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语文
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湘潭市湘乡市中沙镇上沙完小谭旦邓坤
【摘要】:语文课堂需要动静结合,体现高效。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的同时,我们要安排“静读”“静品”与“静悟”三种学习状态。让
学生在静读中自主学习;在静品中咀嚼词句;在静悟中表达感受,少
些浮躁,少些花哨,务实而高效。
一、“课堂之动”与“课堂之静”相得益彰
二、“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有机结合
三、“静心倾听”与“踊跃发言”融为一体
四、“有效调控”与“自主感悟”相辅相成
【关键词】:动静结合静思默想有效教学和谐课堂
课堂不是菜市,也不是超市。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场所,是学生用
心思考的地方。科学概念的建立、规律的领悟和应用、学科知识的系
统建构无不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深思、沉思、静思。古人讲:静能养
性、静能生智。话说中国太极拳: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
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它最讲究动静结合,静中求动,动中
求静,两者相互转化,互不分离。其实,万事万物皆为相通。我们的
语文教学也要讲究动静相宜。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
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要求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呼应:课堂上,教师组
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做游戏……但不少教育界的专家纷纷指出,
听现在的语文课,总感觉太吵闹,虽然课堂读书声不断,可教学互动
环节的设计过于频繁,教室难有安静的时候,学生可能课上表现热热
闹闹,课下收获却冷冷清清。教育不能只顾创造课堂热闹的场面,也
要给学生“沉思默想”,静静品读文本的机会。没有安静的氛围,学
生不能静思默想,语文学习就会在这琅琅读书声中失去很多东西。关
于这种语文课堂上“动”与“静”的问题,只有如“国粹”太极动、
静结合,让课堂张弛有度,才能奏响语文课堂的和谐乐章。
一、“课堂之动”与“课堂之静”相得益彰
什么是语文课堂的“动”?什么是语文课堂的“静”?世界上没有
绝对的静,也没有绝对的动。之于教学亦是如此。静与动是相对的。
语文课堂上的“动”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应是基于“听说读写”
之上的言语能力的积累、感悟、品位和运用。而“静”亦不是表面所
呈现的安安静静、端端正正,它是思维、观察、注意、倾听等能力的
根须在活跃地汲养、生发。
1、语文教学,要静中求动。
“动”是小学生典型的个性特征。小学生的天性爱“动”:爱动
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身,什么都爱动一动。小学生的成
长需要“动”:需要主动、自动、能动,需要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参
与不仅仅是参加,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调动参与的关键是一个“动”
字。首先要引导学生“身动”:如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
动脚、动身,遵循学生的天性,突出语言训练的实践性特点。其次要
引导学生“心动”:如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商量和选择的权利,给
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
生,突出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发展、生
动活泼之中。
2、语文教学,要动中求静。
学好语文需要“静”,静不下来的课堂,学习质量肯定大打折扣。
静,应该是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的前提。在有效的课堂静态
环境中,师生平等、和谐对话,安安静静的课堂绝不是教学行为的静
止。那恰巧是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沉心学
语文,真正学会倾听、阅读、思考、写作,“静”是有力的保障。孔
子教育学生,最喜带着学生到自然中去,远离尘世的喧嚣。“暮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种外部环境的清静有利于学习者不受干扰,专注学习。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课堂需要活力,而静下
心来思考是探讨研究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
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思维是一个过程,它需要
时间,在接触所学知识前,在学习探究知识中,以及结束知识学习后,
都应该留足安静的时间,让学生沉思品悟。标准明确指出:“要尊重
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一个讨论的群体中,
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课堂教学应该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的头脑都动起来,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创造“静堂”,给
那些思维速度稍慢的学生充分的空间,使他们避免浅尝辄止、囫囵吞
枣。
二、“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有机结合
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于是老师们认为语文课要“读”占
鳌头。于是乎现在的语文课堂,读书的时间和量都非常充足,默读却
被冷落在一旁。《课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和默
读能力是各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我们的教师沉溺
于对朗读的“宠爱”之中,试问:何以完成我们《课标》提出的目标?
在不经意间,我们的阅读教学步入了“读”的误区:用“书声琅琅”
代替“静思默想”。学生在课堂上集体读、小组读、个别读、分角色
读……一切问题在琅琅读书声中都能解决吗?未必!所以说静思和内
化相对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实际上也是提倡学生要做个读书的有心
人。
当然一般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会要求思考问题。可学生
怎么能在读课文时,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呢?那么,默读就显得尤为重
要。在公开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这本来
是一中张扬个性的读书方法,但是大部分学生都选择高声朗读。试问,
这种效果好吗?与其让学生有口无心地朗读,不如在课堂上“静悟”,
培养其一边静心默读,一边拿笔圈画,以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
读书”的习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
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语文课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
“场”,一个细细品位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
笔者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自主默读课文,说一
说课文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畅所欲言。根据学生回答,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哪些内容有趣,要求学生一边默读,
一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标记下来。大部分学生说珍珠鸟与我亲
近得部分最有趣,于是笔者就从这一节切入进入局部的阅读感悟。请
学生再次默读这一节,并且想象珍珠鸟活动时的心理活动。有一学生
说:“珍珠鸟先是比较胆怯。”有的说:“珍珠鸟想试探我。”有的
说:“珍珠鸟真开心得不得了……”之后,笔者进行小结:“是啊,
珍珠鸟一步步与我亲近,心理在不断变化着呢,让我们把这情景读出
来。”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把珍珠鸟的活泼可爱读得惟妙惟肖。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采用了默读和朗读这两种方法,以默读为主
线。我们要想培养学生完整的阅读能力,不仅要注重朗读,还必须要
重视默读,让“书声琅琅”的课堂与“静思默想”和谐搭配。
三、“静心倾听”与“踊跃发言”融为一体
课改之后的语文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在学生竞相
展示自己的热闹背后,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只想发表自己的
看法,很难静下心来听别人说,缺乏倾听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低年
龄段的孩子听的习惯很差,表达完自己的意思后,好像大功告成,不
去理会其他同学的想法。其实,在一节真正活跃的语文课堂中,光有
精彩的个人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做到静心倾听,才
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
记得曾教过这样一篇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100
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
的担子。我心里很难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语言,与作者
产生情感共鸣,笔者让学生去细读,认真倾听别人的理解,并大胆发
表自己的感悟。
师:母亲肩上挑的是怎样的一副担子?
生:母亲肩上挑的是100多斤重的担子。
生:母亲挑着家里的生活重担。
生:母亲还要照顾我和妹妹。
师:母亲用自己的肩挑起了整个家庭。为了这个家庭,母亲默默地承
受了很多很多。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勤劳的母亲。
生:坚强伟大的母亲。
生:关心子女的母亲。
师:请带着对母亲的赞美和我心中的难过读好这段话。
(生齐声朗读)
师:母亲是怎样看待她所做的一切的呢?
(出示: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
的。”)
师: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句子)
生:我觉得母亲很谦虚,不宣扬自己所付出的一切。
生:母亲为了子女,自己付出再多都是无所谓的。
师:是呀,说得多好!还有什么?
生:我觉得母亲很关爱自己的子女。
生:我觉得母爱很伟大。
师:是的,从字例行间我们读出了母亲的爱,是母亲那朴实无私的爱
支撑着她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份朴实无私的爱让我们感到崇敬!
从这个教学片段来看,孩子们都在积极发言,也在认真地倾听,读的
和听的孩子都会增进彼此的感受。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踊跃发言的孩
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倾听的孩子也懂得了欣赏,分享到了
别人的感悟。
四、“有效调控”与“自主感悟”相辅相成
陶老云:“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
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
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
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因此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学生能积
极的互动,这样的“动”,是可取的,在围绕有效教学为宗旨的教学
过程中,我们重视的应该是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
挥,如果一味得只求“静”,那么,何来学生的能动性?教学中,动
和静的转化是相对的,必须遵循自然和有效的原则,否则会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
参与学习;“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利用“静”
的时间。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其实我们都知道
语文课堂的静和闹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不一样的课需要不一样的课堂
氛围,有时候应该闹多于静,但有时又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静的空间。
因此,作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
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动静”搭配,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中要随时有
效调控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主感悟。
语文课堂是生动、深刻而有温度的。我们追求有效的动静结合。
我们追求充满灵动、诗意的课堂,在动静的相得益彰中抽枝、开花,
谱写课堂的和谐乐章,共享华实并茂的硕果,那是多美的事啊!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7:44: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84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