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标准,力臻完美:谈苏曼殊诗歌翻译风格
作者:梁春丽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从巴恩斯通提出的理论分析苏曼殊的诗歌翻译。笔者发现为了使译文完美,在翻译诗歌意象和修辞时,苏曼殊使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保留原文的意境,并修改了部分诗歌结构,意译在译文中占主导地位。这证明苏曼殊的诗歌翻译既不是忠实的翻译,也不是创造性地改译,而是冲破标准束缚,力臻译文完美的折衷翻译。
关键词:苏曼殊 诗歌翻译 忠实 改译 折衷
春花诗词 引言
苏曼殊,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胡适曾评价他的诗歌翻译“失之晦”,也有人认为苏曼殊的译诗“是一种创作”[1],“借取他人杯酒,来浇块垒胸襟”[2]。另一方面,廖七一[3]花生米做法肯定了苏曼殊语言的晦涩是对典雅的译诗语言的追求,袁荻涌[4]认为他是清末译坛上严肃的翻译家之一,黄轶[5]、李敏杰和朱薇[6]都肯定了苏曼殊诗歌翻译既忠实于原文,又求译笔之灵活
生动。苏曼殊诗歌翻译是忠实于原意的翻译还是创造性地改译?下文将从巴恩斯通提出衡量译文是忠实的语域、结构和作者三个方面[7]来分析苏曼殊的诗歌翻译,探讨苏曼殊诗歌翻译风格,并试图发现苏曼殊诗歌翻译的特征。
一、巴恩斯通的翻译诗学
关于巴恩斯通的翻译诗学,杨柳[8]和吴涛[9]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巴恩斯通[7]认为可以从语域、结构和作者三个方面分析翻译是否忠实[7]:
婴幼儿拉肚子(一)语域或语言的翻译程度
a新学期学习计划表直译 ;b奥古斯丁折衷元宝纹 ;c改译
(二)结构或原文结构在译文保留的程度
a保留原文的结构 b原文结构融入译文结构 c放弃原文结构,创造一个新的结构
馒头的吃法 (三)作者或主导地位
a在译文中原文作者占主导地位 ;b周长计算公式在译文中译者占主导地位
二、苏曼殊的诗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