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真实与虚幻

更新时间:2023-02-04 23:07:26 阅读: 评论:0

高二培优-君子不器下一句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恐惧的意思)

2013年7月

Ju1.2013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第2O卷第4期

V01.20N0.4

《回声制造者》中双重虚幻之真实

王阿芳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在单向度的后现代社会中,自由与需求都具有虚幻性,一切都具有类象和复制品的特征。由

此,后现代主义作家强调所有文本都是用语言符号去编造虚假的故事来反映本身就是虚假的社会现实,

进而把读者引入到双重虚假之中。论述了后现代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力作《回声制造者》中三位主人

公——马克、卡琳、韦博眼中所呈现的双重虚幻的社会现实,以及他们在后现代社会的双重虚幻之中

各自经历着双重错觉的身份认同危机。同时《回声制造者》中充满了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而不确定性

恰恰是后现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后现代文本就是通过语言游戏来揭示现实社会的符号化和虚幻性。

关键词:《回声制造者》;后现代社会 ;虚幻性;双重错觉;语言游戏

Abstract:In one—dimensional postmodern society,freedom and demand are illusory.And everything acqui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ulacra and copy.Therefore,postmodern writers argue that any text is an illusory story

reflecting illusory social reality with linguistic signs,which leads readers into double illusion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ouble illusory social reality in the eyes of the three protagonists--Mark,Kalin and Weber in

The Echo Maker by postmodern writer Richard Powers.And in such double illusions,the three protagonists

encounter respectively self-identification crisis.The novel P Echo Maker is full of a series of uncertainty,and

uncertainty is one of the major features of Postmodernism.Through language game,postmodern texts try to

expose symbolization and illusoriness of our society.

Key words: P Echo Maker;postmodern society;illusoriness;double illusions;language game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13)04—0070—06

、引言

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

纪,仍然表现出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当代

美国文坛最有前途、最被评论界看好的小说家

之一,当属理查德・鲍尔斯(Richard Powers,

1957一)。他是继品钦和德里罗之后新兴“x一

代”的后现代小说家的代表人物。先后获得各

种奖项达20余项,并以高票当选为美国艺术

与科学院院士。其作品《回声制造者》在2006

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激烈竞争中一举夺魁,

并获多家资深报社的好评。作为一位新兴作

家,国外对鲍尔斯的研究刚刚起步,而国内对

他的研究更可谓是凤毛麟尾。无论是国外还

是国内,对鲍尔斯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他单

个获奖作品的介绍性研究,而且研究的深度

不够,流于表面化,既缺乏理论的支撑,又

没有具体的文本分析。本文试图深入剖析鲍

尔斯的力作《回声制造者》中的主人公们——

收稿日期:2013—01—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美国‘x一代’后现代主义作家理查德・鲍尔斯小说研究”(13YJC752023)

作者简介:王阿芳,女,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70

《回声制造者》中双重虚幻之真实

马克、卡琳、韦博眼中所呈现的双重虚幻的社

会现实。马克・施卢特经历车祸苏醒后,被诊

断为“双重错觉综合症”,不能辨认自己相依

为命的姐姐卡琳;卡琳一直生活在对自身的困

惑和现实的虚幻当中;而前来诊治马克的认知

神经学专家韦博・杰拉尔德,此刻正经历着对

自身价值和自己所从事研究价值的质疑危机阶

段。三位主人公都在经历着自我身份的认同

危机,都生活在“双重错觉”之中,生活在充

满复制和类象的虚幻现实之中。

虚幻感恰恰是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之

。鲍德里亚(J.Baudrillard)就认为我们目

前处于一个类象和复制品的社会。他借用内爆

的(implosion)概念,宣称在后现代社会中,

形象或类象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内爆,与

此相伴随,人们从前对“真实”的那种体验以

及真实的基础也宣告消失(Best,1991:I19)。

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也曾这样解释道,资

本主义社会出于统治的目的,利用科技进步发

展极权统治来维护该社会的正常运转,通过

大众媒介和引导消费等各种手段,控制人们

的思想和消费、制造并满足人们的虚假需求。

而这恰恰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对虚假现实

的真实写照:“现实是用语言造就的,用虚假

的语言造就了虚假的现实。传统小说(包括现

实主义和现代主义dR)……虚构出一个虚假

的故事去‘反映’本身就是虚假的现实,从而

把读者引入双重虚假之中。后现代小说的任务

是揭穿这种欺骗,把现实的虚假和虚构故事的

虚假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促使他们去思考。”

(章国锋,1994:16—17)

二、《回声制造者》中主人公们的双重虚幻生活

1马克眼中双重虚幻的社会现实

后现代学者认为:比起现实主义和现代主

义作品中的人物,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人物具

有更多的虚幻性、变化性、破碎性和不确定

性。车祸前马克生活在虚幻世界。27岁的马克

住在内布拉斯加州一个小镇子上,在一家牛肉

加工厂上班。马克每天最喜欢的就是上网,玩

电子游戏、电子赛车。“马克心里想的只有修

理汽车和玩电子游戏。一种新游戏他可以连续

玩二十四小时,甚至不起身上厕所。”(p.136)

他的大部分时间沉浸在虚幻的电子的复制和

类象之中,生活毫无真实可言。“要解释为什

么我(马克)觉得自己一直生活在电子游戏中,

说起来话可就长了。在这个电子游戏中,我无

法取得胜利,升到上一级去。”(p.302)后现

代学者杰姆逊(F Jamson)就曾指出,在后现

代世界中,形象、照片、摄影的复制、机械性

的复制以及商品的复制和大规模生产,所有这

一切都是类象。人们失去了现实感,无法确

定现实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因而后现代主

义小说表现了“艺术作品的非真实化、事物的

非真实化以及可复制的形象对社会和世界的

非真实化”(Jamson,1997:219.220)。真实

感的丧失是后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人

们在复制和类象中看到的现实并不是真正的现

实,而只是现实的影像而已,是人工的、虚假

的现实。正如鲍尔斯在作品中评论的那样:“他

们 现代人)的全部生活都是其自身的复制品。”

(p.195)

车祸后马克生活的另一虚幻世界。一场车

祸,把马克从一个虚幻的世界投人到另一个

虚幻的世界。昏迷许久的马克终于苏醒过来,

可是他却变得行为异常,意识混乱,偏执地认

为卡琳是被派来代替他亲姐姐的特工,是替

代品。马克被诊断罹患了双重错觉综合症。这

种症状的病人总是错认自己所钟爱的人,如父

母亲、兄弟姐妹、配偶。患者辨认其他人的

那部分大脑神经是完整无损的,可是由于某

种未知的原因,处理至亲情感联系的那部分

大脑神经却出问题了。因此,患者不能辨认d{

至亲的面孔,会认为他们是冒名顶替者,是替

身(imposter)。马克认定在他身边照顾他的,

昔Et他最在乎的姐姐卡琳被某个特工替换了,

是个彻头彻尾的替身。就连他的住宅和他的

爱犬等等也被替换了,出现在他眼前的一切虽

然从外表上看起来与以前没什么差别,但实

际上都已经被替换,都不过是真实世界的复

制品而已。“整个小镇生活在不断出现的逆行

性遗忘症之中。”(p.315)

法国后现代学者鲍德里亚的理论最能代

表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真实的看法。博德里亚

认为,我们目前处于一个类象的社会,在这

个社会中,模型和符码构造着经验结构,并

销蚀了模型与真实之间的差别。他借用内爆的

71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

(implosion)概念,宣称在后现代社会中,形

象或类象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内爆,与此相

伴随,人们从前对“真实”的那种体验以及真

实的基础也宣告消失(Best,1991:119)。《回

声制造者》中的马克,像其他的现代人一样,

在这样的“真实”社会中变得模棱两可、模糊

不清,最终丧失了对自己真实身份的确认。

2卡琳眼中双重虚幻的社会现实

姐姐卡琳一直生活在对自己身份的困惑

之中。就像鲍尔斯笔下的其他人物一样,“挥

之不去的孤独感和碎片感”始终伴其左右

(Dewey,2002:5)。

生活在小镇外的虚幻世界。卡琳与马克有

着并不快乐的童年,父亲酗酒,母亲冷漠,姐

弟俩缺少应有的家庭的温情和关爱。从小卡

琳就一直呵护着弟弟长大,而内心中却一直想

着怎样逃离这个没有温情的家庭,逃离这个小

镇。后来卡琳在苏德兰市一家电脑公司从事着

体面的、她觉得很满意的工作,并有了自己的

公寓,和心仪的交往对象。按理说,她应该是

心满意足的。可她总觉得自己每天戴着一副面

孔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好像是在过着别

人的生活,而不是她自己的。而家里发生的事

让她一次次的又回到她拼命想逃离的小镇。卡

琳绝望地对她的前男友说:“我无法逃离这里。

我试过了’试过许多次了。……每次都是这样,

我刚刚开始新的生活,试图以正常状态出现时,

这个地方就会把我拽回来。”(p.75)在外面的

生活就像是一场梦幻而已,毫无真实可言。卡

琳长期以来都被这种虚幻感所困扰。

回到小镇上的虚幻世界。在得知弟弟出了

车祸,昏迷不醒、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时,

卡琳又不得不放弃了她在城里打拼多年好不容

易才得来的体面工作,回到小镇上就为了好好

照顾父母双亡后相依为命的命悬一线的弟弟。

然而好不容易等弟弟苏醒过来,可以姐弟相认

时,弟弟却罹患了双重错觉综合症,偏执地不

认她,反而认定她是冒名顶替者,是个特工。

刚开始,卡琳—直耐着性子细心照顾着马

克,并不断向他解释她就是他的亲姐姐,不是

什么冒名顶替者,可马克却不屑一顾,偏执于

自己的幻想,认定她就“是政府派来的机器人

特工”。出院后还不允许在小镇上无依无靠的

72

卡琳与他同住,粗暴的将卡琳赶出家门。马克

对她的不信任一点点瓦解着卡琳本就脆弱的

身份意识,她开始重新思考她和弟弟马克之间

的亲情是否还和原来一样,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是不是真的是马克原来的姐姐。“马克对我的

看法完全没错。我是一个替身。……成了变色

龙似的角色,内心里却什么也没有。我是大家

眼里忠诚能干的女助手,他(马克)还说我是

冒名顶替者!他说得对,除了经历这些情感之

外,我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成。”(p.327)就这样,

体验不到真实情感的卡琳,在马克的质疑下完

全迷失在 ̄j/'-虚幻的世界中。

最亲近的亲人不能相认,最真实的身份

不能确认,这何尝不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

真实写照呢?后来在当地鹤类保护区做兼职的

卡琳突然悲哀地意识到“整个人类都罹患了双

重错觉综合症。那些鸟儿(沙丘鹤)翩翩起舞

的动作就像人类的近亲,模样就像人类的最

近亲的血亲;它们呼叫,表达意愿,生儿育

女,在飞行中确定方向,这一切都像人类的血

亲。然而,人类却将它们置之一旁:冒名顶替

者”(p.347—348)。亿万年来养育整个人类的大

自然—_人类的至亲,却遭到人类肆无忌惮的

开发、剥削和毁坏。作品在向我们警示:人类

与大自然的亲情及人世间的亲情关系都发生了

名副其实的“异化”。人类无异于患上了双重

错觉综合症,“六亲不认”。这是大自然的悲哀,

更是人类自身的悲哀(尚必武,2007:6)。

3韦博眼中双重虚幻的社会现实

认知神经学专家韦博・杰拉尔德的生活状

态是从虚幻自满的巅峰跌落到幻灭的低谷,可

谓是最戏剧化的转变。他曾经所中意的满足、

幸福的生活只不过是虚假的表象而已。曾经虚

幻自满的世界。韦博的身份是一位有着30年

教龄的认知神经学教授,同时还做着自己喜欢

的神经学科的研究工作,并以患者的症状和治

疗方法为例出版了三部专著。课堂上享受着学

生的尊敬和崇拜;社会上享受着声誉和名望,

享受着别人对他的称呼——“伟大的杰拉尔

德”。自认为有着很理解他、很支持他工作的

妻子,有着看起来很幸福的家庭。但他总是觉

得内心不安,无法忍受同性恋女儿,生活中的

满足感和幸福感是虚无飘渺的。后现代的虚构

《回声制造者》中双重虚幻之真实

现实是不可能给他带来真实感和满足感的。

幻灭后的虚幻世界。就在韦博前来救治马

克之前,他的著作不断受到评论界的抨击和质

疑:批评韦博的研究方法陈旧,批评他侵犯了

患者的隐私,质疑他研究的目的。面对这些批

评和责难,韦博也开始质疑自身存在的价值,

质疑自己毕生从事的神经科学研究工作的价值

所在,进而重新思考自己的研究动机,追问自

己的良心、职业道德和伦理价值。甚至怀疑自

己,担心自己的精神是否正常。而对马克症状

的无能为力又加深了韦博对自身的质疑。韦博

后来向马克的看护者芭芭拉承认道,他最初的

意图并不是真正想帮助马克,而是想把他作为

自己研究的新课题,然后写进他的新书里,作

为销售的亮点。后来却悲哀地意识到除了给

马克化学药物之外,他无能为力。“我到这里

来并不是为了帮助这个人(马克)。最初的意图

不是。本以为我可以先帮助他,这种想法完

全是自恋。除了给他化学药物之外,我还有什

么能耐?世界上所有的大脑科学对他有什么用

处?……一种诈骗行为。”(p.323—324)而现实

生活中,韦博发现妻子实际上根本不理解他;

他所钟情的芭芭拉又神秘莫测,令人难以琢磨。

韦博已分不清楚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韦博自

身也陷入到“双重错觉”的虚幻世界中来了。

整个后现代社会真正的状况正如鲍德里

亚对“超真实”(hyporeality)这个概念的解释。

因为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区分已模糊不清了'

他选择了“超”这个前缀,是为了表明它比真

实还要真实,是一种按照模型产生出来的真实。

此时真实不再是一些现成之物,而是人为地生

产(或再生产)出来的真实,它不是变得不真

实或荒诞了'而是变得比真实更真实了。后现

代的真实是一种“超真实”,而“超真实”的

提出其实已经消解了“真实”的含义,因为本

来就没有“真实”。“真实”只是人们杜撰出来

聊以自慰的一个概念而已(Best,1991:120)。

三、后工业时代虚幻的单向度社会

实际上不只是《回声制造者》中的这几位

主人公正在经历着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觉得

自己生活在虚幻的非真实的世界中,整个后工

业时代中的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韦博

就深有洞见地指出:“没有自我不自欺。”(p.358)

韦博的妻子西维尔看到美国知名大企业的爆

炸性丑闻:安然公司、世界通讯公司——这个

月爆出的高达万亿美元骗局的相关报道,她当

时一针见血地评价说:“老头,你相信这些事

情吗?我们生活在集体催眠时代。”(p.269)当

电视里播放着总统为伊拉克战争在装腔作势

地进行虚伪辩护的新闻时,作为曾经的资深老

道的记者,芭芭拉哽咽地对韦博说道:“听我

说,马克是对的。整个地方都是一个替代品。

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家,你能识别出来任

何地方吗?”(p.432 433)就这样,科技理性

控制下的报纸、电视、电脑等宣传媒介使处于

后工业时代的后现代社会的真实演变成了“自

欺”与“愚弄别人 的符号、类象和复制品。

在后工业社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出于统

治的目的,利用科技进步来维护该社会的正常

运转,通过大众媒介和引导消费等各种手段,

控制人们的意识和思想、消费、制造并满足人

们的虚假需要。虚假的需要不断被满足,从而

掩盖 人们的真实需要。人们在无意识当中错

把物质需求作为自己的最基本的需求,这种“虚

假需求”是这个社会强加给人的。“为了特定

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

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厘化的

需要,是‘虚假的’需要。”(Marcuse,2002:

7)因而,在这样的极权社会里,人们的一切

选择都不出自他们的真实意愿。实际上,人们

也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去选择,只能

是社会生产什么,宣传什么,人们就消费什么。

人们的自由、需求、选择、甚至情感等全部都

是虚假的,都是被后工业社会决定的。“决定

人类自由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可供个人选

择的范围,而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实际

选择的是什么。……在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设施

中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就并不意味着自由。何况

个人自发地重复所强加的需要并不说明他的意

志自由,而只能证明控制的有效性。”(ibid.:

10)人们处于无意识的虚假之中,理所当然地

认可与肯定了虚假,因而满足于生活于其中的

社会而丧失了超越『生和反叛l生。这样生活在这

时期的人类一步步地都演变成赫伯特・马尔库

塞笔下的“单向度的 ’。

这些“单向度”的现代人依附于现有的制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

度和秩序,悲哀地实现 人的本能需要与社会

需要之间的“虚假的统一”。社会需求成功地

向个人需求转移,实现了需求的单向性或称为

一体化”(俞吾金,1990:275)。人们的意识

和生活完全被社会所支配与控制,与现存秩

序一体化了c人成为被社会驯化、操纵的人,

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创造力,

失去了对当代社会的批判、否定和反抗的能力,

而只剩下无意识的认同和肯定。

四、虚幻文本的制造:语言游戏

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所谓的意义只产生于

人造的语言符号的差异,即这些语言符号特殊

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意义。因此,“虚构文本

的写作仅仅是一种语言游戏。任何文本都是

开放的、未完成的,它依存于别的文本,特别

依赖于读者的解读,是读者的解读使这种符

号组合获得了某种意义”(陈世丹,2010:5)。

韦博的妻子西维尔在工作了一辈子即将退休的

时候才恍然顿悟:“她一辈子从事的神经科学

研究证明,符号是真实的。除了符号之外,没

有其他的生活场所。”(p.354)

后现代作家所热衷的语言游戏造成的直

接后果就是语义的延宕,文本意义的不确定

性。美国后现代主义文论家伊哈布・哈桑认为,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它

包括影响知识和社会的各种模糊性、断裂性

和移植。不确定性渗透到了后现代社会人们的

所有行动和思维中,并构成人们实际面对的

世界的最基本的境况(Hassan,1987:22)。《回

声制造者》这部作品就充满了一系列不确定和

悬疑的因素:马克发生事故的真正原因是什

么?车祸现场为什么留下了三组车轮痕迹?马

克最终能从双重错觉综合症中康复过来吗?

姐弟俩能最终相认吗?韦博会彻底精神崩溃

么?马克病床上的匿名便条更是给小说罩上了

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使得小说更加扑朔迷离。

我微贱无名

今晚走在北线公路上

上帝引导我到你身边

这样,你能活着

然后挽救别人(p.10)

这是卡琳在弟弟重症监护室里发现的字

条,字条的每一行又作为文本每一章节的标题。

74

字条的内容本身充满着一系列不确定性:“我”

是谁?上帝为什么“引导我到你的身边”?如何

去“挽救别 ’?马克是否能找回真实的自我?

所谓“真实的自我”究竟指什么?作者和文本

都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一切都是不

确定的,一切都有赖于读者自己去解读。其实,

在无穷无尽的能指链中,语言符号日益失去

其表征功能,再也不能表达清晰明确的意义。

而后现代主义作家所玩弄的语言游戏仅仅是

一种手段,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揭示现实与历史

的本质是符号化的、虚构性的。

五、结语

当人类的历史进入2l世纪,人们仍生活

在马尔库塞所描绘的“单向度”的极权社会及

鲍德里亚所评论的充满类象、复制品的社会

里。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们更是在其作品中淋漓

尽致地展现了后现代社会的种种特征,理查

德・鲍尔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鲍尔斯的代表

作《回声制造者》中的主人公们——马克、卡

琳和韦博都生活在双重错觉的后现代的虚幻

现实当中。鲍尔斯正是借助这些人物形象来

折射生活在后现代世界中的美国人民及整个人

类真实的生活状况。因为,在后现代主义者看

来,整个世界已经被充满类象和虚假需要的

极权社会所操控,人类丧失了爪.1生、自由、批

判性和超越性。后现代社会已经变成一个完

全不真实的世界,即便曾经有过所谓的真实,

那么真实现在也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整个社会

都已经“内爆”了。

简言之,《回声制造者》这部巨作恰如其

分地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后现代理念:“小说

中没有描述,只有建构。”(Gass,1970:17)

后现代主义作品就是用语言符号建构的,用

游戏的语言去再现本身就是虚假的现实。后现

代主义作家在作品中有意揭示现实的虚构性,

并且乐此不疲。“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仅以荒诞

的、幻想的、闹剧的、滑稽模仿的创作形式

来展示现实的虚构性,而且还往往郑重声明甚

或讨论它的虚构.陛。”(胡全生;2002:26)而

生活在双重虚假的文本世界中的人物更像是漂

浮在空中楼阁上的皮影戏而已,根本就没有所

谓的确定性和真实性。这些恰恰是后现代人

类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

《回声制造者》中双重虚幻之真实

参考文献:

【1]Best,S.Postmodern Theory:Critical Interrogations[M].Houndmills:Macmillan,1991.

[2]Dewey,J.Understanding Richard Powers[M].South Carolin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2002.

[3]Gass,W.H.Fiction and the Figures ofL/re[M].New York:Alfred A.Knop ̄1970.

【4]Hassan,I.The Postmodern Turn: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M].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7

[5]Jameson,F Postmodernism and Culture Theory[M].BeO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97.

[6]Marcuse,H.One Dimensional Man[M].London:Routledge,2002.

[7]Powers,R.The Echo Maker[M].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06.

[8]陈世丹.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详解[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9]9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结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O]尚必武.鲍尔斯及其新作《回声制造者》[J】_外国文学动态,2007,(1):4—6.

[1 1]俞吾金,陈学明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12】章国锋.从“现代”到“后现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 田 明

1.根据有关国际惯例,《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拥有本刊所发表作品的版权(著

作权),文章作者和编辑部共同拥有该作品的使用权。为了扩大学术交流,本刊加入了中国

学术期刊(光盘版)。作者向本刊提交论文发表即视为同意上述行为,如不同意,请在投稿

时声明。

2.本刊作者因违反知识产权和著作权法等引起的法律纠纷,由作者本人负责,本刊不

承担任何责任。

本刊编辑部

75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3:07: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97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时光倒流歌词
标签:真实与虚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