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实有、本有——“存在”与“本质”区分之史前史

更新时间:2023-06-13 05:59:06 阅读: 评论:0

是有、实有、本有
———“存在”与“本质”区分之史前史
梁家荣/文
提要:西方思想家之探问“是有”(einai,es,Sein)始自古希腊,到中世纪的
时候衍生出“本有”与“存在”(esntia et existentia)之区分,此后几乎每位重
要思想家对之都有所讨论。由于历史久远,源头难知,学者对此区分一直有一些误
解,一是以为其在古希腊哲学中已经出现,另一是以为其用法始终一成不变。实际
上existentia与esntia两术语之对扬是在阿奎那以后才出现,两词的用法在古代、
中世纪与近代不尽相同。考察其史前史不单有助排除误解,而且亦能丰富对其当代
使用之理解,此即本文所作之目的。在汉语学界,由于翻译之障碍,对此区分之源
头更显隔膜。有鉴于此,本文将以“是有”一词为中心,运用一连串的新译名,
务求能使译文在字面上更充分反映外语的原义。
关键词:是有;实有;本有;存在;翻译
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
如果说“是有石头”一话断定了石头存在,然则“金山是有宝藏”一话是否同时断定了金山存在和金山有藏宝之性质“是有”一词在汉语里的这两种用法,大致能反映在
古希腊语和es在拉丁语的使用,以及其所带来的哲学困惑,因此我在下文将用“是有”来翻译,es,Sein等词。汉语学界对如何翻译等词一直莫衷一是,以往翻译为
“有”或“存有”,近年则出现“存在”与“是”之争。鉴于“存在”和“是”两义实难取舍,于是不时也有人翻译为“存在/是”。“是有”一词某方面也可视为“是”和“有”之合拼,而另一方面“是”亦有“此”义,因此“是有”也可理解为“此有”(Dain)。至于Sein等词之述谓义,“是有”某程度上亦能承担,例如:“人是理性的”可表达为“人是有理性”。
西方思想家之探问“是有”始自古希腊,到中世纪的时候衍生出existentia与esntia (通常译为“存在”与“本质”)之区分,此后几乎每位重要思想家对之都有所持论,直至晚近的存在主义者仍然以此来界定其中心主张。或许由于历史久远,源头难知,学者对此区分一直显出一些误解,一是以为其在古希腊哲学中已经出现,另一是以为其用法始终一成不变。实际上existentia与esntia两术语之对扬是在托马斯·阿奎那以后才出现,两词的用法在古代、中世纪与近代不尽相同。考察其史前史不单有助排除上述误解,而且亦能丰富对于其当代使用之理解,此即本文所作之目的。在汉语学界,由于翻译之障碍,对此区分之源头
54
更加隔膜。有鉴于此,下文将以“是有”一词为中心,运用一连串的新译名,务求能使译文在字面上更充分反映外语的原义。
探索esntia 与existentia 区分之形成史,必先阐明两词各自的原义。鉴于问题之复杂性,本文将集中于前者。Esntia
产生自对亚里士多德思想核心名词之翻译,探讨其源头必须从后者讲起。
以研究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闻名的加拿大学者J.欧文斯(Joph Owens )认为
:“如果一译名不能够标示希腊原文所意指的一切不同事物,兼且不能够以正确的对称关系来标示
之,在跟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路径上此译名将会误导读者。
”①他因此提议以entity 来取代英语学界所习用的substance ,
以为之译名。欧文斯对substance 最主要的不满,在于此译
名“
失于表达
所意指的与是有(Being )之直接关系”②
猪脚做法
一词衍生自之分词阴
性形态
,按此关系对称地译为英语当为beingness ,译为德语为Seiendheit ③;以“是有”
来翻译,
则译为汉语当为“是有性”(或“有性”)。④
在翻译时保存并且反映
“与是有之直接关系”之所以重要,不仅出于词源学之考虑,更重要者乃由于其在哲学使用上无论在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均指第一义的是有。以“是有性”来翻译之,则亚里士多
德在《形而上学》第七卷对此二问题之著名推演便变得一目了然
:“何为是有者(being )?亦即何为是有性(beingness )?”(Meta .,
1028b4)⑤然而,欧文斯也否决以beingness
作为之英译。主要理由在于,亚里士多德不但经
常以
来意指具体事物,
甚至视具体事物为,但beingness 却不能传达此义。正如海德格尔在论及substantia 时所言:此词有时意指是有者之是有,有时则意指是有者自
身,此双重意义“
古代概念就已经带有”
⑥。Beingness 得于前一义,却失于后一义,故为欧文斯所不取。他最终采用了entity 作为译名,便因为此词既是抽象名词,同时亦可指称具体事物,两义兼得。当然,entity 也满足了能标示“与是有之直接关系”的条件,尽管要非读者懂得拉丁语,了解到此词衍生自es ,则其与being 之关系固不如beingness 直接。
欧文斯所面对的、经过反复推敲而提出上述解决之途的,是从事哲学翻译时经常会碰上的一个难题:是否跟从习以为常、但由译者本人看来却不够达义的译名?欧文斯不选择从众而宁
可取义,他的考虑对汉语翻译亦有参考价值。
现时汉语学界一般把翻译为“实体”
,也有翻译为“本体”
,但两者同样都出现欧文斯针对substance 而举出的缺失,即:
不能显示与之直接关系,无论将翻译为“存在”抑或“是”皆如此。抑且
,“实体”或“本体”似乎64①③
④⑤
⑥②Joph Owens ,The Doctrine of Being in the Aristotelian Metaphysics ,third edition ,Pontifical Institute of Medieval Studies ,1978,p.138;p.144.本文所引用的所有外文(包括希腊语、拉丁语、德语、法语、英语)著作,都是由本文作者自己翻译为汉语。
英语参见同上书,第139页;Etienne Gilson ,Being and Some Philosophers ,cond edition ,Pontifical Institute of Medieval Studies ,1952,p.74.德语参见Martin Heidegger ,Nietzsche I ,Neske ,1961,p.459.
“有性”一词见于佛典,例如《弘明集》卷六周颙《周重答书并周重问》:“既患由有滞,而有性未明;矫有之家,因崇无术。
”本文中亚里士多德著作缩写如下:《形而上学》,Meta .;《论题》,Topics ;《分析后论》,Pst .An .。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17.Auflage ,Max Niemeyer ,pp.90—91.
也添加了原本所无的涵义
:不一定是体
)(Meta .,1028b16—18)。我们于此将跟随欧文斯的轨迹,不以从众而以标示原义为优先考虑。
由于我们把翻
译为“是有”
,为显示二词之关联性,
我们将把翻译为“实有”。依此,亚里士多德上述两问题也能某程度上显出其在希腊文中原有的字面关系
:“何为是有者?亦即何为实有?”此外,以“有”
字来翻译其实还有另一层根据:在日常使用中
,指人所拥有之物亦即资产。因此,海德格尔一再以Habe 或Haben 来翻译或阐释此词①。尽管“有性”是更
直接的翻译,但正如beingness ,因不能用以指称具体事物,今不采用
。“实有”则没此问题,石头可说是一实有,却难以说是一有性。
事实上
最初的拉丁译名是esntia 而非substantia 。拉丁语原来没有esntia 一词,
纯粹为了翻译而按对称关系制作出来:esntia 之于es
等于
之于
。如上所言
衍生自分词
,但拉丁语es (等于to be )原来却不见有现在分词,不但没有esns 这样的形态,连后来中世纪时成为常态的ens 也没有,这些分词形态都是为了翻译希腊语词而由学者所铸造的。
据公元6世纪的文法学家普西利安(Priscian )所言,凯撒从sum 、es 引申出ens 一词,
但他却没有举出任何文本为证。
②在一部18世纪末出版的昆体良作品校订本中,有两处出现ens :一处(2.14.2)以esntia etque entia 为某位Flavius 之翻译名词,另一处(8.3.33)
谓Sergius Flavius 按希腊语形制了很多新词
,“其中一些看来很生硬,例如ens et esntia ”③。但是,两处文本都有可诤之处,后来的校订者多把ens 改掉:前一处改为esntia et
queentia ,连译者也修订为Plautus ,后一处改为queentia et esntia 。
④除此以外,则一直到波埃修(Boethius )为止,都不见ens 之实际使用,故E.吉尔松(E.Gilson )说
:“无任何现时所知的古典文本见证ens 一词。
”⑤Esntia 则较能确定已见于古代,并且纯粹是为了表达希腊哲学术语而创制。此词于昆体
良书中凡三见,两处如上,另一处(3.6.23)专门用以谈亚里士多德的范畴
:“,Plautus 称之为esntia ,诚然其拉丁名称无别者,其发问:是有乎(an sit )?”
⑥对三处的esntia 学者都没质疑,问题只是谁是译者,Plautus 还是Flavius ?不过,昆体良何以没有提及西塞罗和塞内卡却让人费解。因为,塞内卡在一封书信(Ad Lucilium 58)中表示,西塞罗已然使用此词。
盖像汉语的“有性”
,esntia 是一个“很生硬”的名词,显然欢迎度不是很高。塞内卡为其74①
⑥例如Martin Heidegger ,Die Grundprobleme der ,GA 24,hrsg.F.-W.von Herrmann ,
3.Auflage ,Klostermann ,1997,p.153.Cf.Etienne Gilson ,“Notes sur le Vocabulaire de l'E tre ”,Medieval Studies ,vol.8,p.152.Georg L.Spalding ed.,M .Fabii Quintiliani de institutione oratoria libri duodecim ,Siegfried Lebrecht Crusius ,1798—1816,vol.1,pp.337—338;vol.3,p.237.例如Quintilian ,The Orator 's Education ,D.A.Rusll ed.and trans.,Loeb e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vol.1,p.348;vol.3,p.358.Gilson ,“Notes sur le Vocabulaire de l'E tre ”,p.150.Quintilian ,The Orator 's Education ,vol.2,p.58.
申辩,认为不用之则无以表达“
微囊技术:必然事物、本性、持聚万物之基础”①。他援引西塞罗,意在诉诸权威。尽管不见于其现存著作中,但学者一般相信西塞罗确然有用到该词。
按欧文斯的标准,汉语惯用的“本质”
,也属于误导读者之译名,其主要缺失同样在于未能表达与是有之直接关系。以之来翻译现代著作问题还不大,但古代作品却疑难丛生。如
上所言,
既可指是有者之是有、即有性,又可指是有者自身。作为其在拉丁语中的替身,esntia 原来也同样带有此一双重意义。以下让我们用4世纪中期的普瓦捷主教希拉里(Hilary of Poitiers )在《关于主教会议》(De synodis )中对esntia 之界说来展示其意义之复杂性。虽然学界相信西塞罗时拉丁语中已出现此词,但其成为主要学术词汇则始于基督教关于“三一”(trinitas )之争论,希拉里该文即写于此背景下,他以esntia 来对应希腊语学界
论述“三一”
时所用的
②,并界定之如下:“Esntia 是彼事物(res )其是有、或是有由之、和其在存留者上底住(subsistit )。任一事物之本性、性类、实底(et natura et genus et
substantia )都可称为esntia 。
”③首句界说汇集了数义,皆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一
、“其是有”(quae ist )。此词在拉丁语之意义相当于塞内卡的quod ist ④或后来的ens ,
皆是对希腊语之翻译。Esntia 的意义首先为是有者(quod ist )。依亚里士多德而
言,
(等于esntia )不单为是有者
(),抑且为第一义的是有者,因此他才说:“何为是有者?亦即何为实有?”
二、“是有由之”(ex quibus )。亚里士多德将表述为“是有之因由”
)(Meta .,1017b15,1043a3)。宽松来讲,亦即“是有由之”
。依此,对(等于esntia )之思路分歧为二:既可思之为最终极的是有者,亦可思之为是有性。两者皆可谓“瘦身中药
是有由之”。三
、“其在存留者上底住”。“底住”(subsistere )原文由sub-(底下)和-sistere (停住)组成,日常义为停住、住下、抵住。希拉里以此词界定esntia ,用意在申明esntia 何以也称作substantia ,这与其说直接移译自亚里士多德,不如说衍生自拉丁语翻译。他上引文接
着谓
:“但本义上言,称之为esntia 乃因其永是有(mper est )。其所以是实底(substantia ),乃因是有的事物必然在自身底住。但凡底住者,无疑皆存留在性类、本性、或实底上。因此,当我们谓esntia 标示本性、性类、或实底,我们将之理解为事物中永在
本性、性类、或实底上自身底住者。”⑤Substantia
实际上是对之异译(详见下文),但希
拉里却仿佛以两异名为标示不同的两义理:名为esntia 标示其“永是有”
,名为substantia 标示其“在自身底住”
。但何谓“在自身底住”?按希拉里所言,“凡底住者,无疑皆存留在性类、本性、或实底上”
。此处显现了希腊思想,希腊人一向视“存留”为真正是有者之标记⑥,所以亚里士多德说
:“实有
()必然存留。”(Meta .,1024a15)以实有为去掉一物所是有但不必是有的形相而留低者
)(Meta .,1029a13)。按此标准,事物之本性或性类当为实有。因为除非一物所是有的性类(例如人性)存留其中,否则彼物将不再是同
84①
②③④
⑥Seneca ,Epistles 1—65,R.M.Gummere trans.,Loeb e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17,p.390.其时拉丁语学界对希腊术语之翻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甚至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也会采用不同的译名,希拉里在另一作品《论三一》中就没使用esntia 一词,参见Lewis Ayers ,Nicaea and Its Legacy :An Approach to Fourth-Century Trinitarian The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p.183.
五年级语文书下册
Hilary of Poitiers ,Opera omnia ,Patrologia Latina ,Petit-Montrouge ,1845,vol.2,p.490.Cf.Mark Weedman ,The Trinitarian Theology of Hilary of Poitiers ,Brill ,2007,p.103.Cf.Heidegger ,Nietzsche I ,p.542,p.656.
一物,至于偶相(accidens )则尽可迁流不住,无改其是有。换言之,本性或性类即为存留者。按希拉里之界说,esntia 是在存留者上底住者,亦即在本性或性类上底住者,他以此
解释为何esntia 也称作“实底”
。从上可见,希拉里对esntia 之界说,差不多全都包括“是有”一词:其是有;是有由之;其永是有。以拉丁语写作,他无疑很清楚es 与esntia 之内在关系。如果我们把esntia 翻译为“本质”,则此重要关系在汉语中便完全消失不见,这是最主要的缺陷。其次
,“本质”不能指称具体事物,而esntia 则可。希拉里所谓esntia ,既有抽象的一面,也有具体的
一面①,分别对应于亚里士多德的第二和第一实有。实际上,esntia 此双重意义一直到中世纪仍然存留,抽象义被理解为以部分视之的esntia ,而具体义为以整体视之
的esntia 。
对薄公堂
②为显示其与“是有”之内在关联,我们将把esnce 翻译为“本有”。依此,希拉里之界说翻译为
:“本有是彼事物其是有、或是有由之、和其在存留者上底住。”三
跟其前的希拉里和其后的波埃修一样,奥古斯丁亦清楚esntia 与es 之内在关联,他
在《上帝之城》(12.2)说
:“所谓esntia ,出自es ;正如所谓sapientia ,出自sapere ;诚然新词也,拉丁语旧作者所不用,然吾人今时习用焉,
于是吾人语言遂不缺希腊人所名
者。
”③虽然上距塞内卡和昆体良已经数世纪,但奥古斯丁仍然觉得esntia 是“新词”
钻套,盖其间并不流行,使用甚少。跟两位“旧作者”一样,奥古斯丁于此也表示,若不用此新词,
则拉丁语将无以表达希腊人所谓。不过,其实早在奥古斯丁以前
,在拉
丁语已经有了另一译名,即上面所言的substantia 。但奥古斯丁对此译名却相当抗拒,他在《论三一》(5.10)中说:
我说esntia ,希腊语谓
,我们更常叫作substantia 。诚然,他们也说hypostasim ,但他们意欲区分usiam (按、
即)与hypostasim ,我不甚了然,惟吾人
中以希腊语治之者,多惯于说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于拉丁语即unam esntiam ,tres substantias (一本有,三实底)。但因吾人语言习惯已牢固,当说esntia 时吾人所理解者即为说substantia 时所理解者,故此我们不敢谓:unam esntiam ,tres
substantias ,而谓:unam esntiam vel substantias (一本有或实底)。
英语把翻译为substance ,其实是沿袭了拉丁语的习惯。此词由sub-(底下)和sto (站
住)组成,意指站于底下、抵住。
⑤不同于esntia ,此词是拉丁语所原有,其日常义可指家产、财富,相当于我们所谓“家底”
,另外也有事实之义,近乎汉语所谓“底细”“底蕴”,94①
⑤Cf.Mark Weedman ,The Trinitarian Theology of Hilary of Poitiers ,p.104.Cf.F.A.Cunningham ,“Richard of Middleton ,O. es and Esnce ”,Franciscan Studies ,vol.30,1970,p.67.Augustine ,De civitate Dei ,Pars 1:I —XIII ,E.Hoffmann ed.,F.Tempsky ,1899,p.569.Augustine ,Opera omnia ,Patrologia Latina ,Petit-Montrouge ,1841,vol.8,p.917.Cf.J.F.
依然是我
Bethune-Baker ,The Meaning of Homoousios in the Constantinopolitan Cre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1,pp.65ff.;Owens ,The Doctrine of Being in the Aristotelian Metaphysics ,pp.141—143.

本文发布于:2023-06-13 05:59: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361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翻译目的论
标签:翻译   译名   事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