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艺术百家
2013
年第
3
期总第
132
期
HUNDREDSCHOOLSINARTS
文章编号
:1003-9104(2013)03-0189-04
中国电视剧的家国同构性*
杜莹杰1,2,
周振海3
(1.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
北京
100875;2.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
北京
100024;3.
防灾科技学院
,
北京
101601)
摘要
:
中国电视剧秉承家国一体化和政治伦理一体化的历史文化传统
,
在家庭和国家两
个叙事空间中再塑镜像人物
,
在日常生活视角和国家宏大叙事中演绎家庭的悲欢离合与民族
、
国家的盛衰巨变
,
以
“
家
”
的模式表达国家意志
,
家和国就成为了相互指涉的表意载体
。
关键词
:
电视艺术
;
中国电视剧
;
家国同构
;
剧像演绎
;
叙事张力
中图分类号
:J90
文献标识码
:A
在汉语中
,“
国家
”
一词表明了国与家是一个统一体
,“
家
国一体
”
是指家庭
、
家族
、
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
家
是小国
,
国是大家
,
无数小家组成国家
,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
文化中具有重要分量
,
儒家的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的人生
抱负
,
就是家国同质的体现
。
艺术作品中的
“
家国同构
”
是指
以一个或几个中国家庭为中心场景展开广阔的人生境界和复
杂的社会关系
,
将家庭的悲欢离合与民族
、
国家的盛衰巨变密
切联系起来
,
通过家的命运走向生动形象地映照出中国历史
的风云变幻和社会国家的兴衰起伏
。
一
、
家国一体
、
国家互融的文化传统
我们回顾一下中外文学史
,
不难发现
,
家国叙事是一个普
遍存在的现象
。
比如
,
作为欧洲文学艺术源头的古希腊的神
灵系统
,
就是家族的缩影
。
最高的神宙斯是父权意识的象征
,
也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
众神作为儿女围绕在他的周围并各
统一方
。
这种象征秩序反映了人类早期的生存状态
,
对欧洲
历史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传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例如荷马
史诗和莎士比亚的戏剧等
,
都可看到家国叙事的模型
。
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家国叙事传统更是源远流长
。
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
,
一直存在着
“
家国同构
”
的文化理念
,
即儒家提倡
理想
、
经典的社会体制模式是以家庭
、
家族管理模式来统治国
家
。《
孟子
·
离娄上
》
曰
:
人有恒言
,
皆曰
“
天下国家
”。
天下
之本在国
,
国之本在家
,
家之本在身
。
家是国的缩影
,
国是家
的放大
。
家是
“
小国家
”,
国是
“
大家庭
”。“
齐家治国平天下
”
的说法
,
同样是家国之间的异形同构
。“
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
的理念
,
更是将个人沉浮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
正如
高欣所说
:“
古老的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存在的农
业社会
,
作为生产单位的家庭是架构农业社会的基础
。
在过
去
,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内部的家庭
,
像在中国这样长期扮演着
无比重要的角色
。
其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维系国家存在的独特
方式
,
催生出
‘
家国同构
’
现象
,
并推动了封建宗法制在中国社
会的形成
,
这一制度直至辛亥革命胜利
……
都保持着相对的
稳定
。”①
在社会巨变与动荡时期
,
忧国忧民的艺术家常自觉把个
人
、
家庭和国家联系起来
,
在创作中以家喻国
,
以国观家
,
个人
遭遇植根于国家民族的不幸之中
,
家国同构或隐或显地融于
作品中
。
杜甫的
“
三吏
”、“
三别
”
等垂世名篇凝结着作者深沉
的家国忧思
。
李清照的
《
声声慢
》
通过淡酒
、
风急
、
秋雁
、
黄花
、
梧桐
、
细雨等形象的描写
,
宣泄国破家亡的凄惨心境
。
曹雪芹
的
《
红楼梦
》
中贾府家族文化更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凝缩
,
四大
家族的起落沉浮见证着中国封建王朝的没落
,
尤其是贾家被
作为封建家族的样板承载了高于世俗形而上的社会
、
历史和
文化意蕴
,
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
晚清
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
一切文学艺术都自觉
不自觉地开始围绕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目标而奋斗
。
巴金的
《
家
》、《
寒夜
》
等更是把作者自己的思想
、
信仰投射在作品中
的主人公身上
,
并使其成为论证新文化运动合法性的民族寓
言
。
文艺作品总是和时代脉搏共振
。《
芙蓉镇
》、《
将军吟
》、
*基金项目
:
本论文为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
(
项目编号
:CUC13c05)
阶段性成果之一
。
作者简介
:
杜莹杰
(1975-),
女
,
汉
,
河南开封人
,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博士
,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
博士后
,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
:
艺术学理论
,
广播电视艺术学
,
文艺美学
。
杜莹杰
,
等中国电视剧的家国同构性
HUNDREDSCHOOLSINARTS
190
《
许茂和他的儿女们
》、《
蹉跎岁月
》
等
“
伤痕
”
文学作品
,
艺术
地再现了十年
“
文革
”
的生活图景
,
彻底否定了
“
文化大革
命
”,
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苦难岁月的强
烈控诉
。
作为
“
伤痕
”
文学的发展和深化
,“
反思
”
文学不再满
足展示过去的苦难的创伤
,
而是力求探索造成这一苦难的历
史动因
。
如
《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
李顺大造屋
》、《
记忆
》、
《
爱
,
是不能忘记的
》、《
剪辑错了的故事
》
等作品
,
在悲郁叙事
中对共和国初期至
“
文革
”
时期历史
、
社会
、
个体命运进行批判
性思考
,
使其成为审视当代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形象文本
。
同样
,
电影艺术的创作也脱离不了现实生活而独立存在
,
在中国电影历史上
,
以郑正秋
、
蔡楚生
、
谢晋等为代表的伦理
情节剧
,
洋溢着浓郁的
“
家国同构
”
的艺术气息
,
他们的作品既
是
“
一种讲述家庭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
,
又是一种讲述人在历
史故事中奇特经历的叙事本文
,
家庭命运与国家命运相关
联
”,“
家庭的命运成为与国家的命运相互指涉的表意载体
,
家
庭形象成为象征社会形态的重要视听元素和映现历史风景的
一面面镜子
,
而且家庭空间更成为他们影片中具有独特意义
的
‘
叙事空间
’”。②郑正秋的
《
孤儿救祖记
》、《
姊妹花
》
等以家
庭和社会伦理为题材
,
借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
人物的悲欢
离合和家庭伦理关系映射出社会性的主题
。
蔡楚生的
《
一江
春水向东流
》、《
八千里路云和月
》、《
渔光曲
》
等更是将小人物
与大时代
、
大事件融合在一起
,
以饱满的现实主义笔触对社会
矛盾和政治理想进行了大胆揭露和积极探索
。
谢晋的
《
舞台
姐妹
》、《
天云山传奇
》、《
牧马人
》、《
芙蓉镇
》
等从政治
、
伦理
、
道德等角度剖析历史教训
,
从扭曲的时代中挖掘人性美
,
从普
通人身上迸射出真与善的光辉
,
作品中充满着人性
、
人情
、
人
道主义精神
,
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
。
总之
,
这些作品
中家族和社会历史成为互涉的结构
,
家族命运就是社会历史
的命运
,
社会历史的变化就是家族的变化
。
诚如张法所言
:
“
要对中国文化作一既分出层级
,
又具有统一性的把握
,
可以
用三句话概括
:
伦理中心
,
家国同构
,
天人合一
。
这三句话是
互含的
。
伦理中心
,
表明中国文化以家为基础
,
以家的伦理为
范型
,
推行于国
,
又推行于天
。……
由于礼一以贯之
,
家和国
是扩大版和缩小版的问题
,
具有同一原则
,
同构的关系
。……
家国同构使家这一层的日常悲剧意识有了国这一层的隐喻意
义
。”③
二
、
家国同构文化理念的剧像演绎
同样
,
作为一种深层的文化积淀和集体无意识
,
家国同构
叙事传统也被映射到中国电视剧中
,
依旧左右着观众的审美
取向
,
表现为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总是更注重家国
、
事业和社会
责任感
,
个人与时代浪潮总是息息相关的叙事模式
。
家国同
构的文化理念在中国电视剧中的剧像演绎
,
即所谓的家国同
构模式
,
就是指在剧中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核心
,
借助一个或
数个家庭在一定时间跨度内的悲欢离合
、
命运变迁来折射社
会时代特征
,
展现特定历史时期人物的心路历程
。
中国电视
剧的
“
家国设置
”
模式中
,
以
“
家
”
的模式表达国家意志
,
在表
达过程中把
“
国
”
窄化为
“
家
”,
置放于
“
家
”
的范畴内表达
。
杰
姆逊指出
:“
第三世界的文本
,
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
人和利比多趋力的文本
,
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
政治
:
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这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
会受到冲击的寓言
”。④观众的审美接受以及对电视符号的解
读
,
是文本创造者的编码与文本解读者的解码行为互动的结
果
。
家与国
,
个人与社会
、
国家交织在一起
,“
国
”
的风暴常常
冲击着
“
家
”
的稳定
,
家庭的悲欢离合寓含着国家
、
民族的兴衰
沉浮和历史变迁
,
观众在情感共鸣和审美期待过程中被纳入
到
“
创作与接受同构
”
之中
,
文本中隐含的意识形态也一并得
到接受
。
成功的电视剧总是聚焦特定的历史时期
,
极力凸显
“
个
人
—
家庭
—
社会
”
全景式
、
立体化的伦理关系图景
。
家和个人
成为叙事文本的起点和中心
,
国家和社会成为其落脚点和重
心
,
作品从
“
家
/
个人出发
,
却没有使笔墨
”“
伸缩于描写身边琐
事和人民生活之间
”,“
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
,
而且就看这小
悲欢为全世界
”⑤。
电视剧
《
一年又一年
》
以中国改革开放二
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为背景
,
以陈
、
林两家二十年的风雨人生为
经
,
以人物间的情感纠葛
、
思想变化为纬
,
编织了一幅生动的
人间风情图
。
一年又一年
,
陈家与林家在各自不同的社会层
面上经历着二十年来社会巨变带给他们精神与物质的一次次
冲击和洗礼
。
故事通篇从百姓生活变化及凡人小事入手
,
在
不经意的叙述中将中国
1978
年至
1998
年二十年来种种变化
诸如平反昭雪
、
知青返城
、
恢复高考
、
下海经商
、
出国热潮
、
股
市风云
、
下岗再就业等呈现在观众面前
。
家庭和革命交织互
融
,
借家庭的历史演绎革命风云
。《
壮志凌云
》
中贺怀德
、
薛喜
莲
、
李亮
、
何敏
、
周占魁
、
聂小丹等人各各组成家庭
,
彼此联结
为家族
。
作品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内
,
以三代飞行员的家庭
来折射空军成长史
。《
光荣之旅
》
以主人公贺援朝一家的家庭
变故
,
来反映军队后勤工作的建设与发展
。《
激情燃烧的岁
月
》
通过石光荣一家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的变迁展现他们的曲
折悲欢的命运
,
折射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
金婚
》
在描绘佟志
和文丽夫妻的五十年的生命历程的同时
,
也展现出新中国五
十年的社会沧桑变化
。“
家
”
作为该剧主要的叙事空间载体
,
不仅是主人公居住空间的增大
,
还意味着叙事空间的拓展
,
和
时间线的同步推进
,
形成了
“
互文
”
效果
,
从家的空间变化中
,
体现了
“
国
”
的发展
,
五十年的
“
家
”、“
国
”
变化融为一体
,
从而
具有了象征意义
。
家国同构的政治思想及建立在家国同构思想基础上的一
整套政治统治体系
,
既是维护封建社会政治秩序及政治稳定
的根本
,
同时也是封建帝国政治腐败滋生和繁衍的适宜土壤
,
是导致封建帝国政治腐败泛滥的重要根源
。
在高度集权的君
主专制制度下
,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夫君者
,
天下之
治无不统主
。”“
王贵五独
:‘
位势独一
,
权力独操
,
决事独断
,
地
位独尊
,
天下独占
’。”⑥当天下的福禄灾祸只能仰仗皇帝的道
德品行和喜怒哀乐的时候
,
臣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拥有一位
宽厚仁爱的君王
,
在其领导下能过太平殷实的日子
,
但在君主
专制制度下
,
好皇帝却是凤毛麟角
。
在君权至上
、
天下服务于
一人的统治秩序下
,
皇权必然导致腐败
,
哪怕是圣明的君主也
无法避免
。
比如唐太宗在晚年也开始居功自傲
,
耽于享乐
,
穷
兵黩武
;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
,
携带随从三千人
,
征调民工万人
,
19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艺术百家
2013
年第
3
期总第
132
期
HUNDREDSCHOOLSINARTS
耗费国银两千万两
。
地方各级官员作为地方的
“
家长
”,
掌控
着地方的军政大权
,
一旦上级监督松懈下来
,
地方权力迅速膨
胀
,
他们搜刮民脂
,
贪得无厌
。
如汉代的梁冀
,
明代的严嵩
,
清
代的和珅等
。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
,
能够
做到
“
家天下
”
的君主就是圣明的君主
。
君临天下
,
更为直接
便利表达国家意志
,
个人意志言行举止与国家民族命运密切
相关
。
电视剧
《
汉武大帝
》
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历史场景
中重塑和定位汉武帝
,
将他开拓国家疆土的历史功绩与文化
上的雄伟气魄相联系
,
可谓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审视历史人
物和考察传统文化的当下视角
。《
大明宫词
》
在国与家叙事的
框架内
,
以女性意识和女性视角演绎了武则天与太平公主对
爱情与权力这两个永恒人性追求的不同表达
。
对女性权力与
情感欲望冲突的寓言故事的抒写
,
成了导演阐释自己历史理
念的能指
。
电视剧
《
雍正王朝
》
演绎宫廷内部之争
,
那纠合着
血缘关系并代表家族私利的一方与国家总体利益不断抗衡
。
八爷
、
九爷
、
十四爷等人
,
为了维护个人私利而不顾亲情
,
竟然
与朝野逆反势力结为同党
,
事事处处都要阻挠雍正新政的推
行
。
而雍正囿于手足亲情
、
祖宗例规不敢大义灭亲
,
进而使改
革举措寸步难行
。
这种顽固而持久的家与国的对抗
,
其实是
由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社会结构所决定
。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
一向以家族为基本单位
,
家族之上就是国家
。
博大的国土
、
落
后的生产力
,
成为松散落后的社会基本单位与高度集权的中
央政府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源
。
要维护协调好这个大国家内各
个家族的私利谈何容易
?
因为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
,
家永远
是处于第一位的
,
一旦家庭利益受到威胁
,
人们常会挺身捍
卫
。
历史上很多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大都遵循
“
和光同尘
”,
视
而不见
,
即使国库被掏空了
,
只要不影响各个家族的利益
,
就
不会产生内乱
。
雍正却做不到这点
,
他刚上任就着力整饬吏
治
,
凡侵吞国库者
,
势必查清
,
即便是王公贵族
、
高级官员也绝
不姑息迁就
。
凡贪官者
,
一经查出
,
即令退赔
,
并予罢黜
。
此
外他还实行了
“
摊丁入亩
”、“
火耗归公
”
等一系列财政改革的
措施
。
清初战乱频仍
,
军需浩繁
,
雍正为筹款不得不强夺地方
财政
。
这一切直接影响了各个家族的利益
,
所以他不仅要面
对各个家族的声讨
,
还要承受朝野的压力
,
可谓进退维谷
,
但
他依然处变不惊
,
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坚持推行新政
。《
雍正王
朝
》
从改革意识塑造历史中所否定的残暴无道的雍正皇帝
,
他
的权术
、
血腥和暴戾都被遮蔽于
“
大清利益
”
的幕后了
。
这些
都向世人昭示出
:
改革难
,
不改革更难
,
我们必须在艰难中把
中国的改革推向前进
,
中国才能迈向光明和希望
。
英国学者
J.
哈特立指出
:“
电视是国家和民族的私生
活
。”⑦尹鸿说得好
:“
对于电视剧来说
,
几乎可以说
,
家就是
戏
。
中国电视剧这种家庭故事的特点
,
是与
‘
国家
’
具有同构
性的中国传统息息相关的
。
在中国文化中
,
正如
‘
国家
’
二字
密不可分一样
,
家中有国
,
国中有家
。
家
/
国一体
、
国
/
家融合
,
形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
价值观念
。
国是大家庭
,
家是
小国家
,
家庭是小社会
,
社会是大家庭
。
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往
往都是以家为中心
,
家庭内部
、
家庭与家庭
、
家庭与社会的关
系
,
反映了时代和历史的关系
,
反映了历史的变化
。”⑧简单来
说
,
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
“
家是小天下
,
国是大家庭
”,
家庭与
国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电视剧文本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
代气质相结合
,
成为
“
民族寓言
”
文本
,
以家国同构的模式表达
了对民族文化的自恋和自我身份的认同
,
通过特定的民族心
理接受模式和表达方式
,
把国家意志转化为家的言说
,“
国
”
的
寓意蕴藏在
“
家
”
的模式中得以传递
。
家是缩小的国
,
国则是
放大的家
。
家是社会的细胞
,
国是维护细胞健康成长的外部
环境
。
个人的身世命运与国家命运和历史的命运紧密相连
,
“
家
”
与
“
国
”
融合在一起
,
国家命运的历史变迁在家族的生命
肌体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
三
、
家国同构的叙事张力
“
覆巢之下
,
岂有完卵
?”
家兴则国兴
,
家亡则国亡
。
日寇
的入侵
,
将中国推向了亡国灭种的严峻时刻
,
民族的灾难唤起
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
民族战争之火
,
烧掉了亿万中国民众肌
体上的腐质与软骨
,
面对最残酷的屠杀
,
他们最终挺直了民族
的脊梁
。
正如胡絮青
、
舒乙在
《
破镜重圆
》
中所说的那样
:
民
族
,
带着鞭痕
,
悲壮地生存着
。
国家
,
带着创伤
,
骄傲地屹立
着
。
人民
,
带着鲜血
,
顽强地站立着
。
正义
,
带着它的庄严
、
神
圣和人道
,
光荣地战胜了邪恶
、
侵略和野蛮
。
战争毁灭了无数
中国人的家
,
人们被逼
“
走出家门
”,
国破家亡的悲惨境遇又警
醒了无数中国人
,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
“
家
”
和
“
国
”。
于是
,
在
战争发生时
,“
家
”
首先成为民族的载体
,
它所包含的激愤和忧
患意识直接孕育在民族的血脉里
。
这种宁肯与
“
家
”
同归于尽
也决不愿在气节上输给敌人的铮铮铁骨
,
非常清晰地表明了
“
家
”
的民族含义
,
在异族入侵发动的战争中
,“
家
”“
国
”
就这
样开始了它们新的
“
同构
”。“
家国同构
”
是一种复杂的历史
存在
,
它包含着我们民族的集体精神和国家意识
。
家国同构叙事艺术在电视剧中清楚地展现出国家衰落给
家族和个人带来的屈辱
,
也可看到国家动荡给家族和个人带
来的伤痛
。
随着国家的稳定和复兴
,
家族和个人的命运也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转折变化
。
国家和家族
、
个人以一种互为表
里的方式
,
在电视剧中凸显
“
家国同构
”
叙事的魅力
。
电视剧
《
四世同堂
》
以剖析沦陷区一个小胡同来折射整个国家和民族
的兴衰沉浮
,
把
“
家
”
放在民族存亡的浪尖上
,
显示封建家庭制
度对民族解放所产生的巨大的阻碍作用
。
作品并不讳言民族
性格的悲剧根源
,
敢于剔除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子
,
艺术地还
原了在炮火中锻造民族正气不断张扬的真貌
,
既突出了家国
同构
,
探索了传统家庭的现代命运与改造之路
,
又由此引出对
“
家
—
国
”
关系
,
由家庭变迁
,
个人与家庭
、
国家间关系的变迁
到民族生存方式改造的深刻反思
。
文明与冲突
,
正义与侵略
,
勇于牺牲与消极萎靡
,
死而后已与无耻叛国
,
真实再现了北平
民众八年的悲愤史
。
李泽厚说得好
:“
在长久的中国奴隶和封
建制的社会中
,
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民的观念
、
行动
、
信仰
、
思维方式
、
怀古状态
……
之中
,
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
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
,
构成了
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
值得重视的是
,
它由思想理论上已积淀和转化为一种文化
———
心理结构
。”⑨
如何取舍个人在
“
国家
”
与
“
家庭
”
这两个社会层级中正确的
位置
,
是文化传统判断个人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尺
。
作品有意
杜莹杰
,
等中国电视剧的家国同构性
HUNDREDSCHOOLSINARTS
192
凸显一些非英雄或反英雄的普通百姓
,
将他们分别放在肯定
性或否定性审美范畴中
,
揭示某些人物与传统文化劣质因素
的苟同
,
以生动的形象载体来完成文化批判和对人文生态的
反思
。
电视剧
《
大宅门
》
白家的沉浮记载着国家的盛衰
。《
玉
碎
》
中终生以玉
“
温
”、“
润
”
自比的赵如圭
,
凭着圆滑城府
、
息
事宁人的人生哲学
,
躲过了一个又一个危难
,“
天津事变
”
将他
推向了绝境
,
面对贪婪残暴的日本侵略者
,
他把国宝
“
望天吼
”
摔碎在小野面前
,
然后英勇就义
。
作品展现以赵家为代表的
中国社会芸芸众生
,
在民族危难面前
“
宁为玉碎
、
不为瓦全
”
的
英雄气概
。《
亮剑
》
中的李云龙为了民族利益
,
舍弃了亲情
,
炮
轰宛平城楼
,
这是民族大义的体现和家国利益交错的义利取
舍
。《
闯关东
》
里的朱开山
,
承受着丧子
、
丧家之痛
,
闯关东
、
打
日寇
,
在大起大落中书写着家国沧桑
,
朱家的兴衰沉浮和中国
近现代的历史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
。《
潜伏
》
大结局里
,
在国
民党慌乱不堪的逃窜中
,
余则成与翠平不期而遇
,
他们四目相
对却不能相认
,
无奈中选择了微笑着分别
,
家在国的面前成为
了一个永远的悲剧故事
。《
走出硝烟的男人
》
通过漫长的时间
跨度内钟家三代的家庭关系来折射当时的社会和时代特
征
,
钟家命运的起伏昭示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对历史反思的理
性探索
。《
永不消逝的电波
》
中勇谋兼备李侠
,
为了革命需要
,
辞别了爱人
,
来到了日本特务大本营
,
历经种种考验
,
他刺杀
了叛徒郭守成
,
巧妙保护了河豚先生
,
获取了紫密班所有名
单
,
营救了许多共产党重要人员
。
在真实身份暴露后
,
李侠完
全来得及携带妻儿逃走
,
但为了拿到上海城防守图
,
不惜以全
家作人质以打动欧阳山提供城防图情报
,
任务至上与个人情
感被融入到革命的宏大叙事中
。《
中国地
》
取材于真实的历史
事件
,
讲述
“
九一八
”
事变后
,
赵老嘎率领清风岭的村民们在国
家危难之际
,
浴血抗战
,
誓死不降
,
坚守东北三省唯一的
“
中国
地
”
不被日寇占领达十四年之久
。
中华儿女为保卫家园与日
寇展开了血战
,
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
神
。
电视剧
《
雪豹
》
中的日寇为了诱捕周家兄弟
,
抓捕了其父
周继先
。
周父站在涞阳城楼上
,
教导儿子要驱除倭寇
,
保卫祖
国
,
先国后家
,
以民族大义为重
,
毫不畏惧
,
慷慨赴死
。
剧作艺
术再现了中国军民面对外敌
,
摒弃了身份迥异
、
贫富悬殊的藩
篱
,
艺术再现了全民抗战的强大合力
。《
杀狼花
》
演绎以陈春
雪为首的身负家仇国恨的巾帼英雄
,
她们以超人的智慧和勇
气
,
谱写出一曲誓死捍卫民族尊严
、
民族大义的壮丽诗篇
。
《
箭在弦上
》
以
“
九一八
”
事变为故事背景
,
上演了徐家兄妹从
为家族复仇走上为民族而战的蝶变之路
。《
正者无敌
》
本着大
事不虚
、
小事不拘的原则
,
汲取多位川军传奇人物的特征和经
历
,
着力塑造冯天魁这位亦正亦邪
、
大智若愚的川军统帅
。
家
族的苦难与国难同步
,
突出了家国同构
、
情义不二的题旨
。
家是国的微观构成
,
国是家的推而广之
,
国事即为家事
,
家事就是国事
,
国之不幸就是家之不幸
,
家的不幸与国之不幸
紧密相连
。
国在家中
,
家国二者几乎同质同构
,
可以说这是极
具中国特色的典型文化现象
,
家国一体是中国社会的一大典
型特征
。
杨义说
:“
叙事过程
,
实际上也是一个把自然时间人
文化的过程
。
时间依然可以辨认出某些刻度的
,
但刻度在叙
事者的设置和操作中
,
已经和广泛的人文现象发生联系
,
已经
输入各种具有人文意义的密码
。”⑩“
家国同构
”
作为中华民族
文化心理积淀而成的
“
集体无意识
”,
深刻影响着中国电视剧
艺术的叙事策略
。
家国叙事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叙事艺术的主
流
。
家族是国家
、
社会的缩影
,
家族的悲欢离合见证着国家社
会的历史变迁
。
社会历史在家族中获得了具体和活性的表
现
,
家族把社会历史变成了感性的实体
。
在我们现代社会中
,
家是社会的细胞
,
国是维护细胞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
两者水
乳交融
,
实现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
,
这既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
定和活力
,
又能加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
(
责任编辑
:
陈娟娟
)
①高欣
《
浅论
“
家国同构
”
背景下的传统文化
》,《
文史杂志
》,2002
年第
4
期
。
②何春耕
《
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传统
———
从郑正秋
、
蔡楚生到谢
晋
》,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
第
145
页
。
③张法
《
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版
,
第
22-24
页
。
④詹明信
《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
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
第
523
页
。
⑤鲁迅
《
鲁迅全集
》(
第
6
卷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
第
242
页
。
⑥刘泽华
《
中国的王权主义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
第
5
页
。
⑦
J.
哈特立
《
看不见的虚伪物
———
论电视的受众
》,《
世界电影
》,
1996
年第
3
期
。
⑧尹鸿
《
家庭故事日常经验生活戏剧主流意识
》,《
现代传播
》,
2004
年第
5
期
。
⑨李泽厚
《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
东方出版社
,1987
年版
,
第
38
页
。
⑩杨义
《
中国叙事学
》,
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
第
169
页
。
IsomorphismofFamiliesandCountryinChineTeleplay
DUYing-jie1,2,ZHOUZhen-hai3
(1.SchoolofArtsandCommunication,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
2.SchoolofLiberalArts,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24;3.InstituteofDisasterPrevention,Beijing101601)
Abstract:Inheritingaculturaltraditionintegratingfamiliesandcountry,politicsandethics,Chineteleplaysportrayimagesinfamilies'
dailylivesandgrandnarrationaboutthestate,relatingfamilies'joysandsorrowsandnationalvicissitudes.Thestate'swillisconveyedby
meansofthofamilies,andconquentlybothfamiliesandthecountrybecomeexpressiveapproachesreferringtoeachother.
KeyWords:ChineTeleplay;IsomorphismofFamiliesandCountry;PortrayalofCharacters;NarrativeTension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2:56: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96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