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的景观美学服务评价研究综述与启示
Review and Enlightenment of Landscape Aesthetics Service Eval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Service
摘 要:美学是风景园林学科关注的内容之一,也是生态系统服务涵盖的重要内容。人对景观的感知行为是景观的主要特征之一,景观是生态系统中对美学进行识别与评价的最重要的尺度。以生态系统服务和景观美学服务的概念内涵辨析与关系分析为基础,回溯有关景观美学服务识别与评价研究的类别和方法,探讨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评述对美学问题思考的2种主要方式,强调弥合或改善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间冲突关系的重要性。
关 键 词:风景园林;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审美体验;类别与方法;综述与启示文章编号:1000-6664(2017)06-0099-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4-25; 修回日期:2016-10-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578176)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项目计划软科学项目(编号2014-R2-013)共同资助Abstract: Aesthetics is the focu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ut also the importa
nt content that ecosystem rvice is suppod to cover. People's perception behavior of landscape i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is the most important scale in re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aesthetics in ecosystems. With the concept discrimination and relationship analysis between ecosystem rvice and landscape aesthetics rvice as the foundation, the paper firstly reviews the categories and methods related with re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landscape aesthetics rvice, to discussthe existing inadequacies in current study. Then it gives comments on the two major thinking ways of aesthetic issues. Finally,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bridging or improving the conflict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values and ecological value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cosystem rvice; landscape aesthetics experience; category and method; review and enlightenment
美学反应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流露,而情感愉悦与否对于我们如何回应周遭环境的刺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情感输出以感官信息摄入为基础,人对景观的感知行为(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进行)是景观的主要特征之一。而当美学的问题涉及生态系统服务、景观时,显得更加复杂而微妙。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sment)①采用的生态系统服务框架把美学归类为非物质的文化服务,并将景观审美体验(景观美学服务)作为文化性的生态系统服务[1](图1)。当物质服务如食品
供给、材料流通等通过市场机制来对其进行价值分配时,非物质服务却并非明确地以此种方式来估值。这种差异不但会导致两者间不平衡决策的发生而且可能间接造成文化性生态系统服务的损伤或退化[2]。本文以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的景观美学服务内涵阐述为基础,回溯有关景观美学服务识别与评价的研究类别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马彦红 / MA Yan-hong 袁 青* / YUAN Qing 冷 红 / LENG Hong
1 生态系统服务和景观美学服务的概念与内涵
1.1 “美”是生态系统服务涵盖的重要内容
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取的利好,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而以生态系统服务为基础生发的诸多决策框架基本都遵循4个大的原则:修复生态系统既有损伤、阻止生态系统继续退化、缓解人与生态系统紧张关系、优化生态系统对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供给[1]。其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作为与人类联系最紧密的类别,意指人类通过认知感知能力发展与提升、精神美学需求满足与传播以及娱乐、反思与审美体验等从生态系统中所接收到的非物质性利好。而按照《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2013)对美的定义,美是一个人或一件事中能够给予感官愉悦或提升心灵和精神欢愉感的特质的品质或其集合[3]。另外,美字在中国人的日常用语与日常生活中主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声、色、味、触、形之感官快适的强烈抒发,与古人
*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hityuanqing@hit.edu
砌块砖
① 联合国于200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发起,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同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等组织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是首次对全球生态系统进行的多层次综合评估。
100
“羊大为美”“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等对美的理解具有同源性;二是对实用功利达成和道德伦理遵从的赞誉,此处除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外,有“美”即“善”与“美”“善”相兼的意蕴;三是指纯粹的美,涵盖了带来审美愉悦感的客观对象,无关对伦理道德、实用功利或感官生理的评判[4-5]。可见,从概念的提出背景、定义的阐述解释到两者的内容交集,美学感官体验、美学伦理道德与美学客观实体都是生态系统服务所涵盖的重要内容。1.2 景观美学服务概念的解析
“景观”一词本身是一个具有诸多争议的、多元的概念,如景观可能被客观地定义为人与自然耦合系统或耦合区域的形式和样式,或主观地被定义为土地和其风景特色的外观,或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而被定义为日常户外空间的营建和塑造。但无论何种定义,都蕴含着人类基于客观物质空间的美学原始现象判断(图2)与反思-美学知识体系形成以及调整-美学伦理道德建设与传播的过程。2009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学者Jolande W. Termorshuizen 和Paul Opdam在总结了诸多关于景观和生态系统服务2个概念间的关系后,提出了“景观服务”这一术语[6]。相较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包罗万象”之指,景观服务更
强调空间性、历史线索与情境性、人类影响性、实用性以及人在景观规划中的更多的参与性[7]。即“景观服务”旨在清晰地把生态系统服务与人们所能够感知反馈的、交互作用影响的特定的环境连接起来。也就是说,景观尺度是决定人类审美体验和土地利用决策的最重要的尺度,与人类关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服务就是景观中可以提供或方便这些体验的特点和功能,“景观美学体验”便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与景观的交互作用而接收到的利好,景观美学服务是对“景观美学体验”的生态型称谓。
宿舍惊魂2 有关景观美学服务识别与评价研究的类别
2.1 以专家意识为主要考量
早先,对景观的美的认识仅限于这个景观是否是“风景秀丽”的。其假设多数人在审美原则上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与相应训练,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审美评判,故与景观美学相关的识别或分析多数是以专家的意识为依据的[8]。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规划者和管理者对一种更可信的评估方法需求的高涨,诸多种类的“环境评估程序”(Environmental Asssment Procedures)开始被广泛引入景观规划与管理实践,衡量的方法中逐渐
上海海洋大学分数线
涉及如类别、数字与权重等手段的应用,以评估不同景观元素对景观整体美学质量的相对贡献,同时也出现了与预测景观未来发展变化和影响相关的实践理论尝试。以类别的应用为例,在美国农业部森林管理系统(USDA Forest Management system)最早的景观美感度评价体系中,视觉质量被认为与如
植被、形式、色彩等景观元素的种类和多样性最为相关,相较于其他如稀有性和唯一性等属性,这个属性被赋予了更高的数值[9]。但进入70年代末期以后,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做支撑,以Loui M.
Arthur与Rachel Kaplan为代表的学者对某种视觉元素与某种景观美学体验间有密切相关性或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更重要等主观性判断或假设均提出了质疑[10-11]。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景观属性测度通常是顺序数据而非比率数据①,美学元素没有相等的价值基点或绝对零点,并且几乎没有证据来支持这样的假设:人们依据个别的元素来看待景观。他们转而提出,景观美学体验或美感取决于所有景观元素整合形成的架构,数值性的权重评判应该被避免或应以抽象性的评价性词语如高、中、低来替代。
① 顺序数据是指既无相等单位,也无绝对零点的数据,是按事物某种属性的多少或大小,按次序将各个事物加以排列后获得的数据资料。比率数据正好相反,其是指具有量的大小、相等单位和绝对零点的数据。
图1 文化性生态系统服务所涵盖的内容[1]
图2 人对周遭环境的感知过程
1
2
2.2 以体验者偏好为主要考量
20世纪70年代也是景观“体验者”意识得到愈来愈多重视的重要转折期。到1982年,亚利桑那大学E r v i n H.Z u b e等学者已经尝试用“精神物理学”(Psychophysical)①的方法来探寻人类喜好和景观属性特征间那些可测量的、可预测的关系[12]。例如,“美景度评估”(Scenic Beauty Estimation)便是以精神物理学为基础生发而来,其收集景观体验者对景观的相关基础评价信息,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来确定哪些景观属性与景观体验者的偏好最为相关,并初步允许了土地管理者用模型化的方式去预估和比较不同管理体系可能对景观美景度产生的影响[13-14]。由于这种方法在环境管理、规划设计中的实际效用以及与专家评估相比明显的客观性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精神物理学的方法也因为一直未能在揭示体验者为何对某一景观属性的偏好胜过另一景观属性上取得有效进展,而备受诟病。多数批评者认为,这一认知缺陷导致对景观体验者所积极评价的景观属性无法进一步实施等级细分,并使最优景观属性的选择性维护或营建成了盲区[15]。所以,从80年代末期开始,以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的跨学科研究兴起为契机,基于认知学内涵构建的诸多技巧与方法开始萌芽,针对普通大众、特定群体以及特殊景观环境中个体等所反映出来的景观美学偏好进行了广泛的聚类分析,对隐藏在其背后的相关认知机理进行了探究[16-17]。
2.3 以体验者参与为主要考量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由Jay Appleton、Roger S. Ulrich、Stephen Kaplan等推动形成的学术传统认为,人类总是去探寻对其生存和福祉具有必不可少支持特性的生境,对生态系统或环境特征的美学反应具有遗传性或生物学的起源[18-19]。如栖息地理论(Habitat Theory)、晾望-庇护理论(Prospect-refuge Theory)、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等都是对以进化论为基础的人类环境偏好模式、人类对特定自然生物区优选的分析与论证。某种程度上,这一学术传统也反映了对于景观体验者在景观参与性上最原始的关注。也正是从90年代初期开始,Steven C. Bourassa、Terry Hartig等提出,过往的生态系统服务分析或评价往往忽视或边缘化美学体验具有传递式属性的特征和含义,主张积极的美学认知、美学判断、美学反应是可以通过特定情境的营造或参与式的引导来建构的[20-21]。反之,Maarten Wolsink认为,当变化发生于一个人的控制之外时,其尤能够被强烈的感知和反对[22]。可以说,许多与发展相关的所谓的景观问题,是有关对变化的某特定方面的参与感和控制感的丧失。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Abraham H. 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支持这一论点,控制感是人的安全需要中的最高层次[23]。参与感是景观体验者对景观美学客体控制欲的一种情感渗透,若其长期处于缺失的状态,则可能日益加剧个人和集体存在感与归属感的丧失,渐进性递增累加会导致不满或迷失情绪的爆发,进而终将对景观的未来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缺钾的症状有哪些
2.4 以空间与其他因素为主要考量
无论是以专家意识还是体验者偏好为依据,景观美学体验的识别与判断都更多地关注景观属性在这些
过程中的相对贡献,景观属性在评估中与景观空间的关联性如何则涉及不多。此外,两者对于其他目标如本区域的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毗邻地的景观美景服务可持续性发展的实现也关注不够。事实上,以Ian L. McHarg先生为早期代表,诸多学者在探寻一个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影响、同时支持生物与社会经济目标达成的土地利用决策系统的尝试中,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24]。如早在1969年,Ian L. McHarg便面向景观生物物理特征和功能的识别与分析,基于各资源层如视觉质量层、地形层、土壤层、植被群落层、动物群落层叠图筛分的思维,来累计显示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的最适合和最不适合的区域,并最终评估某景观实体是否与特定的土地利用变化相匹配[24]。而到2007年,M. Tveit等在对大量前人文献进行综述研究并取各家所长的基础上,里程碑式地提出了评价视觉景观特征的9个关键相关概念:呵护与管理水平、连贯与重复程度、干扰与阻碍状况、历史连续与丰富度、视觉尺度选择、可成像性、复杂多样性、自然天成度、随季节与天气变化性,且每个概念都有与景观物理结构直接相关的景观属性和指标[25]。同时,以M. Tveit等对景观视觉特征进行描述的概念体系为基础,其他学者对与其相关的景观指数进行了不断的细分与拓展,使其逐渐发展成为至今为止空间角度被业界最为认可与发展最为迅猛的景观视觉美学服务评估方法体系[26]。
2.5 国内研究进展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重视生态美,视自然为生命的统一体,强调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孕育了多种生态观。儒家的“天人相和”、老庄的“玄学思想”、禅宗的“意境顿悟”等,或多或少都提倡对生态自然的无为
之美,主张对生态自然的“敬畏、感恩、与共”之心,与当今东西方盛行的生态美学理论具有很多的共通之处[27-28]。但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我国传统审美追求在精神上实现从有限到无
① 研究感官的输入刺激和这些刺激所引发的心理反应或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101
限的飞跃[29]。然而,人们在这一层次上讲求生态美,旨在对人的精神境界进行提升,虽然有可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事美的创造,但毕竟陶冶在先而行动在后,因而一般缺少现实的实践的品格[30]。
国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从19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萌芽[31]。而我国虽然早在古代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就有了相关的感性认识与实践,但是从科学的高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研究开展却始于20世纪末。起步虽滞后于国外,但从2000年以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景观美学服务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得到重视[32]。相关研究如:潘影等利用生态系统功能、污染概率和整洁度等10个单一空间显性指数对
北京市农业景观生态与美学质量空间进行评价[33];蒋丹群等基于自然性、宁静性、运动性等7个指标构建的土地整治美学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土地整治美学评价的方法[34];张凯旋与宋力等借助心理物理学派美景度测定与统计方法对城市森林景观进行公众审美偏好程度的调查、分析与比较研究[35-36];
其他如郑晓笛等对将美学与景观艺术融入污染土地治理的探索、甘永洪等对视觉景观主观评价的“客观性”挖掘、毛炯玮等对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美学评价中心理物理学方法的应用等[37-39]。
3 综评与启示
1)国内外景观美学服务评价已经从初期的理论理念探索逐步向建立较为全面的指标分类和体系阶段迈进。但细细检视景观美学服务的内涵后不难发现,作为景观审美体验的绝对主体,体验者对景观客体对象的识别、反思与评价和其自身所兼备的生态审美意识成熟度及涵养水平具有极大的关联。但纵观国内外,与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间冲突的认知弥合相关的实践却涉及不多。在笔者看来,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此项本应为促进景观美学感知水平在生态层面得以提升的基本实践,却发展滞后,为以其作基础支撑的其他景观美学服务评价研究带来了不确定性与风险。
养生壶食谱2)在关于景观美学服务的景观实际规划与管理中,对美学问题的思考主要是2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形式”的。即人类美学体验的发生源于人类感官系统对环境中形式属性或质量被动接收后所引发的刺激,其核心内涵在于去明晰此环境的形式特征和产生相应反应的本质间的那些规律性的、可预测的关系。另一种是“事务性与情境性”的。环境行为学认为景观环境与人类行为间的关系同时具有事务性和情境性的属性特征:事务性在于人类和环境随着时间通过相互作用来帮助定义和改变彼此,情境性在于人类行为与审美是由特定地点和情况的性质所塑造的。“事务性与情境性”的方式更注重于对特定
环境中有意义的美学体验的积极建构以及对其传递性和偶然性的理解。即如果假定美学认知与美学伦理是可以通过事务性与情境性的方式营建并进行传递的,那么通过美学教育互动和实际参与了解等方式来改善人类美学反应和生态系统可持续运作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可能。
绩效评价体系3)情境因素、景观体验者自身因素和景观客体因素等在影响我们景观感知行为和景观美学反应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图3)。从一个生态系统中获得正面美学体验的人则更可能去支持此生态系统未来可持续性的发展进程或保护其免于功能退化或丧失。因此,对生态系统属性与人类美学认知和行为间关系的本质理解不但是继续支撑运用规划、设计和管理来刻意塑造支持健康生态功能实践的基础,同时也是开启利用知识手段进行正确景观审美范式教育与传播的一扇窗口。
油炸葱油饼4 结语
时至今日,普通大众的生态知识认知与普及程度到底几何,需要画一个很大的问号。生态可持续的景观是否真的可以或应该在保持其可持续属性的前提下“被”规划设计来迎合人类“暂时”的美学偏好?此外,来源于认识生态价值的乐趣是否能算作一个类别的景观美学体验?或者,其何时才能被普通大众广泛地接受为一种积极的景观美学体验?种种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求知与耐心等待。但笔者认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况,提升普通大众对周遭环境可持续性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并正确引导使其爱上与生态可持续目标相一致的思考与生活方式,永远都是有关景观美学服务识别、评价与传播的“普度众生”之路。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图3 感知行为影响因素
102
103
(编辑/王媛媛)
作者简介:
马彦红/1987年生/男/山西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黑龙江省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基于环境优化的城乡生态规划与设计(哈尔滨 150001)
袁 青/1970年生/男/黑龙江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城乡风貌规划与技术、气候城乡规划与技术(哈尔滨 150001)
冷 红/1970年生/女/黑龙江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基于环境优化的城市规划理论及技术方法、城乡生态规划与设计(哈尔滨 150001)
质量空间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0): 2455-2460.
[34] 蒋丹群,徐艳.土地整治景观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4):224-230.
[35] 张凯旋,张建华.上海环城林带保健功能评价及其机制[J].生态学报,2013,33(13):4189-4198.
[36] 宋力,何兴元,徐文铎,等.城市森林景观美景度的测定[J].生态学杂志,2006,25(6):621-624.
[37] 郑晓笛,李发生.将美学与景观艺术融入污染土地治理[J].中国园林,2015(5):25-28.
[38] 甘永洪,罗涛,张天海,等.视觉景观主观评价的“客观性”探讨:以武汉市后官湖地区景观美学评价为例[J].人文地理,2013(6):58-63.
[39] 毛炯玮,朱飞捷,车生泉.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美学评价的方法研究: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理论与应用[J]. 中国园林,2010(3):51-54.
参考文献:
[1]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sment.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a framework for asssment[R].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3.
[2] United Kingdom National Ecosystem Asssment. The UK NationalEcosystem Asssment: synthesis of key findings[R]. Cambridge, UK,UNEP-WCMC, 2011.[3]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DB/OL]. [2013-01-31]./.
[4] 张都爱.论美学上的“美”及其意义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4):128-134.[5] 李自雄.论中国生态美学的原生性及其美学形态[J].中州学刊,2014(1):96-100.
[6] Termorshuizen J W, Opdam P. Landscape rvices as a bridge betweenlandscape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Landscape Ecology , 2009, 24(8): 1037-1052.[7] Bastian O, Grunewald K, Syrbe R U, et al. Landscape rvices: the concept and its practical relevance[J]. Landscape
Ecology , 2014, 29(9): 1463-1479.
[8] Carlson A A. 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scenic beauty[J]. Landscape Planning , 1976, 4: 131-172.
[9] Seekamp E, Lee K. Cerveny, McCreary A. Institutional, Individual, and Socio-Cultural Domains of Partnerships: A Typology of USDA Forest Service Recreation Partners[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2011, 48(3): 615-630.[10] Arthur L M, Daniel T C, Boster R S. Scenic asssment: an overview[J]. Landscape Planning , 1977, 4: 109-129.[11] Kaplan S.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2] Zube E H, Sell J L, Taylor J G. Landscape perception: rearch, applicationand theory[J]. Landscape Planning , 1982, 9(1): 1-33.
[13] Daniel T C, Boster R S. Measuring landscape esthetics: the scenic beautyestimation method[R].
U.S. Dep. Agric. Forest Service Rearch PaperRM-167, 1976.
[14] Songqiu Deng, Jiafeng Yan, Qingwei Guan. Short-term effects of thinning intensity on scenic beauty values of different stands[J]. Journal of Forest Rearch , 2013, 18(3): 209-219.[15] Kaplan R. The analysis of perception via preference: a strategy forstudying how the environment is experienced[J].
Landscape Planning , 1985, 12(2): 161-176.
台湾键盘[16] Kaplan S. Cognition and environment: functioning in
anuncertain world [M]. New York: Praeger, 1982.
[17] Farina A, Belgrano A. The Eco-field Hypothesis: Toward a Cognitive Landscape[J]. Landscape Ecology , 2006, 21(1): 5-17.
[18] Appleton J. The experience of landscape [M]. New York: John Wiley, 1975.
[19] Parsons R. The potential influences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on human healt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 1991, 11(1): 1-23.
[20] Bourassa S C. A paradigm for landscape aesthetics[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 1990, 22(6): 787-812.
[21] Hartig T. Nature experience in transactional perspectiv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 1993, 25(1-2): 17-36.
[22] Wolsink M. Planning of renewables schemes: Deliberative and fairdecision-making on landscape issues instead of reproachful accusations ofnon-cooperation[J].
Energy Policy , 2007, 35(5): 2692-2704.
[23] Howard S. Ronblatt. The humanness of two abrahams[J].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 1977, 16(1): 22-25.
[24] McHarg I L. Design with nature [M]. New York: Natural History Press, 1969.
[25] Tveit M, Ode A, Fry G. Key concepts in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visual landscape character[J]. Landscape Rearch , 2007, 31: 229-255.
[26] Solehin M, Rosley F, Lamit H, et al. Perceiving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Rural Landscapethrough Valid Indicator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 2013, 85(9): 318-331.
[27] 樊美筠.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以美学为例[J].中国哲学史,1998(3):19-26.
[28] 俞大丽,罗燕.造物之美:中国传统生态美学观照下的艺术设计[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12-215.[29]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0] 程志华.后现代主义与儒学的对话[J].学术月刊,2005(3):74-79.
[31] 李文华,张彪,谢高地.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1-10.[32] 刘文平,宇振.景观服务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13,33(22):7058-7066.
[33] 潘影,肖禾,宇振荣.北京市农业景观生态与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