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的好处儿童依恋研究
作者:韩玉 董淦诚
来源:《速读·中旬》2020年第08期
摘要:母婴关系是生命的第一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成人在亲密关系(恋人或朋友)中会重现儿时对其父母的情感连结,成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功能与童年时期的依恋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了解个体早期的依恋形成有必要意义,本文从依恋的内涵、内部工作模式,依恋类型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描述。
小孩支气管炎如何炖排骨好吃 一、什么是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的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在约翰·鲍尔比看来,依恋主要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基础上——即他们天生具有躲避捕食者动机。随着婴儿认知的发展,他们开始知道某个特定的个体最能够给他们提供安全保障,这样的理解最终导致了和该客体一通常是母亲一特殊关系的发展。由于这种情感联结,当婴儿在碰到挫折时,比如遇到陌生人或置身于陌生环境就会趋近依恋对象以寻求安抚。早期的母婴交流,是婴儿最主要的社会关系经验来源,对人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它是决定个人生命能否建立安全、信任能力的关键。
濒临的近义词 二、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
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是根据依恋对象的反应、敏感性等外部因素发展出一系列关于自我和他人的心理表征。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幼儿对于抚养人行为的预期(抚养人是否会离开、抚养人是否对我的哭闹给予及时关注)。二是幼儿与他人最早人际关系的相关细节和情感体验(冷漠的抚养态度会让婴儿产生较低安全感,甚至产生情感抑制)。
事由的意思 内部工作模型中最重要的两种成分是自我意象和他人意象。自我意象即“自我是否是能够引起依恋对象做出有效反应的人”,是对自我的一种表征,我是否有能力、有价值、能否获得他人的帮助?这种自我表征反映出婴儿最早时期形成对自我价值的认同程度。如果抚养人行为更多表现出拒绝与冷漠状态,那婴儿对自我的认知更倾向于是无价值的,不讨人喜欢的,有缺点的。他人意象即“依恋对象在自己需要支持和保护时是否会及时做出反应的人”依恋对象是否可以保护我、回应我和安抚我,抚养人视而不见的态度会让婴儿体会到冷漠消极的情感体验,他人意向往往影响以后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距离。并且早期形成的工作模式会普及运用到以后形成的同伴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中。
三、依恋类型
语文基础训练 不同的抚养态度与抚养方式会让婴儿个体在威胁情景下产生不同的依恋策略,形成不同的内部工作模式,而对应不同的内部工作模式会产生不同的依恋风格。
护手霜怎么用
安斯沃斯( Ainsworth et al,1978)及其同事设计了陌生情景检测法,并通过该方法将婴儿依恋类型划分为四种主要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安全型的婴儿能够在妈妈的陪伴下自由探索陌生环境,当妈妈离开自己时会变得焦虑,但妈妈回来
后便会表现的很开心。回避型婴儿常常不会因妈妈离开自己而过于痛苦,再次见到妈妈时也不会主动亲近,而是表现出明显的回避倾向。矛盾型的婴儿会因为妈妈的离开而焦虑,但妈妈再次回来后,婴儿仍然无法平静,表现的既想接近又要排斥。混乱型表现出行为的不一致,母亲回来时最初平静,过后便是愤怒的哭泣。
四、依恋类型成因
婴儿的依恋类型与抚养品质相对应,母亲的敏感性、响应性、协同性与热情、参与性在大量研究中已经被证实是婴儿是否会形成安全依恋的预测因素。安全型兒童的母亲多能保持一致的、稳定的、合作的、敏感的、易接近的等特性,对儿童发出的信号极为敏感,并能及时恰当地回应,乐于与儿童亲密接触;而回避型婴儿的母亲倾向于拒绝和不敏感,有时对儿童缺乏耐心、反应迟钝,常常表现消极;焦虑型婴儿的母亲虽然也愿意与儿童进行亲密的接触,但常常错误地理解儿童的需求,不能形成与儿童和谐相处的节奏;混乱型婴儿的母亲常常虐待儿童,对儿童的看护不连贯和不规律,母亲对儿童的情感矛盾,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亲近和强烈的回避行为,因而致使儿童的情感混乱和矛盾。当然婴儿天生的气质也是依恋类型生成的原因,但是婴儿的气质一般不被认为是依恋安全感的有效决定因素。
装修设计费
五、不同依恋类型的表现
正如前文提到的,依恋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发展的雏形,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本质是情感与认知的加工模式,它影响着儿童社会性人格、感情和行为的发展,而且驱动着注意、记忆和认知的发展。鲍尔比提出,母婴依恋对以后的亲密关系、自我认识与心理障碍产生长期的影响,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情侣会重现孩提时期与其看护人的相处模式,将自身未解决的问题投射到当前的亲密关系中。
1.安全型依恋对于抚养人及自我会有更加积极的态度,高自尊心,在亲密关系中表达出更多的依赖与信任感,更加热情主动对于伴侣更愿意进行情感沟通,婚恋质量较高。在其他社会关系中,安全型依恋更善于交往,情绪管控能力强,更容易融人群体。
2.回避型依恋因缺乏安全更趋向于在人际关系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距离。早期抚养人低频率及冷漠的回应经历让回避型依恋个体意识到,寻求亲近被认为是一种无效甚至危险的行为,因为当这种对依恋主体寻求亲近的行为失败之后,他们会感到无比的沮丧。因此,回避型个体通常采取忽略的消极态度用以拒绝和他人的亲密。他们否定对依恋的需要,回避亲密接触,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虽然回避型个体在意识层面为了自我保护形成了积极
的自我表征,即“我足够独立和强大,不需要亲密关系”,但是在潜意识层面,依恋对象的拒绝和忽视仍让他们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关爱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带有较高水平的焦虑,担心自己被拒绝或遗弃,形成外在高自尊和内在低自尊的矛盾。
3.焦虑型依恋会过于追求人际联结,不能忍受独处,甚至降低自尊。焦虑个体的早期的抚养方式并不连续,母亲给予的关注时而多,时而少,并不稳定,个体会通过哭泣、生气、愤怒等情绪表达引起抚养人注意,甚至是照顾行为,这会产生激励机制,即哭泣等情绪表达可以带来母亲的照顾行为,从而消除母亲离开带来的焦虑不安。这会使依恋个体习惯使用情绪表达,甚至夸张情绪。因此在以后的人际矛盾中,尤其是对于伴侣,焦虑型依恋个体往往表达的是情绪而并非问题本身。同时不连续、低敏感的抚养方式也会让个体产生较低的自我表征,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为低自尊和不自信,这也导致,焦虑依恋个体可能会过分投入人际交往联结而牺牲自尊及自我发展,从而求得对方关注。
4.混乱型依恋个体的行为特征更像是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这三种基本的依恋类型以非同寻常的方式组合而成,尤其是后两种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奇特组合。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攻击型行为和精神障碍。个体早期的抚养方式趋于虐待、不连贯和不规律,相关研究表
明混乱型依恋与诸如虐待、重度抑郁症、双相障碍、酒精或其他物质滥用的家庭风险因素存在高相关性。
六、总结
随着对儿童社会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早期依恋对于儿童以后人格、交际及亲密关系发展影响重大,国内外研究更侧重于依恋类型成因及对情感认知影响分析,对于帮助修复非安全依恋类型造成的性格及认知障碍很少提出现有成效的建议。依恋具有遗传效应,非安全依恋类型的父母更大概率培养出非安全依恋类型儿童,因此早期筛选发现不安全型母婴依恋关系并及时给予指导干预对个体一生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晖,母婴关系如何塑造我们一生的情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2]Feeney B C,Cassidy J. Reconstructivem em ory re -lated to ado lescent-parent con flict inte ractions: Theinfluence of attachm ent-related reprentations on immed iat
e percep tions and changes in perceptions over time. Journa l O f Persona lity and So cial Psy cho logy.2003,85(05).
[3]Bartho lom ew K,H orow itz M L. Attachm ent styles am ong young adu lts:A test O f a four- catego rymode.1 Journal o f Persona lity and So cial Psy cho logy.1991,61 (02).
[4]Bartholomew K. Avoidance of intimacy: An attach -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 -tionships,1990, 7(02): 14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