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卖花女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更新时间:2023-06-23 19:52:50 阅读: 评论:0

英国食物
论卖花女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摘要 《卖花女》是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戏剧。主要讲述了皮革马利翁(原为罗马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家的名字)一生不爱女色,却爱上了自己刻的雕像的故事。这尊雕像令他魂牵梦萦,最后他去请求维纳斯女神成全。维纳斯让皮革马利翁用手碰触雕像,雕像变成了一位活生生的美貌女子。皮革马利翁相当高兴,给她取名伽拉忒娅,并带她去感谢维纳斯。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旨在研究《茶花女》杨宪益汉译[1]本中译者的能动性和受动性。束棒
五柳先生转关键词 卖花女;译者主体性;能动性;受动性决定放弃一个人的句子
阿胶鸡蛋汤1 引言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译者在翻译研究中被认为依附于原作者而存在。在西方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不再单纯的以原文和原作为中心,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译者主体性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查明建、专利如何查询
田雨[1],2003:22)或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上凸显译者的独特性的过程”(刘军平[2],2008:53)主体的本质表现在其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的特征。本文以杨宪益汉译的萧伯纳戏剧《卖花女》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对比法,比较分析原文和译文,旨在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表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译本是否能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并接受;第二,译者是否准确地传递了原作的主题、文学风格和民族文化;第三,译本是否能被目的语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认可。
2 译者的能动性
主动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可以能动的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征(王玉梁[3],1995)根据解释学观点,理解的过程就是译者的视域和原文本的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为了达到这种融合,译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走出自身的视域,使得译文能够准确地传递原作的主题、文学风格和民族文化。顾漫改编的电视剧>邀请函格式

本文发布于:2023-06-23 19:52: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517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译者   文化   主体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