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義一)人類生命周期八個主要時期之發展
一、出生前階段(受孕到出生)
生理發展:受孕。先天的基因組合與環境影響因子開始產生互動。基本的身體結構與器官形成。腦部快速發育。身體的成長為生命周期中最快速的時期。成胎以後開始有聽覺,並能夠對感覺刺激做出反應。極易在環境影響下受傷害。
左上腹隐痛認知發展:學習與記憶之能力在胎兒階段已開始顯現。
心理社會發展:胎兒可對母親的聲音做出反應。
二、嬰幼兒期(出生至3歲)
生理發展:所有的感覺從出生開始便以不同的程度運作。腦部的成長日趨複雜,且對環境的影響具高度敏感性。身體的生長與肌肉運動技能的發展相當迅速。
認知發展:在出生後幾個星期,學習與記憶之能力便已顯現出來。在兩歲前發展出使用符號與解決問題之能力。理解力與使用語言的能力快速發展。
心理社會發展:形成對父母或其他人的依戀亦同時發展出自我意識。開始從依賴轉變為獨立自主。對其他兒童之興趣增高。
三、兒童早期(3至6歲)
生理發展:成長穩定而持續;體型變得較細長,比例上也較近似於成人。食慾減弱,普遍有睡眠問題。顯現出手的技能;小肌肉的與大肌肉的運動技能增進,力氣也增強。
成语解释大全
認知發展:思考較自我中心,但對他人觀點的理解逐漸成長。認知能力仍不成熟,存在某些較不合邏輯之觀念。記憶與語言能力增進。智力變得更有預測性。
心理社會發展:獨立、自我控制、自我照顧的能力增加。發展出性別認同。遊戲更具想像力、創造力及社會性。家庭仍是社會生活的重心,但其他孩子的角色變得更重要。
四、兒童中期(6至12歲)
生理發展:成長減緩。力量與運動技能增進。健康狀況普遍良好。
認知發展:自我中心思考減弱,開始能做邏輯思考,但大部分為具體的思考。記憶與語言能力增進。認知的進步提高了由正式教育受益的能力。
心理社會發展:自我概念發展,影響自尊的形成。同伴成為生活重心。
五、青年期(12至20歲)
生理發展:身體改變迅速、明顯。達到生殖成熟。主要的健康危機來自於行為問題,如飲食問題與吸毒。
認知發展:發展出抽象思考與運用科學推理的能力。不成熟的思考方式仍殘存在某些態度與行為中。教育之重點在於為將來之升學或就業做準備。
心理社會發展:尋求認同感(包括性認同)成為重心。親子關係的發展。同儕團體有助於發展並測試自我概念,但也可能產生反社會的影響力。
六、成年早期(20至40歲)
生理發展:身體健康處於顛峰,而後逐漸下降。生活習性影響了健康。
認知發展:認知能力與道德判斷更為複雜。做教育與職業的選擇。
心理社會發展:人格特質與風格變得相對穩定。對親密關係做出了決定。大多數人結了婚,並當了父母。
七、成年中期(中年期,40至65歲)
生理發展:身體健康、活力、精力出現某些衰退。女性經歷更年期。
認知發展:智慧與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高,但創新能力下降。有些人達到事業成就和賺錢能力的顛峰,有些人則出現「心力耗竭」。
心理社會發展:對時間的看法改為「還有多少日子」。追尋人生的意義成為重心。可能會出
現「中年危機」。照顧子女與年老父母的雙重責任可能帶來壓力。兒女的長成離去形成「空巢期」。
八、成年晚期(老年期,65歲以上)
生理發展:大多數的人仍是健康、活躍的,但健康狀況與身體能力多少有些衰退。反應時間變慢影響了某些面向的機能運作。
認知發展:大多數人在心智上仍是靈敏的。某方面的智力與記憶力有些衰減,但大多數人能夠找到彌補的方式。
心理社會發展:退休帶來更多閒暇,但收入減少。需調適多方面的失落(身體機能衰退、失去所愛的人)。尋找生命的意義以面對接近的死亡。
猪肚做法
(講義二)發展心理學各種理論觀點
(一)心理分析論觀點
1.佛洛伊德(Freud)的性心理發展理論
(1)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
(2)人格發展: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兩性期
(3)焦慮與心理防衛方式
2.艾瑞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人生八大關鍵期(Eight Life Cris)
年齡心理社會危機對照Freud的發展階段0-1歲信任與不信任(trust vs.mistrust)口腔期
齐保文
(oral stage)1-3歲活潑主動與羞愧懷疑
(autonomy vs. shame&doubt)肛門期
(anal stage)3-6歲自動自發與退縮愧疚
(initiative vs. guilt)性器期
(phallic stage)6-12歲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潛伏期
(latency stage)12-20歲自我統合與角色混淆
(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兩性期
(genital stage)20-40歲親密團結與孤獨疏離
(intimacy vs.isolation)兩性期
(genital stage)40-65歲精力充沛與頹廢遲滯
(generativity vs.stagnation)兩性期
(genital stage)65歲以上完美無缺與悲觀绝望
(egointegrity vs.despair)兩性期
(genital stage)
举重世界纪录(二)學習論觀點
1.制約學習論
(1)古典制約學習
(2)操作制約學習:増強作用
2.班度拉(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Cognitive Social-Learning Theory):
Bandura主張觀察學習是社會學習的基礎,由觀察進而模仿楷模者(model)的行為,因此,
觀察學習又稱替代性學習。
(三)人本論觀點
人本論強調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與尊嚴。認為人有自由意志及自我實
发扬滋长
現的驅力,能控制自己的命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1.馬斯洛(Maslow)的自我實現論
2.羅吉斯(Rogers)的個人中心論
(四)認知論觀點
1.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
(1)智力的結構:基模(schema)
(2)智力的功能
組織(organization)
適應(adaptation)
﹡同化作用(assimilation)﹡調適作用(accommodation)
(3)Piaget的四個認知發展階段
年齡階段特徵出生~2歲感覺動作期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nsorimotor stage)孩子可以區分自己和物體;逐漸知道其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因而能有意的使有趣的事物持續更久(例如搖一只可以發出聲響的東西);知道東西即使不在眼前出現,還是繼續存在著(物體永久性)。2~7歲前運思期
(preoperational stage)使用語言,並能以想像和語辭來表示東西;仍然是以自我為中心(egocentric);所謂世界,就在他的周遭,他不太會由別人的觀點設想;以單純、突出的特徵來區別物體,開始使用數目字並發展保留概念(conrvation)。7~12歲具體運思期
(contrete operational stage)開始基本的邏輯思維,以下列的次序發展保留概念:數目(六歲)﹑質量(七歲)﹑重量(九歲);可依各別特性對物體進行分類,並能按一種量度(如大小)將物體按次序排列。12歲以上形式運思期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能做抽象的邏輯思維,並能有系統地檢驗假設,關心假設的﹑未來的和意識形態的問題。
2.訊息處理理論
訊息處理取向主要探討智力行為下運行的過程,包括:訊息獲取、記憶過程、問題解決過程,目的在
瞭解從知覺到訊息,到使用訊息之間,究竟如何處理。
(五)動物行為學觀點
強調生物與演化基礎,認為成長與發展是適應環境的一種現象。
(六)環境脈絡觀點
以社會環境的觀點來思考發展的問題,強調社會環境對發展的影響。
1.布朗菲布列納(Bronfenbrenner)的生物生態學理論
生物生態學理論強調生物與環境之交互作用,生物體皆存在於生態系統中,因此生物體之發展會受到生態系統之影響,包括支持或抑制的環境。
布朗菲布列納將人類之環境區分為五種相互交錯之環境系統:
(1)微系統:家庭、學校、工作場所或居住區。
(2)中系統:兩個微系統之互動,例如:家庭與學校。
(3)外系統:至少有一個環境是來自於不包含發展中之個人的,因此其影響是間接的,例如:父母親之工作場所與社會網路。
(4)大系統:包含了總體之社會、經濟、文化系統之影響。
(5)紀年系統:增加了時間向度。
2.維高斯基(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
維高斯基是以社會文化的觀點來解釋兒童的認知發展,認為要瞭解兒童的認知發展,必須瞭解兒童思想的社會文化過程。
維高斯基認為認知發展是一個協力的過程,兒童是透過社會互動而學習,對環境主動參與、共同的活動有助於兒童內化所處社會之思維與舉止方式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成人必須協助指導並組織兒童的學習。
(1)潛在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2)鷹架作用(scaffolding)
(講義三)幼兒啟蒙—「溫室養育」兒童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是父母對孩子期望的最佳寫照。誰不希望孩子從小出類拔萃?特別在強調幼兒學習的今天,不僅學說林立,市面上更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玩具、教材和課程,而父母們也趨之若鶩,唯恐落於人後。「溫室養育」兒童這一概念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這個概念源自於珍?沃姆斯利(Jane Walmsley)和喬納森?馬爾戈利斯(Jonathan Margolis)的著作《溫室人》(Hothou People)。該理論相信基因和經驗是創造孩子多元智能和特殊技巧的主因,在嬰兒腦部發展時期,胞突接合將大量且快速地形成,如果能在此時安排多采多姿的環境,以增加外界的刺激,將促進嬰兒胞突接合數量而明顯地提昇智力。果真如此,父母在孩子很小時就給予其基本技能方面深入且細緻的訓練,將使孩子表現出比一般孩子更為優異的能力,造就所謂的「資優兒童」?
任何一個兒童都能成為天才嗎?
對於上述的論點,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分別代表著歷久不衰的先天—後天(本性—教養)之爭的兩個方面。一是溫室派認為智力和其他能力都有極大的可塑性,任何兒童都能透過學習成為天才。另一派則認為天才是與生俱來的,訓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幫助。
這兩種觀點孰是孰非呢?答案是兩者各自只說對了一部份,研究證據顯示,父母花費耐心和精力致力於促進兒童早期基本技能的獲得,確實可加快兒童的發展,但這絕不是說所有兒童都能獲得超乎尋常的才能。
兒童心理學家邁克爾?豪(Mickael Howe)指出雖然許多人相信取得優異成就表現的人多半都是生就的天才,而天才人物的創造性表現無須經過努力就能產生。豪對此提出大量的證據,事實上傑出創造絕非不經努力便可獲得,傑出創造者在有所作為之前總是經過廣泛訓練才得以掌握其技巧,此外多數之天才人物也通常出自那些可提供豐富的早期發展機會的家庭。
總而言之,並非所有「溫室養育」兒童都能成為資優兒童,但是要成為資優兒童,是既需要天生才能,也需要豐富的刺激環境,而深入細緻的早期教育之影響也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豪總結道:「父母盡心促進早期基本技能的獲得,能夠加快兒童的發展,而且如果父母的支持和鼓勵能持續不斷,這對促進兒童的發展會有長遠的影響。」
(講義四)發展心理學影片欣賞:長路將盡
劇情介紹
本片是根據約翰貝理所撰寫的「輓歌─寫給我的妻子艾瑞斯」一書所改編。艾瑞斯?梅鐸是英國知名的哲學家,同時也寫過二十餘本小說,被許多人視為當代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但是卻在1994年左右被診斷罹患阿茲海默症。整部電影描寫兩人相識經過,以及兩個各有想法的人結合以後的婚姻生活,以及在艾瑞斯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之後,兩人如何走完艾瑞斯人生最後的一段路程。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對於艾瑞斯這樣一位哲學家以及小說家而言,文字與時間是她創作以及理念最重要的依據,但是在她人生最後的一段路程裡,文字與時間對她已經完全不具任何意義。而身為丈夫的約翰貝理日漸年邁,白髮蒼蒼的情況之下,不得不將艾瑞斯交由安養中心照顧,最後艾瑞斯也就老死在安養中心裡。
討論內容:
一、疾病的衝擊…以阿茲海默症為例
(一)無法接受的事實—否認、抗拒、害怕、哀淒與無助
(二)病情的發展—健忘期、恍惚期、痴呆期
(三)病人心理與壓力調適
二、老人的安養療護與臨終教育
(一)安養機構的選擇
(二)臨終教育
1.了解臨終者的情緒
2.提供外在的扶持力量
3.協助臨終者自我調適
三、死亡的喪慟
(一)面對死亡
研究死亡最有名的學者Kubler Ross,探討臨終人們的情緒反應:
否認(denial)—生氣(anger)—協議(bargaining)—消沈(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
(二)喪偶與孤獨—呆滯期、渴念期、抑鬱期、恢復期
(三)心情的平復與生活的適應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