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班012969刘双琴
1
两汉乐府诗歌
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
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两汉乐府诗歌是由朝廷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
汉代诗歌。
一.乐府的兴废:
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
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
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
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
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
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
(12)新乐府辞。这个分类很全面,也系统。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一类,全是文人所作,其
中惟《郊祀歌》的某些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练时日》之创为三言体,《景星》等篇
之多用七言句,《日出入》之通首作杂言。
二.两汉乐府诗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说西汉乐府诗歌:“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两汉乐府诗歌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两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
自不同的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生活层面。也体现了许多个人的人生价值观。
首先,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这更多的体现于相和歌
辞中,典型的诗篇是《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以及表现富贵之家的《鸡鸣》、《相逢
行》、《长安有狭斜行》等诗歌。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麋。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
下难久居。”
孤儿行
孤儿生,孤儿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
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霞
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非。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
中,怆欲悲。泪下蝶蝶,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
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着少,啗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
嫂严,独且急归,当心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妇病行
妇病连连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
且寒,有过慎莫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
涕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
文1班012969刘双琴
2
尔耳!弃置勿复道。”
其次,汉代乐府诗歌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
作品在两汉乐府诗歌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些诗篇多来自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在表
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两汉乐府诗歌中还有像《陌上桑》和《羽林郎》这样的诗,在这两篇作品中,男女双方
根本没有任何感情基础,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男方企图依靠权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女方,
于是出现了秦罗敷巧对使君、胡姬誓死回绝羽林郎的场面。
再次、两汉乐府诗歌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的愿望。在超越个体生命有限性的重要
课题上,两汉乐府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大的开掘。最典型的是《韮露》、《蒿里》、《日出入》
《战城南》等篇章。《韮露》、《蒿里》是汉代流行的丧歌,送葬时所唱,都收录在《相和歌
词中》。《战城南》表现的是对阵亡将士的哀悼。《日出入》由太阳的升降联想到人的个体寿
命。《艳歌》描绘出一副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同类诗篇还有相和歌辞中的《长歌行》、《董
逃行》,不过这两首诗的长生之乡是靠神药延年益寿。两汉乐府诗歌在表达长生幻想时,有
时还写神界的精灵来到人间,和创作主体生活在同一世界。如郊祀歌《练时日》、《华烨烨》。
《练时日》通过对灵之游、灵之车、灵之下、灵之来、灵之至、灵已坐、灵安流等多方面的
依次铺陈,展示出神灵逐渐向自己趋近的过程及风采,以及自己得以和神灵交接的喜悦心情。
《华烨烨》在写法上和《练时日》极为相似。
两汉乐府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两性关系时,受《诗经》影响较深,有国风、小雅
的余韵;而在抒发恶生乐死愿望时,主要是继承楚文化的传统,是《庄》、《骚》的影响。
班固虽曾对这些民歌作了很好的概括,这就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些民歌不仅
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它们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同
时还深刻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思想感情。这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汉代土地兼并剧烈,阶级剥削和压迫又极惨重,农民生
活异常痛苦。如《妇病行》所反映的便是在残酷的剥削下父子不能相保的悲剧。“塞牖舍”
之“舍”即徘徊空舍之“舍”。牖舍连文,看似重复,但正是汉魏古诗朴拙处,象舟船、觞杯、
餐饭、晨朝、门户等连用的例子是很多的(诗歌中的这种复词,唐以后始告绝迹)。
由于破产,大量的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有的兄弟三人同在一个地主家干活,他们终岁
劳动,却仍然衣不蔽体,如《艳歌行》:“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
绽?”还有《孤儿行》中的控诉:“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乌生》和《枯鱼过河泣》是两首奇特的寓言诗。通过乌鸦和枯鱼的遭遇曲折地表达了
受迫害者的悲惨命运。
在汉乐府民歌中也反映了人民对统治阶级尖锐的实际斗争行为。如《东门行》和《陌上
桑》《东门行》写的是一个“犯上作乱”的穷老汉: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
文1班012969刘双琴
3
久居!”
《陌上桑》则是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
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
怨怒,但坐观罗敷。
写罗敷之美,不从罗敷本身实写,却从旁观者眼中、神态中虚摹,是有独创性的。
(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汉代自武帝后,长期的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因此有的民歌通过战死者的现身说法揭露了战场的惨象和统治阶级的残忍与昏庸,如《战城
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
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
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十五从军征》则是通过一个老士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
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
泪落沾我衣。
战争通常是和徭役分不开的,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出现了不少流亡者的怨愤的呼声。
他们有的是无家可归,如《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离家
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三)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汉代自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封建礼教的压
迫也就随之加重。在“三从”“四德”“七去”等一系列封建条文的束缚下,妇女的命运更加可悲。
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我们很少读到象《诗经》的“国风”所常见的那种轻松愉快的男女相悦
之词,只有《江南》是个例外。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乐府古题要解》说:“江南古词,盖美芳辰丽景,嬉游得时也。”可能是一首与劳动相
结合的情歌。古人常以莲象征爱情,以鱼比喻女性。它可能是武帝时所采《吴楚汝南歌诗》。
但是,更多的还是弃妇和怨女的悲诉与抗议。有的因无辜被弃,对喜新厌旧的“故夫”
提出了责难,如《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
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合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
新人不如故。”
此篇向来列入古诗,其实是“缘事而发”的民歌。张玉谷说:“通章问答成章,乐府中有
此一体,古诗中仅见斯篇。”有逆来顺受的弃妇,但也有敢于反抗夫权,对三心二意的
男子毅然表示“决绝”的女性,如《白头吟》。为了追求并实现“愿得一心人”的爱情理想,在
这类恋歌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用火一般的热情和实际行动大胆地冲破礼教束缚的另一类型的
女性。这就是《铙歌十八曲》中的《有所思》和《上邪》所表现的。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毒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
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兮!秋风肃肃晨风思,东
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所表现的感情更为强烈: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文1班012969刘双琴
4
除上述三方面的作品外,汉乐府民歌中还保存有少数讽刺统治者卖官的政治丑剧和权门
豪家的荒淫生活的。前者如《长安有狭邪行》:“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便是刺的卖官
鬻爵。后者如《相逢行》,极力摹写那个少年家庭如何荣华富贵,好象是句句恭维、钦羡,
其实是句句奚落,是另一种讽刺手法。对较好的官吏,民歌也有表扬,如《雁门太守行》写
和帝时洛阳令王涣的政绩,表现了人民的爱憎分明。东汉乐府继续采诗,这也是一个明证。
总之,通过汉乐府民歌,我们可以听到当时人民自己的声音,可以看到当时人民的生活
图画,它是两汉社会全面的真实的反映。它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
《孔雀东南飞》。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因此,
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
术性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
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
等各自不同的性格。《上山采蘼芜》和《艳歌行》的对话也很成功。对话外,也有采用独白
的,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汉乐府
民歌并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
(二)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
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胡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
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正说明了这一语言的特色。
(三)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绝
大多数汉乐府都是以新的体裁出现的。可以称为新体诗。这新体主要有两种:一是杂言体。
另一是五言体。这是汉乐府民歌的新创。
(四)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
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
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在汉乐府民歌中,作者不仅让死人现身说
法,如《战城南》,而且也使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如《乌生》,甚至使腐臭了的鱼会哭泣,
会写信,如《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与,相教慎出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相结合的因素。诗中的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
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
三、两汉乐府诗歌叙事手法娴熟巧妙,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两汉乐府诗歌有叙事
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最为突出。
两汉乐府诗歌在选择常见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诗歌中有两篇作品是以酒店妇女为主
角,一篇《陇西行》、一篇《羽林郎》。《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选择的都是“夹轂问君家”
的特写镜头。《陌上桑》、以春日采桑为背景,相和歌辞《艳歌行》选择女主人公为他乡游子
缝补衣服,引起丈夫猜忌的情节,都是以常见而富有情趣的画面入诗,诗人找到了最佳视点。
类似的还有《上山采蘼芜》、《艳歌何尝行》,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两汉乐府诗歌在选择题材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天马》叙述将军李广利从大宛获汗
血马,《陇西行》、《乐府》都提及过西域产品、胡商及其携带的物品,使诗篇带上异域色彩。
两汉乐府叙事诗多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妇病行》、《孤儿行》中都有完整的场面,又穿插
了许多细节。收录在古诗中的《十五从军征》也是一首乐府诗歌,叙述80高龄的退役老兵
返回荒芜家园的情景,各个场面前后连贯,血脉相同,并时见曲折。《孔雀东南飞》的故事
文1班012969刘双琴
5
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两汉乐府诗歌在刻划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秦罗敷聪明多智,以机智言辞戏弄使君、
胡姬刚烈坚贞,以生命抗拒羽林郎的调戏。《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群像也是各各肖其声情。
另外,两汉乐府诗歌中还有多首寓言诗,是汉乐府的重要组成成分,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成
为汉乐府的一个特点。属于这一类的诗歌有《锥子班》、《乌生》、《豫章行》、《董娇娆》等。
四、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
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诗前小序说: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
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这几句话告诉了我们许多事:故事发生的时代、地点、男女主角的姓名,以及诗的作者
和时代。这说明徐陵必有所据,才能这样言之凿凿。尽管由长期流传到最后写定,难免经过
文人们的修饰,但从作品总的语言风格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风尚看来,仍然可以肯定它是建安
时期的民间创作。只以太守求婚刘家一端而论,这在门第高下区分森严的六朝就是不能想象
的事情。
《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
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
《孔雀东南飞》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个性化的对话。
第二是注意人物行动的刻划。
第三是利用环境或景物描写作衬托、渲染。
第四是运用抒情性的穿插。
第五是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五、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首先是它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我们可以用线条作出如下的表述:
“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题写时事”(建安曹操诸人的古题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
傍”(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其次,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如前所述,汉乐府民歌的
主要形式是杂言体与五言体。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
的。诸如人物对话或独白的运用,人物心理描写和细节刻划,语言的朴素生动等,都成为后
代一切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人的学习榜样。
六、两汉乐府诗歌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
和五言诗的过渡。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9:45: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89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