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语文论文题目 大学语文论文(七篇)

更新时间:2023-06-08 20:22:12 阅读: 评论:0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语文论文题目 大学语文论文篇一

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堂教学

大学语文是大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承载了人类的知识、情感和思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水平,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媒介。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精神,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特色,对现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大学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培训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具有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心由原来的基础能力培养进入了更高一级的阶段,接受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与内容。在大学语文学习阶段主要以文化修养为培养的重心,而不是重复之前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学习方式,如果依然进行重复教学就无法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也会令学生产生乏味感。依据大学语文授课的这一特点,不难看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正确地引导作用,能够推动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推动其文化素养以及人文情怀的形成。第一,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学语文的开设不仅仅是教授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与表达,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在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一种方式,通过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形成高度的道德标准,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了传统文化教育,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更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加深了学生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更全面地了解了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在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第二,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与文明,是历朝历代人们的智慧结晶,从文人雅士到普通百姓、从道德伦理到思想价值,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先辈们薪火相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和下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右脑,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与价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一,当代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当前在大学语文的授课中虽然引入了传统文化教学,但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演绎给同学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只是一种摆设性的知识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在语文课堂应用的时候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应用也只是照本宣科,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并未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导致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不大,而这种传统文化可有可无的授课方式使得课程开展并无实际意义,长此以往,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会悄悄疏远学生与教师的亲密关系,不利于教学课程的开展。第二,当代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手段不够合理。虽然大部分大学语文课程中都加入了传统文化,但是由于没有合理地教学手段使得传统文化无法在教学中很好地发挥作用。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还是通过老旧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这种草草了事的教学态度不仅不能引发同学们的兴趣,也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但不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反而会令其固步自封,难以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更不用说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加强师资投入,提升师资力量,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大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一直不高,这与很多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关。例如,大学语文本身学时较短,而大学语文的培养任务又非常繁重,再加之传统文化的渗透也需要占用一部分学时,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导致大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应用效果不佳。有的学校一味促进大学语文教育向实用性方向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制定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对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过于重视,导致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效率较低。有的学校因为师资力量不够雄厚,经常聘请一些代课老师进行授课,而这些任课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专业素养不高,实际经验不足,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存在很大不足,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过于肤浅不具备创新能力,难以堪此重任。为了推动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前进,必须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培养高素养的教育人才,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学团队,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提升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创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第二,在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择上,以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选择。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单纯地将传统文化与课程相结合比较耗时耗力,良好的工具书能够帮助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合适的教材在应用传统文化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材的选择不能一味注重听、说、读、写能力,选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浓厚的教材有利于开始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对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培养自身文化素养有莫大助益,促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三,在大学语文应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大学语文教授过程中,教育手段陈旧、教学方法老旧毫无新意,因此诱导学生厌烦、抗拒的学习心理,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师不但要做好课程准备,还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多多参加教育教学探讨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时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传统文化,设置必要的情境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第四,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彰显传统文化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涵意味深长,很多学生对此感到乏味、枯燥,探究学习兴趣淡薄,不利于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应用的开展。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不能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问题,不能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不足且不够牢固,这迫切需要在课堂上解决此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培养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利用情景教学,虚拟文化环境还原历史故事、事件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体味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对于工艺类的传统文化,可以采取开展手工制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手段展开教育教学,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实际操作、演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信心、兴趣,在彰显文化特色与文化趣味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第五,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倡导文化实践,拉近学生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真真切切地体验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入实际操作、演练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于传统的理解、对于文化的感悟,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腐朽落后的文化,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承载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为世世代代的民众薪火相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革新与发展,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大学语文论文题目 大学语文论文篇二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部门急需英语交际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研究发现,高校校园英语文化活动成了提升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阐述了校园英语教学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影响,并且提供了一些完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内容的方法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的建议。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中国在不断地融入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英语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大学校园中,英语文化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大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认识程度不高,不能有效利用现有的英语资源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从现实来看,社会用人的重心正在从“学历”向“能力”转变,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和交际能力。面对严重的就业压力,一些在大学期间沉默寡言,不善交际,不合群的学生,与用人单位接触时表现得不尽人意,痛失很多好的机遇。本文将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紧密结合,主要研究校园英语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并就对如何提高学生参加英语活动的积极性给出了一些建议。

1.1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就是培养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学习语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长期处于这种语言环境中,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就是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处于英语的环境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大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时间。长此以往,会显著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其中,丰富多彩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给学生创造了英语文化输出的环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校园英语文化有其特有的魅力与特点,它是将英语与汉语结合起冷冻猪肉来,突破了传统英语教育的模式,是一种突破性创新思维,能够解决传统英语教育造成的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缺失的问题、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并且能拓展知识面,从而更好的提高大学生英语的水平。

1.2作用

英语是国际性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深入我们学习生活的各个发面。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它向学生展示了英语国家的优秀文化,打开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大门,所以英语交流能力成为我们国家衡量人才的一个标准,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和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思考方式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成为大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曾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学生社团活动,加快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不断引导大学生感知社会、适应社会,在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效开展、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并影响大学生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传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由此可以看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也是国家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挖掘英语文化这方面的积极因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建设,并有助于创建健康向上、文明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通过对我校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我们学校学生参加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活动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对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期望。此次我们一共随机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479份,根据数据显示:

2.1.对于性别而言

我们共收回男生问卷119份,女生问卷360份。根据数据分析,男生中只有约19%参加过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活动,而女生约有46%都参加过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相对比例较高。参加过英语活动的学生93%都表示通过这些活动自身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如不怯场,能更好的与同学交流。然而没有参加活动的学生中42%是由于对英语兴趣不高,英语成绩较差,不愿意参加英语活动,37%的同学表示学校的英语活动形式少,不适合自己参加,剩下的学生则是持无所谓的态度或其他。

2.2.对于年级而言

在过去的一年里,78%的大一,大二学生参加过英语活动,而只有13%大三、大四的学生参加过英语活动,据调查62%的大一、大二学生是因为刚入校,希望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也有21%的学生仅仅是为了获取学分,其余的则是因为别人参加或者好奇等原因来参加活动。而这些人中74%都是参加过英语竞赛考试,参加的活动比较单一。高年级学生中39%是因为学校活动形式过少缺乏兴趣,43%的学生觉得没了英语课的管制,自己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惰性,18%的学生认为由于医学院校课业繁重,课余时间较少,阻碍了他们参加活动或者其他。

2.3.对于院系而言

83%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和835护理专业的学生参加过英语活动,所占比例较大,而其他院系例如中医学院、中药系等参加英语活动的比例较少,两个院系只有大约58%学生参加过。原因主要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前沿信息资料多为英文,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多,学生相对重视学习英语,而护理专业则是因为女生比例较大且有设有涉外护理专业。其他专业多是由于所学专业与英语交集较少,造成他们对英语重视度低,而生物工程的人数少,我们没能有效的获得他们的数据。

据我们调查,93%参加过英语活动的学生表示,这些英语活动不但让他们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并且提高了信心和交际能力,很多人希望下次可以继续参加。但是没有参加过英语活动89%的学生表示,自己英语水平差且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愿意参加英语活动,由此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他们的水平越来越差。从而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参加英语活动较少,且形式单一,动力较差成为他们英语差的一个不可或缺重要因素。从上述两种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有一定作用的。

3.1充分发挥学校的规划性作用

从学校方面来说应提供有力的教学保障及制度支持,如将英语文化活动归入学校指令性教学体系,安排时间、划拨经费、实施奖励政策等。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可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由外语教学部牵头实施。

3.2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

在每项校园英语文化活动中,都应该有具体的指导教师参与,并进行活动规划与设计,及时给学生一些指导和帮助,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活动内容设计上,应努力拓展与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体现校园文化活动对教学的衔接与互补功能。其次,在形式设计方面,校园文化活动应充分发挥方式灵活多样的优势。

3.3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作用

学生作为文化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报告或小结的形式对所参与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或意见

3.4学生对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建议

丰富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形式,例如:多放一些英语电影吸引同学去观看,可以组织同学表演英语话剧,做英语游戏,让同学参与其中;多组织英语竞赛,并给予丰厚奖励;开办英语角,英语沙龙,让同学多交流,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口语。总的来说只有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大学语文论文题目 大学语文论文篇三

课程思政建设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大学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要从深挖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丰富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落实,需要注意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平衡好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以更好地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指导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深度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从课程教学中去贯彻落实所提出的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语文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文本所选内容包含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等特点。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学习能够学以致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高职院校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重点关注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实习实训,因此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不受重视,教学中仅仅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进行德育渗透,没有重视人文性和审美性特点,大学语文的教育价值没有完全体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文以载道,教以载德,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准确把握课程文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哲学、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结合,激发学生向往美好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们感悟人生的真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首先,大学语文教材所选内容大多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如由徐中玉、齐华森、谭帆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第11版)教材为例,本书包括12个单元共71篇课文,既有古典诗词,也有现代优秀散文小说诗歌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自然地将文本中的思想传递给学生,把德育元素融进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具有隐性教育功能,隐性教育功能即“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计划性的、无意识的、非预期性的价值观念和知识能力”。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知人论世、主题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的人格魅力,了解文学作品所赋予的主题。如教学《赤壁赋》这篇文章时,从了解作者苏轼超旷豁达的一生,到分析《赤壁赋》中所表达的作者身处逆境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增强学生的价值观认同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大学语文》(第11版)每单私人教练1高清电影在线观看元都有一个人文主题,如“和而不同”“胸怀天下”“故园情深”“礼赞爱情”“关爱生命”等主题。专题化编排教材让学生更加明确教材所呈现作品的目的,一个单元相同的主题文章学习能起到强化思政元素的效果。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作用,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以“故园情深”主题单元为例,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家国情怀展开,《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绘了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看到家中小院的欣喜心情;《乡土情结》以故园之思为线索,从小家到大家,从离家到归家,将乡土之情升华到了爱国主义之情;《故园之恋》作者在文中把一个炎黄子孙赤诚的中国心和盘托出;《听听那冷雨》作者细述了心中那一缕剪不断的乡愁,抒发了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和思念;《梦回故园》描写了从台湾归来的姑姑面对故乡的巍巍青山,表达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浓浓乡情。同主题的文章一起教学,更有利于营造爱家乡、爱祖国的浓烈氛围,引导学生将对故乡、对亲友的款款深情,凝聚成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升华为炎黄子孙赤诚而火热的中国心。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课堂为唯一教育阵地、以教材为唯一教学内容、以讲课为唯一教育手段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互动型课堂,重视师生间交流互动,双向激发教学热情和学习兴趣,渗入式地将课程思政入脑入心,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将立德树人要求内化到课程教学中。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比如在讲解“仁者爱人”主题单元前,布置学生思考问题——“孔子与孟子的仁的思想有何异同”,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将相关学习资料在课前发送给学生,学生可在课前分组讨论,自由查寻资料,不拘泥于教材的内容。通过解决课前预习的问题,培养了学生集体协作意识。课堂上,学生汇报课前预习解决问题的情况,学生在课前收集材料,可了解到,孔子主张把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提升到仁爱天下的高度,孟子继承其思想并进而倡导“仁政”,把执政治国的道理建筑在民为邦本的基础上。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同学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自觉地去关爱他人,关爱身边的一切生灵,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达到思政目标。课后指导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的方式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参加学校志愿者活动,组织主题性演讲等,巩固大学语文理论教学成果,进一步延升课程思政课堂,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习不仅要收获语文应用型知识,还要实现思想道德、修养情怀的提升。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可再是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法,应从多元角度对学生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后,相应的学生课后作业应该有所提升,课后可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如在学习完《<老子>二章》这篇课文后,可给学生布置作业:“在老子看来,世界上的事物既相互矛盾对立,又相互依存转化,你认为这一思想的哲理性与深刻性何在?对我们科学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有什么启迪意义?”通过学生的作业可以检测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对自己的世界观有所审视。教师在课堂作业点评时可对思想认识深刻的同学进行表扬,可在课后对存在思想偏差和认识不足的同学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多元评价不仅仅通过作业和试卷体现,还可从学生的课外学习、课堂表现、互动程度、课后实践等方面体现出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知识运用能力、价值观体现等,从而对学生形成全面的综合素质评价。

教师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取决于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施。因此要注重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强化师德师能建设,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出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语文知识素养,也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思政素养。在工作中,教师要重视加强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理念的学习,自觉提升“双素养”。同时教师要时刻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重视学生这一教育主体,注重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积极探索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政教育的路径,既要重视课程思政的文本取向,也要重视课程思政的人本取向,有意识地利用课程教学渗透德育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要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关系,有的放矢地实施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首先,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含有思政元素,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不可生拉硬套。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不等同于思政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进行思政教育,不是在语文课堂上全部进行思政教育,大学语文课堂的主导依然是语文学习,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如果忽视了语文课的特点,没有了语文味,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理论课,那是违背了课程思政的初衷。高职大学语文老师应当调配好专业知识和德育元素的比例,做好“责任田”上的责任人,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将教师、专业内容、德育元素、学生共同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之中,形成课程思政学习共同体,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价值观引领。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建设是相对持久的过程,需要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工作思路,在工作中用心、用情、用力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提升工作境界,用课程思政来提高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水平。

大学语文论文题目 大学语文论文篇四

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教学只能在课堂中完成的认识,要改革教学以单篇课文讲授为主的模式。实践教学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实际需求。作为地方院校的学生,他应该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的建设者。这需要学校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好”的毕业生,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要“接地气”,满足地方的发展需求。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从文化层面对地方的情感认同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需要从多方面予以构建:

第一,有一本适当融入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教材。以中外文学经典组成大学语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直以来通行的做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作为地方院校来说,我们选用其他成熟的教材当然可以在短期内从面上实施教学。但有些问题却值得我们思索:大学语文教材“地方性”凸显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特色的培育。总的来说,大学语文现有教材内容都具有全面而系统的优点,但部分教材的个性特色和整体核心思想则需加强。大学语文教材适当融入地方文学主要是通过地方文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通过面向地方文学的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二,有一部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教学大纲。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大纲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南,是教学实践活动安排的依据。作为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它不同于一个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可以分学期完成不同的目标,而大学语文教学只有一定量的学时,制定实践大纲应充分考虑教学时数的限制。因此,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大纲应该突出重点,主要从地方文学阅读、地方文学资料收集、地方文学田野调查、地方文化采风等方面予以安排。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会突破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达到逐步内化为培育自身文化素养的自觉追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

第三,有一批代表性强且关系稳固的语文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能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而且还能在实践教学基地与高校的长期互动中,实现双方多领域的合作。作为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它的创建应该紧密结合课程的需求与特色,同时应该考虑实践活动开展的便利性。教研室应当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规范管理要求,明确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指导教师的职责以及管理措施等。

第四,有一些影响较大且成果丰富的语文实践教学重点团队。在具体的组织方式上,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以若干个学生为一个基本单位组成学习团队,团队的划分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语文能力等因素,团队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个团队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实践环节强调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在合作式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理念和竞争意识都能得到加强。但大学语文教学由于学生来源比较广,授课教师数量也比较多,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很难做到均衡开展。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一些重点团队,对重点团队予以重点支持。通过总结和宣传重点团队的实践成果,在学校和地方产生良好的影响,以此促进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得到良性的持续开展。

第五,有一套具体灵活的实施内容和方法。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组织民间文学采风,地方文学资料的田野调查,以地方自然或人文景观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凸显地方主题的演讲朗诵活动,地方街区规范用字调粉蒸肉是哪里的名菜查,城市市民阅读习惯调查、公务文风的学习调研以及有关地方文学作品的改编和表演等。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在内容的设计上要避免空洞,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在方法的选择上,要有操作性强的切实措施。

第六,有一个合理的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评价办法以及教学反馈机制。现有的大学语文期末考核方式一般是考试或考查,最终成绩结合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进行评定。这样的评价方法在操作上简便易行,但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以及语文的应用能力,尤其是对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行为和效果评价不够。在对学生评价方法上,我们可以融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如对学生的调研报告、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其成绩纳入学期总评成绩。在考核目标上,我们对学生除了必要的文学知识考查以外还应该结合地方文学设计更加开放的问题,使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习素养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展现。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要取得良性发展,还需要建立师生能够平等交流的教学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从而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为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这实际上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需要学校给予政策支持,在课时及经费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教师在观念上有所更新,我们强调人文教育不是说固守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文学知识的承传方面确实有其优势,但随着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语文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地方文学可以为大学语文实施实践教学创造便利的载体。基于地方文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创新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力推动教学方式、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变革。当然,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处理好“功用”“实践”“人文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我们一方面应当看到学生就业中实用技能得到越来越重视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学生在选课时也越来越重视功用性,“学习这门课对我有什么用”是学生选课首先会思考的问题。教师如果仅仅只是批评学生功利主义的选课观,这是不够的,学生也难以接受。因此,课程教学还是要审视自身,从加强课程的实践性来增强课程的“功用性”,“功用”是靠实践来积累和实现的。但强调“功用”,并不是排斥“人文教育”。基于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应该紧扣实践的精神,在实践中感知文学、探究文学,从而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真正的感染,实现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的目的。

第二,要处理好地方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我们应该看到基于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教学在知识系统性方面存在的缺陷。为避免知识系统性的缺陷,我们可以采取的办法有:一是教材编写首先应有核心思想,然后概括出若干个单元主题,单元的主题既要精练典雅,又要切合地方文化的精髓,每个单元主题能涵盖选文的思想内容。每个单元既有地方文学的经典代表,又选入中国文学史上反映类似主题的经典作品作为单元的拓展;二是有必要通过单篇课文的相关知识链接和研读思考,使课程内容避免封闭而呈现出开放的特点。根据每单元课文的具体内容,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好实践教学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三是教材中以附录的形式简要标明中国文学史和地域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及作家作品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对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有大致的了解,这既方便学生查阅,也可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实践。

第三,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并不是对现行的教学体系和方法的全盘否定,更不是对课堂教学的漠视和放任自流,实际上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能够得到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教学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总之,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应注意符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地方文学进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其是否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决定了课程的发展基础和生命力。从教学改革的层面来说,结合地域文学来实施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可以改变现有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实践教学载体缺失和核心指向不明的不足。当然,把地域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并不是要把我们的教学拘囿于地域文学相对局部的空间里,而是透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开放地引导学生感知全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元性,通过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了解地方文化及其价值,形成关注和热爱地域文学的意识,从而通过实践的层面更好地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

大学语文论文题目 大学语文论文篇五

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提升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力度,进而培养出人格完满的、全面发展的人,是这门课程所应承担的重要任务。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

大学语文;人文性;人文素养;经典文本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还未能将nvidia显卡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往往更多停留在知识性讲解、工具性操作层面,对人文素性缺少应有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诸如普遍的“专业崇拜”心理导致高校重“专”轻“通”、重“器”轻“道”现象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实用主义,教师对大学语文重要性认识的偏差,网络传播环境改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得他们漠视经典文本阅读的重要性,等等。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大学弥漫着两种可怕的思潮: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所谓实用主义就是完全被个人利益所驱使,有用就干,无用不干。因此必然也走向虚无主义,就是除了时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可靠,一切都可以放弃抛弃。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就导致了大学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知识的实用化,一切与实用无关的知识都被大学所拒绝,既被大学里的老师所拒绝,也被大学里的学生所拒绝;二是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浮躁的世风扰乱了大学校园的平静,也搅乱了教师授业和学生求学的定心。联系到大学语文,它原本就是一门公共类的文化素质课程,专职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很难做出科研成果,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也非常不易。加之国家这方面的科研立项很少,教师没有项目可作,评职称也就特别困难,从而使得这门课程以及讲授课程的教师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导致不少大学语文教师自己也对教授这门课程失去信心。表现在教学实践上,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当中,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理,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效教学,不能发挥课程应有的对学生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作用,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从学生角度来说,在经典解构、传统话语边缘化、商业文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大学生很容易产生浮躁和虚无的情绪。而且,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也使他们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寄希望学业上的短期速成。“他们希望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又不愿意付出切实的努力;他们渴望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但是又缺乏应有的学习能力。”[2]若这时教师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导致起码的价值观的错位和人文素养的欠缺,从而变成机械的人、自利的人。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还与社会及高校中存在的“专业崇拜”现象有关,近些年来,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特别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无疑是必要的,但实际的更多情形是由此而忽视、轻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国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人,而是专业工具。如果这种专业万能的信念,创造了种种‘热门专业’的神话,严重扭曲了大学的精神,甚至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也误事。”[3]许多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忙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英语等工具性学科的技能提高,很难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大学语文等文化素质类课程的研修上。“‘专业崇拜’现象背后隐藏了急功近利、实用主义心理。从学校方面讲,这有悖于大学精神;从学生方面讲,则是成才理念有失偏颇。不可否认,就业很重要,上大学不考虑就业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应该的,但狭隘的`‘就业’、‘找工作’不是上大学的全部,而综合素质确实是根本。”在貌似“学以致用”实则功利主义的氛围里,大学生重感性轻理性,重物质轻精神,工具理性占据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价值理性失去了应有的位置,导致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和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网络文化的自由性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意地交流和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另一方面,面对网络环境提供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色彩斑斓的图像和浅层感性文字所吸引,拒斥纯文本的阅读,经典文本更是被拒之门外。复旦大学做过一个调查:目前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有9.3%。相较而言,美国的大学生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平均每周要超过500页,远远高于中国学生。网络上,包括经典文本在内的大量文学著作变成了“图说”形式,经典著作在中国大学生那里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大学生们更愿意阅读那些一眼就能明了的浅显读物,而不愿意深入作品的内核,去领略和思考更深层的意义和美感,分析问题也只是就事论事,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大学语文课程以讲解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目为主,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但网络文化的泛滥使得学生阅读习惯发生变化,对经典名篇的学习只能停留在理解阅读上,而很少能够达到对作品的深度思考,更不用说精神领域的升华,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和创新能力的萎缩。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语文”,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无疑有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但是,大学生毕竟已有中小学语文学习的经历,在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已有相当的基础,没有必要再去重复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路数。过于突出工具性。在技术理性盛行和中小学素质教育还难以落到实处的今天,大学生虽然仍需进一步提高母语应用能力,但更需要的是人文素养。而这又不是文学教师们对学生进行满腔热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育所能奏效的,因而用“大学文学”取代“大学语文”显然也过于狭隘。我们认为,通过阅读富有审美情趣和思想启迪的经典文本,既可以触动和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关怀,从而获得人文营养,又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因此,一本选文精美、人文意蕴丰厚的大学语文教材,是人文熏陶的经典、审美教育的华章、语言训练的范本。在这个意义上,并非只有文学文本才具有审美的因子,半部论语也好,史家绝唱也罢,又有哪一点输给了文学?“上帝死了”的预言,“诗意栖居”的渴望,都充满了文学性,或者说其内涵之深刻、形式之规范、语言之纯粹,足可称语言文学的典范,基于此种理念,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若能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还能获得一种人文素养和情怀,那是我们的莫大欣慰,“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努力方向。

经过几千年文明积累起来的中西方文化中渗透着各自的民族个性,对本民族的灵魂的塑造起过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经典作品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精神。通过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培养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大学语文教师通过阐释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带领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从而产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钱理群。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寻找北大[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241.

[2]冯大建,迟宝东。主体、对象与技术条件——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3]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13.

[4]蒋承勇。“专业崇拜”与大学生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12-03-28.

大学语文论文题目 大学语文论文篇六

高职高专院校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把专业技能课放在突出位置本无可厚非,但被忽视的人文教育带来的后果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和忽视的。尤其是茶文化专业这种带有浓重传统文化特质的学科,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实现这一途径的最佳方式就是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茶文化;人文教育;大学语文;职业能力

新学期我校茶文化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为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扣除新生军训及入学培训,学期授课时间为13周,那么茶文化专业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的三年期间大学语文的总学时只有26节课。再放眼整个学校,除少数几个师范专业仍开设大学语文,其他各专业都相继取消,大学语文前路堪忧。

茶文化从广义上可定义为茶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方面,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我们研究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是茶的精神和对社会的功能。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从鲜叶咀嚼生吃到煮食、饮用,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饮茶的方式经历了煮、煎、点、泡的发展与变化过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及文化品位的提升,饮茶早已不是满足生理需求,更多的茶人关注的是这个过程所体现的茶文化。

影响我国思想文化最广泛、最深远的是儒、释、道三家学说。赖功欧说:“道家的自然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佛家的禅悟境界,融汇成中国茶道的基本格调与风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与茶文化的关系也最为久远、深刻。道教的自然观,导致淡泊超脱的品性,与茶的自然属性吻合,也凸显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特质。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应归于儒家学说,即以礼为基础的“和”的思想。饮茶可自省,清楚地看待自己,继而正确地对待他人。以“和”贯穿,是一种博大精深思想的体现。如果道教体现在源头,儒教体现在核心,佛教则六年级生字表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和发展上。中国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体现真正的“禅风禅骨”,禅佛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贡献巨大。没有禅宗,很难说中国能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而儒、释、道三者共同特点都是:追求质朴、自然、清净、平和。中国茶文化可以说是极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4-5世纪传入高丽;9世纪传入日本;15世纪,销往西方;17世纪销往英国,中国的茶叶与丝绸、瓷器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的思想本源皆来自中国禅宗。韩国茶礼以和、静为根本精神,尊重传统,尊重礼仪,同样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英国饮茶之风长盛不衰,人均茶叶年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享誉盛名的英式下午茶首选便是祁门红茶,形成英国红茶文化。马晓俐将英国茶文化精神概括为贵、雅、礼、和,也无不打着中国文化的烙印。茶文化是我校新开设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

其培养目标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茶叶鉴定、茶饮服务、茶艺表演、茶会策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创新、服务、敬业精神和茶楼、茶叶经营管理素质的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其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茶饮服务能力、茶艺表演能力、茶叶鉴定能力。其中茶艺表演要求正确配置茶艺茶具;能够按照不同茶艺要求选择和配置相应的音乐、服饰、插花、熏香等。这就要求茶文化专业学生是全方位、高品质的。既要具有比较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茶文化知识,又要具有高雅的艺术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

国家教委高教司于1996年已明确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专人文素质教育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认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它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关系到社会的进退,关系到人格的高低,关系到涵养的深浅,关系到思维的智愚,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人文素质是指社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经过环境、教育等途径内化于人的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它又外化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之为人应起码具备的基本品性,它是一切素质形成的基础与前提。

而大学语文可以说是是实践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大学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它的工具性体现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母语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实用性,日常生活的沟通、交流等基本的语文素养方面。它的人文性则体现在传承传统文化上,引发学生对历史、哲学、文化、人生的思考,形成健康高雅,乐观向上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是形成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础。当我们读诸子百家,可以读到政治,可以读到哲学,可以读到军事,可以读到谋略;我们感受观点的鲜明,言辞的犀利,感受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即便同是儒家,孟子“人性本善”,而荀子“人性本恶”则教会我们辨证看待事物的不同方面。当我们读《离骚》,通过千年历史,在瑰丽的想象中遭遇屡遭流放而至死不渝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懂得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坚守。当我们读苏轼《赤壁赋》,在清风明月间体味儒、释、道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浸淫,让我们以旷达胸襟容纳人生的起起浮浮。当我们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我们看到什么是“真的猛士”,怎样在残酷现实中直面人生,奋然前行。

这些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精神毒品的心灵鸡汤,它们如此鲜活,如此充沛,给予我们生生不息的力量,强大我们的内心,以应对漫长人生的荣辱浮沉。所以就一篇文章来说,大学语文可以说是最便捷全方位地接受多种知识,得到多方面的文化熏陶,占用课时少而收效大、进行学科综合化的最有效途径。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卓越的近义词大学语文教材选用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文章,代表着人类文明的精华,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思想的深度、广度,表现人性的精准、永恒,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也是其他教育活动所不能取代的。

大学语文和茶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大学语文因其价值是隐性的,不能给学生带来即时的利益,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甚至课时也是不断被压缩。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可如此短视,将学生如流水线的产品一样复制输出。大学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人才的地方,决不可沦为职业技能培训所。只有将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相统一,将学生的能力发展与人格完善相统一,才能达到人的全面均衡发展,造就与时俱进的高十大危险路段素质人才。

[1]张馨予。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青岛大学,2012.5.

[2]赖功欧。茶哲睿智---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3]陈力群。茶艺表演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1.

[4]马晓俐。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唐骋帆。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现状述评。柳州师专学报,2014.2.

[6]曹丽萍。发挥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07.

大学语文论文题目 大学语文论文篇七

大学语文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在大学教育中占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如今的大学语文有些向反方向的方面发展,让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缺失,也让大学语文教育走向了困难尴尬的处境的主要原因。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发展是现今最为基本及其重要的任务。人文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素质及精神的提升。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是提升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从现今大学语文教育人文维度的缺失角度出发,从现今大学语文教育的存在的问题及状况出发,找出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解决方法。

大学语文;人文维度;育人;审美教育

受现今社会市场经济条件和文化潮流方向的环境影响下,现今的大学生大部分存在着心浮气躁、重理轻文和急于求成的现象,从而忽略了对知识文化的积累,而高等院校的人文教学中的模式及理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已无法符合现今教育发展的水平,人文教育的意义将无法得到全面的体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及意义,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发扬起着很大的作用。其教育的主要性质是推动社会生活的有机整合体,也是促使个人人格、价值观等全面的完善。文化和专业技能是教育的两个层面,它们是共存的的整体,不是相抵触不容的。我们应充分的了解到当前高校的人文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而人文维度的重建需是以大学语文教育与高等院校的人文教育全面发展相结合的高准则。

大学生的语文教育大部分作用只限于学生对文章作品的了解、欣赏及表达出来,使其大学语文教育成为了语言交流工具,而大学语文教育的作用本质根据没有体现出来及对资源的浪费,将会导致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缺失,其造成现今我国大学语文教育的尴尬境界,造成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重视度不高、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明确、学时不足等,具体如下:第一,过于专业化的专业设置及就业压力的加大。长期以来,我国的文科理科是从高中的时候开始区分,其受教育过程中教育越高,其在专业化的划分上就会越细腻。从而导致学生入校之后就被束缚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从而自己局限一个专业领域。一些高等院校以理工为主的更加的重视和着重对专业技能的培训,虽这些高等院校是为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然也会导致一些高等院校将大学语文作为选修课程或者不开,其重视度不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就业压力的加大也迫使学生只注重一定的专业或学科,从而忽略对人文知识的积累。而高等院校为增强就业率把专业文化知识及实践技能放在首位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可以迫使大学生在面对语文教育过程中有所倾向及误会,大学生面对语文教育也将会失去几分兴趣及积极性。而人所学的知识及才能并不能很好的保障人们的生活幸福、自由及发展空间,就业压力的加大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脆弱,人们更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这种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造成了人文文化知识与精神的南辕北辙。人文精神也是当今大学生所必备的素质,也是人为维度的最有实质性的一种表现,从而能够使大学生全面发展进而陶冶情操、抗压力的增强及有一个真正的人生价值观。第二,传统文化的丢失崇外思想和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无判断的接受及盲目的学习国外的各种思想、文化,从使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丧失,过度的重视经济效益从而让我们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高等院校中大部分把英语课程作为必修之课,而语文作为了选修,有些崇洋媚外的感觉。对于传统文化的不断丧失,各种非主流事物不断扰乱及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将会导致大学生对信仰的不知所措、价值观的曲解、社会责任意识的降低、坚持本心及不懈努力的精神淡化及人文素质不高等方面,从而造成大学生在面对事情时显得更加的急功就利。重智能、智力轻视道德方面的培养的观念已经产生,这种忽视人文教育的状况只会使教育变得势力化、工具化及俗气化,最终教育的意义也将背道而驰。第三,教师人文知识及精神方面的淡化和缺失。市场经济的开放、自由、公平等观念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教育者的人文素质有所下降,其心起伏不定的状态下,无法做到以身作则其教师的威严、威信及吸引力等崇高的人格魅力将会淡化也将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的都是过度的注重于自己的第二职业,其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产用听之任之、草草了事的态度,将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所影响。其教师在教学大学语文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育方法。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众多学生安排到一个教室,教师也不能顾及到时每一个学生,造成教育质量的低下。固定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人文素质的缺失也将导致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缺失。

语文教育中的“语文”我们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其这三个又代表着不同的层次,每一个所侧重的内容知识点不同,之间相互联系与递增的关系,其重点和主要要素就是文化。其小学阶段我们主要一些文字,为了进行交流、表达及写作等;其在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育主要为了让我们了解到许多文学知识,让我们给我们的心理上塑造一个轮廓,心理特征更加的明确,各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升及智力得以提升;其我们所的语言能力主要包括书面(“读”“写”)的表达和口头(“听”“说”)的表达;而大学的语文教育主要让我们了解语言文化(语言学家对语言与文化关系思考的学科,主要是交际、思维、认知工具,文化的载体、知识情报资源的载体),能够让大学生步入社会对能够在精神层面及对社会的认知情感上能够积极向上的面对,即语言情感。语文教育具有人文和工具性两者兼具的功能。人文功能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文化素质(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和审美能力(艺术鉴赏力,亦称审美能力。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就是以精神文明为向导的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工具性功能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即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其好的口才能够弥补一些弱点或缺陷。其语言情感所对应的是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语文教育而言人文性最为重要。其大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的定位存在着偏差,其在中学阶段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以完成,根据大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性与所需,大学语文教育应以人文性为重,从而使大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其就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遵循一切以人为本的想法,根据已有的教学条件、资源及渊博的文化知识,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渗入,来找出其中所含的人文精神及文化素养从而陶冶情操,引导大学生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及道德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的健全。

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需将大学语文教育为一个核心的任务。其应当引起高成为拼音等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及重视,实现统一的态度,并付出行动。大学语文教育应对于大学语文的科目的性质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定位,大学语文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联系更要深切的了解到及捋顺。而人文维度的缺失是大学语文教育进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大学是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及提升能力等,其主要的作用是育人。而大学语文也应从大学的领域来制定语文教育,而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应在于对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重建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考虑:第一,大学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各大院校的教育者应该从根本上重视大学语文教育,其最为根本及其重要的是在于其人文教育。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在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根据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知识和价值观)与职业技术的培训之间进行争议。而今社会是多样化、复杂性及广泛的思想活动的有机体,其作为大学应提供重要的人文教育。而增强和改善人文教育可以在大学的课程中增加伦理、历史、心理等方面的书籍,从而使大学生有自已的观点想法及人格的健全。第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应日新月异,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其老师在讲解古今中外的名作的时候也可以进行串讲,由此联想到时什么内容,都可以讲出来,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的深思自己应该遇问题该如何面对,增强情感的投入。通过历史、名著、伦理等古今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自己的交流,通过别人内心的世界与自己内心的世界进行反思转换,提高人文教育的同时也是对语言情感的审美教育的提升。第三,重建大学语文的人维维度最为重要的是审美教育。社会是一个有机整合体,对美的审势,也有利于提升大学创造能力、修身养性、人格的塑造、审美及情感等方面。审美教育可以使人精神层次得以满足,从而更好的挖掘出藏在人们身体里的潜能。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大学语文教育应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课程。通过大学语文教育让大学生体现出文字内在的魅力,体会生命的内存真谛,激发其独立、自由、创新的意识,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文化品质,最终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重建。其重建大学语文教育人文维度其对老师的要求也随之增强。其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素质、广泛的兴趣及职业操守,让其具有崇高的使命感。从而使教师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收获成就满足感。而人文教育不止体现在人文知识的讲授上,其老师本人及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人文教育得以体现的方法之一。大学生是我国以后的未来,民族的栋梁之才。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有利于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有效统一;是我国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其在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学习马列哲学、加强文化知识底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习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师资队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哲学素质、正确的科学态度及精神、技能的提升及审美教育能力的提升和荣辱观念的加强,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能力、高技能及具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处于全球知识信息化时代,如何处理好全球多元化的知识文化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作为民族文化的更替继承者大学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及中华文明的探讨及传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关乎着我国经济文化和平发展、民族振兴的重大事业。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作为最主要基本的方面,其工具性作为辅助,从而有利于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重建。

作者:宋卫泽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1]屠锦红,徐梅。论大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xx,(12).

[2]李明清,丁璞。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出路[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xx,(12).

[3]纪小丽。论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推行策略[j].语文建设,20xx,(32).

[4]张文达。浅谈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育人作用[j].语文学刊,20xx,(10).

[5]徐清华,吴春林。大学语文“四进四出”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xx,(1).

本文发布于:2023-06-08 20:22: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261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db:tag]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