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O I:10.13546/j.c n k i.t j y j c.2021.10.015
大血小板比率低
W W m W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开发强度与
生态环境承载力关系分析
李嬢'段佩利%邵喜高%尹鹏1
(鲁东大学a.商学院;b.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c.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承栽力,辨识其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面板回归糢型分析城市群开发对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1)长 三角地区具有都市圈网络型开发特征,长江中上游地区开发呈现碎片化特征;长三角大城市由于资源匮乏,面 临“增长极限”问题,长江中上游地区中小城市环境治理水平较低,存在“先发展、后治理”问题。(2)沿江城市群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度整体处于拮抗耦合阶段,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状态。(3)工业化发展是造成长江流域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长三角地区,工业发展对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开发强度;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关系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21)10-0070-05
〇引言
随着2017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颁布实 施,要求沿江各级政府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治理底 线,明确资源开发利用上线和环境准人负面清单。在此背 景下,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 是否具有协调性,二者之间呈现怎样的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城市群开发对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成为目前“人- 地”系统理论研究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已有研 究成果的基础之上|1_51,本文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 和2018年的数据,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 城市群开发强度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辨识时空演化特征,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沿江城市群开 发对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影响的主控因素及作用强度,研究结果将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在生态保护下合理开发 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方法
1.1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科学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下共选取23 个指标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开发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和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数据来 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
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样本中个别城市的工业302和废水排放量存在数据缺失,本文基于相邻年份数据并结合 近3年趋势变化进行数值预测计算补齐。
表1城市群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子系统层指标层单位指标功效经济发展
网络搭建
人均G D P元+
二、三产业占比%+
人口集聚
卖场陈列设计人口密度A/平方公里+
城镇就业人数万人+土地扩张
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开发强度
评价指标
建设用地占市区面积比率%+
人均教育支出元+公共服务人均图书馆藏书量册+
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张+
客运总量万人+交通通讯
货运总量万吨+
每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
每万户互联网接入户数
%
%
+
+
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吨-
万元G D P用水量万吨-资源利用率
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时-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电量千瓦时-
生态环境
承载力
亿元G D P工业用地面积平方公里/亿元-
评价指标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吨-环境污染
治理
每平方公里二氧化硫排放量吨-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污水集中处理率%+
1.2耦合协调度模型
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衡量城市群开发强度与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6BJY041)期中考试后的感受
作者简介:李嬢(1980—),女,天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地理。
段佩利(1986—),女,山东烟台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资源环境。
邵喜高(1976—),男,山东莱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统计。
尹鹏(1987—),男,山东泰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地理。
70统计与决策202丨年第10期•总第574期
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
(1) 数据标准化处理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测算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无 量纲化处理。开发强度评价指标均为正向指标,而生态环 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既有正向指标也有负向指标,需要运用 极差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正向指标标准化: ---—
max minx,).
负向指标标准化:m a X^~^
max 兄)一min 兄)
其中,、&分别代表城市群开发强度指标系统、生 态环境指标系统中第/个城市群第y项指标值;m a X(/和 m i%分别为各系统中第/个城市群第)项指标的最大值 和最小值。
(2) 综合评价指数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赋予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权重,计 算城市群开发强度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数值:,(')=Z7=抓⑵
其中,/(〇为第 <;个城市群开发强度综合评价指数 值;g(y,)为第 <;个城市群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 值;a和6为权重数值。
(3) 耦合度指数
装修公司管理C,=丨里X魏2.(3) ,[/('■)+办)]
其中,C代表耦合程度,取值范围为[0,1]。C,越趋近 于1,表示第Z个城市开发强度和生态环境两个系统间耦 合程度越高;反之,C,越趋近于〇,表示两个系统间耦合程 度越低。城市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度等级划 分见表2。
表2 耦合度等级划分
耦合度(0,0.3](03,0.5](0.5,0.8](0.8,1]
等级低水平耦合拮抗耦合磨合耦合高水平耦合
(4)稱合协调度模型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城市群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协调发展程度。模型如下:
D i= x T i(4)
T^a R x^+P g i y)
其中,孕为第('个城市开发强度系统和生态环境承 载力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由耦合度指数(C,.)和协调度综 合评价指数(7;)组成,a和A分别为两个系统的权重。
的取值范围为(〇,l], Z)越趋近于1表示两个系统相互耦 合协调程度越高;反之,£>越趋近于0表示两个系统相互 耦合协调程度越低。耦合协调度等级的划分标准如表3 所示。表3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耦合协调度Z)值等级耦合协调度值等级(0,0.1)极度失调[0.5, 0.6)勉强协调
[0.1,0.2)严重失调[0.6, 0.7)初级协调
[0.2,0.3)中度失调[0.7, 0.8)中级协调
[0.3,0.4)轻度失调[0.8, 0.9)良好协调
[0.4,0.5)瀕临失调[0.9, 1)优质协调
1.3 面板回归模型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城市化、工业 化、市场化和地方化的总体趋势,选取代表性指标作为因 变量,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In D, =«,.+/?, In CGDPt+ P2In POPt+/S3In LADI:
+/?4I n+fi5In FD I.+ PbEDUi+ P1TRANi+ e,.(5)其中,A为第/个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值;CGDP,.为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第/个城市的人均G D P,P O P为代表城镇化水平的市区人口密度,“£>/为代表土 地开发强度的建成区面积占比,/M K/为工业化水平,F D/为外商直接投资,£D(/为人均科技教育经费支出,
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A,至久分别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为常数项,e,为随机误差项。
2结果分析
2.1 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承栽力时空演化分析
2.1.1沿江城市群开发强度时空演化特征
基于公式(2)计算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 沿江三大城市群开发强度综合评价指数值,结果见表4。总体来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开发强度存在显著差异,2018年下游的长三角城市群开发强度
指数均值为0.287, 中游城市群指数均值为0.186,上游成渝城市群指数均值 为0.172,总体呈现“下游长三角^中游城市群—上游成渝 城市群”的梯度递减态势。其中,开发强度最高的城市依 次为上海、苏州、成都、无锡、南京、武汉和杭州,均为沿江 中心城市和超大、特大型城市。开发强度指标体系分解结 果显示,沿江中心城市在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 数值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城市,公共服务和交通通讯子系统 指标数值同样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城市,而当前上海、苏州、南京等中心城市的土地开发已接近利用上线。
表4 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开发强度指数值
2005 年2010 年2015 年2018 年长三角0.2490.2830.2850.287
中游0.1510.1780.1910.186
成渝0.1390.1610.1820.172
时序结果显示,近年来沿江城市群开发强度差距进一 步拉大,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开发强度在2005—2010年处 于快速上升阶段,均值从0.249上升至0.283; 2015年和 20丨8年开发强度均值分别为0.285和0.287,处于平稳上升 态势;与之相比,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的开发强度在2015—2018年均出现阶段性回落,分别从0.191降至 0.186、从0.182降至0.172。进一步观察沿江城市群开发强
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10期•总第574期 71
联性的初步观测结果如图1所示。图1显示样本期沿江城 市群“弱开发-低承载”类型城市数量最多,在2018年占到 沿江城市数量的53.8%;其次为“弱开发-高承载”类型城 市,占总数的34.6%;同时注意到样本期强开发类型城市 数量明显增多,2018年占总数的11.5%,且普遍属于“强开 发-低承载”类型;“强开发-高承载”类型城市在样本期极 少出现。总的来说,关联性初步观测结果证实沿江城市开 发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存在不协调问题,具体为:沿江 高开发强度城市普遍面临低生态环境承载力对可持续发 展的胁迫,部分沿江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城市存在开发强度 过低、发展不充分问题。
'0.0
0.2
0.4
0.6交接
0.8
1.0
'〇.〇〇.〇 〇.2 0.3 0.4 0.5 0.6 0.7 0.8 0.9开S 强度
开发强度
图1
长江经济带城市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关联散点图
2.2.2耦合协调度分析
在初步观测基础上,进一步基于公式(3)对沿江城市 群开发强度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度进行测算,结 果见表6。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耦合度由2005年的 0.397上升至2018年的0.421,中游城市群耦合度从2005 年的0.372上升至2018年的0.382,上游成渝城市群从 2015年的0.351上升至2018年的0.364,上、中、下游城市 群耦合度均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同,导致差距持续扩大。分 时期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在2005—2010年耦合度上 升幅度较大,中游城市群和上游成渝城市群在2010— 2015年耦合度快速提高,同时注意到2015—2018年长三 角和中游城市群耦合度几乎没有变化,成渝城市群耦合度 有所下降。
表6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关系
年份耦合度
耦合协调度
长三角中游成渝长三角中游成渝20050.3970.3720.3510.4370.3950.38120100.4170.3710.3530.4690.4190.40320150.4200.3820.3700.4720.4290.4172018
0.421
0.382
0.364
0.473
0.425
0.410
对沿江城市进一步观察发现,样本期95%以上城市耦 合度指数值落在(0.3, 0.5],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总 体处于诘抗耦合阶段,距离磨合耦合有一定差距,距离高 水平耦合差距较大,反映出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存 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协调。分地区结果显示,上海、苏州、无 锡、成都、南
京、武汉、杭州、长沙等城市的耦合度已接近磨 合耦合阶段。此外,城市群内部不同省份之间也存在差 距,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如上海、江苏、浙江的 耦合度普遍较高;与之相比,中部省份如安徽的一些城市 耦合度较低,如亳州和六安目前尚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 中部省份如湖北、江西和湖南的耦合度总体均值低于长三
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发现沿江城市群开发强度的都市圈特 征显著,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及周边苏锡常都市圈、南京 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均进入高强度开发阶段,呈现多中心 网络型开发格局;与之相比,长江中上游城市群中仅武汉、 长沙、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的开发强度较高,呈现碎片化 特征,现阶段尚未形成多中心网络型开发格局。2.1.2沿江城市群生态环境承载力时空演化特征
基于公式(2)计算出主要年份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指数值,结果见表5。样本期 内沿江城市群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均值从2005年的 0.729上升到2018年的0.768,生态环境系统对于沿江城市 群开发的承载支撑作用总体有一定程度提高。分地区来 看,2018年长三角生态环境承载力均值为0.779,中游和上 游成渝城市群均值分别为0.763和0.756,长三角城市群生 态环境承载力指数值略高于中游和上游成渝城市群。
表5
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值及构成
2005 年
2018 年
生态环境 承载力
一级指标
生态环境 承载力一级指标资源利用 效率环境治理 水平资源利用 效率环境治理 水平长三角0.7550.8060.7410.7790.7540.804中游0.6920.7330.6510.7630.7300.795成渝
0.700
0.794
0.607
0.756
0.779
0.733
通过表5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治理两个子系统 指数值发现,长三角地区环境治理水平呈现显著上升态 势,指数值由2005年的0.741上升到2018年的0.804,并且 明显高于中游城市群(0.795)和上游成渝城市群(0.733)的 环境治理水平。注重环境治理是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承 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其中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普遍更重视 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2018年上海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 到93%、污水处理率达到95%;与之相比,中游和上游地区 的中小城市在环境治理方面指数值较低,2018年污水处理 率较低的城市有攀枝花(46.8%)、自贡(70.5%)等,固体废 物利用率较低的城市有宜昌(36.7%)、九江(51.3%)和广安 (63.5%)。资源利用效率方面,长三角地区资源利用效率值 由2005年的0.806下降到2018年的0.754,出现明显下滑 态势,人均资源消费量过高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
沿江城市群生态环境承载力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上海及周边苏锡常都市 圈、南京都市圈及杭州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的生态环境承 载力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并且2005—2018年呈进一步下 降态势;指数值低于平均值的城市主要有苏州、无锡、上 海、南京、宁波、绍兴和杭州,这些城市开发强度普遍较高, 是典型的“强开发-低承载”类型城市。长三角生态环境承 载力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江苏东部地区,如连云港、徐 州、宿迁、淮安、盐城等;中游环洞庭湖都市圈周边的岳阳、 常德、益阳等城市以及上游广大沿江地区城市的生态环境 承载力普遍较高。
2.2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承栽力耦合协调分析
2.2.1耦合关联性观测结果分析
对样本期沿江城市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
r 统计观
生
态环境承载力
72
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10期•总第574
期
角,永州、抚州、随州属于或接近低水平耦合阶段;西部省 份如四川的耦合度均值最低,资阳、遂宁、雅安等城市接近 低水平耦合阶段。上述结果反映出沿江欠发达地区城市 的低水平开发和资源低效利用是导致目前长江流域发展 不充分不协调的一个主要原因。
进一步运用公式(4)计算耦合协调度指数值,结果见 表6。目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
承载 力耦合协调度均值不高,总体处在濒临失调状态,其中长 三角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均值在样本年份分别为0.437、0.469、0.472和0.473,耦合协调度高于中上游城市群且呈 现上升态势,上升最快的时期为2005—2010年;中游城市 群和上游成渝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在2005—2010年属于轻 度失调状态,此后进入濒临失调状态,值得注意的是2015—2018年中游城市群和上游成渝城市群耦合协调度 均值出现下降,反映出地区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 不协调程度加剧。进一步观察沿江城市耦合协调度时空 特征发现,2018年沿江19.8%的城市处于初步协调和勉强 协调阶段,46.9%的城市处于濒临失调阶段,33.3%的城市 处于轻度失调阶段。耦合协调度达到初级协调阶段和勉 强协调阶段的城市依次为:上海、成都、南京、武汉、杭州、无锡、苏州、重庆、长沙、合肥、常州、宁波、南通、镇江、舟 山、南昌、扬州、泰州和嘉兴,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五大都市 圈地区、K江中游环长株潭都市圈中心城市以及下游成渝 发展主轴中心城市;与之相比,目前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城 市主要分布在中游和上游的欠发达地区。
2.3城市群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
3.1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整体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定量分析2005—2018年 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开发对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影 响,结果见表7。经济发展水平、市区人口密度和土地开 发强度是衡量区域开发程度和对耦合
协调度具有重要影 响的核心指标,模型1重点考察上述3个核心变量对于沿 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拟合系数R2等于0.906,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其中经济发展水平(lnC- G D P)的回归系数值为0.1956且通过了 1%的显著性检验,高于人口密度(lnPOP)和土地开发强度(InLADI)的回归系 数值。结合现实情况分析,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对于污 染型企业通常设置更高的准人门槛,污染物排放处理水平 和利用率也明显高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经济发展水 平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显著正相关的结果反映出环境 治理对于地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人口密度(InPOP)和土地开发强度(InLADI)的回归系数值 分别为0.0440和0.0375且通过了 1%的显著性检验,这一 结果说明沿江地区在城镇化发展以及土地开发中比较注 重空间有序开发和土地集约利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对 于长江流域“人-地”系统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意大利留学指南
通过扩展模型进一步考察工业化水平、外商直接投 资、人均科技教育经费支出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 关键变量的影响。模型2在模型1基础上加人第二产业占比变量,考察工业化水平对于地区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工 业化水平(InINDU)的回归系数值为-0.0598,且通过了 5%的显著性检验,反映出沿江城市群工业化发展对于生态环 境造成威胁,对长江流域“人-地”协调发展存在显著负向 影响。工业化水平与耦合协调度负相关的结果反映出长 江流域工业化发展模式亟待转型升级,应大力促进“资源 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型3加人外商直 接投资变量(lnFDI),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于长江流域协 调发展的影响,回归系数值为0.0144且通过了 1%的显著 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
对于长江流域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具有促进作用。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地区生 态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存在“污染避难所”和“污染光环”两种不同观点,模型3的正相关回归结果支持了“污染光 环”假说,说明长江流域外商直接投资型企业总的来说污 染程度不高而技术水平较髙,技术溢出效应对长江流域髙 质量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结果 是对长江流域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关于上、中、下游地 区是否存在空间异质性需要进一步分析。模型4加人人 均科技教育经费支出(InEDU)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InTRAN)两个变量,考察政府对于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的 影响。I n E D U和I n T R A N的回归系数值分别为0.0434和 0.0063,且均通过了 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政府对于地区 耦合协调发展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其中人均科技教育经费 支出变量的回归系数值较高,说明科教支持对于地区耦合 协调发展促进作用较强。科技教育经费支出能够直接提 高地区人力资本水平,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带动生产率提髙 以及增长方式转变,模型4的回归结果进一步说明长江流 域的耦合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科技教育,走创 新驱动发展之路。空间可达性对于城市群开发具有重要 影响,表7中回归结果证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于长 江流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作用 强度较低,反映出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群内部交通体系网 络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模型5加人模型1至模型4中的所有控制变量,各变量回归系数与模型1至模型4中变 量回归系数值方向和作用强度均一致,说明本文的分析结 果具有稳健性。
表7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整体回归结果
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 InCGDP0.1956…0.1994***0.1740***0.1639***0.1597*** InPOP0.0440***0.0419***0.0389***0.0393***0.0366*** InLADI0.0375***0.0395***0.0322***0.0380***0.0342…
InINDU-0.0598**-0.0212
InFDI0.0144 …0.0110 …
InEDU0.0434**0.0282* InTRAN0.0063**0.0036
常数项 1.2951*** 1.4910 … 1.4214 … 1.2729*** 1.4479…
R20.9060.9110.9260.9190.931
F值296.8234.1283.9205.1170.8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下同〇
2.3.2 长江上、中、下游城市群回归结果分析
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差异较大,沿江城市群开发程度
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10期•总第574期 73
不同,需要在空间异质性视角下对上、中、下游城市群开发 对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见表 8。首先分析3个核心变量的回归结果,经济发展水平 (InCGDP)和市区人口密度(InPOP)的回归结果显示,长江 上、中、下游城市群这两个变量与耦合协调度均呈显著正 相关,反映出沿江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大城市更加注重环境 治理,环境治理水平提高有助于促进地区生态环境协调发 展。土地开发强度的建成区面积占比(InLADI)与耦合协 调发展的关系在长江上、中、下游城市群的之间存在差异,长三角城市群和中游城市群回归系数值分别为0.047和 0.0429且均通过了 1%的显著性检验,现实中长三角地区 以及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和环鄱阳湖地区人口集中度高、人均土地资源稀缺,正相关结果反映出长三角城市群和中 游城市群开发中更加注重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而上游成渝 城市群土地开发强度的建成区面积占比的回归系数为-0.0133,负相关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游地区土 地利用水平仍较为粗放,需要进一步推动土地集约开发,吸引要素集聚,带动地区发展。
表8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群回归结果
长三角中游成渝
系数t值系数1值系数t值InCGDP0.1471***13.140.1908***10.530.2455*** 5.36
InPOP0.042*** 4.890.0202 1.330.0684*** 3.12
InLADI0.047*** 6.520.0429*** 5.42-0.0133-0.63 InINDU-0.0814***-3.25-0.0348-1.210.00170.02
InFDI-0.01**-2.620.0117** 2.560.00520.49
InEDU0.0194 1.340.0445 1.510.1494** 2.63 InTRAN0.0126*** 3.46-0.0024-0.760.0216** 2.63
常数项 1.952613.92 1.1818 … 6.44-0.70530.30 R20.9780.9240.934
F值258.0861.6(37.34
接下来对工业化水平(InINDU)、外商直接投资(InFDI)、人均科技教育经费支出(丨n E D U)以及交通基础设 施建设投资(InTRAN)等关键变量对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 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工业化水平回归系 数值为-0.0814且通过了 1%的显著性检验,结合现实情况 分析,长三角地区人口稠密,很多城市存在资源匮乏和能 源严重依赖外部输人的问题,负相关结果证实外商直接投 资型企业对长三角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与之相比,现阶段 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上游成渝城市群外商直接投资与生态 环境协调发展呈正相关,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型企业通过技 术溢出对中上游地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政府方面,科技 教育经费支出对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均发挥正 向促进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于长江上、中、下 游城市群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长三角和上游成渝城 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协调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其 中位于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回归系数值为0.0216,在沿江三大城市群中最高。
3结论
本文基于“人-地”系统演化理论,通过构建指标体系 并结合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开发强度 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时空耦合关系进行研究,以探寻其演 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开发强度总体呈现“下游长三 角—中游城市群-> 上游成渝城市群”梯度递减特征,其中 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及周边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 杭州都市圈进人高强度开发阶段,并呈现沿交通轴线扩散 的特征,目前已初步形成多中心网络型开发格局;与之对 比,沿江中游城市群和上游成渝城市群开发呈现碎片化特 征,未形成都市圈网络型开发格局。生态环境承载力方 面,沿江上、中、下游中心城市普遍具有“强开发-低承载”特征,其中下游长三角城市群人均资源拥有量低,未来城 市群开发面临更为严峻的资源瓶颈束缚;与之相比,中游 城市群和上游成渝城市群环境治理水平较低,限制了环境 承载力的提高。
目前沿江95%以上的城市开发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处 于拮抗耦合阶段,稱合协调度总体处于濒临失调状态。耦 合协调度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五大都市圈、长江 中游武汉都市圈和环长株潭都市圈中心城市周边,以及下 游成渝发展主轴核心城市周边;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城市主 要分布在中游和上游的欠发达地区。同时,本文还证实了 环境管制对耦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沿江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大城市在空间有序开发和土 地集约利用方面优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中小城市。工业 化水平与生态协调发展呈显著负相关,工业化发展是引发 长江流域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特别 是在人口稠密、资源相对匮乏的长三角地区,工业发展对 地区生态环境存在显著威胁。
高德康
参考文献:
m陆大道.国土幵发与经济布局的“t”字型构架与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8,(11).
[21李媒,宁越敏,魏也华,等.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空间分布格局与联动机理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丨6,25(12).
[3] Li H, Hua Y, Wei D, et al. Spatial Inequality in the City-reg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China [JJ. Urban Studies,2020,(3).
[4] 吴传清,李姝凡.长江经济带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时空演变及
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20,12(2).
[5】黄德生,陈煌,张莉,等.长江大保护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20,33(5).
(责任编辑/浩天)
74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10期•总第5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