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试论内蒙古民歌《鸿雁》的民族性
作者:朱钰
来源:《牡丹》2019年第20期
中国古典诗歌不喜浅露,讲究含蓄,每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诗歌中的一些常用意象,
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诵中,形成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寄托着特定的感情,能渲染特定的气氛。
“鸿雁”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很特别的文学意象,而音乐创作经常融入很多元素。《鸿雁》这
首具有浓浓内蒙古韵味的歌曲是由吕燕卫填词(改编自蒙古族歌曲,改编中创造性较高),额
尔古纳乐队谱曲。
《鸿雁》这首歌曲的原名叫做《鸿嘎鲁》,它最初的词曲作者是乌拉特西公旗莫日更庙活
佛,创作于乾隆55年(1790年)。《鸿雁》原本是一首乌拉特的敬酒歌,歌名中“鸿”在蒙语
中是白色的意思,“鸿嘎鲁”意指“白天鹅”,因后来翻译词意的演变,“鸿嘎鲁”被翻译成了“鸿
雁”,才将这首歌曲定义为一首思乡曲。《鸿雁》因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被现代人广为传
唱,原唱呼斯楞因此歌声名鹊起,沙宝亮、韩磊、阿央卓玛、王莉等歌唱家也在不一样的舞台
上演绎过,这首歌曲是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完美的结合。
一、音乐中体现的民族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内蒙古音乐文化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鸿雁》这部音乐
作品就充分展示了内蒙古当代音乐的创作水平,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
(一)旋律音调体现的民族性
歌曲《鸿雁》旋律具有蒙古长调的特点,非常质朴,拖腔式的长音运用较多,类似于蒙古
族长调,内蒙古韵味浓郁,具有一种古朴而不失典雅的感觉。整首歌曲速度较慢,旋律比较平
稳,气息绵长,具有悠远、宽广的草原意境,将思念和伤感的情绪表达得很准确,歌词的归韵
也非常好,与歌曲的旋律相结合,堪称完美。
(二)结构调式体现的民族性
《鸿雁》运用了曲调反复多段歌词的形式——分节歌,这种歌曲形式多用于群众歌曲和民
族歌曲中。歌曲开篇以G大调进行,进入第二段时转成了降A调,主旋律并没有什么特别大
的改动,但是在节奏型上产生了一些变动。长调也是蒙古族独有的一种演唱方式,与蒙古族语
言、历史、文学、宗教、人生观、价值观、风俗习惯等紧密相连。而《鸿雁》则采用了蒙古族
经典的长调,长调歌曲音色非常高亢、嘹亮,音域较为宽广,节奏自由而悠长,给人一种大草
原一望无际、无边无垠的感觉,给歌曲带来几分神秘感,蒙上了一层薄纱。歌曲的优美旋律和
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无愧为蒙古族音乐的灵魂。
(三)节奏节拍体现的民族性
龙源期刊网
歌曲采用的4/4拍子,多用于抒情曲式,整首歌曲采用主和弦,旋律较缓慢,平稳流畅,
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结束音是6,是一个半终止和弦,表示出歌曲并没有全部演出结
束,给人一种“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的感觉。歌曲第一段结束后又重复了一遍,歌曲第二段主
旋律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动,但是在节奏型上产生了一些变动,比如加入很多十六分音符和切分
的节奏,十六分音符的流动让乐曲更加行云流水地演奏出来,切分节奏重音的转移使歌曲更加
铿锵有力,又再次点明中心——对家乡的爱之深,思之切。
(四)音樂伴奏体现的民族性
蒙古族民歌的伴奏一般宽广、淳朴,以情传声和以声传情这两种音色表达方式是所有作品
共通的。通过反复聆听、琢磨、分析和研究,人们不难感受到歌曲《鸿雁》属于灵魂乐,演绎
时不需要过高的歌唱技巧,不需要炫技的伴奏声音,它最需要的是原生态的声音,是歌唱者用
心、用生命、用生活体验传递的声音。只有这种声音才是真诚的,是无拘无束的,才能直击听
众的内心,才能更生动形象地为演唱者伴奏。
二、歌词中体现的民族性
(一)歌词内容体现的民族性
歌曲运用了内蒙古独有的长调,内蒙古韵味浓郁,具有一种古朴而不失典雅的感觉。长调
最大的特点就是拖腔式的唱法,雄浑、悠长,四度音程和五度音程的跳进比较多,而装饰音的
运用并不是很多。整首歌曲的速度较慢,旋律平稳,有草原宽广的意境,歌词的归韵也非常
好,与歌曲的旋律相结合,堪称完美。歌曲运用了蒙古族的羽调式,这也是蒙古族歌曲的几大
特色之一,如《嘎达梅林》等。
蒙古族歌曲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有很多,如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爱情和
友情,歌咏对草原大家庭的深深思念与爱戴。而歌曲《鸿雁》表达了对家乡深切的思念,秋去
冬来,大雁南飞,人们不由感慨逝去的往事,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景象——夕阳西下,草原被晕
染成一片金黄。
(二)歌词创作体现的民族性
《鸿雁》这首内蒙古乌拉特民歌作为曾经的热播剧《东归英雄传》的主题曲,至今广为传
唱。《东归英雄传》讲的是18世纪中叶,蒙古土尔扈特部历经千辛万苦东归祖国的悲壮历
史。当听到呼斯楞用沧桑嗓音演绎《鸿雁》,当听到额尔古纳用悠长旋律演绎《鸿雁》,当听
到乌兰托亚用清澈嗓音演绎《鸿雁》的时候,家乡就会成为每个听众心底最美好、最柔软的缱
绻,歌声中包含人们的成长,蕴含人们的乡愁。同时,这也是一个寄情于草原的人的自语。一
个人,一杯酒,独对苍天,想一想曾经的过往,用力地遥望未来,只是希望渐渐下沉的身后,
是点亮希望的曙光。
三、结语
龙源期刊网
《鸿雁》作为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经典代表,对民族声乐研究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典范,从
中可以探究的民族性音乐知识还有很多。人们应该更多去挖掘、去探讨这样的民族音乐,这样
才能使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得以源远流长。
(陕西师范大学)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1:30: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93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