业则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大多以进口国货币计价。Rey(2001)通过研究发现,某一媒介货币的广泛使用决定于国际市场对该国商品的偏好:该国商品需求量越大,则出口量越高,国际市场以该国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货币的愿望也就越强烈。Bacchetta and Wincoop(2002)进一步通过比较在PCP(生产者货币定价)和LCP (当地货币定价)情况下企业的预期利润来研究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问题,发现计价货币选择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出口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二是本国产品对国外竞争企业产品的替代性。出口国市场份额比例越高,产品替代性越低,则该国企业以本币计价的可能性就越高。可以看出,在相关研究中,不论是Mackinnon所论证的不同类贸易品计价货币选择的区别,还是Rey模型的“对一国商品的需求程度”,
以及Bacchetta and Wincoop相关研究中企业依据市场份额与产品替代性对计价货币选择的影响,实质均直接指向一国商品其国际竞争力的问题。
还有学者从货币币值稳定角度对国际贸易计价货币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在Engel and Devereux(2001)建立的存在不确定性本外币供给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无论是本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均会选择供给量变化最小的货币作为其计价货币。Friberg
(1998)则研究了在存在第三国货币贸易条件下计价货币的选择,并证明了第三国货币与本国货币对贸易伙伴国汇率的波动,孰小则孰将被作为计价货币使用。从这些颇具代表性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参与国际贸易企业都会选择货币币值波动最小国家的货币作为其交易的计价货币,一方面,币值波动幅度小,可以有效降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币值高度稳定的国家,在其货币被其他国家出口企业选作计价货币后,汇率因素对本国价格水平的影响会更小,从而本币币值又会更加稳定。
三、基于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的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根据文献回顾,一国货币能否在国际市场上作为计价货币使用,关键在于其外贸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同时本国货币还必须在长期内保持稳定以降低交易风险与收益的不确定性。那么,人民币是否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呢?下文将展开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障碍分析。
(一)中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低下是国际市场人民币计价功能缺失的根本原因
正如Grassman定律所言:贸易品的生产者均倾向于使用本币作为计价货币。但如果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则将被迫接受普遍流行的国际货币。一个典型的事例如日本,其在运输、精密机械等制造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自然这些领域以日元进行交易就居多,而除去这些竞争优势领域,日本对外贸易中采用日元计价的比例并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于独特的“要素组合优势”,中国实现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贸易模式的转变,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进出口所占世界贸易总量的份额呈加速上升趋势(如表1所示)。
表1 2000-2010年中国贸易规模所占世界市场份额
年份
天天看书网200020022004200620082010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百分比(%)  3.4  5.0  6.4  6.58.910.4进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百分比(%)
3.9
4.7  6.27.48.19.7进出口规模在世界的位次
7
桂圆肉泡水喝的功效
不可思议的反义词
5
3
3
2
2
数据来源:根据UNCTAD数据整理。
与此同时,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也呈明显的改善趋势。至2011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94.70%,而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43.45%,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占56.55%,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此外,最能体现贸易发展水平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呈平稳发展趋势,近年来稳定在出口总额的30%左右(如图1所示)。当前,中国已经在家电、信息产业等多领域产量与出口均位居世界第一,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了“中国制造”服务全球的格局,中国也被形象的誉为“世界工厂”。
图1 中国出口产品类别构成图(2002-2011)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v)
但是,出口结构的改善是否意味着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就一定增强了呢?在传统产业间国际贸易分工形态下,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在现代更加开放、特别是当前产业内国际贸易分工不断发展并由此产生生产贸易日益“支离破碎”的情况下,仅考虑出口贸易量与最终产品贸易结构而忽略国际分工对其的影响,对于一国出口竞争力的判断可能会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
一方面,在产业内分工的新世界贸易分工格局中,跨国公司依据其主导的产业价值链与不同区位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将研发、生产等各种功能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配置,就我国
旁轴相机
养老服务机构而言,国际资本的流入大多属于劳动力要素寻找型而非资本、技术要素推进型,其主要是在充分挖掘我国丰裕且廉价劳动力要素优势的同时,将我国建设成生产与加工组装的基地。因此,中国这种在国际产业链低端生产、加工组装的角色决定了其出口贸易品往往不具备核心技术,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只是在国际贸易分工中作为产品价值“增值平台”的结果,而出口的急剧扩张,更是不仅不能说明我国
外贸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反而是竞争力弱化的表现。在此情况下,我国对外贸易事实上缺乏交易货币的选择权:由于中国制造只是集中于低端环节的生产、加工组装而不掌握核心技术,因此不能大量形成所谓“差异程度高”、“替代程度低”的产品。此外,集中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环节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外贸出口更多是通过市场占有率来获取利润或者说是“以量取胜”,而从保持市场占有率出发,出口企业也自然倾向于使用进口地货币作为交易货币。
另一方面,为适应国际分工形势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持续高速引进FDI,并连续多年成为吸收FDI最多的国家。而这些巨额投资最终主要流向了我国的外向型经济部门,跨国公司也成为加工贸易这一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主要形式的最大主体(如图2所示)。这些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生产经营,大多采用了公司内贸易的形式,即从母国或分公司所在国保税进口原材料与零部件,在中国完成相应的加工组装后,然后再出口销售到世界各国。因此,我国外贸规模扩张与出口结构优化,从贸易主体角度来看是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结果,而并不表现为我国本土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由于跨国投资公司投资资本主要来源于外币或外币资产,且利润汇回本国一般也须使用外汇,故而这些企业更倾向于使用本国货币或者常用国际货币交易。同时,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本身即为其全球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外币更有
利于其全球运作的协调和风险管理,从而也就降低了跨国公司以人民币作为媒介货币的动力。此外,在我国出口产品中,更能体现“差异程度高”、“替代程度低”的高新技术产品,其贸易主导权牢牢掌握在外资手中,这也大大降低了我国对外贸易大量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可能。
图2 2010年中国不同所有制出口企业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另外,从国际分工导致的中国对外贸易国别结构与进口贸易的现状来看,也不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国别结构中,主要是从韩国、日本以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大量进口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经加工、组装成成品,最终主要出口到美欧等发达国家市场,并形成相当规模的顺差(如图3所示)。而在贸易顺差主要依赖于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条件下,期望以贸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必然十分艰难,因为欧美恰恰是当今世界两大最主要国际货币——欧元与美元的发行区。同时,我国“以出为进”的贸易模式急剧扩大了对能源、矿石等资源产品的进口,而这些“差异化程度”较低的大宗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多以美元计价并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这可能使得我国面临与日本同样的困境:进口支付美元导致出口更愿意以美元计价。
(二)币值预期稳定性的缺乏是导致国际市场人民币计价功能缺失的另一重要原因
应该看到,近年来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维持了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的态势,这在增强了人民币信誉的同时,也增强了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与国际市场将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广泛使用的可能,进而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有利因素。然而,从长远来看,高额外汇储备却成为人民币汇率丧失稳定性的一大根源。
一国外汇储备越多,从某种程度上越说明本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并没有随本国贸易与金融发展而得到加强,相反,可能正是由于本币的极度衰弱,才需要政府持有大量外汇以此维持国际市场对本币的信心。而对于一个经贸大国而言,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不仅说明了该国货币的弱势,更说明了本币对于国际储备货
币的附庸地位。一旦遇到外部投机冲击或者外部经济形势骤变而产生的汇率变化不利于外汇储备积累,则本国经济可能遭受致命一击。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前,日本长期保持有巨额外汇储备,但它却没有躲过经济泡沫破灭的劫难而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衰退。同时,在国际贸易分工不
断细化与“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模式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取得实际上是大量分担了日、韩、台湾等国与地区对欧美国家的顺差,从而我国外汇储备维持与人民币汇率稳定遭受外部经济冲击的风险被进一步放大。由此可见,巨额外汇储备不但本身说明了我国人民币被其它国际货币所替代,同时巨额外汇储备也为人民币汇率长期稳定埋下了隐患,不利于人民币发挥国际计价货币的职能。
图3 2010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差额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11)》
四、文章结论
1.从货币基本职能角度研究如何推进一国货币国际化进程更具现实意义。货币国际化首先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只有在经历了初级的计价货币等基本职能后,一种货币的国际化才能渐进进入“自我强化”的正反馈机制。因此,当前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更应注重国际市场上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等基本职能的发挥。
2.作为货币国际化的主要承载者,一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直接决定了本币国际化的进程。学做生意
正是由于我国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缺失导致了人民币国际计价货币等基本职能的缺失,从而迟滞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因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根本在于提高我国外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要实现我国在现代国际分工体系中由低层次劳动力比较优势向高层次资本、技术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本土外贸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形成具有核心技术、“高差异性”、“低替代性”的贸易产品,从而逐步在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推行以人民币计价,真正掌握使用计价货币的选择权。
3.保持人民币币值的预期稳定是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发挥计价货币功能的重要条件。
为此,必须充分注意维持巨额美元储备与人民币汇率稳定与之间的“悖论”,在合理调整我国外汇储备
结构的同时渐进地将美元储备缩减至一定规模;同时,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贸易发展模式,并真正形成以市场供需为依据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外部经济风险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Mundell,R.A.,2003.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and Outlook for Asian Currency Collaboration.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58,No.4,Aug.
[2]Friberg,Richard,1998.“In Which Currency Should Exporters Set Their Pric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45.
[3]Rey,H.,2001.“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urrency Exchange.”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4]刘崇.贸易发展、金融发展与货币国际化[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陈霖.人民币国际化障碍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6]何国华.西方货币国际化理论综述[J].经济评论,2007(07).
[7]潘理权,杨善林.科技实力在货币国际化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08).[8]苑媛,罗斌.影响货币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09).
作者简介:刘志坚(1981—),男,四川成都人,经济学博士,讲师,现供职于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金融。
基于贸易计价选择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作者:刘志坚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刊名:
中国证券期货
英文刊名:Securities Futures of China
年,卷(期):2013(3)
本文链接:d./Periodical_zgzqqh201303026.aspx

本文发布于:2023-06-25 02:29: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535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货币   国际   人民币   计价   贸易   出口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