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点你一定耳熟能详。可是你知道吗?它们都是“海上
丝绸之路”的历史遗址。
2015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设定为“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
游年”,也是郑和下西洋610周年。说起“丝绸之路”,很多人恐怕不知
道这一说法最初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
书中提出的。它是指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
上贸易通道。因产自中国的丝绸是贸易中最具代表性的商品,故称此贸易
道路为“丝绸之路”。20世纪初,法国学者沙畹提出了“丝路有陆、海两
道”,于是出现“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概念。
南京虽不是海滨城市,但通江达海、龙盘虎踞的位置优势,作为“一带
一路”交汇城市,当时国内外的各类船舶可以直接驶入南京,在古代海上丝
绸之路发展历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自六朝起,其政权与东亚、东
南亚和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往来,让南京成为海陆丝绸之路、东海南
海两条航线之间的连接枢纽之一。之后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南京作为策源地、
起终点和物资人员汇集地,印证了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2015年,南京与福州、宁波、扬州、广州、泉州等9座城市联合申报“海
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由于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使南京再次成为
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始发港,同时将西端港口拓展到非洲东岸,见证了“海
上丝绸之路”由单向到多向、由线状到网状的转变过程,将“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航线拓展到了顶峰,世界大航海探索时代的壮阔序幕由此拉开。南京
在航海史上的重要位置,至今仍保留了大量“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
古迹。
经过调查论证,南京现存的“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共有12处,分别
是六朝都城遗址、道场寺遗址、明代都城遗址、静海寺、天妃宫、龙江宝
船厂遗址、郑和墓地、浡泥国王墓、净觉寺、郑和府邸旧址、洪保墓和大
报恩寺遗址,遗产区总面积达22.6万平方米。
城事40版式设计|许娇阳责任编辑|陈莉 ****************.com
文、摄/阿澄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石头城:
六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早在郑和下西洋约1000年前的六朝时期,南京已真正开辟
了中国的海洋时代。六朝时期科学、技术、思想等都取得辉煌成就,
开创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六朝文化。
东汉孙权所建的都城——石头城凭江依山,地势优越,沿着
石头城拐弯入城就是秦淮河,继而进入市内繁华的商户聚集地。
由于石头城位于长江和内河秦淮河的交接之处,自古以来既是扼
守长江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又是重要的水路交通码头。东晋时
期,石头城附近水面上商旅船只最多可达万计,石头城下的码头
堪为当时长江上最大的内河船运码头,很多异域人士通过海上丝
绸之路来到南京,或出使、或通商。东吴建业、东晋及南朝时的
建康在“海上丝绸之路”及海洋文明发展中的地位,类似于汉唐
时代的长安、洛阳在“陆上丝绸之路”发展中的地位。
天妃宫:
事迹碑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
与静海寺相邻的妃宫史称龙江天妃宫。是郑和首次下西洋回国后,
以海上平安为天妃神灵感应所致,奏请朝廷赐建。郑和在以后的六次下
西洋出航前和归航后,都专程前往天妃宫祭祀妈祖。
天妃宫内的《通番事迹碑》是这里的镇宫之宝。它是唯一一块由皇
帝亲自撰文颂扬的御碑,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石刻。碑以黑
色页岩为料,碑额正中篆书“天妃灵应之记”,饰以祥云捧日图案,两
旁阴刻如意云水纹。碑体边框刻缠枝番莲纹。碑文楷书直下计31行,全
文共1177字,详细记载了天妃灵应的故事和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与
经过。1937年,天妃宫全部毁灭于侵华日军的炮火,仅明永乐年间所立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悄然独存。碑文已残破,仅存寥寥数十言。
静海寺:
目睹“海上丝绸之路”物资交流
明清时静海寺规模宏大,殿宇林立,气势恢宏,号称“金陵八大寺之最”。郑和第三
次下西洋返国时,明成祖朱棣为彰昭郑和扬大明国力雄厚之丰功,同时为供奉郑和带回的
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稀异树种等,敕建静海寺,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它
目睹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空前盛况,也体现了明王朝时期中国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向
心力。
静海寺有过它的辉煌时期,但当历史进入中国近代社会时,它却蒙受了奇耻大辱。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在此议约。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期
间痛遭兵燹,大殿建筑荡然无存;1986年仿明庙宇风格复建;1996年扩大后的静海寺包
括郑和广场、郑和纪念堂、潮音阁等主要建筑。
版式设计|许娇阳责任编辑|陈莉 ****************.com城事41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渤泥国王墓:见证中外睦邻友好
渤泥国王墓是我国现存仅有的两处国外帝王墓之一。永乐六年,渤泥国王麻那惹
加那乃带领150多人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明成祖以极其隆重的礼仪接待了他们。
渤泥国王也在中国受到了最高的礼遇,亲眼目睹了中国皇太子的加封典礼,体味了中
国物有的习俗。南京游览月余,因不幸染病,逝于南京。明成祖遵其遗嘱“希望体魄
托葬中华”,按王礼埋葬了这位异邦国王,谥曰“恭顺”。
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史的渤泥国王墓一度渺不可寻,直至1958年南京市开展文
物普查时才被发现。渤泥国王墓坐北朝南,前临池塘、遥对牛首山双阙,东、西、北
三面环山,实为风水宝地。其墓园环境幽静、林木苍翠,雪松、丁香、紫薇等数十个
品种的上千株树木环抱着陵墓。从陵区正门通往陵寝的神道呈弧形,神道两侧是两两
相对的石雕像,庄严而肃穆。
净觉寺:郑和奏请的唯一皇家清真寺
净觉寺是中国著名的八大清真古寺之一,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唯
一由皇帝赐名并在牌楼上允许雕刻动物的皇家清真寺,也是与郑和有关的最完
整的一座清真寺。1430年净觉寺遭火灾被毁,此时恰逢郑和准备第七次下西洋。
笃信伊斯兰教的郑和奏请明宣宗动用工部及出洋结余银两重建。明宣宗之所以
满足郑和的心愿,目的是为了让郑和全力投入第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净觉寺是南京最大的清真寺,至今仍是穆斯林进行伊斯兰教活动的地方,
郑和后裔每逢正月初一都要到这里聚会。现在的净觉寺砖雕牌坊虽然是重建,
但上方仍有“敕赐”二字,以保持当年风貌。净觉寺现存建筑有院落四进,有
望月楼、正殿、后殿、阿訇斋及南北讲堂等。
城事42版式设计|许娇阳责任编辑|陈莉 ****************.com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大报恩寺塔:
郑和下西洋前亲修的琉璃宝塔
1412年朱棣下令重建金陵大报恩寺,同时要求“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这就是金
陵大报恩寺塔。这一明代的恢弘建筑和郑和也有着不解之缘。当年郑和作为总督工接管了这一佛
教建筑的营造。从如今收集的资料来看,大报恩寺塔中的确有众多的郑和元素。
在大报恩寺塔的建筑材料琉璃的制作中,就用上了郑和下西洋时引进的颜料,这种名为苏麻
离青呈色剂用于琉璃的烧造,郑和下西洋期间引进了大量的苏麻离青作为釉料用于青花瓷的生产,
制品极为美观精致,出现了自元代末期青花瓷成熟以来的第二次发展高峰。
在建筑风格上,大报恩寺塔也深受郑和影响,吸纳了很多东南亚佛教建筑的元素。在下西洋
途中,吴哥窟的精美艺术就深深地打动过郑和,在督造大报恩寺时,有意识地借鉴了这一艺术风格。
例如大报恩寺塔拱门上的大象等瑞兽都是东南亚佛教中常见的图案,都说明了郑和下西洋带来的
文化交流和融合。
明城墙: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遗迹
明城墙作为明王朝的重要遗迹,与“海上丝绸之路”结
下了不解之缘。2015年,江苏也在积极牵头明清城墙、“海
上丝绸之路”的联合申遗。南京明城墙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
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
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方面,可谓是继中国
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现存的南京城墙修筑于明朝,俗称明城墙,历时21年
建成,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
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
之间,蜿蜒盘桓达35.3公里,而南京明城墙的外廓城周长
更是超过60公里。
凡登临南京明城墙的人,都会对其雄壮深厚、古朴凝重
的气势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北京东路以
北,东起太平门,西至北极阁的这片区域,是南京历史文化
的重要承载地,也是南京古都风貌的特色展示区。
版式设计|许娇阳责任编辑|陈莉 ****************.com城事43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0:1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90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