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
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
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
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
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
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
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
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
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
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
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
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6、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⑴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标的各个部分,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⑵突破学科中心.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
系.
⑶改善学习方式.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⑷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⑸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课标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
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面对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从而为教材
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7、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与基本追求是什么?
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
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
8、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观?
⑴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⑵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⑶教学不仅要注重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结论),更要注重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
程,即学生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的过程。
⑷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
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9、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⑴学生是发展的人。即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⑵学生是独特的人。即学生是完整的人,又是有自身独特性的人,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⑶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即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责权主体。
10、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哪些转变?
⑴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①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⑵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即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
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反思,对
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⑶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即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与
参与意识;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
能力。
⑷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即教师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
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11、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什么?
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美每一位学生;
⑵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⑶在对待自我上,强调教学反思;
⑷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相互沟通与合作。
1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
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其基本特征有:
⑴主动性.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而言,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⑵独立性。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而言,即我能学.
⑶独特性.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对应于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而言,现代学习方式尊
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⑷体验性。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操作和实践与探究,使学习
不再是认知与理性范畴,而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
⑸问题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
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13、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⑴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⑵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⑶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⑷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⑸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4、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⑴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⑵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15、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⑴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⑵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
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⑶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
堂教学评价模式。
16、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⑴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⑵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7、什么叫校本研究(校本教研)?它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研究载体,以学校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通过一定的
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活动。其基本理念是:
⑴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⑵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实验室。这一命题昭示着课堂观的重建:
①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②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③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④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用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⑶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研究)。其特征是:
①主动性②反思性③日常性
18、校本研究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②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③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
19、校本研究的基本过程(流程)是什么?
⑴问题(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
⑵设计(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
⑶行动(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
⑷总结(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总结)
20、校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⑴行动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
⑵课堂人种志研究.课堂人种志主要关注课堂中师生的具体交互作用,了解教室内部的生活及其意义,是一
种微观的研究。
⑶个案研究.它是针对单一个体现某种情境下的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的分析、
解释、推理的过程.
21、校本培训要注意哪些问题?
⑴注重校本培训的科学化.首先,要倡导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即课前统一策划,课后集体反思。其次,要倡
导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坚持实行“六个一"的教学管理(①教研组每周至少有一节展示课;②老师每
周至少听他人一节课;③教师每周至少写一节课的课后反思;④教师每月交流一篇精品教学案例;⑤每学
期对家长组织一次课堂教学交流活动;⑥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再次,开展“导师制",充
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带头作用。
⑵注重培训内容的多样化.一是师德师风培训;二是教育理论培训;三是课程标准培训;四是教材培训;五
是教学基本功培训;六是信息技术培训。
⑶注重培训模式的多元化。一是现场诊断式;二是专题讲座式;三是示范-—模仿式(适用于新教师和教学
技能亟待提高的教师);四是研训互动式;五是课题驱动式;六是案例讨论式。
⑷注重培训手段的网络化。
22、怎样理解三级课程?
三级课程指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它们是一个管理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课程形态.
⑴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
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⑵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
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⑶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
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
择的课程。
23、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是校本课程吗?
校本课程是对原来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规范和发展。那些由学校经过一定的合理性论证和设计,能够
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具有了校本课程的意义,可以纳入校
本课程;那些随意性很强,无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特别是无视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活动课”、
“选修课”还不能说是校本课程。
24、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
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
25、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如何开发和利用?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
⑴图书馆。可以考虑采取学校和图书馆建立联系的做法,实现二者的资源共享;也可以在学校内建立与图书
馆的网络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和便捷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⑵科技馆。可以考虑选择较为典型的科技馆作为样本,运用现代信息和媒体技术,如制作成光盘或通过上
网等途径,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加强学生对校内教学科目,如科学、自然、地理等课程的直观和形象的理
解,为正式的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⑶博物馆.一方面加强学校与博物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博物馆与学校相应的课程如历史与社会等结
合起来,或者通过网络和光盘等形式传播博物馆资源。
⑷网络资源。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所以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
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
⑸乡土资源。乡土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些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
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乃至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
26、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吗?
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本的教材,
而是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
的课程方案.否则,就可能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一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8:49: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86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