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译《理想国》:如果好⼈不易当,我们为何还要做好⼈?
作者简介:何祥迪,中⼭⼤学哲学博⼠,现任重庆⼤学⼈⽂社会科学⾼等研究院副教授,硕⼠⽣导师,兼任中国伦理学青年⼯作者委员会理事,中国古典学学会会员。专业⽅向为外国哲学,近期集中关注荷马史诗、柏拉图哲学、柏拉图主义和巴门尼德哲学。
本⽂为作者为最新译作《理想国》(果麦⽂化,2021)⼀书所写导⾔。学⼈Scholar经出版⽅授权发布。
柏拉图是西⽅最著名的哲学家,他所提出的哲学问题及其解决⽅法和答案奠定了欧洲哲学传统的基本形态,成为西⽅⽂明“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1]柏拉图著作当中最⼴为⼈知的便是《理想国》,他以⾼超的⽂学⼿法和严密的哲学论证,探讨⼀个最重要的⼈⽣问题:世⼈应该如何⽣活?正义还是不正义地⽣活才能令⼈幸福?围绕这个问题,柏拉图进⼀步探讨了政制应该如何选择,城邦应该如何治理,教育应该如何安排,艺术应该如何表达,彼岸将有什么奖惩等⼀系列⾼深的问题。直⾄今天,《理想国》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是⼀个历久弥新的永恒难题。
⼀、柏拉图及其著作
非学历教育柏拉图(Plato),原名阿⾥斯托克勒斯(Aristocles),古希腊雅典⼈,⽣于公元前427年,卒于公元前347年,享年80岁。柏拉图出⾝名门望族,他的⽗亲是阿⾥斯同(Ariston),其祖先据说可以追溯到海神波塞冬那⾥,他的母亲是伯⾥提俄涅(Perictione),雅典最著名⽴法者梭伦的家族成员。[2]
柏拉图有两个兄弟阿得曼托斯(Adeimantus)和格劳孔(Glaucon),以及⼀个妹妹波托涅(Potone)。柏拉图早年丧⽗,他母亲改嫁他的叔叔⽪⾥兰佩(Pyrilampes),⼜⽣了⼀个⼉⼦安提丰(Antiphon)。[3]⽪⾥兰佩是雅典最伟⼤执政官伯⾥克利的好朋友,也是雅典最⾼尚和最有影响⼒的⼈物之⼀,常常代表雅典出使波斯帝国;[4]安提丰是雅典著名的演说家之⼀。
柏拉图天资聪慧,勤勉好学,先后师从⾃然哲⼈赫拉克利特(Heracritus),伦理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赫拉克利特学派的克拉底鲁(Cratylus),帕墨尼德学派的赫⽿墨根尼斯(Hermogenes),麦加拉的⼏何学家欧⼏⾥得(Euclides),昔兰尼的数学家忒俄多洛斯(Theodorus),意⼤利毕达哥拉斯学派菲洛拉俄斯(Philolaus)和欧律托斯(Eurytus)。[5]所有这些教师的学说在柏拉图著作中都有所体现,但是苏格拉底才是对柏拉图影响最深的⼈,因为所有柏拉图著作(除了《法律》)都是以苏格拉底为主⾓的对话,⽽且所有内容都跟伦理学相关。
关于柏拉图的政治⽣涯我们所知不多,主要资源是柏拉图的《书信七》和拉尔修的《名哲⾔⾏录》。在这封写给好友“狄翁”的书信中,柏拉图讲述了⾃⼰年轻时对政治⽣活的热望,晚年对于政治⽣活的思考,以及先后三次应邀前往叙拉古城邦教授君主狄奥尼索斯的危险经历。然⽽,《书信七》作为柏拉图⾃传的真实性是不太可靠的,⼀⽅⾯这封书信常常被怀疑是后⼈托名所写的,另⼀⽅⾯柏拉图从未在其他著作透露⾃⼰的相关事迹,所谓“孤证单⾏,难以置信”是也。实际上,西⽅古⼈的书信往往不是记录个⼈情况,⽽是对“某种⽴场的公共表达和解释”,⽽且这类书信通常也作为修辞学校教授和
练习的⼀种⽂字⼯具和⽂学类型,虽然中期柏拉图主义肯定《书信七》的真实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它表达柏拉图的⽴场⽽赋予其优先于其他对话录的特权。[6]因此试图从外围的柏拉图⽣平和政治⽣活事件来理解柏拉图是不太恰当的。
此外,《名哲⾔⾏录》这本书充满许多奇闻轶事,虽然它提到很多有关柏拉图⽣平的著作,可惜那些著作都没有流传下来,因此把该书当作历史材料来理解也是不太可靠的。也就是说,从历史真实性和政治⽣活经历的⾓度来理解柏拉图并不是⼀条恰切的研究路径,⼀⽅⾯⽆法还原历史真相,⽽且即便能够还原对于理解柏拉图哲学本⾝也没有多⼤帮助,我们最终只能依赖柏拉图的⽂本。
柏拉图的思想主要通过“⼝传”和“书⾯”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他的⼝传学说并没有保留下来,近来德国图宾根学派致⼒于恢复⼝传学说,[7]却因其材料零散⽽难以得出系统理论,进⽽⽆法被英美学界所接受。[8]不过,柏拉图的“书⾯”著作却全部流传下来了,共包含35篇对话录和13封书信,因此柏拉图著作是理解柏拉图哲学的最核⼼⽂本。
亚历⼭⼤时期的语⽂学家忒拉绪洛斯(Thrasyllus)曾经⽤悲剧“四联剧”的形式把柏拉图的著作分为9个“四联剧”(13封书信算⼀个剧本),也就是说每四部对话录构成⼀个系列,其中三部为悲剧,⼀部为喜剧。后来第欧根尼·拉尔修⽤哲学划分的⽅法把柏拉图著作分为8组:
指导性的:理论的(⾃然的与逻辑的)与实践的(伦理的与政治的)
探究性的:⼼智训练的(助产的与试探的)与论辩竞赛的(提出的与驳斥的)[9]
忒拉绪洛斯的分类在古典学和语⽂学领域影响深远,例如16世纪第⼀个印刷版柏拉图全集,Les Blles Lettres主编的希法对照版柏拉图全集(1920),Erich Loewenthal主编的德语版柏拉图全集,以及John M. Cooper主编的英语版柏拉图全集都采取了忒拉绪洛斯的体例。[10] 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分类在柏拉图主义者领域则占据绝对优势,例如公元2世纪阿尔吉努斯的《柏拉图学说指南》则完全按照“三纲九⽬”的体系来理解柏拉图哲学,即论辩哲学(划分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和三段论)、理论哲学(数学、物理学和神学)和实践哲学(伦理学、家政学、政治学)。[11]这个体系⼀直延续到⿊格尔哲学依然发挥着重要作⽤。
《理想国》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译者: 何祥迪
果麦⽂化 | 云南⼈民出版社,2021-10
原作名: Πολιτεία
构成设计现代学者受到历史主义和发展思想的影响,尝试确定柏拉图对话录的创作时间,然后依据创作的先后顺序将柏拉图著作划分为早期、过渡期、中期和晚期四个阶段,进⽽按照这四个阶段来理解柏拉图思想的发展和扬弃。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2]美国学者弗拉斯托(Gregory Vlastos)[13]都尝试依据苏格拉底哲学过渡到柏拉图哲学的线索,对柏拉图著作的顺序做过排列,⽽且影响⽐较⼤。⽬前学界普遍使⽤的分期是:
前期:《阿尔喀⽐亚德前篇》、《阿尔喀⽐亚德后篇》、《申辩》、《卡尔⽶德》、《克⼒同》、《游叙弗伦》、《希琵阿斯前篇》、《希琵阿斯后篇》、《伊翁》、《拉克斯》、《吕西斯》、《默涅克塞诺斯》、《忒阿格斯》。
过渡期:《欧绪德谟》、《⾼尔吉亚》、《美诺》、《普罗泰⼽拉》。
中期:《克拉底鲁》、《斐多》、《会饮》、《理想国》、《斐德若》、《帕墨尼德》、《泰阿泰德》。
晚期:《蒂迈欧》、《克⾥提亚》、《智术师》、《治邦者》、《斐勒布》、《法律》。
这才30篇柏拉图对话录,还有5篇对话录和13封书信往往被视为伪作,这5篇对话录包括《希普帕库斯》、《情敌》、《克莱托普丰》、《⽶诺斯》和《厄庇诺⽶斯》。需要说明的是,这⾥的划分在学界仍然是有争议的,⽽且所谓的伪作也是18世纪以来疑古之风盛⾏之下的偏见,因为在此前的两千多年⾥没有哪位古⼈认为它们是伪作,⽽且也没有⾜够证据表明它们是伪作。
⼆、柏拉图研究简史
桌球柏拉图研究⾃柏拉图的学⽣伊始迄今已有2300多年,向来是哲学家或哲学爱好者认识⾃然、理解⼈⽣和分析政治的标配。柏拉图研究⼤致可以分为古代与现代,古代⼜可以分为柏拉图学园派与柏拉图主义者,现代⼜可以分为统⼀派与发展派。柏拉图晚年在阿卡德⽶地区(Academia)创办了⼀所学校,这所学校被后世称为柏拉图学园(Academy)。柏拉图学园⾃柏拉图始⾄拉⾥萨的菲洛共有13位校长(园长),分别是:
(1)⽼派的柏拉图(387-347BCE)、斯彪西波(Speusippus,347-339BCE)、克塞克拉底(Xenocrates,339-黄米饭
纳兰诗词
314BCE)、波勒谟(Polemo,314-269BCE)和克拉底(Crates,269-266BCE);
(2)中期的阿克西劳斯(Arcesilaus,266-241BCE)、拉西德斯(Lacydes of Cyrene,241-215 BCE)、伊凡德(Evander),特勒克勒斯(Telecles)和⿊各斯努斯(Hegesinus);
(3)晚期的卡内德斯(Carneades,155-129BCE)、克⼒同马库斯(Clitomachus,129-110BCE)和菲洛(Philo of Larissa,110-84BCE)。
在柏拉图学园内部,对于柏拉图的理解和阐释⼀开始就产⽣根本性的区别,⽐如斯彪西波把数论视为柏拉图学说的核⼼来加以阐发,⽽亚⾥⼠多德则把“相论”视为柏拉图学说的核⼼来加以批判,阿克西劳斯开启的怀疑主义认为柏拉图只是在“做哲学”⽽没有核⼼学说。
如何变得成熟
公元86年苏拉攻破雅典,并将雅典洗劫⼀空,从此柏拉图学园派名存实亡,菲洛前往罗马,⽽他的学⽣安提奥库斯(Antiochus of Ascalon,125-68BCE)则前往亚历⼭⼤⾥亚。安提奥库斯反对⽼师菲洛的怀疑论,⿎吹斯多亚主义,使得柏拉图主义转向折衷主义,认为没有坚定信念就没有理性⽣活,由此开启所谓的中期柏拉图主义时期。
中期柏拉图主义者主要活跃于2世纪,其成员主要有:普鲁塔克(Plutarch,45-120),特翁(Theon of Smyrna),盖乌斯(Gaius),阿尔⽐努(Albinus),阿尔基诺(Alcinous),阿普列乌斯(Apul
eius),马奇穆斯(Maximus of Tyre),安提库斯(Atticus),扭门尼乌斯(Numenius of Apamea)等等。中期柏拉图主义者深受斯多亚学派、毕达哥拉斯主义、亚⾥⼠多德主义、甚⾄伊壁鸠鲁主义的影响,他们本⼈或他们的授课对象或许已经难以接触柏拉图⽂本,因此他们在讲述柏拉图对话录时候使之系统化,并撰写了⼤量《柏拉图学说指南》之类的教材。中期柏拉图主义对柏拉图的融通式理解⼀般被视为折中主义或过度时期,实际上是⼀种哲学史划分的简便和误解,因为他们认为⾃⼰返回到柏拉图哲学本⾝,他们才是真正的柏拉图主义者,⽽不是什么“中期的”或“新的”柏拉图主义者。
继中期柏拉图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是新柏拉图主义,除了开⼭⿐祖普罗提诺(Plotinus,205-270)之外,还有波菲⾥(Porphyry,233- 309),杨布⾥柯(Iamblichus,245-325),普洛克洛斯(Proclus,412-485),朱利安(Julian,331-363),⾟普⾥丘(Simplicius)等等。
柏拉图哲学的现代复兴得益于三股⼒量的努⼒。其⼀是18世纪德国浪漫派学者施莱格尔(Karl Wilhelm Friedrich Schlegel)的思考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的翻译,他们使得柏拉图哲学不再是糅合哲学与宗教的“柏拉图主义”,⽽是基于柏拉图对话⽂本的形式、内容和思想。其⼆是18-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者穆勒(James Mill),密尔(John Stuart Mill),格劳特(George Grote)等⼈的研究,他们使得柏拉图以重视实践辩证法的哲学家⾝份⽽出现。其三是19世纪中期英国学者本杰明·乔伊特(Benjamin Jowett)所开创的⽜津柏拉图研究传统,他不仅翻译了
《柏拉图全集》(其实只有28篇对话录),还对柏拉图做出唯⼼主义的解释,这种解释在19世纪晚期和整个20世纪都是柏拉图研究的主流之⼀。
柏拉图雕塑
在过去的⼀个多世纪,柏拉图研究逐渐形成了两种范式,其⼀是发展派;其⼆是统⼀派。发展派认为
早期对话基本上是消极的,主要体现和描述历史上苏格拉底的思想;晚期柏拉图对话录的戏剧性因素逐渐消失,对话⼈物只是作为柏拉图思想的代⾔⼈,对话基本上是积极的,此时柏拉图的思想出现新的元素和改变,伦理学、政治学和哲学等看法都有所不同。⽽统⼀派则认为柏拉图的思想是⼀个统⼀的整体,不存在发展和扬弃的问题;不同对话录的不同甚⾄相反的论题并不意味着柏拉图思想的⽭盾,⽽是意味着柏拉图根据不同⼈物、场景和情节的需要来表达⾃⼰的思想。[14]
最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柏拉图研究传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所以对柏拉图著作的看法亦不同。在柏拉图学园中主要探讨知识问题,因⽽重视《泰阿泰德》;在中世纪柏拉图主义者那⾥主要探讨灵魂问题,因⽽重视《斐多》;⽂艺复兴的柏拉图主义者关注科学问题,因⽽重视《蒂迈欧》;⼗九世纪以来政治问题凸显,因⽽重视《理想国》。[15]毫⽆疑问,《理想国》在当今世界普遍被视为是柏拉图著作的核⼼,其提出和研究的诸多问题也构成后来各学科门类的源泉。
三、《理想国》的场景、结构和主题
《理想国》描写苏格拉底向别⼈叙述⾃⼰昨天在⽐雷埃夫斯港的那场谈话,我们不能确定他叙述的听众是不是蒂迈欧、克⾥底亚和赫谟根尼这三个⼈,[16]因为《蒂迈欧》开篇所概述的内容类似、但是不能确定就是《理想国》的内容。
据苏格拉底说,他跟格劳孔昨天下降到⽐雷埃夫斯港,观看从⾊雷斯引进⼥神的⾸次庆典。⾊雷斯地
油炸杏鲍菇处希腊北部,盛产矿产和⽊材,素以激情彪悍⽽著称(《理想国》435e);⽐雷埃夫斯港则是雅典第⼆⼤城市,甚⾄是雅典海军⼒量的重镇,它的军舰和贸易都需要⼤量资⾦和⽊材;可以断定,雅典⼈热情引进新神,讨好⾊雷斯⼈,很⼤程度上是出于经济需要和政治结盟的考虑。
《理想国》对话就发⽣在侨民克法洛斯的家中,在场的⼈物有⼗⼀位:1.苏格拉底,2. 格劳孔(Glaucon),3. 阿德曼托斯(Adeimantus),4. 尼克拉托斯(Niceratus),5. 卡曼提得斯(Charmantides),6. 克⾥托丰(Cleitophon,son of Aristonymus),7.克法洛斯(Cephalus)8. 玻勒马霍斯(Polemarchus),9. 吕西阿斯(Lysias,雄辩家,推翻三⼗僭主,恢复民主制起很⼤作⽤),10. 游叙德谟(Euthydemus),11. ⾊拉叙马霍斯(Thrasymachus,Chalcedonian⼈,修辞学家)。其中前六位是雅典⼈,接着⼀家四⼝是侨民,最后⼀位是外邦⼈,这⾮常符合港⼝城市鱼龙混杂的特点;整个对话过程只有七个⼈发⾔,其他四位(4、5、9、10)始终保持沉默。
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是柏拉图的长兄,前者具有强烈的政治雄⼼,后者则相对克制,他们都是苏格拉底的追随者,[17]阿德曼托斯和柏拉图曾出席苏格拉底的审判,但他们没有出席苏格拉底⾏刑现场,显然是迫于当时的政治压⼒——雅典恢复民主制后清算三⼗僭主(399B.C)——⽽逃离雅典。因此,我们可以设想柏拉图特意安排苏格拉底治疗格劳孔过分的政治野⼼,[18]正如苏格拉底在《阿尔喀⽐亚德前篇》治疗阿尔喀⽐亚德⼀样。尼克拉托斯是雅典著名将军尼西亚斯(Nicias)的⼉⼦,尼西亚斯在《拉凯斯》(188a-b)⾮常欣赏苏格拉底的谈话⽅式和内容,因此,他肯定也愿意⾃⼰的⼉⼦与
苏格拉底交往,但是尼克拉托斯似乎也没有学好。[19]
卡曼提得斯来⾃雅典的⼀个⼩镇(Paeanian),他⼏乎和克法洛斯⼀样⽼了,⾏将就⽊。[20]克⾥托丰、吕西阿斯、游叙德谟和⾊拉叙马霍斯都是当时著名的修辞学家,他们曾经背地⾥批判苏格拉底的德性论,宣扬⾊拉叙马霍斯的强权论(《克⾥托丰》406a)。克⾥托丰推动了“四百寡头政变”(411BCE),还参与了“三⼗僭主政变”(404BCE)。[21]
关于酒的网名吕西阿斯是民主派,宣扬享乐主义,毫不关⼼年轻⼈的品德和社会地位(《斐德若》230e—235a),他极⼒反对“三⼗僭主”,这很⼤程度上是出于复仇和家产的考虑,他后来亡命天涯,晚年悲苦。据说游叙德谟曾收集很多诡辩词和诗作,以此作为智慧的象征,⾊诺芬把他描写得跟柏拉图笔下的阿尔喀⽐亚德前篇⼀样(《回忆苏格拉底》,4.2)。
⾊拉叙马霍斯是⼀位⾮常出⾊的说客,雄辩家⾝份使得他⽐波勒斯(Polus)更直率和不羁,⽽外邦⼈⾝份却决定他不如卡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