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佛光大辞典

更新时间:2023-02-04 22:43:11 阅读: 评论:0

高三怎么快速学好英语-tan15度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安全管理制度)

收稿日期:2004-12-10

作者简介:兰小云,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①瞿佑《剪灯新话》第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佛教文化与《剪灯新话》

兰小云1,贾东丽2

(

1.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563002;2.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00

)

摘 要: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小说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本文

从《剪灯新话》中与佛教有关的作品入手,分析了佛教文化中的因果报应、明心见性、转世及地狱等思想观念对小说

的影响,简单说明了佛教转世观、地狱观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中国世俗化色彩。

关键词:《剪灯新话》;佛教文化;因果报应;明心见性;转世;地狱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583

(

2005

)

01-0030-04

TheCultureofBuddhismand“theNewLegendofPaper-cutLantern”

LANXiao-yun1 JIADong-li2

(

eDepartment,ZunyiNormalCollege,Zunyi563002,China;

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00,China

)

Abstract:BuddhisticculturehasagreatimpactuponChineancientnovelsandstories,which,converlyintheir

particularways,perstudiedtheideasofkarma,reincarna2

tionandhellandtheirinfluenceo

alsobrieflyexplainedtheconventionalizedChineviewsreprentedbyideasofreincarnationandhellinBuddismin

thoworks.

Keywords:buddhistculture;karma;reincarnation;hell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发展至唐代达到

了一个顶峰时期,创立了多家宗派;至宋代,佛教

理论层面的世俗色彩加强了,宋代佛教最突出的

特点是其世俗化的倾向;明代佛教沿着这一倾向

继续发展;“明清以后的近代佛教虽被人们认为是

中国佛教的衰落期,但中国人所接收的某些教义

已经深入人心,化为血肉,佛教已不再是外来宗

教,而是自己固有的宗教了……通过对观音的信

仰、念佛会、放生会、受戒会、素食等实践活动,使

佛教深深的渗透到人民之中,而且佛教还满足了

人民’有求必应’这个现实利益,佛教信仰同道教和

民间信仰很协调,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了”。[1]与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促使了佛教的发

展,同时也使佛教更加世俗化。明代小说以其特

有的方式对此作出了反映。下面以具体作品《剪

灯新话》为例来说明。

《剪灯新话》是明代初期文言短篇小说集的代

表作。作者瞿佑,元末明初人。瞿佑生逢乱世,由

元入明,对战乱灾祸和社会黑暗感触颇深,撰语成

篇,不时流露出不满情怀。书中诸篇大多采用神

怪、荒诞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以起到“劝善惩恶,

哀穷悼屈,其亦庶乎言者无罪,闻者足以戒之”①的

目的。《剪灯新话》反映现实的手段是特殊的,其

作品与佛教关涉处颇多,其中与佛教文化有关的

篇目有:《三山福地志》、《永州野庙记》、《太虚司法

传》、《令狐撰冥梦录》、《修文舍人传》、《金凤钗

记》、《滕穆醉游聚景园记》、《爱卿传》、《绿衣人

传》。佛教文化对这些作品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以

下几类:

一、因果报应观念对小说的影响

《三山福地志》是一篇典型的因果报应型故

事。主人公元自实质钝不通诗书而家产丰厚,借

给朋友缪君银两而未写文券。后来元自实遭强盗

抢劫而家产一空,前去投奔发迹的缪君,缪君以无

03

第7卷第1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Vol.7,No.1

2005年2月 JournalofZunyiNormalCollege Feb.2005

②《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100页,三秦出版社,1998。

③慈怡编著《佛光大辞典》第661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④转引自丁福保编篡《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文券为由拒不还钱,且以虚言哄骗元自实,致使元

自实陷入困境。元自实愤怒欲杀缪君,又因为念

及缪的妻子和老母而不忍杀,隐忍而归。元自实

无奈中投井,得以进入三山福地,遇见一道士,吃

交火梨枣并悟前生,知道因果之事以及自身前途,

后来得以避兵乱。故事中包含着两重因果。一重

是现世的因果:元自实生性善良、心怀慈悲是善

因,得至三山福地,了知前世今生,并最终躲避战

乱合家安居是善报,而缪君则因恶而得死亡的恶

果。另一重是前世的因导致的今世的果:元自实

前世为学士而自高自尊不愿汲引后学,所以今世

质钝不通诗书。

《富贵发迹司志》写何友仁贫困无聊,谒城隍

祠,拜于“富贵发迹司”神像前,求知前途以及世间

因果报应事。后夜晚在祠中见到发迹司主及判官

数人在祠中理事,所讲述的均是因果报应的实例,

彰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永州野庙记》讲述一个蛇妖盘踞永州野庙,

祸害人间,被书生以状诉于祠庙,后来被天神除去

的故事。故事同样说明了因果报应,蛇妖危害众

生被打入地狱永世不得生,书生则得以延长寿命。

《太虚司法传》记一狂士冯大异不信鬼神,后

来在一古柏林中遭群尸、夜叉追击,又堕入鬼窟,

被众鬼折磨并被改变成奇鬼的模样,返家后人视

为怪物,愤懑而死,死后诉讼于天府,灭诸群鬼,并

成为太虚殿司法。故事一方面说明鬼神存在,另

一方面点明报应不爽,群鬼被灭,而冯大异因为正

直成为太虚殿司法。

以上故事中,因果报应不仅是作品所要表现

的内容,而且成为一种情节结构,即通过因果应报

促使了情节的转折并进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因

果报应是佛教用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

论。它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因果关系支配,

强调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给自身的命运带来

影响,产生相应的回报,善因必生善果,恶因必得

恶果。《无量寿经》曰:“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

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②佛教因果

论强调由自身行为来改变自我命运和未来的命

运,带有强烈的劝惩色彩。

二、禅宗“心即是佛”“明心见性”思想在作品

中的表现

禅宗倡导“即心即佛”“心即是佛”的思想,强

调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众生能否

成佛,关键在能否“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即明了

一切诸法,皆由心生,皆由心出,把一切都推及心

源,直指本心。这一观念发展到后来便成为民间

普遍流传的“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的观

念。这种观念在小说中时有表现。

《三山福地志》中元自实愤怒怀刃去刺杀缪君

时,文中这样描写:

是时,震方未启,道无行人,惟小庵中轩辕翁

方明烛转经,当门而坐,见自实前行,有奇形怪状

之鬼数十辈从之,或握刀剑,或执椎凿,披头露体,

势甚凶恶;一饭之顷,则自实复回,有金冠玉佩之

士百余人随之,或击幢盖,或举旌幡,和容婉色,意

甚安闲……自实不敢隐,具言:’缪君之不义,令我

狼狈!今早实砺霜刃于怀,将往杀之以快意。及

至其门,忽自思曰:彼实得罪于吾,妻子何尤焉,且

又有老母在堂。今若杀之,其家何所依?宁人负

我,毋我负人也。遂隐忍而归耳。’轩辕翁闻之,稽

首而贺曰:’吾子将有后禄,神明已知之矣。’自实问

其故。翁曰:’子一念之恶,而凶鬼至;一念之善,而

福神至。如影之随行,如声之随响,固知暗室之

内,造次之间,不可萌心而为恶,不可造罪而损德

也。’

这里元自实因愤怒而欲杀缪君,杀人之念起,

即是迷失了自性,因心中的恶念而招来了凶鬼;后

来又因心生慈悲之念改变主意而使福神自至。这

里借有道之人点明善恶祸福源出于一心,以神明

昭示来劝诫人们要去恶从善。

三、佛教“因缘”“转世”思想在小说中的表现

及其佛教意义的转化

佛教有三世之说,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并以因缘果报、转世轮回的观念贯穿其间。《宝积

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

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

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

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大智度论》卷十六言:

“菩萨得天眼,观众生轮转五道,回旋其中。天中

死,人中生;人中死,天中生……非有想、非无想天

中死,阿鼻地狱中生。如是辗转生五道中。”③在佛

教看来,一个生命死后,神识按照因果报应的规律

重新投胎,这就是转世。转世是一条众生无法逃

脱的准则,众生在不停的转世中历经五道轮回之

苦。转世重生取决于因缘,“欲知过去因者,见其

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④若行善,则

13

兰小云等・佛教文化与《剪灯新话》

会有好报,来世生于幸福之中;若作恶,则来世受

苦甚至堕入恶道。因此,佛教讲“转世”是为了说

明因果,让众生明了因果实相,从而避恶趋善,并

最终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

佛教“转世”思想与中国人重生死的心理相契

合,文学受此影响最为明显。从历代小说来看,

“转世”不仅成为故事所要叙述的主要内容,而且

成为小说的一种情节结构模式,转世小说多借用

“转世”作为结构小说的枢纽,“转世”在小说中往

往是情节发展的关键转捩点。除此之外,“转世”

在《剪灯新话》中起到了另外的作用,即强调缘,突

出情感的绵延。

《金凤钗记》、《滕穆醉游聚景园记》及《绿衣人

传》讲述的是人鬼之恋的故事。故事突出强调了

“缘”的作用,人与鬼是因为“缘”才相聚。《金凤钗

记》中兴娘思念兴哥而死,死后借妹身与兴哥相会

并最终促使了兴哥与妹妹的婚姻,兴娘借妹妹身

体还魂时说“与崔家郎缘分未断”才来成就他和妹

妹的婚姻。《滕穆醉游聚景园记》中滕穆与女鬼卫

芳华亦是因为有“夙世之缘”才得人鬼作夫妻三

年。

表现转世的是《绿衣人传》和《爱卿传》,两篇

作品都通过“转世”突出了人世间情感的绵延。

《绿衣人传》讲述一个两世姻缘的动人故事。

元末赵源在西湖北葛岭南宋奸相贾似道旧宅旁,

遇到一个绿衣女子,两人相爱。后赵源知绿衣女

子是一女鬼,生前是贾似道的侍儿,因与贾似道的

男仆相恋而被赐死。赵源即男仆转世,转世后二

人再续前生情缘。故事中,赵源为男仆转世,而绿

衣女子仍为鬼,人鬼殊途而至诚相爱,是因为“夙

缘未尽”,正如绿衣人所说:“儿与君,旧相识也,今

非至情相感,莫能及此。”两人前生的至情感动了

天地鬼神,才有了今世的人鬼之恋。而赵源在得

知绿衣人为鬼后,不以为惧,反而说“吾与汝乃两

世因缘也,当更加亲爱,以偿畴昔之愿”,前世不能

圆满的情爱在转世后得到了满足补偿。在这篇作

品中,借助“转世”强调的是两世的因缘,两世的情

缘,是超越生死界限的不渝的真挚情感。

《爱卿传》也通过转世渲染升华了世俗的人间

情感。罗爱爱,即爱卿,本是嘉兴名娼,才艺具佳,

后被同郡赵生娶为妻子,婚后二人相爱非常。不

久赵生应故人之请到大都求官,爱卿在家谨慎侍

养母亲。后赵母因思念儿子故去,爱卿“哀毁如

礼,亲造棺椁”。后张士诚兴兵,其手下刘万户强

占赵家房屋并欲逼迫爱卿为妾,爱卿不屈,自缢而

死。战乱后,赵生归家,母丧妻死,悲恸欲绝,感念

爱卿之情,夜夜思念爱卿。爱卿魂灵有知,与生相

见,互诉离情。人鬼相聚,以慰相思,这是真情所

致,也是文学中传统的“人鬼之恋”模式。但作品

并未沿袭这一模式,而是进一步设计了一个“转

世”情节。文中写到爱卿因为与赵生情缘未尽,所

以得以推迟转生时间,爱卿告诉赵生:“今既见君

矣,明日即往降生也。君如不弃旧情,可往彼家见

访,当以一笑为验。”后赵生访至爱卿所说之家,其

家果然生一男婴,婴孩自降生之后,一直啼哭不

止,赵生请见,婴孩见赵生后“果一笑而哭止”。这

一故事中两人虽然没有借转世得到圆满的爱情,

但却同样通过转世续接了前世的“情”缘,后来赵

生“求为亲属,自此往来餽遗,音问不绝”,一世未

了的情缘用另一种表现情感的方式得到了延续。

婴孩的“果一笑而哭止”,怎不令有情众生潸然泪

下!

这些作品中,轮回转世成了情感得以延续的

凭借。岁月流转,生死无情,幽明殊途,然而这一

切都阻隔不了人间真挚的情感,正如绿衣人所说

“地老天荒,此情不泯”。这种超越时空的情爱,借

“转世”的形式得到了最充分、最动人的表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佛教的转世思想在小

说文本中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佛教转世观明因果

报应、求解脱的出世色彩消失了,代之以浓重的人

间世俗情感的色彩。这种转变与佛教的世俗化及

文学化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元明清时期是佛教

进一步世俗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人们所理解关

注的不再是求出世求解脱的佛教,而是把佛教当

作祈求现世利益的中介,借信佛求佛来获得现世

的幸福,进而求得下一世的安乐荣华,转生于俗世

并获得大富大贵才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在这

样的受众心理下,转世观的世俗色彩加强了。另

一方面,《剪灯新话》描述的是元末明初之事。元

末明初,朝代更替,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中人民颠

沛流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现实的动荡使饱受

痛苦的人们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此生不能相

聚,便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佛教的转世思想符合了

人们无奈中对来世的企望,于是人们就按自己的

理想重新理解运用佛教的转世思想,借佛教转世

的形式来涵盖新的内容,这就使佛教用来明因果、

求解脱的转世思想反而成了表达人间情感的一种

手段。

四、佛教地狱观在作品中的显现

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六道即天、人、阿修

罗、畜生、恶鬼、地狱,这六道的众生都是属于迷的

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

生在那一道,总之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像车轮一

样的转,永远转不出去。[2]轮回是由业力造成的,

23

第7卷第1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2月

有什么样的业力,就会有什么样的果报,因此若人

行善,则会在三善道中流转,若作恶,则会堕入三

恶道。地狱处于三恶道的最底层,是最终的审判

场所,作恶众生有可能逃避现世的报应,却无法逃

脱死后入地狱受苦的法则。《地藏菩萨本愿经》中

描绘了诸多阴森恐怖的地狱世界,讲述了诸多因

造恶业而堕入地狱的事例,从而告诫众生“莫轻小

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3]佛教的地

狱观极力展现地狱的阴森可怖情景,警戒众生潜

心向善,莫作恶事,带有强烈的劝戒色彩。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地狱观与中国的冥界观

相混合,反映在小说中,地狱不仅往往是故事发生

的主要场所,而且地狱世界也成为现实世界的一

种反映。

《剪灯新话》中涉及地狱的作品很多,除了上

面提到过的《富贵发迹司志》、《太虚司法传》、《永

州野庙记》,最典型的是《令狐撰冥梦录》、《修文舍

人传》。

《令狐撰冥梦录》写刚直之士令狐撰不信鬼

神,傲诞自得。他的邻居乌老贪婪不仁,因病死,

死后因家人广作佛事而复活。为此,令狐生愤而

作诗讽刺冥府黑暗,遭到冥府追捕,严刑逼供,令

狐生借写供词揭露了冥府“贫者入狱而受殃,富者

转世而免罪”的不公。冥王因其正直,特许放回,

令狐生趁机游览地狱,看到了地狱“铁城巍巍,黑

雾涨天……罪人无数,被剥皮刺血,剔心剜目,叫

呼怨痛宛转其间,楚毒之声动地”的阴森恐怖之

状,在地狱中受刑的均是生前造罪作恶的人,其中

祸国殃民者如秦桧等在地狱中受苦历尽亿万劫也

不可出世。这个故事描写地狱的恐怖,带有因果

报应思想,告诫世人作恶将永受地狱酷刑折磨,永

无解脱之日。但从文章总体来说,地狱在这里不

仅仅是为了说明果报,更重要的是,地狱是现实社

会的一个缩影,借助地狱之相映衬现实人间的黑

暗。

如果说《令狐撰冥梦录》中的地狱是黑暗现实

的一个缩影,那么《修文舍人传》中的地狱则是现

实的一种对照,借地狱的公正映衬现实的黑暗。

主人公夏颜博学多闻,性气英迈,然而却贫困潦

倒,日不暇给,后客死他乡。夏颜死后在冥府做了

修文舍人。作品借夏颜之口描绘了一个公正合理

的地狱世界:“冥司用人,选擢甚精,必当其才,必

称其职,然后官位可居,爵禄可致,非若人间可以

贿赂而通,可以门第而进。”人尽其材的清平地狱

世界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映衬,是对现实的一种否

定;而且冥司“黜陟必明,赏罚必公,昔日负君之

贼,败国之臣,受穹爵而享厚禄者,至此必受其殃;

昔日集善之家,修德之士,下位而穷途者,至此必

蒙其福。盖轮回之数,报应之条,至此而莫逃矣”,

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法制平等借助地狱的因果报应

来实现。这里提到了因果报应,但文章重点显然

不在借地狱来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而

是用地狱、冥府的公正、公平来反衬现实社会的黑

暗不公。

可见在作品中,无论是恐怖的地狱还是清平

的地狱,它们都只是作者借以反映现实的一种手

段,其原有的佛家色彩被大大淡化,地狱成为人们

在对现实失望后借以寄托惩戒理想的一个世界。

综上所述,佛教文化对《剪灯新话》产生了很

重要的影响,它已经成为这部小说创作观念及内

容形式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小说文本中

反映出来的佛教观念又是经过中国人特有的社会

心理改造过的思想,这些思想观念的原始佛教哲

理意义淡化了,表现出来的是更强烈的中国世俗

色彩。

参考文献:

[1]镰田茂雄.简明中国佛教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2]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4.

[3]果怀.白话佛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王元祥)

33

兰小云等・佛教文化与《剪灯新话》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2:43: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96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佛光大辞典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