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北京 雾霾

更新时间:2023-02-04 22:10:25 阅读: 评论:0

山西太原全托班-三角形外接圆圆心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人生如梦下一句)

AnalysisoftheClimateCharacteristicsand

InfluencingFactorsofFog/HazeinBeijingArea

WeihuaCao,QingchunLi

InstituteofUrbanMeteorology,CMA,Beijing100089,China

北京地区雾霾气候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曹伟华,李青春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100089,中国

Abstract

Thispaperanalyzedtheclimatecharacteristic

andinfluencingfactorsoffogandhazein

ultsshowedthatthe

variationsoffogandhazedayshadobvious

n1980and

1996,fogdaysvariedwithasignificantupward

trend,whilebetween1997and2010werewith

ysdecreadin

eachofthetwostages,butafter1997,the

averagehazedayswerestillhigherthanthat

s,monthlyfogdayschanged

significantly,highestfromOctobertoDecember,

butmonthlyhazedayswererelativelyuniform.

Fromtheviewofspatialdistribution,fogand

hazehadriousinfluencetothesoutheastof

Beijingarea,buthadtheleastinfluenceonthe

fasustainedfogandhaze

fromNovember3to82009waxaminedfora

increaofPM2.5concentrationwasthemain

factorsreducinghazevisibilityatthebeginning

stageinwhichhazedominated;whilerelative

humiditywasthemainfactorsleadingtolow

visibilityduringthenextstagewhenhaze

/hazedissipated

duetotheintrusionofnortherncoldair.

Keywords:Fogandhaze;Relativehumidity;

PM2.5;Climatecharacteristics

摘要

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本文分

析了北京地区雾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和影响因

素。研究表明,北京地区雾霾日数年际分布表

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点,大雾在1980—1996

年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在1997—2010年呈显

著的下降趋势,而霾在两个阶段均表现出下降

趋势,并且1997年后的平均水平要明显高于

1996年之前水平;从雾霾的月际分布来看,

雾日的月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10—12月份,

而霾日的月分布均匀,各月霾日差异较小;从

雾霾的空间分布来看,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

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在北京西北部

雾霾发生频率最低、强度最小。2009年11月

3—8日的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具有显著

阶段性特征,在过程开始的霾天气阶段,PM2.5

浓度增加是影响雾霾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因素;

在过程发展成熟的大雾天气阶段,相对湿度增

大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因素;最后雾霾的

消散则直接受到北方冷空气入侵的影响。

关键词:雾霾;相对湿度;PM2.5;气候特

1.引言

北京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对城市大气环境、群

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带来了的影响

日益显著,极易酿成雾霾灾害。同时,由于大

部分严重的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消散

(李江波,2010),此类持续性雾霾天气对城

市环境的危害往往尤其严重,并容易带来较强

的社会负面影响。在2011年,雾霾天气第一

次入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反映出社会公

众对雾霾天气关注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与此同

时,人们对雾霾灾害风险认知意识正逐渐提

高,初步开展了针对城市承灾体的大雾灾害风

险评估研究(扈海波,2010)。雾霾气候特征

和影响因素是雾霾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性工

作,对于雾霾防灾减灾和雾霾风险防范具有重

要意义。

目前雾霾气候特征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不

少进展,主要通过历史资料揭示雾霾气候特征

与规律(王丽萍,2005;刘小宁,2005;陈潇

潇,2008;史军,2010),统计分析雾霾天气

的主要影响因素(王淑英,2002;张丽娜,

2008)。针对北京地区,王继志等(2002)对

1980—2000年北京能见度和雾的时空演变特

征进行了分析。以上研究增进了我们对雾霾灾

害的气候特征及规律的认识,但目前对北京地

区大雾和霾的时空演变差异研究仍然缺乏,这

制约了人们对于该地区雾霾灾害的深刻认识。

鉴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采用

1980—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对北京地区的

雾霾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大雾和霾的气

候特征,并进一步通过选取北京一次典型的

持续性雾霾天气作为研究个例,对北京地区

持续性雾霾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剖析。本文

的研究结果将为雾霾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

提供依据。

2.资料及处理

本文采用的观测资料包括:1)1980—2010年北

京地区20个常规气象站的逐日能见度、温度、

湿度、风速资料;2)VAISALA的ROSA道

面气象自动站能见度、相对湿度、温度、风速

资料(VAISALA,2002);3)北京海淀区北

洼路宝联体育公园内宝联站的PM2.5资料。雾

日和霾日的提取遵从如下规则:采用逐日能见

度、温度、湿度、风速资料,提取满足08时

能见度小于等于1km,同时08时湿度大于等

于90%且当日无降水作为一个雾日;提取满足

08时能见度小于等于10km,同时08时湿度

小于90%,且当日无降水作为一个霾日。

3.雾霾的时空特征

3.1.雾霾日数年际变化

图1给出了1980—2010年北京年平均雾日和

霾日的时间变化序列。可以看出,北京年平均

雾日和霾日的时间变化特征不同。雾日具有显

著的二阶趋势特征,1996年之前雾日呈增加

趋势,1996—2010年雾日呈下降趋势。而就

霾日而言,1996年之前呈显著减少趋势,1997

年后霾日出现跳跃式的增加,在1997—2010

年霾日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然而从霾日平均水

平来看,1997—2010年间平均每年霾日数是

75.6,超过前期(1980—1996年)平均年均霾

日数71.8,这反映出1996年后的霾天气要比

之前霾天气发生频繁,说明霾天气整体上有所

增加。1997年后霾日下降幅度最大、下降速

率最快的时期是在2006—2009年期间,霾日

50

60

70

80

90

100

619982

年份

日(

日/

年)

1

2

3

4

5

6

7

619982

年份

日(

日/

年)

(a)(b)

图1.1980—2010年雾、霾年日数变化序列(a.雾日数,b.霾日数)

迅速从2006年的84.4天下降至2009年的60.5

天,这期间恰逢北京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

由于2008年奥运会前后北京市政府采取的一

系列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促进北京市的空气质

量得到改善,这与期间雾霾日数减少关系密

切。

3.2.雾霾日数月际变化

在年均雾霾日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累

年月平均雾日数和霾日数来分析雾霾变化,图

2给出了北京1980—2010年期间平均雾日、

霾日的逐月分布。

0

0.1

0.2

0.3

0.4

0.5

0.6

0.7

1112

日(

日/

月)

0

1

2

3

4

5

6

7

8

日(

日/

月)

平均雾日

平均霾日

图21980—2010年月平均雾霾日数分布

可以看出,月平均雾日月际变化明显,在

10—11月份最雾日最多,说明北京雾天气主

要发生在秋冬季节,从5月至11月雾日具有

显著的上升趋势;而霾的月平均日数月分布相

对均匀,平均每月有5—7个霾日。月平均雾

日和霾日对比发现,北京大雾天气发生日数

少、季节分布不均,且主要集中在秋季;而霾

天气各月出现频繁,且霾日月分布相对均匀,

季节差异较小。

3.3.雾霾日数空间分布

采用年平均雾霾日数作为雾霾发生频繁程度

的度量指标,进一步分析雾霾频数的空间特

征。图3中阴影表示1980—2010年北京年平

均雾日和霾日。可以看出,北京雾日空间分布

呈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图3a),东南及城区

是大雾高发区,随着向西北方向推进,雾日随

之逐渐减小,在北京东北的密云县至西南的房

山门头沟一带是大雾天气的低发地区,而延伸

至西北部的延庆和怀柔地区大雾日数反而又

有所增加。大雾天气在北京东南地区及城区频

发,大雾日数整体分布趋势与北京西部和北部

山区形成的马蹄形地形有密切关系(王继志,

2002)。北京霾日的空间分布与雾日分布类似

但有所区别(图3b),霾日更加集中于北京东

南地区,在北京东南的大兴、通州及北京城区

是霾日的高发区,而北部和西南的郊区霾日相

对较少,这点与雾日分布类似,但霾日分布随

地形变化不显著,而在城郊之间表现出明显的

差异。综上所述,北京霾天气的空间分布更集

中于东南及城区,在东北、西北和西南郊区的

霾日较少;而大雾天气空间分布与地形关系密

切,东南城区高发,西北部山区相对较少。北

京东南及城区始终是大雾和霾的高发地区,这

一带经济、人口及交通运输更加发达,一旦出

现雾霾天气,将更容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

严重的影响,酿成重大城市灾害。

3.4.雾霾的能见度空间分布

图3中等值线表示1980—2010年雾霾期间能

见度分布情况,从图3(a)可以看出,大雾的

平均能见度空间分布不均匀,与大雾日数的空

间分布趋势明显不同,500m以上的大雾能见

度主要集中在城区以及怀柔顺义的狭长带区,

500m以下的大雾在城区西北部的昌平、城区

西南的房山东部和城区东部的通州北部较为

明显,可见大雾的低能见度(500m以下)多

发生在北京城区的近郊地区(城区北部顺义除

外)。这说明,城区大雾更加频繁但平均能见

度相对偏高(接近1km),而近郊区大雾强度

相对更大,能见度较差。霾的能见度平均强度

与大雾分布又有所不同(图3(b)),可以看

出,霾日数最高的东南向西北推进一带同时也

是霾能见度最小的一带,这包括东南大兴和

城区和昌平,而在北部的怀柔和顺义不仅霾日

较少,同时其霾天气的能见度水平也相对较

好,这表明该地区受霾天气影响较小;而西部

门头沟和房山地区尽管霾日较少,但是其能见

度水平相对较低,说明该地区出现的霾天气强

度较大。综上所述,北京东南及城市中心区大

雾和霾的频率都很高,而大雾强度相对稍小、

霾的强度最大,受雾霾影响最大;西北部怀柔

及顺义地区雾霾频率低、强度小,是受雾霾影

响最小的地区;东北部(密云和平谷)雾霾发

生的频率低,但一旦出现雾霾时,其平均强度

偏大;西南部(门头沟和房山)雾霾发生的频

率低,强度比东北部地区接近。北京地区雾霾

影响特征(频率和强度)表现出东南及城区受

雾霾影响最严重,西北受雾霾影响最轻,而东北和西南较为接近。

(a)(b)

图31980—2010年北京雾(a)和霾(b)日数及强度空间分布(阴影表示雾霾日数,等值线是对应能见度值)

4.雾霾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一次持续性雾霾

天气为例

北京地区雾霾的气候特征分析表明,大雾和霾

天气具有不同时空变化特征,北京中心城区不

仅是大雾的高发区同时还是霾天气的高发区。

随着北京城市经济人口的迅速发展,雾霾天气

对人体健康、交通安全和大气环境等方面的压

力也日益明显。2009年11月3—8日华北平

原出现了一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分布于

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辽宁中南部及山东

等地。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空气污

染严重,对航空、高速及人体健康产生了诸多

不利影响。本文以此次雾霾天气作为研究个

例,在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基础上,针对本

次雾霾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分析,以揭示决定

北京地区雾霾过程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

4.1.空间演变特征

图4是本次持续性雾霾过程中典型时次北京

地区能见度的空间分布。整体而言,本次雾霾

过程期间1km以下能见度的空间分布变化明

显,雾霾低能见度过程于4日20时(北京时,

下同)在北京大兴东部开始,5日6时扩展

到北京东南局部地区,包括大兴和通州东南局

部地区;5日20时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海淀东

南、石景山、丰台、朝阳地区;6日6时低能

见度的范围继续在东北延伸,此时北京东南、

东北等东部地区能见度都小于1km;7日6

时,雾霾过程继续向西北方向推进,在房山以

东、昌平中东部、延庆东南局部、怀柔东南部

地区能见度降至1km以下;7日20时,西北

部地区能见度有好转趋势,随后,雾霾过程开

始逐渐消散;至8日上午8时,除东南局部地

区能见度仍小于1km以外,北京大部分地区

的能见度稳步回升,8日6时左右,雾霾天气

过程整体消散。

图4.2009年11月7日06时能见度空间分布

4.2.地面气象要素特征

从2009年11月3—8日北京市气象局道面自

动站能见度、相对湿度、风速、温度平均值随

时间的变化曲线(图5)可以看出,本次过程

期间地面风速较小,地面升温和增湿趋势明

显,同时PM2.5持续增加,地表温、湿、风与

能见度变化紧密配合,傍晚至清晨温度低、相

对湿度大而风速小、能见度较低,中午至午后

则正好相反。本次过程的主要特征是:1)过

程持续时间长。能见度小于10km的雾霾天气

时段自11月2日持续至11月9日,尤其是能

见度小于1km的大雾阶段也持续近60小时。

1000

10

350

1

5000

10000

度(

m)

40

95

湿

度(

%)

0

5

(

o

C)

0.5

1.2

速(

m/

s

)

0

75

150

250

P

M

2

.

5

(

u

g

/

m3

)

1

0

3

0:

0

0

1

1

0

3

1

3

:

3

0

1

1

0

4

3:

3

0

1

1

0

4

1

7

:

3

0

1

1

0

5

7:

3

0

1

1

0

5

2

1

:

3

0

1

1

0

6

1

1

:

3

0

1

1

0

7

1:

3

0

1

1

0

7

1

5

:

3

0

1

1

0

8

5:

3

0

1

1

0

8

1

9

:

3

0

1

1

0

9

9:

3

0

1

1

0

9

2

3

:

3

0

第1阶段第2阶段第3阶段

图52009年11月3—9日北京道面自动站能见度、相对湿度、温度、风速每小时平均变化特征

2)雾和霾的混合过程。本次雾霾过程的前半

阶段,大气能见度在清晨较低,午后升高,表

明此时雾霾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较为明显,体现

出轻雾和干霾的特征;后半阶段,大气中PM2.5

浓度显著增加,并基本保持在200µg/m3以上,

能见度维持在1km左右,同时具有大雾和湿霾

的特征。3)阶段性特征明显。本次雾霾过程

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11月5

日晚之前,雾霾较轻,且能见度体现出明显的

日变化特征;第二阶段,11月6日-11月8

日上午,大雾阶段,此时能见度基本在1km以

下,且能见度日变化不明显;第三阶段,11

月8日上午以后,雾霾消散阶段,在冷空气侵

入之后(温度曲线显示明显降温),本次雾霾

过程得以消散,能见度逐渐恢复。

4.3.影响因素分析

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图6给出2009年11月3—8日期间,相对湿度、

温度、风速、PM2.5与能见度的散点关系。可

以看出,本次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

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

的阶段性对应关系。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

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由于温度

决定了相对湿度的水平,因此温度与能见度的

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关系;而

从整个过程来看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

性关系,在第一阶段PM2.5与能见度影响的速

率要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中,

PM2.5对雾霾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

变。风速与雾霾能见度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

整体上看,风速越大能见度越好,而从风速对

能见度影响的线性趋势上看,第一阶段风速对

能见度的影响速率要大于第二阶段风速对能

见度的影响速率,第3阶段能见度随着风速的

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风速对本次雾霾过程

能见度的转好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定量的分析本次雾霾过程的

主要影响因素,选取与能见度有较好对应关系

的相对湿度、PM2.5浓度和风速与能见度进行

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本次

雾霾过程第一阶段中PM2.5浓度与能见度相关

系数最大为-0.804,相对湿度次之是-0.572。这

反映出本次雾霾过程第一阶段中能见度的恶

化与空气中PM2.5浓度增加有主要密切关系,

因此该阶段以干霾天气为主。当雾霾天气发展

至第二阶段后,

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相关系数

最大,达到-0.908,风速次之是0.759,而PM2.5

浓度与能见度相关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这反

映出该阶段,尽管PM2.5浓度持续增加,甚至

超过了250ug/m3,但能见度的变化几乎不受其

影响,说明经过第一阶段浓度积累之后,PM2.5

浓度对大气消光和散射能力已经达到上限。此

时,空气相对湿度增加,对大气能见度下降起

到主要作用。而在北方冷空气的入侵之后,相

对湿度和PM2.5浓度都迅速减小,大雾过程也

随之迅速消散。

306090

0

1

2

3

4

5

相对湿度(%)

度(

k

m)

051510

0

1

2

3

4

5

温度(

o

C)

100200350

0

1

2

3

4

5

PM2.5(μg/m

3

)

11.20.8

0

1

2

3

4

5

风速(m/s)

图6雾霾期间主要气象要素与能见度的散点关系

(“·”表示第1阶段;“×”表示第2阶段;“▲”表示第3阶段)

表1能见度与相对湿度、PM2.5浓度和风速的相关系数

能见度相对湿度PM2.5浓度风速

第1阶段能见度1-.572(**)

-.804(**)

.415(**)

相对湿度-.572(**)1.311(*)-.831(**)

PM2.5浓度

-.804(**).311(*)1-.066

风速.415(**)-.831(**)-.0661

第2阶段能见度1

-.908(**)

.006

.759(**)

相对湿度-.908(**)1-.259(*)-.747(**)

PM2.5浓度.006-.259(*)1.163

风速.759(**)-.747(**).1631

**表示达到99%的置信度;*表示达到95%的置信度

5.结论

本文采用1980—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对北京

地区的雾霾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揭示

大雾和霾的气候特征,同时选取北京一次典型

的持续性雾霾天气作为研究个例,对雾霾的影

响因素进行细致剖析,研究发现:

1)无论是年均水平还是月均水平,霾日

都要远远高于雾日,说明霾天气比雾天气对北

京的影响更为严重。大雾在1980—1996年呈

显著的上升趋势,在1997—2010年呈显著的

下降趋势;而霾虽然在两个阶段均表现出下降

趋势,但是1997年后的平均水平要明显高于

1996年之前水平。

2)从月际变化上来看,大雾天气月变化

十分明显,更集中于10—12月份;而霾天气

在各月差异相对较小,除8—10月份的其他各

月均有较多霾天气出现。

3)从雾霾的空间分布来看,雾霾天气在

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北

京西北部雾霾发生频率最低、强度最小。城区

和东南地区是霾天气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而

大雾天气虽然在东南发生频繁,但是大雾强度

在城区相对较弱,在城区的西北和西南大雾强

度最大。

4)2009年11月3—8日是一次持续时间长、

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雾霾混合性天气。本次持续

性雾霾天气的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

PM2.5浓度增加是影响雾霾能见度降低的主要

因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相对湿度

增大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性

大雾天气的静稳条件下,导致PM2.5浓度累积

增加;第三阶段后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大

雾天气结束。

Acknowledgements

ThisstudywassupportedbyChina

MeteorologicalAdministrationSpecialPublic

WelfareRearchFund(GYHY201006011),and

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

(No.41175014).

致谢

本研究得到了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GYHY20100601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175014)的资助。

参考文献

[1]李江波等.华北平原连续性大雾的特征分

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40(07):15–23,

2010.

[2]扈海波,熊亚军,张姝丽.基于城市交通

脆弱性核算的大雾灾害风险评估.应用

气象学报,21(06),732–738,2010.

[3]王丽萍,陈少勇,董安祥.中国雾区的分

布及其季节变化.地理学报,60(04):

689–697,2005.

[4]刘小宁等.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

步解释.应用气象学报,16(02):222–230,

2005.

[5]陈潇潇,郭品文,罗勇.中国不同等级雾

日的气候特征.气候变化研究进展,4(02):

106–110,2008.

[6]史军等.华东雾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成

因分析.地理学报,65(05):533–542,2010.

[7]王淑英,孟燕军,赵习方,徐晓峰.北京

高速公路大气能见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

分析.气象科技,30(05):306–320,2002.

[8]张丽娜,张朝林,王必正等.北京高速公

路大气能见度演变特征及其物理分析.大

气科学,2008,32(06):1229–1240.

[9]王继志,徐祥德,杨元琴.北京城市能见

度及雾特征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3(特

刊):160–169,2002.

[10]eanalyzerforroadsand

runwaysROSA,DM32versionursguide.

2002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2:10: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94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鸿沟的意思
下一篇:火山对对碰
标签:北京 雾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