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别称:踏青节,英文名:Tomb-SweepingDay)是中国最重要的
祭祀节日,日期一般在公历4月5日。
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
春祭的传统。每年一到清明节,很多地方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
活动来缅怀革命先辈,纪念战斗英雄。民间有踏青郊游、扫墓祭祖等风俗。
清明节渊源
1、自然节气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
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
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二十四节气”原以北
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
系。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
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
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二十四节气”
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干支历将一岁划
分为“十二月建”(十二辰或十二地支),“建”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
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
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
《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斗柄从正
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起始,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
一“岁”。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
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
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2、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
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
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
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
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
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
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
礼俗观念。“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
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
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
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
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
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
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拜清(清明祭祖)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
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
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
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
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
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
的礼俗主题。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
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
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
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
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
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
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
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
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
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
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
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
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据
《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
俗早已流行。
植树
清明节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
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
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
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
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
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
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
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
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
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
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祭祖
清明节扫墓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
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
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
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
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
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
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
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
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
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
节上午出发扫墓。拜清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
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
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
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
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
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
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插柳
清明与柳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
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
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
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中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
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
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
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
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
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
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
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
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
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荡秋千
荡秋千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
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
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
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
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
喜爱。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
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
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
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
胜负。
蹴鞠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
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
用来训练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
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
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
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
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
“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
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
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
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
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
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
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
特色。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0:12: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90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