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教育学基础

更新时间:2023-02-04 17:18:20 阅读: 评论:0

程伟数学是真的吗-不同意的英文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77事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教育(jiàoyù)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

化的实践活动(huódòng)。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jiàoyù)”的“实践(shíji

àn)特性”;其次(qícì),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是耦合的过程;再次,这个定义

情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

2.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

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

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

教育组织形式。

【简答】

1.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答: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例如:学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职业预

备的需要,而且也要满足人们人文感怀的需要。)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继教育的生

产性之后,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重要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

能将进一步得到系统的深刻认识。)

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国际化与本土化共同发

展。)

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教育贯穿一

生,满足不同年龄,教育成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

2.实用主义教育学

答: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其基本观点如下:

1)教育(jiàoyù)即生活,教育的过程(guòchéng)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

(jiānglái)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jīngyàn)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教育不应该(yīnggāi)有其他目

的;

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

识;

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

者;

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积极:实用主义教学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资本主义法杖的教育学表达,

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消极: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学校的特质。

第二章

【名词解释】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

用。从作用的对象看,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

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简答】

1、教育的个体正向功能有哪些体现?

答: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三.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一方面可以(kěyǐ)通过个体社会化,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

传递给新生一代,使他们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的角色和意识,以便他

们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另外教育要传授“何以(héyǐ)为生”

的本领(běnlǐng)。教育必须教人“学会(xuéhuì)生存”,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

务,还是整个终身教育(zhōnɡshēnjiàoyù)的职责。

四.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

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从广义的教育

讲,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对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

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

2.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一.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

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

教育可以改善人口质量,提高全民族素质。

二.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1.教育是文化传递和保存的有效手段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选择文化不仅促进文化发展和变迁,更重要的是提高

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能力,促进人的发展)

3.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是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最有效、最积极的方

式)

4.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两条途径:教育创作一种新的文化;创造型人才的培

养)

三.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当代教育的突出功能。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shēngchǎn)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通过(tōngguò)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对政治的正向(zhènɡxiànɡ)功能

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réncái)为政治服务

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chuánbō)、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3.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第三章

【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造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

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题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

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分析题】

阐述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和主张,并予以分析评价。

答:

❖人本位论:

基本观点: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

想主张。

主张:

人的本性在于其“自然性”;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

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

社会和国家;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病,必

须得到彻底的医治。

❖社会本位论

主要(zhǔyào)观点: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péiyǎng)人的社会活

动,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

主张(zhǔzhāng):

人的本性(běnxìng)是其社会性(政治性、经济性或文化性);

相对于个体(gètǐ)来说,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个体只是构成这一

绝对价值实体的“材料”或“要素”,即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个人的使命在于为国家或社会进步事业献身;

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

❖评价:

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价值取向都含一定的合理性。

缺陷: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目

的中的合理性存在。它必然会导致教育实践的片面性,导致教育功能的片面性,限制

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科学价值取向——正确理解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也就是说,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对立统一起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

来认识和看待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

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对人与社会的关系应给于动态的、发展性的把握——不应僵化地以个人或社会的价值作为

基点,而是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基

点。

从实践层面看,教育目的最终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分析说明(shuōmíng)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并结合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分析(fēnxī)如何认识(rènshi)

和处理好各育的关系(guānxì)?(精神实质+各种(ɡèzhǒnɡ)关

系)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含义的各种表述,有其丰富的内涵:

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种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体现为

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任何

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

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

4.指人的自由发展,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个人

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个性比较高度的自由发展”等。

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想把握。

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1.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

2.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4.防止教育目的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

【名词解释】

1.教育(jiàoyù)制度:指一个(yīɡè)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

管理规则。

2.学校教育(jiàoyù)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

管理规则,它规定(guīdìng)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

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名词解释】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fāzhǎn)的内涵: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

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的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

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简答】

1.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

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的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

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是:

(1)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

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2)专业知识的拓展。

1、量的拓展;2、知识的质的深化;3、知识结构的优化

(3)专业能力的发展。

一般来说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

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专业自我的形成。

具体(jùtǐ)包括:1、自我(zìwǒ)形象的正确认知;2、.积极的自我(zìwǒ)体验;3、.

正确(zhèngquè)的职业动机;4、.对职业(zhíyè)状况的满意;5、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

晰认识;6、对未来工作情景有较高的期望;7、具体个体的教育哲学与教育模式。

2.学生的本质特点:

答:学生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是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特征

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存在”的特征。

(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1.在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对象主要是前人实践总结的认识成果——概括化的经验体系,

它主要以书本知识的形式体现出来。

2.学生学习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不可能凡事都经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3.学生以系统学习知识经验为主,可以缩短学生个体的不成熟期,使其今后的发展顺利

一些。具有主体性的人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所谓主体性,就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指: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

造性;自我意识性。

(二)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学生的发展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是人生发展最明显的时期,不仅表现在身体的发展

上,更表现在心理的发展上;不仅表现在发展的速度上,而且表现在发展的广度、深度

上。

3.学生的地位:

答:学生的地位包括学生的社会地位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前者是后者

的基础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

(一)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指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主体地位。

青少年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并依法享受各项社会权利。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地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学生作为(zuòwéi)教育认识的客体:是指学生(xuésheng)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

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引导,将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学生作为教育(jiàoyù)认知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jiǎnd

ān)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

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

因此,学生在教育过程(guòchéng)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论述题】

谈谈制约人的发展的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从遗传、环境、教育、个

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讨论),如何理解学校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一)遗传: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材料1、2)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材料3、4)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材料5)

(二)环境:

环境是指那些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相互联系的

部分,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环境。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作用表现在:

1、环境使遗传素质提供的人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材料6);

2、它们提供人的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构成人的发展的巨大动力;(材料7)影

响人的发展的方向;(材料8)

3、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容;(材料9)

4、对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

5、由于环境因素自身的复杂性,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

消极的。

(三)教育:(不全)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教育对个体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四)个体(gètǐ)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因素主要指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理想、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身

体素质、个性特征等。个体因素的核心是人生态度和价值理想,它们对个体的发展着上了

底色。

2、作用:

个体因素在个体发展中起最后的决定性作用,学校、环境和遗传素质只是(zhǐshì)为个体

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些条件如何发挥作用,完全在于个体自己;

个体因素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最终的定向、动力和基础作用;(材料11)

个体因素的缺失导致发展内在性的丧失,造成个体发展的被动性、外在性和异化,最终阻

碍个体的发展。(材料12)

小结: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身心发展

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

应以系统论的观点,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所以,人的身心发

展是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综合(zōnghé)影响的结果。在人的

身心发展过程中,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和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决定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能

否发挥作用,要取决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三)学校(xuéxiào)教育:(——重点(zhòngdiǎn)论述)

学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mùdì)和制度组织起来的促进学生发展的特殊环境。学校因素是指

那些影响学生发展的目的、制度、内容、人员、环境、手段等因素。

2、主导作用:

第一、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对人的发展有质的规定性;影响终身。

第二、为个体的发展创设良性的环境,并精心设计各种有益活动促进个体发展;

第三、有专门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第四、有丰富的发展资源和反馈手段。

因此,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是人的发展的主渠道。但是,学

校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因素,有可能抑制人性、腐蚀个性、泯灭人的创造性。

第六章课程(kèchéng)

【名词解释】

1、校本(xiàoběn)课程

校本课程(kèchéng)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的。它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宽泛的概念,并

不局限于本校老师编制的课程,还包括其他学校教师编制的课程或学校之间老师合作编制

的课程,甚至包括其他地区学校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zhǐdǎo)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

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

的重要步骤。

【论述题】

结合我国的新课改的发展趋势,谈谈新课改的优缺点,谈谈个人的观点看法?

(可以受试者和实施者两角度看)

优点:

1.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力求把“集权制”与分

权制两种体制的优势结合起来,确立“一本多纲”的课程改革方略,以充分发挥中央

与地方在课程教材改革中的积极性。

2.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敢于(gǎnyú)突破以往

课程改革中的许多禁忌,如“个性(gèxìng)发展”、“选修(xuǎnxiū)课程”、“活

动(huódòng)课程”等内容在各地的课程规划、课程标准中占有重要(zhòngyào)地

位。

缺点:(未知)

个人观点素材:

新世纪课程改革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提高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

2、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

程的综合化

5、在课程的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

6、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称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补充:

1.在课程改革的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即“教育为大众”“科学为人人”

2.在课程设置上,过去过分强调课程的工具性,强调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

会服务,而现在更强调人的发展

3.在课程目标上,过去强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现在则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

感,态度,价值观

4.在课程编制上,过去以学科系统为依据,现在以社会实际为依据。过去学习是为了升

学,现在学习是为了走向社会。

5.在知识内容上,过去强调学习各学科的系统知识,现在更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

性,强调学科间的联系

6.在教学过程中,过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则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第七章课堂教学

【名词解释】

1、教学(jiāoxué)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

主体,在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人的道德(dàodé)性格,

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jīchǔ)山

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3、发现(fāxiàn)教学方法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遵循其特有的认知程序。学生不是被动的只是接受

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造可让学生自已学习的环境,而不是提供

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因此,他极力倡导使用发现法,强调直觉(zhíjué)思维,强调内在

动机,强调信息提取。

【简答题】

1、讲述策略运用的注意事项

讲述策略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它是讲

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和说服法的总称。教师运用讲述策略时应注意:

语意准确

教师语意应以普通话为准,保证学生听清楚每一个字;同时应使用普通话词汇,避免使用

方言词汇

语词恰当

1)教师要适时、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词汇,避免使用日常生活词汇;

2)教师应选择最准确的词汇,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

3)为了表达连贯流畅,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教案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化的语言;

4)讲述时尽量使用短句子,戒除说话带口头禅和多余语助词的不良习惯。

语速适中

教师讲述时的语速以稍慢于日常生活说话语速为宜,大致每分钟200~300词

讲述(jiǎngshù)学生不太熟悉的新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呈现“先行(xiānxíng)组织

者”,以明确知识(zhīshi)的内在结构性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讨论(tǎolùn)策略运用的注意事项

讨论是班级成员之间的一种交流互动方式,目的在于通过交流各自观点形成对某一问题较

为(jiàowéi)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要组织好学生讨论,需要教师注意以下问题:

1)讨论前:教师应选择合适的讨论话题,确保学生在进行讨论前已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

2)讨论开始时,教师要说明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确保学生的注意力在讨论的主题上(如有学生发言离题太远,教师便需唤起

他的注意,重复解释所讨论的主题;在讨论过程中,如有两个或更多的同学意见不

一,发生争执,教师则需为他们调节,使大家和平友好的交换意见。)

教师应该合理控制同学们的发言时间和发言机会(如有学生垄断讨论,说话时间太长

或说话次数太多,以至于剥夺了别人的发言机会,教师应婉言劝阻,是大家发言机会

均等;如有学生萎缩不前,不愿在讨论中发言,教师应劝告鼓励其发言)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做适当的解释说明(如有同学说话词不达意,教师应帮助他表

达清楚)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如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做简要的回答,但最好

是提示线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4)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做总结,归纳大家发言中的重点,以使学生所讨论的知识具有系

统性。

内容总结

(1)第一章

【名词解释】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

践活动

(2)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4)第二章

【名词解释】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

响和作用

(5)第六章课程

【名词解释】

1、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的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7:18: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83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研究综述
标签:教育学基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