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存在论思想对比

更新时间:2023-06-07 10:49:19 阅读: 评论:0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存在论思想对比
摘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技术观和海德格尔的技术现象学是广义的技术存在论研究的两种进路。前者从人的现实存在出发对技术进行研究,而后者是对技术的形而上存在意义的追问。两种进路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技术认识论、技术价值论和技术本体论三个维度来展开。马克思在客体上区分了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认为技术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现代技术是人的本质的表现或外化;而海德格尔则是在认识论和存在论上区分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认为技术是存在者的出场方式,现代技术是“集置”和“命运”。就相同点而言,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观,都因其宏观性、深刻性以及较高的系统性和合理性,而成为20世纪哲学诠释技术和人类生活的两种“范式”,也为以后的技术哲学研究奠定了基调。
关键词:技术存在论;马克思;海德格尔;对比
Comparison of Marx's and Heidegger's Ontology of Technology
Abstract:Marx's view of techn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Heidegger's phenomenology of technology are two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generalized ontology of technology.The for
mer represents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based onthe actual existence of realistic man,while the latter represents the pursuit of the metaphys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x-istence of technology.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approaches can be develop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episte-mology of technology,axiology of technology and ontology of technology.Marx distinguishes ancient technology frommodern technology in terms of object,holds the view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believes that technology is the wayof social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believes that modern technology is the expression or externalization of human na-ture,while Heidegger distinguishes ancient technology from modern technology on epistemology and ontology,holdsthe view o
f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and thinks that technology is the way of appearance of beings,believes that moderntechnology is"Ge-stell"and"Geschick".In terms of similarities,Marx's and Heidegger's views on technology,due totheir macroscopic and profound nature,as well as their high systematicness and rationality,have become the two"paradigms"for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echnology and human life in the 20th century,and have also set theton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n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Key words:ontology of technology;Marx;Heidegger;comparison
  技术本体论向技术存在论的转变,是哲学上“ontology”含义的演变在技术哲学上的投射。作为“本体论”的“ontology”,关注的是“存在”自身的本质特性,其主要问题是“什么存在”以及“什
么优先存在”;而作为“存在论”的“on-tology”,关注的是“存在”具有什么特征,其主要问题是“如何存在”。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力图认识“存在”。不同之处体现在:一是在对“存在”的定位上,“本体论”认为“存在”是永恒不变的,“存在论”认为“存在”是不断变化的;二是在研究方式上,“本体论”讲究的是“一线分千丝”,重点是“线”,“存在论”则是“千丝聚一线”,重点是“丝”。由此可见,由“本体论”到“存在论”的转变,其实就是从“是”向“如何”的转变,这集中反映了现代哲学的特征。
在技术哲学领域,技术本体论回答的是“什么是技术”
“技术存在吗”等问题,其目的在于揭示技术的本质,并将技术与非技术区别开来;技术存在论回答的是“技术是什么”“技术如何存在”等问题,其目的仍是揭示技术的本质,但同时还涉及技术的具体形式和技术的价值。一方面,由于“技术是否存在和技术是一种什么样的
存在往往是不能分开的两个问题”[1],因此,技
术本体论和技术存在论总是相互交织的,而且在现代哲学背景下,广义的技术存在论是包含技术本体论的;另一方面,技术本体论和技术存在论作为对技术的终极探讨,又与对技术的具体经验现象的探讨密不可分,而且广义的技术存在论表明技术哲学研究的参考点已从“逻辑
和概念分析”转向“历史和人的自我形象”
[2]猴子掰玉米的故事
。由此可见,广义的技术存在论是技术哲学现代研究的基础平台。它涵盖以下三个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技术认识论研究,其核心问题是“现代技术是怎样的”或“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区分”;技术价值论研究,其核心问题是“
技术的价值是怎样的”;技术本体论研究,其核心问题是“什么是技术”
。在技术哲学史上,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分别开创了广义的技术存在论研究的不同进路。马克思“透过技术表面上的‘物质形态’”,揭示了“现代技术与人的生产方式、存在方式以及生活
世界之间的本质性关联”[3]
;海德格尔“分析了
技术与存在的关系,揭示人与存在关系中发生的、由技术发展引起的重大变化,表明技术到底
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2]
。马克思对技术的思考,目的在于“揭示现代技术的历史性质和社会
形式,追问现代技术的本质”[3]
,这既体现了他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表达的一般哲学原则,
又表现为以《资本论》为样式论述技术与经济发展和现实社会的具体关系的理论。海德格尔把现象学的任务规定为把存在从存在者中显露出来,诠释存在本身,并在阐述人的现象学存在中,强调运用工具的劳作即技术实践优先于科学认识、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这两种广义的技术存在论研究进路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上述技术认识论、技术价值论和技术本体论三个维度来展开。
  一、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对古代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区分
  在技术认识论领域,
对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区分非常引人注目。马克思对“工具”和“机器”的区分是一种“客体上的区分”,而海德格尔对“技艺”和“现代技术”的区分则是一种“认识论-存在论”的区分。旦是什么意思
踩高跷图片(一)马克思在客体上对工具和机器的区分马克思关于“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区分体现为“工具”和“机器”的区分。在马克思那里,“工具”,尤其是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技术,可以看作是古代技术的代表,而“机器”,特别是自动化的机器系统,则是现代技术的主要形态。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批评了有关工具和机器关系的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两者并无本质的差异,工具就是简单的机器,机器就是复
杂的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存在差异,它们的不同在于:工具的动力是人,而机器的动力是牲畜、水、风等不同于人力的自然力。马克思直接举例反驳了以上观点。他认为,按前一种观点,像杠杆、斜面、螺旋等也会被称为机器,但这样做并无丝毫用处;按后一种观点,牛拉犁是机器,而由人手推动的织机不过是工具,而且同一台织机,用手推动时是工具,用蒸汽推动时则是机器,这显然是荒唐的说法。
在马克思看来,工具和机器的区分需要借助于对机器的结构分析来显现。他指出,所有机器都由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这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作为整个机构动力的发动机可以分为两类:自己产生动力(如蒸汽机、电磁机、卡路里机等)和由外部某种现成的自然力所推动(如水车、风磨等)。传动机构则由各种各样的附件组成:
传轴、飞轮、蜗轮、齿轮、皮带、杆、绳索、联合装置等。传动机构的作用在于调节运动,如改变运动的形式(把垂直运动变为圆形运动),将动力分配或传送到工具机上。发动机和传动机构只是把动力传送给工具机,而工具机则是直接面向劳动对象,并以一定
秧鸡科的目的使之发生改变[
4](P410
。马克思表示,机器相异于工具之处体现在两点:第一,机器从一开始就是一些工具的组合,这些工具由同一个机械同时来推动;而工具则是分散的,通常一个工具由一个人来推动。简言之,机器的工具在规模和动力上均不同于工人的工具。第二,机器内的工具并不是简单地放置在一起,而是不管在动力、规模上还是在作用、范围上都呈现出统一性,就像各式各样的
尹潇锤都集中在一个蒸汽锤中一样[
5](P451-
452)。马克思所说的“机器”实质上是可以用“工具机”或“工作机”替换的。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机器与工具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工具机和工具的
别[
6](P94
)。这种差别既反映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7]
,又体现了马克思技
术哲学思想中包含的社会批判向度[
8]
。以机器为基础的劳动分工或工业生产使工人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转变。工人在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中是利用工具,而在工厂中则是“服
侍”机器[
4](P463)
。生产工具的这种转变带来了新型的社会生产关系。比如,在手工业技术时期,人们普遍爱惜自己的工具,甚至视若珍宝;而到了工业技术时期,对待机器的态度却明显分为两端:资本家对之肯定和称颂,而工人则对之深恶痛绝。
对资本家而言,首先,机器是追逐剩余价值的利器,是适应资本的现代生产方式。这是因为,如马克
思所言:“机器本身包含的劳动时间,少于它所代替的劳动力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进入商品(价值)的机器的价值,要小于(即等于较少的劳动时间)它所代替的劳动的价
值。
”[5](P365)
其次,机器强化了统治地位。工厂主由于掌握着工人的就业手段,因此也就是掌握着工人的生活资料,工人的生活便不得不依
赖于他[9](P643)
。最后,运用机器是应对工人反
抗的有效手段。机器一方面是工人强有力的竞争者,可以随时让工人“过剩”,另一方面它还被资本家有意识地宣传为一种可以利用的与工人相敌对的力量。在镇压工人反抗资本家的周期性暴动或罢工时,机器成了资本家最强大的武器。马克思借用盖斯克尔的话说:“蒸汽机一开始就是‘人力’的对头,它使资本家能够粉碎工人日益高涨的、可能使刚刚开始的工厂制度陷
入危机的那些要求。
”[4](P476
)对工人而言,他们眼中的“机器”则是另一番情形:首先,机器直接导致了他们地位的下降。一方面,工人的技能转移到了机器上,由于机器的运行成本低于人力劳动,故资本家对机器的依赖得到加强,而对工人的依赖则趋于减弱;另一方面,工人现在是终身侍奉某一种机器,
而不再是使用某一种工具;机器的大量采用已使工人从一开始就变成某一种机器的一部
分,工人只能依赖机器,依赖工厂,依赖资本家[4](P462)。其次,机器除了导致工人与机器之间的竞争之外,还加剧了工人之间的竞争[6](P112)。最后,机器延长了工人的工作时间,提高了他们的劳动强度。这一切都成为工业革命初期工人抗拒机器的原因。然而,即便颇具破坏力的“卢德运动”(Luddite Movement)也未能撼动资本家对机器的进一步制造和应用。正是在这种反复斗争过程中,机器以及以之为基础的工业技术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核心内容。
(二)海德格尔对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在认识论-存在论上的区分
围绕技术与真理的关系,海德格尔明确提出了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区分。海德格尔将技术看作是真理展现的一种方式。在海德格尔看来,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的一致性仅表现在它们都是解蔽,两者的不同则在于:古代技术“把自身展开于ποíησι 意义上的产出”[10](P12),而现代技术则“向自
然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10](P12-13),并“具有促逼意义上的摆置之特征”[10](P14)。
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和古代技术的区分不仅是本体论上的,而且也是认识论上的。原因有二:一是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框架。通过古代技术,人们看到的事物是“天、地、神、人的聚集地”,譬如,壶匠之“壶”。海德格尔说:“壶之壶性在倾注之馈品中成其本质。”[11](P179)这种馈品可以是一种饮料,比如水或酒。他解释道:“在泉水中,天空与大地联姻。在酒水中也有这种联姻。酒由葡萄的果实酿成。果实由大地的滋养与天空的阳光所玉成。在水之赠品中,在酒之赠品中,总是栖留着天空与大地。”[10](P180)除此之外,水或酒还是“终有一死的人的饮料”[10](P180),或奉献给不朽诸神的祭品。譬如,一座被“筑造的桥”。海德格尔写道:“桥把大地聚集为河流四周的风景……桥已经为天气极其无常本质作好了准备……同时也为终有一死的人提供了道路,使他们得以往来于两岸。”[10](P160)除此之外,“桥”还象征着终有一死者通向诸神的道路。总之,不论是“壶”,还是“桥”,通过它而向人们展现的都是“四重整体”。通过现代技术,人们看到的事物只是单纯的事物。“壶”仅是一个起着容纳作用的器皿,“桥”也只是起着沟通两岸之功能的东西。
寻龙山景区
二是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区分还象征着“真理”尺度的变化。在海德格尔那里,“真理”指的是“本真状态”,即“无蔽”。追求“真理”的活动就是“解蔽”。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都是在“解蔽”。然而,由古代技术
所得到的“真理”是“天、地、人、神的会集”。而由现代技术得到的“真理”仅是“正确性”[11](P101)。这种“正确性”是以满足“技术需要”为准绳的,换言之,是否适应现代技术是衡量“真理”的标准。
  二、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对技术价值的分析
在对技术价值的反思上,马克思以技术乐观主义统摄技术悲观主义,代表了技术乐观主义的高级阶段,而海德格尔的观点则以技术悲观主义统摄技术乐观主义,代表了技术悲观主义的高级阶段。然而,这一地位的获得都是依赖同样的努力:将狭义的“技术”扩展为广义的“技术”,并将后者视作解释或建构生活世界的依据或核心。由此出发,下一步便自然涉及技术与人的最初关联及其意义。也正是在此处,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分道扬镳了。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为人所必需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关于技术的“器官延长说”,认为技术就其自身而言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海德格尔虽然并未否认技术是为人所必需的,但却认为,就“人”而言,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海德格尔将“最重要的”这顶帽子给了“思”,对“存在”之思。
(一)技术进步与技术作为人的社会存在方式
马克思的技术进步观是在技术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技术与劳动工具、技术与机器、技术与
65
冬天的景物
生产力,以及技术与科学、知识等理论关系的阐释中确立的。虽然马克思也在广泛的意义上,从人类改造自然的知识、方法、技能等方面,从技术是科学的应用的角度,理解技术和技术的进步,但马克思对技术和技术进步阐述的创造性和理论地位主要体现在狭义的技术方面,即马克思从生产工具、生产工艺、制造技能和方法等的创造、革新和改进的角度,对技术与生产、生产力和社会革命等关系进行阐释。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技术形态日益多样,落后技术不断淘汰或原有技术日渐更新,以及技术效率逐步提高。首先,从利用生物的生理机能或通过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长过程以取得物质产品的农业技术,到借助生产工具并在手工业者个人经验和手艺的配合下加工大量的农业产品的手工业技术,再到利用机器对原材料和农业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工业技术,都表明技术形态日趋多样。其次,落后技术不断淘汰或原有技术日渐更新表现为手工业生产和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例如针、信封和钢笔尖等的制作,仅在很短的时期内是用手工业方法和工场手工业方法进行的,此后很快就采用机器方法了[5](P447)。最后,工业技术在生产的连续性、自动化和运转速度方面都优于手工业技术,这表明技术效率在逐步提高。例如,在钢笔尖的制造中,钢坯的切割、穿孔和开缝等在机器的一次运转中就可以全部完成[5](P443)。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进步的主要特征体现为:技术革新的“链式”传导[6](P144)和技术的累积式发展。例如,在下游部门,机器纺纱使得纱的数量急剧增大,这就要求有机器能够织布,而这又
必然带动染色业、印花业和漂白业等的快速革新。同样,在上游部门,棉纺业的革新引起
了轧棉机的发明,而这一发明又促使对棉花的大规模种
植[4](P421)。这体现了技术革新的“链式”传导。另外,马克思也曾以“磨”为例来说明技术的累积式发展:“在磨的历史上,我们看到,从罗马时期由亚洲转入第一批水磨时起(奥古斯都时代以前不久),直到18世纪末美国大量建造第一批蒸汽磨为止,经历了极其缓慢的发展过程,这里的进步只是由于世世代代的经验的大量积累。”[5](P419)教学设计论文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技术的本体论地位是由技术与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确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2](P78-79)人的生产和其他动物的生存的本质不同,在于人的生产是运用工具改造自然、创造财富,并在这种创造性活动和过程中形成和变革社会组织形式。这样,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技术作为生产工具,就成为了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技术进入了人及其历史的定义。此外,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生产,除了物质资料的生产这种“狭义的生产”含义外,还包括物质资料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的“广义的生产”含义。很显然,在马克思看来,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决定着其他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精神生产的性质和内容,制约着人自身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的结构和性质”[13](P782)。因此,技术进步不仅表现在技术推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上,也表现在技术推动精神生产的性质和内容的变化,以及人的生产及其社会组织形式的进步等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表明技术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生产”“物质生产”“实践”等作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一种广义的技术。正是运用工具和技能的劳动,即技术

本文发布于:2023-06-07 10:4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0133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技术   机器   工人   工具   生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