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农业供给侧改革

更新时间:2023-02-04 20:51:22 阅读: 评论:0

重庆康德卷2019试卷高二期末-1公里等于多少里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琅琊榜祁王)

内容提要: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

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

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农业现

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

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

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力争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2016年12月31日)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

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

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

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一定基础,但

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

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

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必须顺应新形势新

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

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

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

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

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

的需求转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

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

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

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

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新发

展理念,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

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

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取得新的进展,力争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一、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1.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

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

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

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巩固主产

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促进园艺作物增值增效。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

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加快北方农牧

交错带结构调整,形成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的种植结构。继续开

展粮改饲、粮改豆补贴试点。

2.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

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加快品种改良,大力发展

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全面振兴奶业,重点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引导扩大生

鲜乳消费,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

内陆水域养殖规模,推动水产养殖减量增效。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

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

全面禁捕。科学有序开发滩涂资源。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

牧场,加强区域协同保护,合理控制近海捕捞。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海洋渔

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规范各类渔业用海活动,支持渔民减船转产。

3.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

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

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

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实施森林生态

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

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

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4.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

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

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功能区和保护区内地块全部建档立册、

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精准化管理。抓紧研究制定功能区和保护区建设标准,完

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层层落实建设管护主体责任。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

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

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5.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

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支持新

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强化品牌保

护。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

权威性和影响力。切实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

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有关规定。深入开展

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

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

全监管体制,强化风险分级管理和属地责任,加大抽检监测力度。建立全程可追

溯、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

抓紧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6.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

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

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

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

农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

合作。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

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发挥

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鼓

励地方探索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研究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指标体系,

引导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7.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

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园规划,

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鼓励地方统筹使用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集中建设

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发

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

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鼓励农户和返

乡下乡人员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入园创业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分

享收益。

8.创造良好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统筹利用国际市场,优化国内农产品供给

结构,健全公平竞争的农产品进口市场环境。健全农产品贸易反补贴、反倾销和

保障措施法律法规,依法对进口农产品开展贸易救济调查。鼓励扩大优势农产品

出口,加大海外推介力度。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以“一带一路”

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境外生产基地

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参与国际贸

易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推进农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工作。深入开展农产品

反走私综合治理,实施专项打击行动。

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9.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

试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严

格行业准入管理。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

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以县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探

索建立可持续运营管理机制。鼓励各地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健全

秸秆多元化利用补贴机制。继续开展地膜清洁生产试点示范。推进国家农业可持

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

10.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

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加大大中型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与建设

力度,同步完善田间节水设施,建设现代化灌区。大力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

灌溉行动,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稳步推进牧区高效节水灌溉饲草料

地建设,严格限制生态脆弱地区抽取地下水灌溉人工草场。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

术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开发种类齐全、系列配套、性能可靠的节水灌溉技术和产

品,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

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

制和节水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考核。

实施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

11.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开

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耕

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范围。加大东北黑

土地保护支持力度。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合理设定补助标准。支持地方

重点开展设施农业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范围。加快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进度。上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期满后,

将符合条件的退耕还生态林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继续实

施退牧还草工程。推进北方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12.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

理,加快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启动长江经济

带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落到实处。继续实施林

业重点生态工程,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完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

采伐补助政策。加快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推进沙化土

地封禁与修复治理。加大野生动植物和珍稀种质资源保护力度,推进濒危野生动

植物抢救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

复治理,继续开展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三、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13.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

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

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

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

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

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

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

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14.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

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

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

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深入实施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

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开展整省推进示范。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构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

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

直销体系。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15.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

集中,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大食品加工业技术改造支持

力度,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加工设备。鼓励食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围

绕“原字号”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积极推进传

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马铃薯

主食产品。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大力推广“生产基地+

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加强现

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健全保健食品、特

殊医学用途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备案制度。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

策。

16.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

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

特色村镇。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

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

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

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

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

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17.加强农业科技研发。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调整农业科技创新

方向和重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

术体系,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资源开

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

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加

强中低产田改良、经济作物、草食畜牧业、海洋牧场、智慧农业、农林产品精深

加工、仓储物流等科技研发。加快研发适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

的农机装备,提升农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支持地方开展特色优势产业技

术研发。

18.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

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鼓励地方建立农

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

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重点推广优质专用品

种和节本降耗、循环利用技术模式。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

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发展智慧气象,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深入推

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一批“星创天地”。加强农村科普公共服务建设。

19.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

职取酬等制度规定。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研杰出

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

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完善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研究支持方

式,建立差别化农业科技评价制度。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20.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科学制定园区规划,突出科技创新、研发

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

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支持园区产学研

合作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交易机构等科研

和服务平台。支持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结合区域实际,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共

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和监测评价机制。

2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

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

训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工技能培

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

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

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

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五、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

22.持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

红线,保护优化粮食产能。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实施耕地

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

质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晒场、烘干、机具库棚、有机肥积造等配套设施纳入

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允许通过

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按规定或合同

约定取得指标调剂收益。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抓紧修复水毁灾损农业设施和

水利工程,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平原地区农

村机井油改电。

23.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

理专项行动,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选择适宜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和改厕。开展城乡垃圾乱排乱放集中排

查整治行动。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推进光伏发电,逐步扩大农村电力、燃气和

清洁型煤供给。加快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大力推进县域乡村建设

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建筑设计下乡,开展田园建筑示范。深入开展建好、管好、

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工作,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运

输一体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

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提高补助标准,集中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

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重点对象。开展农村地区枯井、河塘、饮用水、

自建房、客运和校车等方面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推进光纤到村建设,加快实

现4G网络农村全覆盖。推进建制村直接通邮。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宜居乡

村示范创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完

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送地方戏活动。支持重要农业

文化遗产保护。

24.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

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

平,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完善农村低保对象认定办法,科学合理确定农村低

保标准。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做好农村低保兜底工

作。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和保障机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

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25.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确保

2017年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深入推进重大扶贫工程,强化脱贫攻坚支撑保障

体系,统筹安排使用扶贫资源,注重提高脱贫质量,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积极

性主动性,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强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在所有贫困县

开展涉农资金整合。严格执行脱贫攻坚考核监督和督查巡查等制度,全面落实责

任。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做法,不搞层层加码,严禁弄虚作假,务求

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26.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坚持并完善稻谷、

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坚定推进

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

购,防止出现卖粮难。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过腹转化、加工转化,多渠道拓展消费

需求,加快消化玉米等库存。调整完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改进补贴方式。

调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国家储备规模,优化中央储

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策性职能

作用,严格政策性粮食监督管理,严防跑冒滴漏,确保储存安全。支持家庭农场、

农民合作社科学储粮。

27.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重点

补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入、绿色生态。深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制度

改革。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调整产粮大省奖

励资金使用范围,盘活粮食风险基金。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粮棉油糖

和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深入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

助奖励政策。健全林业补贴政策,扩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实施范围。

28.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

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

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

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

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省级信

贷担保机构向市县延伸,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尽快建立担保机构,实现实质性运营。

拓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

参与农林水利、农垦等项目建设运营。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设立各类农业农

村发展投资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符合有关法

律和规定的前提下,探索以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研究制定

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具体意见。对各级财政支持的各类小型项

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管护主体,强化农民

参与和全程监督。

29.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

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县域网点,适当下放县域分支机构业务审批权限。对涉农业务

较多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差别化考核办法。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支

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加大

服务“三农”力度,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

严格落实监管主体和责任。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发展农业互

助保险。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创新信贷投放方式。完善农业发展银行风险补偿机制

和资本金补充制度,加大对粮食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信贷支持力度。深化农

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对达标县域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快完

善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运作机制,研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农

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方案。优化村镇银行设立模式,提高县市覆盖面。鼓励金融

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

金融服务。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适合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

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

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资产权属认定,推动部门确权信息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共

享。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

险产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鼓励地方多渠道筹集

资金,支持扩大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农产品收入保险制度。支持

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兼并重组。在健全风险阻断机制前提

下,完善财政与金融支农协作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扩大

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发展保证保险贷款产品。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

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

试点。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

30.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

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扩大整省试点

范围。统筹协调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

试点。全面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认

真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

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

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

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允许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按规定用于村集体对进城

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的补偿。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

法律,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资格。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稳妥

有序、由点及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认成员身份,量化

经营性资产,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权利。从实际出发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有效途径,

鼓励地方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

活力和实力。研究制定支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税收政策。深化集体林权制

度改革。加快水权水市场建设,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和进场交易。加快农村产

权交易市场建设。

31.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安

排农业农村各业用地。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

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

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前提下,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

用地力度。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

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严禁违法违规开

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完善农业用地政策,积极支持农产品冷链、初加工、

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建设。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

衡责任,探索对资源匮乏省份补充耕地实行国家统筹。

32.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

业制度,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多渠道就业,切实保障农民工

合法权益,着力解决新生代、身患职业病等农民工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支持进

城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

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将现代科

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整合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市场准入、财

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各地

建立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

站式服务。

33.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增强为农服务

能力。稳步推进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深化农垦改革,培育

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

河长制,确保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扩大水资源税改

革试点。继续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开展农村综合性

改革试点试验。尊重农民实践创造,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机

制。加强对农村各类改革试点试验的指导督查,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推

动相关政策出台和法律法规修改,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不动摇,重农强农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切实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

部署上来,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落实

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各个方面。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

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

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切实加强农村基

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

好管好用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强化村级

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扎实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

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重要作用。县乡纪委要把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

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

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机制,

开展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

点。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

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提升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移风

易俗工作,引导群众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等陈规陋习。强化农村社会

治安管理、法律宣传教育服务和信访工作。加大“三农”工作宣传力度,为农村改

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

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

克难,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0:51: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91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安世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