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
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是语言中
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
式固定、简洁明快、喻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1]。本
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
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
金典说说
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
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
的享受。由于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象英语和汉
语这样源远流长,表现力丰富的语言往往又具有
共同的表现方式,如从手工打铁的体会想到,要
“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
铁)”。生活中“耳朵”总是和“听”联系在一起,而好眼霜
言谈失密也是常事,人们就警告说:“Wallshave
ears(隔墙有耳)”。当然,这种英汉对应的说法在
习语的整体中只是极为个别的巧合,可以说是
“可遇而不可求”。由于中英两国地理、历史、宗教
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的表现
形式是有差别的。本文从英汉民族文化差异角度
罗志祥个人资料
探讨如何正确理解翻译英汉习语。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
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2]。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
为,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的差异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
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定的
文化,特定的文化又产生特定的习语表达方式。中
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国家,中国人民自古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人们生产及经济活动主要是依附在土地上,反映在形象语言上自然是以陆地上的人、事物作比喻的多。相反,英国是个海洋国家,它的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他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上有关的事物,并且他们生产及经济活动也都反映到他们的形象语言中[3]。例如比喻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最坚强者时,汉语成语为“疾风知劲草”。英语则说“Agoodpilotisnotknownwhentheseaiscalmandthewaterfair.”(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看不出好舵手);汉语的“未雨绸缪”的意思是说未下雨之前翻透桑田土地,修好门窗,比喻平时做好准备,英语则说“Whileitisfineweathermendyoursail”(修帆趁天晴)。尽管喻义本身相似,在不同民族的具体地理环境中各自引起的
联想就不同。中国民族首先想到的是“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而英国民族首先想到的是“修帆”。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另外,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地处亚欧大陆,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导致英汉两个民族对“东风”与“西风”的理解截然不同。在英汉两种文化中,“东风”和“西风”指的是相同的自然风力,但其文化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汉习语的翻译
郑声衡
(福建农林大学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英汉习语的翻译可以从文化差异角度进行研究,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主要根源在
于文化。中英两国因地理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形成文化差异。英汉习语在其表达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两个民族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习语的翻译。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中图分类号:G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33(2008)01-0062-05收稿日期:2007-09-21作者简介:郑声衡(1961-),男,福建福州人,硕士,福建农林大学外语系讲师
第22卷第1期
2008年2月商洛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gluoUniversityVo1.22No.1Feb.2008
内涵是不同的。在汉语中“东风”常是褒义词。东风吹后大地回春,万物吐绿,象征着进步、蓬勃向上。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而“西风凛冽”则象征着荒凉。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在英语中,
“东风”与“西风”的象征意义与汉语恰恰相反。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吹绿了英伦诸岛。雪莱(P.B.Shelly)在《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中讴歌了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到
来的西风,表现了他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乐观态度。而东风从欧洲大陆吹来,正如中国的西风。如“HowmanywinterdayshaveIseenhim,standingbluenosedinthesnowandeastwind(CharlesDickens).”(在许多的冬日我都看见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赤日炎炎似火烧”、
“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
“温和”、
“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我能否把你比做夏日璀璨?虽然你比夏日更加温顺可爱。
由于两国所特有的产物不同,其喻体也有不同。例如中国有句俗语“老虎屁股摸不得”,对应的英语则说“Don’tbeardthelion”(不要挑逗狮子)。英语用狮子而中文用老虎来比喻凶猛;汉语常以牛设喻,英语则多用马设喻。例如表示勉强之意时汉语说“牛不喝水强按头”,而英语则说“Y
oucantakeahorsetothewater,butyoucannotmakehimdrink”(牵马到河边要它喝水)。我国广东是全国柑橙盛产地,陈皮很多,如果从别地拿陈皮到广东卖是多此一举,因而有歇后语“倒贩陈皮到广东—多此一举”;英国纽卡斯尔是著名的产煤区,把煤带到那里去,也是多此一举,故也有习语“CarrycoalstoNewcastle”,这两个比喻的不同地点相隔千里,但引申意义却几乎一样。
2、风俗差异中英两国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因而两个民族的思维及表达方法也有不同,两种语言中的习语也有它们各自的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4]。例如我国姓氏一般是张、陈、李、林、蔡等,而英国一般是汤姆、狄克、哈利等。我国有一个习语“张三李四”,英国也有相应的习语“anyTom,DickorHarry”,意义很接近。中国习惯用“斤”计算,就用“半斤八两”表示一半对一半。英国喜欢用“打”计算,就用“Sixofoneandhalfadozenoftheother”表示同一概念。
中英两国对同一个动物形象的看法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分歧,因而对动物的感情是不大相同的。例如兔子的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敏捷的象征。中国人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又说“穿兔子鞋”(东北方言,表示跑得快),但英美人却认为兔子是胆小的象征;所以英语astimidasahare译成汉语时要译为“胆小如鼠”而不应译为“胆小如兔”。再如英国人喜欢狗,视之为爱畜,人们如不好好待他的狗,就认为是不把他看作朋友,所以谚语里有“Loveme,lovemydog”,相当汉语
的“爱人及物”、
“爱屋及乌”,而且英国人还常以狗比人,如称幸运的人时,英语说“aluckydog”,相当于汉语的“幸运儿”。既有atopdog(优胜者,左右全局的人),agaydog(快活人),aseadog(老练水手),awaterdog(水性好的人),tohelpalamedogoverastile(助人于为难)的真情流露,也有Youarealuckydog.(你真幸运)的由衷赞叹,更有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宁为鸡头,勿为牛后)的警示格言。而在我国一般是把狗看作卑贱的动物,人们从心理上似乎比较讨厌狗。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腿子”、
“狗眼看人低”、
“狗头军师”、
“狼心狗肺”、
“狗急跳墙”、“丧家之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等等。如果不注意这种差别,不加解释地把“落水狗”译成adoginthewater,把“丧家之犬”译成ahomelessdog,则不仅不能传达汉语的贬义,反而有引起
英国人的同情的可能。
又如英语天气谚语“CastnotacloutereMaybeout”就不宜套译成我国类似的天气谚语“吃了五月粽,寒衣才收起”。因为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译成“吃了五月粽”,易使人误认为英国人也过端年节吃粽子,这个谚语应译成“到了五月底,寒衣才收起”。
3、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贯穿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在语言中体现出来。英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习语上也有明显的反映,例如:asoldasAdam直译是“与亚当一样老”,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这一习语当译为“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nottoknowsomeonefromAdam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不知道某人与亚当有什么区别”,同样,由于亚当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没有什么人见过他。所以,这个习语的意思就成了“完全不知道(他是什么人)”;to
第1期63
郑声衡: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汉习语的翻译
raiseCain译为“惹恼该隐,大发脾气,找麻烦”。亚当和夏娃的长子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
易发怒的人,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供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为此嫉妒,杀死了弟弟亚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谋杀者,因此该习语表示“大发雷霆”;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意为上帝帮助自助的人。word转ppt简单方法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汉语里便随之出现了一些来自佛教或与其有关的习语。如“一尘不染”、
“不二法则”、
“五体投地”、
“现身说法”、
“回头是岸”、
“借花献佛”、
“在劫难逃”、
“大慈大悲”、
“不看僧面看佛面”、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同样,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汉语中有一些习语直接或间接源自道教。如“灵丹妙药”、
“脱胎换骨”、
“回光返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样是afterlife一词,中文意为“来生”或“来世”,指人的生死轮回;而西方基督教无此概念,所以其英文含义为“人死后的那段时光”。霍克斯把《红楼梦》中刘姥姥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译成“Manproposes,Goddisposes”。受到中国学者的非议是不无道理的,因为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说明刘姥姥是一个基督徒,这与原作的文化背景是不符合的。
4、历史文化背景中国与英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中国是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皇权统治为中心的封建文化熏陶和影响中国人民的心态达3000余年。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1840年以前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构架而杂以释、道思想的混合物。英国可算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它在公元7世纪时才开始建立封建制度,从1640年就逐渐向资本主义发展,基
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学是英国文化的主体。这些差异也体现在英汉形象语言中,如英语有一习语“Isitnecessarytouseasteamhammertocracknuts?”(捣碎干果焉用汽锤),汉语也有近似的习语“杀鸡焉用牛刀”。两者都表示不必小题大做,但从前者比喻可以看到,英国已进入了使用汽锤的大机器生产时代,而后者比喻则说明了中国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生产落后的社会。
英国的历史与我国的历史虽然不同,但其中有些历史事件有点相似。例如我国战国时代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楚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打胜战决不回头,故有一习语曰“破釜沉舟”。英国曾一度被罗马帝国统治,当时的罗马统帅凯撒大帝渡过庐比孔河(位于意大利中部)时,立即把船烧毁,表示决一死战、有进无退的决心,故也有习语“CrosstheRubicon”或“burnone’sboats”,两者意义没多大差例,但在翻译这类形象语言时注意不要片面地追求所谓的“顺”和“地道”,给英语形象语言的汉译添加上一些汉民族的特色,其结果反而使人觉得别扭,有些不伦不类。如英语有句谚语“WhenGreekmeet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有人把这句谚语译成“张飞遇张飞,杀得满天飞”。我认为不如译为“两雄相遇,其斗必烈”更妥,因为张飞是我国的历史人物,在英国并无其人,故不宜在英语谚语的译文中出现[5]。
二、习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习语翻译因其文化含量高而成为翻译的难点之一[6]。大部分习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有的意思一目了然、有的意在言外、有的有多层意思,翻译时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它的意义。王佐良先生说过:
“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译者在翻译习语时,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语言意义,还要准确地阐述原作的文化内涵。通过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尽可能地保证原文与译文等效或等值,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如出一辙或大致相同的感受。要翻译好习语,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具体方法:
1、直译法直译法就是指在不引起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语音规范的前提下,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英汉虽属于不同的民族,但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英汉互译时可采用直译法。直译不是一字对一字的死译,而是照字面翻译,不作太多的引申和注释,喻义自明。[7]如:sourgrapes来自希腊的伊索寓言,汉译时就直译为“酸葡萄”;英语的togointothered直译为“出现赤字”;tobreaktherecord译为“打破记录”;tobeonthethinice译为“如履薄冰”;tostrikewhiletheironishot译为“趁热打铁”;aneyeforaneye译为“以眼还眼”;atoothforatooth译为“以牙还牙”;first-handmaterial译为“第一手材料”;acastl
eintheair译为“空中楼阁”;toburntheboat译为“破釜沉舟”;tohavesomethingatone’sfinger’send译为“了如指掌”;tightenone’sbelt译为“束紧腰带,节食”;makeone’smouthwater译为“使人流口水”。
2、还原法英语中也有些习语是从汉语翻译引进过去的,汉语习语也有来源于外语,翻译时可使之还原。例如“tositonthemountain
2008年2月
商洛学院学报64
andwatchthetigerfight”可还原为“坐山观虎斗”;“topouroilontheflame”可还原为“火上加油”;“战争贩子”是英文“war-monger”的中译;“夹着尾巴”应译为“withthetailbetweenthelegs”;“蓝图”则是“blue-print”。
3、意译法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相矛盾而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应采用意译的方法。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译语文化差异的局限时,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例如
英中的aseasyaspie“易如反掌”;bewiseaftertheevent“事后诸葛亮”;Eachhasitsownmerits.“各有千秋”;Stillwaterrunsdeep.“大智若愚”;Don′tcountyourchickensbeforethey′rehatched.“夜长梦多”等。汉语中的“落花流水”用来表示被打得大败之意,译成英文便是“tobeshatteredtopieces”;
“乌烟瘴气”形容情形混乱不堪,可用“chaos”来表达。
钱歌川在《翻译的基本知识》里列举了直译和意译的例子:[8]
Greyarethecloudsintheskyandfadedaretheleavesontheground.Bitteristhewestwindasthewildgeeseflyfromthenorthtothesouth.
Howisitthatinthemorningthewhite-frostedtreesaredyedasredasawineflushedface?
Itmusthavebeencausedbythetearsofthosewhoareabouttodepart.
这是熊式一翻译的《西厢记》中的名句。原文是“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塞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尽是离人泪。”钱歌川认为把“西风”译做westwind,似乎有点犯了直译的毛病,而使它和前面的形容词bitter在英国人观念中发生矛盾。英国的westwind简直等于我们的“东风”,也就是温暖的春风一样。《西厢记》上说的“西风紧”,正和英国的eastwind相似,英国人惯常用keen,biting,piercing一类的字眼,来形容他们的eastwind,和我们说的“刺骨”差不多。英国小说家Dickens在他的名著《块肉馀生述》中说:Howmanywinterdayshavelseenhim,standingblue-nosedinthesnowandeastwind!(在许多的冬日我都看见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我们对于冰雪和东风是联不起来的,正如英国人对于bitter和west
wind不能发生联想一样。所以我们最好是意译,如果一定要保留原文,照字面直译的话,则须加注。例如译Dickens的上引文句时,就得说明英国的eastwind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冷的风,和我国的西北风相似。如果是大胆一点的译者,是可以把它意译为“朔风”的,说“站在冰雪和朔风之中”,是不会出纰漏的。至于上说的“西风紧”,如译者不敢意译为Bitteristheeastwind,至少也得在Westwind下加注,说明这是说的大陆的西风,有如英国的eastwind。
4、增译法有些习语的形象直译后虽不会产生文化冲突,却会造成语用失误,译文读者不能理解其含
义,翻译时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加解释性文字既可保持原文特殊的语言形式,也可以通过恰当文字说明译文,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是一种形、义并用,简洁而直接的变通方式。例如汉语中有许多概念化的人名,由于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不妨采用人名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处理。如“班门弄斧”译为:to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其中LuBanthemastercarpenter属于增译文字。鲁班在中国是能工巧匠的代名词,但英语读者却不一定知道。在中国鲁班是木匠的鼻祖,加了注释性文字后,原语中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英语中也有一个近似说法:teachone′sgrandmothertosuckeggs,如果选择此说法加以翻译,那么原语的文化色彩则荡然无存。再如“树倒猢狲散”可译成Oncethetreefalls,themonkeysonitwillflee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是“慌慌张张”之意,是增添的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有其义,加了使形象突出,有声有色。
5、省略法汉语中有一种情况,就是习语中有的是对偶词,往往前后在意思上重复,在修辞上很美很匀称,但英语中一般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翻译时可用省略法来处理,只要翻其中一对,以免产生画蛇添足之感。例如“铜墙铁壁”可译成wallofbronze,不必译为wallofcopperandiron;
“街谈巷议”在意义上也是重复的,所以译成streetgossip便可以了;“贪官污吏”即“腐敗官吏”,可译为corruptofficials,“指手画脚”实际上是一个形象,演手势之意,可译为gesticulating。
6、转换形象法英汉语言中有些词的形象意义不同,但其文化内涵及交际意义是一样的或相近的。为了不使译文较之原作逊色,译者在翻译
第1期65
郑声衡: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汉习语的翻译
OnTranslationofEnglishandChineseIdioms
fromtheAngleofCulturalDifferences
ZHENGSheng-heng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s,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an350002)Abstract:ThispaperdealswiththetranslationofEn
glishandChineseidiomsfromtheangleofculturaldifferences.ItanalysesthemainreasonsforculturaldifferencesofEnglishandChineseidioms.Differentgeographicalfeatures,customs,andhistoricalbackgroundscausethe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ChinaandGreatBritain.ThereisverybigdissimilarityontheformandcontentsofEnglishandChineseidioms.Onlywhenwehaveagoodgraspofdifferentculturaloriginsofbothnationscanwetranslatetheidiomsinaproperway.
Keywords:idioms;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时常常使用转换形象法来克服这些障碍。在文学
语言中,形象比喻比比皆是,但由于文化背景不
同,同一比喻在不同的语言中往往使用不同的喻立体画
体。应根据各自民族文化特点,在翻译时运用替
换原喻体的方法,使其做到形不似而神似,殊途
而同归[9]。试比较:alionintheway译为“拦
市场的本质路虎”;beardthelion译为“虎口拔牙”;as
majesticasalion译为“虎虎生威”;in
likealion,outlikealamb译为“虎头蛇
尾”;gooseflesh译为“鸡皮疙瘩”;killthe
goosethatlaysgoldeneggs译为“杀鸡取
卵”;chicken-hearted,pigeon-hearted和as
scaredasarabbit均可译为“胆小如鼠”;
likeaducktowater译为“如鱼得水”;the
“fourtigers”ofAsia为“亚洲‘四小龙’”;
likeacatonhotbricks译为“热锅上的蚂
蚁”;likeadrownedrat译为“象只落汤鸡”;
blacksheep译为“害群之马”;drinklikea
双鱼座和双子座fish译为“牛饮”。另外,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
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壮大,英语中的同义习语
是“likemushroom”(象蘑菇一样)。汉语中的“画
蛇添足”与paintthelily在表达“多此一举”
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英汉两种语言有
一部分习语可以互相借用、替代,在翻译时常常
可以使用转换形象法。
总之,各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尤其
是非亲属的英语(印欧语系)和汉语(汉藏语系)相似之处少,而相异之处多。英汉习语由于两国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各自都有其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因此,在翻译英汉习语时,我们必须紧扣民族文化特点,尽量把握一个民族语言的内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尽可能地处理好涉及到的文化差异问题,使自己的译文为广大读者理解和接受[10]。参考文献:[1]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贾德江.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郑声衡.试论英汉形象语言的民族特点及其翻译[J].福建外语,1993(1-2).[4]郑声衡,郑声滔.教海采珠—全国优秀教育教学及外语研究论文集[C].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5]郑声衡.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上[J].福建外事,2007(3).[6]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7]郑声衡.注意英汉民族特点学习研究形象语言[J].英语知识,2006(11).[8]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9]郑声衡.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下[J].福建外事,2007(4).[10]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彭治民)
2008年2月商洛学院学报66
王者荣耀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