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实数教案

更新时间:2023-02-04 19:26:20 阅读: 评论:0

将军饮马考试常见题型-大雁和天鹅的区别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说帘)

2.5.2实数〔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实数〔第2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

第6节内容.本节内容分为3个课时,本节是第2课时.本课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

运算法那么,运算律等,并利用这些运算法那么、运算率进行有关运算,解决有关实际问

题.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已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本学期又学习了有理数

的平方根、立方根.这些都为本课时学习实数的运算法那么、运算率提供了知识根底。当然,

毕竟是一个新的运算,学生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运算的熟练程度尚有一定的差距,在本节

课及下节课的学习中,应针对学生的根底情况,控制上课速度和题目的难度.

三、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那么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2〕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那么、运算律,并能用这些法那么、运算律在实数

范围进行正确计算.

〔3〕正确运用公式:

baba〔a≥0,b≥0〕

b

a

b

a

〔a≥0,b>0〕

这两个公式,实际上是二次根式内容中的两个公式,但这里不必向学生提出二次根式这

个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具体数值的运算,发现规律,归纳总结出规律.

〔2〕能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由实例得出两条运算法那么,培养学生归纳、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数学素养.

2.教学重点

〔1〕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那么、运算律,能在实数范围内正确运算.

〔2〕发现规律:

baba〔a≥0,

b

≥0〕

b

a

b

a

〔a≥0,

b

>0〕

3.教学难点

〔1〕类比的学习方法.

〔2〕发现规律的过程.

4.教学方法

〔1〕探索——交流法.

〔2〕课前准备:教材、课件、电脑.电脑软件:Word,Powerpoint.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第二环节:知识探究;

第三环节:知识稳固;

第四环节:知识拓展;

第五环节:课时小结;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问题1:有理数中学过哪些运算及运算律?

答:加、减、乘、除、乘方,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问题2:实数包含哪些数?

答:有理数,无理数.

问题3:有理数中的运算法那么、运算律等在实数范围内能继续使用?

答: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新问题.

意图:通过问题,回忆旧知,为导出新知打好根底。

第二环节:知识探究

(一)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出有关运算法那么和运算率,并利用这些运算法那么或运算解

决简单的问题。

具体过程如下:

1探索:要答复上面提出的问题,因为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我们只需在无理数中

验证一下运算法那么及运算律是否成立.

用计算器可验证:3223,〔加法交换律〕

2332,〔乘法交换律〕

3)

2

1

2(3

2

1

23,〔乘法结合律〕

353)32(3332,〔分配律〕

2明晰:以上说明有理数的运算法那么与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3稳固:

例1计算:

〔1〕3332;〔2〕

2

1

22

3

1

3;〔3〕2)52(.

解:〔1〕3332=3)32(=3;

〔2〕

2

1

22

3

1

3=1+2=3;

〔3〕2)52(=22)5(2=

54

=20.

意图:通过具体数据的验证,使学生明确:有理数中的法那么、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

仍然适用.

(二)内容:通过探究得出baba,

b

a

b

a

。

具体过程如下:

〔1〕94=,94=;

2516=,2516=;

9

4

=,

9

4

=;

25

16

=,

25

16

=.

〔2〕用计算器计算:

76=,76=;

7

6

=,

7

6

=.

问题1:观察上面的结果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2:从你上面得出的结论,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问题3:其中的字母a,b有限制条件吗?

意图:最终归纳出baba〔a≥0,b≥0〕,

b

a

b

a

〔a≥0,b>0〕.

说明:公式中字母a≥0,b≥0〔或b>0〕这一条件是公式的一局部,不应忽略.

第三环节:知识稳固

例2化简

〔1〕5312;〔2〕

2

36

;〔3〕2)15(;

〔4〕)12)(12(;〔5〕)82(23.

解:〔1〕5312=5312=536=6-5=1;

〔2〕

2

36

2

36

2

18

2

18

=9=3;

〔3〕2)15(=221152)5(=1525=526;

〔4〕)12)(12(=221)2(=2-1=1;

〔5〕)82(23=82)2(3=166=

46

=-24.

练习:

化简:〔1〕

20

9

5;〔2〕

8

612

;〔3〕2)

3

2

3(;

〔4〕2)132(;〔5〕)32)(31(.

解:〔1〕

20

9

5=

20

9

5=

4

9

2

3

〔2〕

8

612

8

612

8

72

8

72

=9=3;

〔3〕2)

3

2

3(=22)

3

2

(

3

2

32)3(=

3

4

43=

3

1

〔4〕2)132(=2211322)32(=13412=3413;

〔5〕)32)(31(=2)3(3232=33232=31.

意图:稳固新知,提高能力.

第四环节:知识拓展

说明:这局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程度好的班级可选用,根底不好的班级舍去.

练习:

﹡1.化简:〔1〕250580;〔2〕)25)(51(;

〔3〕2)

3

1

3(;〔4〕

10

405104

;〔5〕)82(2.

解:〔1〕250580=250580=100400=

1020

=10;

〔2〕)25)(51(=52)5(252=52525=53;

〔3〕2)

3

1

3(=22)

3

1

(

3

1

32)3(=

3

1

23=

3

4

〔4〕

10

405104

10

405

10

104

=

10

40

5

10

10

4=454=

254

=14;

〔5〕)82(2=8222=8222=164=

42

=6.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是cm5和cm45,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

积.

解:S=455

2

1

=455

2

1

=225

2

1

=15

2

1

=cm2.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内容:

〔1〕在实数范围内,有理数的运算法那么及运算律仍然成立,能正确运用.

〔2〕掌握并会运用公式:baba〔a≥0,b≥0〕,

b

a

b

a

〔a≥0,b>0〕.

〔3〕理解本节课中用过的数学方法:类比,找规律,归纳总结.

第六环节:课后作业

〔1〕习题1,2,

〔2〕补充作业:计算:

〔1〕1127;〔2〕)32(276;〔3〕18385;〔4〕10156;

〔5〕6.34.6;〔6〕

2

3

3

2

;〔7〕3)312(.

答案:〔1〕28;〔2〕-108;〔3〕180;〔4〕30;〔5〕4.8;〔6〕1;〔7〕9.

五、教学反思

1.关注类比,提出重点

本节经历从具体实例到一般规律的探究过程,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实数运算律和运

算法那么,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对运算技能要求恰当定位

根据新课标精神,对学生的评价不能过分要求技巧,应关注学生对运算法那么的理解,

能否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理、简便的算法,能否依据算理正确地进行计算,能否确认结

果的合理性等等,对于较复杂的实数运算,应关注学生是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因此,

注意对运算技能要求作恰当的定位,特别是在开始运算的第一课时,不要提高要求。

3.分层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考虑了学生的层次不同,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也有

所不同,因此,增加了知识拓展的内容,供层次高一些的学生及班级选用.[教

学反思]

学生对展开图通过各种途径有了一些了解,但仍不能把平面与立体很好的结合;在遇

到问题时,多数学生不愿意自己探索,都要寻求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钻研探

索,使我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引导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遵

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那么;通过师生双边活动,通过对单元的

复习,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系统化,重点知识突出化,能力培养阶梯化;在选择题目时注

意了以基此题为主,少量思考性较强的题目为辅,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熟悉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以及图形折叠后的形状。教学时,我让每个学生带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每个学生都剪

一剪,并展示所剪图形的形状。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可能是不同的。学生在

剪、拆盒子过程中,很容易把盒子拆散了,无法形成完整的展开图,就要求适当进行指导。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集体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且在情感上每位

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接着,我利用可操作材料,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

正方体的联系;通过立体与平面的有机结合,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

里地使学生逐步达教学目标的要求:闭上眼睛想象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促进学生建立表象,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开展空间观念。

字母表示数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计算公式。

2.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3.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

目标达成: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出示小题

【创境激趣】

提供便于学生感受需要使用一般性符号表达事物的实例。如:“一支青蛙一张嘴,

两支眼睛四条腿……〞,让学生想方法用一句歌词将它唱完整。

【自学导航】

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利用图形解答以下问题

〔利用电脑或投影仪〕问题〔一〕

【合作探究】

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①按上述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______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______根火柴

棒。

②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③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

待学生解答完以上问题后,出示引申题:

④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与

同学交流?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提供教材上的实例,师生共同活动。要求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强化训练】

①要求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数的其他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式中字母可表示什么

数。

②练一练:

1、小明步行上学,速度为v米/秒,亮亮骑自行车上学,速度是小明的3

倍,那么亮亮的速度可以表示为_______米/秒.

2、如图,用字母表示图中阴影局部的面积是_________

3、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是a,十位数字是b,百位数字是c,这个三位数是

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

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包括知识和方法方面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根本模式展开教学,

课堂显得生机勃勃。

1、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的核心环节〔第二环节〕均由学

生在动手、动脑与小组交流中成教学目标,学生表现兴趣盎然,在探索与合作的过程中体

验了认识事物、寻求规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掌握知识、开展能力的同时促进了积极的情

感形成。

2、充分挖掘学习素材。情境充分表达学生的年龄与身心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

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开展区〞,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

作为问题情境,学生学得投入。“方法五〞是学生的杰作,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对课程的开

发恰到好处。

3、教师角色的深刻变化。课堂上教师还学生以主人翁位置的手段不是变“满堂灌〞为

“满堂问〞或“满堂练〞,而是把气力花在挖掘学习素材上,花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

主动提出问题上,花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上。

4、课堂上的德育的渗透。把数学的学习和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学习品德的教育有机

结合。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9:26: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88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有味道的女人
下一篇:职业病鉴定
标签:实数教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