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中国环境问题

更新时间:2023-02-04 20:18:21 阅读: 评论:0

谁不是在流浪表达的含义-设想的意思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英文日期顺序)

清洁生产导论论文

中国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思考

学生:

指导老师:卢培利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二O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八—三十日

中国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思考

2

摘要

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

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

严重。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前者主要发生在

广大农村,后者则集中在城镇地区。而且,中国不仅受到国内环境问题的困扰,

同时还面临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可以说中国的环境问题状况及发展趋势异常严

峻。中国一直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争议。中国环境保护法规的

不足,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等等因素阻碍了中国政府有效地寻求一个平衡经

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适当方法。本文阐述了中国现存的环境状况,并从经济发展

的政策、模式和资金投放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经

济发展中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中国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思考

3

目录

摘要.................................................2

一、引言...............................................4

二、主要的环境问题.....................................4

1、生态破坏问题........................................4

1.1、土地荒漠化加剧...................................4

1.2、森林资源不容乐观.................................4

2、环境污染问题........................................5

2.1、水环境污染问题...................................5

2.2、整体环境污染不断加剧.............................5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6

1、经济因素...........................................6

2、人文社会因素.......................................7

三、我国环境问题的改善的思考...........................9

1、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措施.................9

2、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10

参考文献.............................................11

中国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思考

4

一、引言

现代社会发展至今,伴随着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对

于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这就使人类文明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目前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的生存的当代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我们必须直面严峻的环境问题。

二、主要的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问题

1.1、土地荒漠化加剧

所谓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温润地区,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

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使其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我国北

方地区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5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

积的16%,其中土地沙质荒漠化(简称土地沙化,即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

地退化)面积已达20万平方公里,且沙质荒漠化土地蔓延速度不断加快。

对我国荒漠化成因的分析表明,沙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

的活动的,包括过度农、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如果不采取

特殊的措施,继续保持现在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土地荒漠化将会继续发展下

去。

1.2、森林资源不容乐观

中国历史上曾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经历代的砍伐破坏,中国已成为一

个典型的少林国。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据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

(1984—1988),我国森林面积为12465万公顷,覆盖率12.98%,远低于世界

平均水平(1987年为31.1%);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14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

平的14.2%;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8.3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7%。

中国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思考

5

我国森林的大量砍伐与农村能源的缺乏有很大关系。我国农村生活用能以非

商品能源(薪柴、结杆)为主。全国每年消费的3亿多立方米木材中约有1/3

用于烧柴,仍不能满足农村基本生活用能的需求。因此,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解决

农村能源短缺问题,否则为满足基本需求而大规模砍伐森林的现象将会停止。

森林是维持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发展的生态屏障,

具有改变和调节局地小气候,防风固沙,保存物种等多项生态功能。而森林资源

的日益丧失,将使其生态功能减弱,进而引起水土流失、风沙等灾害的加剧,导

致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

2、环境污染问题

2.1、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

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

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

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2.2、整体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城市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工业、人口、污染物排放最集中

的地区。从总体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有了较大发展、城市供水能力、绿化面积

水处理能力等成倍增长,但相对于城市发展及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的基础设施远远

落后于经济建设,不论是绿地覆盖率,还是“三废”处理能力,水平都很低,城

市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整体情况没有改善,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发

展。

全国城市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法和酸雨危害最重,污染程度和范围在

不断扩大。其特点是北方重于南方,冬春季重于夏秋季,大中城市重于小城镇。

废气、烟尘、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上升。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城市大气中氮氧

化物浓度逐年增加,一些特大城市中,氮氧化物开始成为首要污染物,在煤烟型

中国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思考

6

污染上又迭加上石油型污染,城市汽车的快速发展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估计随着

汽车的发展和普及,这种污染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日美术界增加,综合利用率低下。1995年,

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量(不包括乡镇工业)为6.4亿吨,比1981年增长了71%,

综合利用率仅为40%左右,历年积存量为66.4亿吨,人均5.5吨,土地约5.54

万公顷。我国排放的有毒有害废弃物,大部分未经无害化处理和科学处置,不断

增长的有毒在害废弃物,将成为替在危险。

上述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问题,形成了中国顺利进入下世纪乃至成

为现代化强国的巨大障碍,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必须把治理生态环境放在十分重要

的战略地位,把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提高综合

国力的基本内容。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

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

素。虽然新一代领导人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予以解决,然

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种种冲突却使这一问题的解决不容乐观。

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开始就埋下了环境污染的祸根。一直以来,国内许多政策

措施都体现出经济发展为首任的思想,在《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过程中,中方代

表即表示“国的首要问题是消灭贫穷,发展经济,中国政府不可能执行减少温室

气体排放的义务。除非是经济发展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任何浪费污

染环境的做法都可以借“发展经济”之名毫无阻碍地通行。错误的政绩观把“吸

引外资”和“出口”当成了考核官员“政绩”的首要指标,出口污染环境的产品

受到优惠的“出口退税”的公然鼓励,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外商投资企业被奉

为上宾并得到低税率的优惠。在这种环境换发展的政策指导下,中国当然会面临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困境,高速的经济增长变为不可持续。

中国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思考

7

中国人均土地面积和资源储量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要想使经济可

持续发展,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治理资金与技术资金促使企业使用最能保护环境的

生产方法,有效利用资源。而我国各企业及政府部门对经济数量的追求往往让他

们忽略或放弃了这部分投入,致使我国环境保护及相关资金支持和技术发展严重

落后。

目前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

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

更为沉重。

经济发展引起环境问题恶化以及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

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

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

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

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

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

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

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

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

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

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

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

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

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

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

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中国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思考

8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

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

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

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

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

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

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

保护的行为上。”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

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

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

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

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

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

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

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

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

一个状况了。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

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

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

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

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

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

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

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中国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思考

9

第四、我国有关环境的法制法规建设不健全。

这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宏观协调能力较低。新型工业化

的理念虽然先进,但实现新型工业化缺少具体的路径指导。可持续城镇化道路尚

未确立,许多政策决策没有建立在完善的基础数据和资讯的基础上。政策目标的

确定和决策过程过于简单,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缺少长期的规划。资源环境问题

的跨部门、跨行政区性质与行政管辖范围的不对称,使目前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

施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

三、我国环境问题的改善的思考

1、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

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

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2l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

挑战之一。

1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来抓,加强各部门合作,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

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实行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

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

2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来抓,分配更多的资金与技术资源给环保产业,加快

先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形成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体系,将环境保护

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逐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

积极推动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环保产业宏观调控和运行体系。

3把循环经济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彻底放弃传统的粗放

型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的支撑,循环经济的发

展与传统的回收利用不同,它不是依靠计划安排来实现废旧物资的回收再生,而

是通过法规和标准的严格执行,通过市场运作来发展的。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建

中国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思考

10

设过程当中,我国还需不断加强环境法体系的建设工作,并赋予相关工作部门有

效的执行权力,在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框架下,有效推行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4把国际合作视为解决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官方和非官方的

各种渠道,通过政策讨论与对话推动我国在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在环

境政策、管理、技术方面的能力,积极引进环境保护资金和先进的环境管理理念,

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提供动力与支持。

2、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二十多年来,法律的调整范畴基本上未发生什么重大的

变化,环境法在立法上升也未转型,依然是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传统型环

境法体系。事实上,环境保护不仅包括对已有污染的治理,还包括对现有环境的

保护。然而我国的立法长期忽略了这一方面,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自然资源保护

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环境总局负责人在谈到西部环保工作时强调,“一定

按照江总书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并重,

生态建设与保护并举,城镇污染治理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重,统筹兼顾综合决

策的方针,力争实现西部环境事业的跨越发展。

环境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

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和总称,即把环境保护纳入制度化、规范

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对于中央立法而言,就要本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立足

于全面统筹兼顾的原则,遵循法制统一,确立环境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组织机

构即环境管理机构来承担指导和协调任务,通过立法明确有关机构的设置、分工、

职责和权限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并进一步确定有关主

体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只有对违法者实施制裁,才能使受害人权利得到有

效保护。目前,我国环境立法中对污染环境罪与国家环境立法主要是全国性的环

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环境立法具有根本方向性与原则性,是全国人民的环境活

动法则,是地方立法的依据,是环境立法的关键。如今,我们国家存在着规定污

染防治规范多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少的缺陷,这应该是今后环境立法修改的重点。

地方环境立法是享有立法的地方权力机关和相应的地方行政机关制定地方

性,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法规,它是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的主要手段,

中国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思考

11

又是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管理本地环境保护事务的保证措施。地方环

境立法必须坚强化环境管理,突出重点,兼顾其它的指导思想,坚持为环境管理

服务,以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为环境保护立法的重点,具体说来,有如下原则:

①建立大环境立法体系的原则,如前所述,国家环境立法存在着污染防治规范多

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少的缺陷,与此对应地方环境立法中也存在着侧重污染防治

立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实际工作中重污染防治而轻生

态环境的保护,使环保工作缺乏全局性考虑。坚持大环境的立法原则是要求在地

方立法中运用生态学观点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考虑,以保护生

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害等规范组成一种标本兼治的大环境体系,②强化污

染责任制原则,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污染者的法律责任感。地方立法应将国家立法

中污染者与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谁污染谁治理,这本来就是环境保护的一个基本

原则。在市场经济的体系下,市场主体具有趋利性,往往出现一些企业为了眼前

短暂的经济利益宁愿被罚也不去治理污染的现象。因此,加强地方环境立法,强

化污染者的责任已刻不容缓,这应该说也是权利义务原则在环保法中的体现。③

坚持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原则,各地方的污染状况不同,环保的具体任务也不

尽一样,这就要求地方立法以本地事实为依据,坚持国家立法的原则性与本地实

际的灵活结合。同时,由于总结性立法往往带有明显的滞后性,而社会关系不断

发展,地方立法应在科学预见基础上超前立法,以弥补国家立法的滞后性。

参考文献

[1]王芳.环境与社会——跨学科视阈下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华东理工大学

出版社.2013.7.

[2]肖显静.环境与社会——人文视野中的环境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3]李宇军.中国的环境问题;多学科的视角.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0:18: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90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杨苗苗
下一篇:试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