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用疫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 超 蒋梦娜 丁兆钧 等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7期
李 超,蒋梦娜,丁兆钧,王亚利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重庆市 402460)
摘要:实践证明,相比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渔用疫苗的接种是控制鱼病发生的有利途径。本文从渔用疫苗的作用机理、种类、接种方式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渔用疫苗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绿色消费”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渔用疫苗;疾病;种类;接种
渔用疫苗的出现有效预防了渔类疾病的发生,并成为国际上主流的预防技术。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避免了药物的残留性以及病原的抗药性等缺点,特别是对于某种病毒性疾病几乎是无药可医。作为一个渔业大国,虽然我国渔用疫苗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已开发了针对草鱼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等多种渔类流行病的灭活疫苗[1]。
目录设计 1 渔用疫苗的作用机理
初中开学时间 渔用疫苗是指采用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水生动物病原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以接种水产动物产生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力,使之能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品[2]。
2 渔用疫苗的种类
2.1 传统疫苗
2.1.1 死疫苗。死疫苗(Dead vaccine)又称灭活疫苗或灭能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强的微生物,经人工大量培养,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后制成的疫苗。从整体水平来看,死疫苗虽使用安全,但存在部分抗原的成分被破坏的缺点,因此免疫效果受到一定的抑制。其中对草鱼出血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的研究,中科院水生所从1973年就开始,研制出草鱼出血病病鱼组织浆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效应[3]。
2.1.2 活疫苗。活疫苗(Living vaccine)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病原体减毒或从自然界筛选某病原体的无毒株或微毒株所制成的活微生物制剂,因此有时又称为减毒活疫苗。尽管其毒力已经致弱,但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抗原性,能够有效的刺激鱼体免疫系统的细胞免疫。但是,有的活疫苗会在接种后胃舒平片
产后一种返祖的危险,可能会残留较强的毒力,因此长期以来,为了避免用于制备活疫苗的病原菌在水体中扩散和毒力回归的危险,各国均不敢使用鱼用活疫苗,其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2.1.3 其它。除了上述的死疫苗与活疫苗外,根据疫苗不同的获得方式还有以下几种。根据性质与组成成份的不同可分为单价疫苗、多价疫苗、联合疫苗。
jabra蓝牙耳机怎么连接手机 2.2 新型疫苗
2.2.1 合成肽疫苗。合成肽疫苗(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又称为表位疫苗,是应用人工方法设计、合成,或以基因工程制备具有保护作用的类似天然抗原决定簇的小肽制成的一类疫苗。合成肽疫苗具有抗体持续性、制备容易性、可大量生产性、质量稳定性、易保存性、副作用少性、使用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但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免疫原性弱,还处于实验状态中。
2.2.2 活载体疫苗。活载体疫苗(living-vector vaccine)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以非致病性的病毒或细菌为载体,并通过插入外源基因来实现抗原基因的表达。
2.2.3 基因缺失疫苗。基因缺失疫苗(gene-deleted vaccine)通过人为的使病毒某一基因完全缺失或发生突变从而使毒力减弱,感染宿主只能诱发保护性免疫力而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2.2.4 DNA疫苗。DNA疫苗(DNA vaccine)又称基因疫苗或核酸疫苗,实际为一种亚单位疫苗,
是将外源抗原基因插入细菌质粒,构建成重组质粒,直接种于水产动物机体,被导入宿主的靶组织中,DNA则表达特异的蛋白抗原,与宿主细胞MHC-Ⅰ类或MHC-Ⅱ类抗原分子结合,刺激免疫识别系统,从而引发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使水产动物获得保护力的一种新型疫苗。江南梦歌词
3 渔用疫苗的接种方法
渔用疫苗的接种方法根据渔类自身特有的特点,可分为四种,即注射法、基因枪法、口服法和浸泡法。
3.1 注射法
注射法(injection method)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主要由于其注射剂量的准确。常采用肌肉、腹腔和皮下注射。但其费时费力,并会加剧渔类的应激性,同时要求注射人员掌握一定的技巧。
3.2 基因枪法
基因枪法(Gene marksmanship method)则是先将外源DNA 溶液与钨、金等金属微粒共同保温,使DNA 吸附于金属颗粒表面,然后加速金属颗粒,利用被加速的金属颗粒对细胞击孔,使外源DNA 直接射入细胞。虽然其免疫用量少,但能有效的激发鱼体的细胞免疫。其缺点在于制备包被DNA 疫苗的金属颗粒过程较为复杂,而且每次转运的DNA 量很少(2. 5微克以下),超过这个剂量,质粒DNA
服装面料知识
集聚在一起形成“大颗粒”,可能会引起靶细胞的损伤反应[14]。
3.3 浸泡法
浸泡法(Immersion method)比较省时,且是一种良好的给药方式。但有实验表明,浸泡法接种渔类DNA 疫苗,并不能有效地诱发对鱼体的免疫保护作用,其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同样试验所用的浸泡液中DNA疫苗含量很高,而且需脂质体包埋,因而成本较高,应用受到限制.
3.4 口服法
口服法(Oral method)虽然具有灵活性,不受时间、地点、以及鱼体种类的限制,但相对其他接种法所产生的免疫效应较差。由于胃蛋白酶对疫苗具有分解作用,阻断和抑制了疫苗在小肠处的消化吸收。因此为了避免疫苗的抗原性受到破坏,包被疫苗、将疫苗与中和剂等一起投喂等方法是具有实际效益的。
4 发展前景
目前的渔用疫苗仅局限于健康渔类,即起到的是防病作用,若将来能生产出治病的疫苗,就会极大的推动渔用疫苗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口服的接种方式会遭受胃酸和胃蛋白酶对疫苗的破坏,因此在疫苗的生产中可采用微胶囊技术,对其进行包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基因工程寻找新的抗病基
因,为渔用疫苗的多样化提供有力帮助。
5 结语
我国是一个渔业大国,但渔用疫苗的研究同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抗生素或抗菌药物的滥用给环境和鱼体的质量带来重大的损害,而采用免疫学方法进行防病就可以避免这种弊端,因此渔用疫苗是水产养殖中防病的明智选择。综合考虑个体、抗原以及环境因素等,选择适宜的疫苗和接种方式。但还看到了疫苗在水产养殖中的不足,如疫苗进入鱼体后的免疫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大规模的接种问题上存在限制,现(下转第110页)阶段的疫苗只是防病,如果能生产治病的疫苗将会是渔类免疫方面的一次革新。
参考文献
[1] 陈光荣,肖克宇,邓时铭.鱼用疫苗基因工程技术及其商品化初探[J].北京水产,2003,8:28-29.
[2] 巩华.渔用度苗的分类概祝[J].内陆水产,2008,10:44-45.
电梯行业>子开头成语 [3] 邓初夏,高汉姣,李燕草等.鱼出血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的研究及其应用初报[J].水利渔业,1989,(5):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