㊀㊀2016年4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pr.,2016总第265期㊀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265㊀No.4㊀政治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28
[作者简介]罗兆麟(1973-),男(苗族),湖南邵阳人,博士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从事政治哲学研究㊂
论民族主义的怨恨心理及其超越
天龙八部英雄任务罗兆麟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510631)
loud的副词[摘㊀要]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不仅 认同 被视为构成民族的重要文化
心理基础, 怨恨 这种心理情感也常常被强化为群体或民族情绪,推动了现代主权国家的发展㊂
甚至在西方的理论传统中,这种怨恨和敌意的心理也被视为现代性理论㊁民族理论和国家学说中
的基础因素㊂因此,必须反思和批判对怨恨心理的这种双重强化,重塑理论认识,从尊重和 有差
异的共存 出发来看待民族关系,从而在根本上抑制极端政治民族主义㊂
[关键词]民族主义;认同;怨恨;敌友;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D06;C955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4-0071-05
㊀㊀一㊁认同:民族主义的心理基础
民族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5世纪莱布茨格大学的校园学术讨论,在一场围绕波希米亚人出生地(nations)问题的争论中,人们首度使用了nationalism一词㊂1836年,英语中首次使用了民族主义一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它被解释为宗教中 神造的客体 ㊂直到20世纪以后,民族主义才有了今天所用的含义㊂但是现代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很难给民族主义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人们往往混淆民族主义与民族㊁民族性㊁爱国主义等词汇的用法,同时民族主义是历史运动中的现象与产物,是处于经常变化中的一个概念㊂‘不列颠百科全书“将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与国家主义混同,并把它定义为 对国家的高度忠诚,即把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或其他团体利益之上 [1]㊂‘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将现代民族主义看成 是一种意识形态 [2]4
92,认为它是 一种政治上的学说和情感 [2]494㊂有学者将民族主义的定义作了归纳,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卡尔顿㊃海恩斯与安东尼㊃史密斯的观点㊂海恩斯认为: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进程,支持创建民族国家政治联合体;作为一种理论,给实际历史过程提供原则和观念;作为一种政治行动,包含了特定政治党派的行动;作为一种情感,是民族成员所具有的对本民族国家的超越其他的忠诚㊂[3]史密斯认为,民族主义的概念应该包括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㊁民族的归属情感或意识㊁民族的语言和象征㊁争取民族利益的社会和政治运动㊁普遍或特殊意义上的民族信仰和(或)民族意识形态,等等㊂[4]
军训拉歌
在当代对民族主义的研究中,主要有现代主义和族群-象征主义两个流派:
现代主义派认为民族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产物㊂他们 强调民族的现代性㊁政治性㊁市民(或公民)性以及其缘起的西欧性 [5]㊂这一派的安德森将民族定义为 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limited),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6]6㊂安德森绕开了对民族㊁民早晨充满正能量的句子
族主义的客观特征的描述,把它们看成人类意识在步入现代性过程中的一次深刻变化,将民族和民族主义看作 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的人造物 ,一种基于社会心理层面的 集体想象 ㊂现代主义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是 一种情绪或者一种运动 ,是一条关于 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
一致的 的政治原则㊂[7]现代主义派从社会建构的视角出发,认为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人为 创造 或
想象 ㊂但对于是什么促成这种想象并最终促成民族这样一个共同体,却缺乏有力的说明㊂安德森虽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资本主义㊁印刷科技与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这三者的重合,使得一个新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成为可能 [6]45,但他所言的印刷术和语言的转变似乎更多的是这个想象共同体形成和扩散的媒介㊁手段,他并没有说明资本主义如何促使民族主义变成想象共同体,以致后殖民理论研究先驱夏特吉批判他 忽略了民族主义如何建构 民族 意识形态的具体政治过程 [6]导读15㊂以安东尼㊃史密斯为代表的族群-象征主义派也支持民族主义是现代性产物这一观点,但与现代主义学派相比,他们更重视对民族的历史性㊁族群基础和文化特征的研究,强调主观因素在民族主义形成中的影响,关注民族与民族主义的 内在世界 ㊂史密斯十分重视历史记忆㊁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在民族主义形成中的作用,他将民族认同的特点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历史的疆域或祖国,共同的神话和历史记忆,共同的大众文化,共同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在共同领土范围内流动的经济生活㊂[8]史密斯将历史㊁传统和记忆引入对民族认同的分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但霍布斯鲍姆表示反对,他认为,包括 共同的语言㊁宗教㊁领土以及共同的历史记忆等 因素,尽管 都是当时民族主义者在宣扬建国运动时喜欢谈的论点 ,但无论是 大革命战火中诞生的 伟大法国 ,还是从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的美利坚,都没有将历史记忆等要素作为 建国基础 ㊂[9]朝中措
既然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的形成不能完全靠历史记忆,那么,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现实的社会心理运动对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有什么影响呢?
20世纪70年代,社会认同理论和现实群体冲突理论成为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也被广泛应用于民族心理学研究领域㊂它沿用相互对立的思维方式,将社会人群分为内群(ingroup)和外群(out⁃group)㊂社会认同理论和现实群体冲突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群体冲突的过程,也可以用来解释民族为何能够在经济和政治上凝聚起来㊂那么,民族认同和群体冲突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精神分析理论关于认同的认识㊂在弗洛伊德看来,认同意味着 个人与他人㊁群体或模范人物在感情上㊁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10]㊂弗洛伊德认为认同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的本能,他将人的本能分为生的本能(爱欲本能)和死的本能(破坏本能):生的本能驱使人们为生活的满足而努力,产生创造性的活动;而死的本能则以向外侵害㊁向内自戕㊁追求向无生命的复归而告终㊂[11]社会认同理论和群体冲突理论也认为,认同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类的竞争本能,即便群体之间没有互动㊁没有任何 理性 或 合理 的差异,也会产生对外群的敌意和对内群的喜爱㊂换句话说,即便在内群与外群的竞争中得不到任何东西,也会产生冲突㊂群体之间的现实冲突不仅会创造出敌对的群际关系,还会提高对内群体的认同过程和积极依恋㊂[12]同样,民族之间的冲突,以及在民族抵御外敌过程中产生的共同心理情绪,不仅会起到政治㊁经济凝聚剂的作用,还会起到加深民族认同的作用㊂内群㊁外群的划分,也可以解释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国家忠诚的原因㊂
㊀㊀二、舍勒对现代性与怨恨关系的剖析
民族主义及其所包含的民族认同中存在着重要的社会情感因素,在推动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㊂对于某些民族国家来说,其建构的主要动力可能来自民族的自然共同性等因素;但对于多数民族国家而言,怨恨这种社会情感及其所强化的民族认同所起的作用是人们无法回避的㊂英语resentment(法语ressentiment)一词,大陆学术界大多翻译为 怨恨 ,但是台湾学人多数译之为 妒恨 ,认为该词包含 嫉妒 和 怀恨 两层意思,也有人将其译为 羡憎 或 羡憎交织 ㊂ 怨恨 或 羡憎情结 是西方现当代社会㊁历史㊁政治等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民族情感受挫以后及文化危机之时典型的对外回应方式之一,也是建构集体 自我图像 和 他图像 的心理驱动力㊂[13]比如余英时讲, 社会学家研究西方各国民族主义 特别重视 羡憎交织 (Ressentiment)这一心理因素 [14]22㊂怨恨这种情感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怨恨是现代社会的文化心理基础和现代性的重要研究内容㊂实际上,如果我们注意到民族主义与现代社会的并发过程和内在联系,就可以推断怨恨也是民族主义的深层社会心理动力之一㊂尼采㊁舍勒的现代性理论中较早地看到了怨恨这种心理情感与现代社会的内在联系,他们在理论上强化了这种联系㊂
作为现代社会批判的先行者之一的尼采,最早将对怨恨与现代性的关系的思考带入哲学话语体系,他断言,怨恨在基督教道德体系中占据着支配性的统治地位,基督教的爱是最精巧的 怨恨之花 ,正是
这种怨恨构成了计算性的理性主义和平等主义现代性的基础㊂因此,他要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从而 摆脱怨恨,理解怨恨 ㊂尼采还指出,怨恨通常发自一些受到了伤害却不能采取行动直接反应的人,他们只好以一种想象中的报复来寻求补偿[15]㊂
舍勒不同意尼采把怨恨视为基督教和现代社会的共同心理基础,他强调怨恨主要是现代社会的心理基础,认为 怨恨是一种有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㊂这种自我毒害有一种持久的心态,它是因强抑某种情感波动和情绪激动,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情态 [16]401㊂怨恨作为一种个体情绪,表现为 仆人㊁被统治者㊁尊严被冒犯而无力自卫的人 等底层个体的一种无能的体验,是弱者所处的一种情状㊂怨恨及所有与之类似的情感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针对他者㊂如果人们能当时或当场将这些情感宣泄出来,就并不会产生怨恨;但如因自身的软弱无能㊁隐忍不发而不敢表露,就会导致怨恨的生成㊂舍勒认为,现代社会中,怨恨制造出虚假的价值,与感官价值㊁实用价值㊁生命价值㊁精神价值和神圣价值等客观价值完全对立㊂现代人因神圣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缺失而导致内在的空虚,当宗教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被消解后,由于社会个体对价值等级中最低的享乐性和实用性价值极度敏感,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结构性位置会发生根本位移,有用价值会凌驾于生命价值㊁精神价值和神圣价值之上㊂[17]舍勒认为怨恨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他批判了韦伯和桑巴特的观点㊂韦伯突出宗教改革的意义,强调理性主义的作用,重视勤奋㊁节俭㊁诚信㊁禁欲㊁守时㊁奉公守法等新教伦理,认为这些新教伦理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㊂桑巴特认为资本主义精神起源于欧洲,它是企业
家精神和市民精神的统一体,其特点是经济合理主义;他强调个人对财富和享乐的追求,甚至认为资本主义产生于奢侈㊂舍勒超越了韦伯和桑巴特的观点,认为 不是新教的禁欲伦理促成了资本主义精神,而是怨恨心态作为宗教改革者的原动力推动着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之形成 [18]㊂舍勒还发现,从13世纪起,欧洲社会的市民精神逐渐取代基督教精神,其功效在法国大革命中发挥得登峰造极㊂此后, 在现代社会运动中,怨恨成为一股起决定作用的强大力量,并逐步改变了现行伦理 [16]440,从而推动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㊂他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并非所谓的 实干精神 ㊁ 资本主义中的英雄成分 或者 具有王者气度的商人 和组织者,而是心中充满怨恨㊁渴求安稳生活的小市民,他们构成了桑巴特所描述的 新的市民德行和价值体系 ㊂[16]1206
舍勒的重要之处在于看到了怨恨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他把民族主义看成一种 休戚与共 的原则,不同的个人㊁民族㊁种族在 休戚与共 原则的支配下,感到自己融入群体内部,血脉相连,自己的价值是群体价值的一部分,这种群体是由生活的历史㊁传统㊁血缘统一起来的,但这种 休戚与共 的民族精神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与民主主义相矛盾的㊂[16]521-522他认为,作为现代社会基础的个人主义敌视客观存在的价值等级,仇恨传统注重个体精神超越和精神共同体的价值观,这种现代个人主义所提倡的博爱观㊁人类观㊁利他主义㊁民族主义㊁世界主义㊁自由主义竞争理论㊁国家理论,实质是孤立的个人反抗社群和共同体的结果,现代社会的他人㊁团体㊁民族㊁国家只是怨恨或自我逃
避所借助的手段㊂在西欧现代社会起步阶段,基于这种个人主义的民族主义,参与了绝对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结盟,促成了民族国家的诞生和发展,发展成攫取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政治民族主义㊂
英语老师的胸
舍勒对现代文化精神内核的深入洞察也得到了现代化理论研究的确证㊂里亚㊃格林菲尔德在梳理发达国家现代化历程时就指出了民族主义所起的重要作用,甚至将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划等号,得出了民族主义决定和促进了现代经济增长的结论, 资本主义精神就是民族主义㊂民族主义是现代经济发展背后的伦理动力㊂ [19]
当然,怨恨分为个人层面㊁社群层面㊁民族层面和国家层面等多个层面㊂如果说现代社会内在地蕴含着强烈的平等主义要求,那么当个人或群体认为自己在 法律或习俗上 与别人或别的群体是平等的,但事实上却因 实际权力㊁实际资产和实际修养的差异 而与对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时,怨恨的心理动力就会越聚越多㊂同样,如果一个民族 自认对于它所企羡的对象基本上是平等的 ,但是 在现实上它和对方是处于不平等的状态,以致这一理论上存在的平等几乎没有可能完成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怨恨(羡憎交织)心理㊂[14]22-23在西方各国民族认同史上,怨恨(羡憎交织)情绪因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但它的存在和影响是相当普遍的,比如法国之于英国,德国之于英㊁法(尤其后者),俄国之于西方各国,都是典型的例子㊂
㊀㊀三㊁施米特对敌意的政治神学化
当舍勒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和批判现代社会的文化精神基础时,卡尔㊃施米特则从政治神学的启示出发用生死对抗的敌对取代了怨恨,并且以这种不可解释的敌对性作为他政治思想的神秘前提㊂在1927年德国政治研究院举行的年度庆祝大会上,舍勒应邀发表题为‘ 谐调时代 中的人“的演讲㊂他指出,如果要为现时代的总体趋势命名的话,最适合的名称就是 谐调的时代 ,这种谐调包括民族㊁种族㊁教派甚至性别差异中立化等几乎所有的内容,这种谐调本身并不是我们选择而得来的,而是不可逃避的命运㊂[16]1416此后不久,施米特也应邀到该学院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政治的概念“㊂施米特与舍勒的主张针锋相对,认为政治的本质是划分敌人和朋友,这种政治才是人类不可逃避的命运㊂在这次演讲的基础上,施米特经过修订㊁扩充与整理,于1932年出版了‘政治的概念“一书㊂
黑船事件
如果说在舍勒那里,怨恨还只是一种隐忍未发的情绪;那么到了施米特这里,怨恨这种心理情绪则被纯粹化为一种敌对性㊂所谓纯粹的敌对性,即公敌不是仇人和私敌,不在于人之间的敌意和仇恨,而是基于塑造共同体所需要的生存斗争;这种公敌的存在既基于战争可能性的存在,又是一场无涉怨恨和情感的战争㊂施米特借助这种纯粹的公敌和战争概念来论证他的政治决定论和政治神学㊂施米特明确指出, 划分敌友是政治的标准 , 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的具体政治性划分便是朋友与敌人的划分㊂ [20]106他的敌友观有以下特点:第一,他所说的 敌人 并非个体性概念,而是一个群体性的概念㊂他说,敌人 不是为某个人所痛恨的私敌㊂ 敌人只意味着公敌 [20]109-110㊂他甚至诉诸古希腊传统,援引柏拉图‘理想国“的例子作为佐证,以区分私敌与公敌㊂第二,
敌友观不是一个道德伦理概念㊂他指出,政治敌人不一定在道德方面是邪恶的㊁在审美方面是丑陋的, 我们 甚至可以为了经济利益而与政治敌人进行商业往来㊂敌友的划分绝不意味着某个民族与另外某个民族永远为友或永远为敌,也不是说不可能存在中立性国家㊂然而,政治敌人毕竟是外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极可能发生冲突㊂第三,敌友观的划分 是一个民族政治生存的本质所在 , 一个民族 必须 自己决定谁是朋友,谁是敌人㊂ 一旦它不再拥有做出这种划分的能力或意志,它将在政治上不复存在㊂ [20]129第四,敌友划分与战争㊁主权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㊂施米特认为,战争是敌对性的显现形式,它决定着人类的活动与思想㊂国家作为决定性的政治统一体,拥有巨大的力量,可以发动战争和以国家名义安排人民生活的可能性,可以行使主权决断㊂ 主权就是决定非常状态 [20]5㊂在非常状态下,主权决断可以防止因过多的中间环节而错过最佳时刻㊁使民族国家丧失达到最佳政治状态的机会并从而导致非政治化和中立化的危险倾向㊂
但是,在德里达看来,施米特的敌友概念充满了悖谬,陷入了岌岌可危的状态之中:第一,朋友可能成为敌人,敌人也可能成为朋友,敌友之分失去了界限㊂第二,施米特简单化地对待柏拉图关于内讧和战争的文本,故意回避柏拉图的多重论述,得出内讧不是战争的结论,而把与外国人或外族人的纷争视为战争㊂第三,施米特在理论上强化了毫无情感的残酷战争概念㊂德里达从解构施米特的敌友政治观出发,系统地分析了友爱政治观的发展历程,他强调一种尊重他者的差异性共存的民主和正义概念, 通过对这种政治的谱系学解构,以及通过它而解构民主,我们可以想办法思考㊁解释和执行另一种政治,另一种民主㊂ [21]
从霍布斯的 人对人像狼一样 的性恶论,到尼采的 怨恨是基督教和现代性共同的文化基础 ,再到舍勒从心理学出发把怨恨仅仅归结为现代性前提,都是把个人心理层面的怨恨和敌意上升到社会层面,夸大和神化了社会性的怨恨心理㊂这种方法论在根本上故意扭曲了人的关系的本质,把人的差别性和对抗性关系意识形态化为仇恨㊂卡尔㊃施米特则把敌对性建立在生存斗争共同体需要的基础上,并由此试图提出一种前立法的㊁抉择敌友的斗争政治观和民族观㊂
㊀㊀四㊁回归他者伦理,走出怨恨情结
民族主义常常被看作一柄双刃剑,它 造成了辉煌成就,也犯下了骇人罪行 [22]㊂在现代性总体性转变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㊂
在早期民族国家兴起的历史过程中,民族主义是一种包容性和解放的力量,认同㊁怨恨与敌友划分等社会心理运动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正如勒南指出的那样, 在国族记忆中,哀伤要比胜利更有意义,因为它带来的是责任感,能调动万众一心的努力 [23]㊂正是它引发了新兴生产方式的社会变革,完成了政治㊁经济制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㊂当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触角伸向全球,殖民者逐渐征服整个
世界,形成了 中心-边缘 的世界体系之后,民族主义又成为反对霸权和侵略的精神旗帜㊂民族认同能够集聚人心,民族怨恨能够点燃人们心中仇恨的火种㊂19世纪初期,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结成联
盟,没有多少人意识到它的内在危险,人们也没有看到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内在矛盾和冲突㊂自由主义继承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世界主义思想,主张普遍的自然权利应当超越一切民族的界限㊂而民族主义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往往愿意牺牲个人自由,忽视或践踏个人和少数民族的权利,并倾向于牢固控制人的思想,驱使人们走向政治极端主义㊂许多国家都曾推行过消灭少数族群的政策,譬如强制性的同化㊁种族隔离㊁大规模的驱逐甚至有计划的屠杀㊂民族主义的非理性主义㊁神秘主义的色彩进一步加剧,怨恨情绪和敌友划分被刻意强调,主权决断和非常状态被不断滥用,民族主义者宣扬种族优越论,强调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将种族国家当成宗教崇拜的对象㊂极端民族主义最终成为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成为孕育法西斯主义罪恶的温床㊂在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几百万犹太人惨遭种族大屠杀㊂在当代,民族怨恨也引发了世界各地的民族分裂主义㊁分离运动和国家裂变㊂
时代需要重新审视怨恨心理被塑造成一种政治民族主义群体情绪这一现象,从理论和意识形态上对夸大心理层面上的怨恨的社会文化作用进行反思和批判,反对那种绝对纯粹敌意的政治民族主义概念㊂民族关系作为人类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仍然要从 他者 的哲学出发,恢复主体与他者之间的承认㊁信任和尊重关系,建立有个性的共存,既承认人类的普遍发展,又维护个别文化的价值㊂民族关系需要以文化上的共存精神来调节,也需要以法治来维系㊂
[参㊀考㊀文㊀献]
[1]㊀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㊃第12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25.
[2]㊀[英]戴维㊃米勒,韦农㊃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宋新宁,王浦劬,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3]㊀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6-7.[4]㊀[美]安东尼㊃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㊁意识形态㊁历史(第二版)[M].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6.[5]㊀叶江.当代西方的两种民族理论 兼评安东尼㊃史密斯的民族(nation)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2,(1):148.[6]㊀[美]本尼迪克特㊃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㊀[英]厄内斯特㊃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
[8]㊀SmithAnthonyD.NationalIdentity[M].Harmondsworth:PenguinGroup,1991:14.
[9]㊀[英]埃里克㊃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3.
[10]㊀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68.
[11]㊀乐国安.社会心理学理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92.
[12]㊀[美]戴维㊃P㊃霍顿.政治心理学:情境㊁个人与案例[M].尹继武,林民旺,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214.[13]㊀方维规.民族主义原则损伤之后 中国150年羡憎情结[J].社会科学,2006,(5):18.
[14]㊀余英时.自序 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M]//余英时.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2版.台北:三民书局,2004.
[15]㊀[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M].周红,译.北京: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92:21.
[16]㊀[德]舍勒.舍勒选集[M].刘小枫,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7]㊀[美]曼弗雷德㊃S㊃弗林斯.舍勒的心灵[M].张志平,张任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54.
[18]㊀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357.
[19]㊀[美]里亚㊃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M].张京生,刘新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6.
[20]㊀[德]卡尔㊃施米特.政治的概念[M].刘宗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1]㊀[法]雅克㊃德里达.‘友爱的政治学“及其他[M].胡继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38.
[22]㊀[英]以赛亚㊃伯林.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M].潘荣荣,林茂,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91.
[23]㊀[法]厄内斯特㊃勒南.国族是什么?[J].陈玉瑶,译.世界民族,2014,(1):68.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
责任编辑:余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