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博士论文

更新时间:2023-02-04 17:14:09 阅读: 评论:0

初三寒假课程规划-学雷锋计划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哥斯达黎加门将)

保继刚门下博士论文(2004-2007)研究方法

——摘录自保继刚主编.旅游研究进展(1-4辑).商务印书馆,2009其中论文包括人文地理和旅游管理两学科

1-1戴光全:重大事件的影响研究——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

在借鉴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基础上(戴光全、保继刚,2004),本文采用适合自身研究对

象和本文作者个人擅长的研究方法。

(一)数据资料来源与处理

本文在分析中用到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其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手数据和资料,包括抽样调查和深度

访谈得来的数据和资料,抽样调查的基本情况见表4。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均采取了多对象、多角度的方法进

行,以探察不同利益主体对同一事件活动的不同看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二手数据和资料,包括昆明

市旅游局的内部资料,各种公开发表的数据和资料,以及网络资料(Oppermann,1995、1998;Albert,Donna,

Marketal.,2000)。

抽样调查问卷类型及基本情况

对象及地点发放数(份)回收数(份)回收率(%)

大学生问卷

昆明

25023092.00

广州

22021195.91

小计

47044193.83

云南省各地(州、市)家庭问卷

2200196489.27

昆明市外来家庭问卷

22019789.55

昆明市各区(县、市)旅游企业问卷

30026488.00

昆明市旅游行业协会负责人、政府官员问卷

302686.67

合计

3690289289.81

抽样调查的时间:2003年9~10月。其中对昆明市旅游行业协会负责人和昆明市及各区(县、市)政府官员的问卷由昆明市旅

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昆明市旅游局组织实施,由本文作者具体负责完成。

由于许多资料(特别是数据资料)存在统计口径、统计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可能不足,

因此,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在处理数据资料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了按照统计学关于测量水平与统

计量的关系处理不同的数据、分析不同的问题(西格耳,1986)。

同时,对数据资料采取多重判别方法,以从现象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此外,对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而

得的资料,并不是全部使用,而是根据问题的性质采取多重角度、选择与所分析的问题性质相一致的问卷中

的题目进行组合后,对被试的答案进行分析。

基于上述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方法的分析,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包含了三个大的原则和相关的方法。

(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

鉴于重大事件活动涉及面十分宽广,对其影响和效应进行完整的研究需要运用系统思想,借鉴西方事件

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方法和思路(Roche,2000),本文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从多学科的视角进行

综合研究。应用到的主要学科有地理学、旅游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等。作为一篇申请人文地理学专

业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方向学位的论文,本文以地理学和旅游学为主要的学科依据,间以其他学科的研究方

法。例如,在分析世博会的综合影响时,采用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分析方法,构建影响力指数模型,辅以统计

分析和旅游学的解释。在论述世博园游客在世博会结束后立即出现大幅度下跌的问题时,在数据统计分析的

基础上,以消费社会学的理论模式进行解释。

此外,考虑到重大事件活动本身具有的多重复合影响的特点,其研究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综合方法

进行。因而,本文的写作也试图体现一种文理结合的风格,总体上看,全文的分析研究和写作风格以“三分

人文社科分析,七分自然科学研究”为目标(张敬淦,2004)。

(三)多种数学及统计手段互用

由于重大事件活动所在地方与相关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在地方

发展及其相关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任何重大事件都只是因素之一。因此,研究重大事件的影响只

能从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剥离出重大事件本身的影响。对各类事件的影响进行评估时,如何在诸多因素中剥离

并测度事件的真实影响也是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难点(Prentice,2003)。为此,本文采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

模型分析等多种数学统计手段,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资料进行比较,以找出'99世博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特别

是运用官方统计资料、内部资料、各种报刊资料、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资料等的相互比较,从中互相证实,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研究的效度(张红川、王耘,200l),使得出的结论符合实际的现象,使

提出的理论观点与实际现象相符(杨吾扬、张超、徐建华,1996a、1996b;杨开忠、薛领,2002;薛领、杨开

忠,2003)。

(四)比较研究与互证分析方法

在数据资料的运用和处理方面,特别注意了比较研究与互证分析方法的运用,以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

数据资料对同一问题进行分析。

本文的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的比较、典型案例的比较,不同资料分析结论的比较等。

在比较分析中,注意对比较的可行性进行鉴别,以保证比较得出的结论可靠。

互证的研究方法多见于文史科学,所谓互证是指从不同的研究材料以及对象作出相互比较和参照的研究。

其中古今互证是历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宋蜀华,1997)。互证的实质在于互证、互释、互识、互补相

结合(季进,2001),以示大道之源(林方直,1998)。王国维提出的三重证据法(梅琼林,1998)、陈寅恪的诗史

互证(李洪岩,1996a、1996b)和文史互证(王阳,1999)、钱钟书的连类互证(李亚军,1999),都是互证方法的典

型运用。在社会学研究中,典型调查的方法也可与互证方法结合,以取得真实的调查结果(李赫武,1999)。考

虑到本文的研究对象昆明世博会本身的资料,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内部资料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获得,本文对其

影响和效应的研究采取的大多为间接材料的分析,以从中找出'99世博会的影响和效应。在世博会的直接资料

不易获得的情况下,从多种角度出发、运用几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互证就显得尤其重要。

1-2张朝枝: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地政府治理理论与实证

(一)理论假设

世界遗产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如前所述,由政府对其进行治理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案。在实践

中,我国的世界遗产地大多由政府治理,但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冲突事件表明,政

府对世界遗产地的治理并不令人满意。对于这一现象,本研究提出以下理论假设来进行解释。

假设1:对于世界遗产这类特殊公共资源的政府治理,资源处置权的非排他性与制度性监督的缺位导致“政

府失灵”。

假设2:我国现行世界遗产管理制度(体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一项制度安排,

该制度主要特征表现为资源处置权具有非排他性、制度性监督缺乏,这种制度安排导致世界遗产资源政府治

理失灵。

假设3: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管理体制是政府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这种制度造成

了宣传促销、招商引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激励,也促成了政府部门直接投资服务接待设施,社

区积极参与旅游业的行动,这些政策与行动最终导致了世界遗产武陵源政府治理失灵。

假设3.1:武陵源的宣传促销政策提高了武陵源的知名度,加速了游客人数增长。

假设3.2:武陵源的招商引资政策导致旅游总收入越来越依赖于遗产资源的直接利用;景区内索道、电梯

等享受型交通工具的建设改变了游客在景区的空间分布规律,使景区的有效使用空间萎缩;投资商的涌入加

剧了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使正常经营活动受到损害,而“灰色”经营受到激励。

假设3.3:武陵源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提高了游客满意度,但影响了景区自然生态环境,改变了景区的空间

结构。

假设3.4:政府部门竞相在武陵源风景区内技资建设服务接待设施的行动通过对景区规划管理的影响,使

景区建设失控,造成核心地带、敏感地域的建筑设施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对武陵源服务接待业的

经营效益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假设3.5:社区居民在旅游业利益的诱惑下,为了摆脱贫困、求生存与求发展,在资源处置权模糊的情况,

他们也积极参与“处置”资源,在景区内建设各类接待设施,参与旅游业经营。但由于管理失控等原因,他

们的这些参与行动却导致了社会冲突加剧等社会问题。

假设4:游客一目的地的反馈机制与遗产地生命周期的特殊性为政府政策制定传递于错误信息。

(二)假设前提

经济人假设。“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人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者,其行为总是追求个

人利益最大化。个人对较远的未来预期收益评价较低,而对近期的预期收益评价较高。政府官员也不例外,

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政府官员也追求短期贴现率,官员追求政绩。

国内不同的世界遗产地遵循相同的国家法律、法规约束与舆论监督,具有相同的监督环境。

(三)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方法是指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

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风笑天,

2001)。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对武陵源的游客进行调查。

深度访谈法。深度访谈属于定性研究方法,往往是整个研究的第一步。是对少数几个人进行深人而细致

的访谈,目的是从少数人中获得充分广泛的信息,其特点在于小样本,且对样本个体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目的

性、针对'性,而非随机'性;从每位被访者获取充分信息,为数量化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假设等。访谈主题由

访问者设定,但讨论的程序则由被访者决定。被访者一般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是深度访谈“关键的信息

提供者”(艾尔•巴比,2000)。本研究分别对武陵源、武夷山旅游发展中的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这些访

谈对象主要包括当地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各类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各行业有较长从业经验的经营管理者以及

当地一些普通老百姓。

实地研究法。实地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方式,也是一种理论建构型的研究方式。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

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

研究方式(风笑天,2001)。包括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两种方法。本研究作者以政府管理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参

与政府的决策与执行过程,如与当地领导一起考察、一起讨论方案、一起处理旅游区内发生的应急事宜,同

时收集各类资料,进行观察与总结的循环,逐步实现对调查地的深入了解。无结构访谈,对武陵源的各部门

管理者、从业人员、当地居民及游客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交谈,了解深层次的背景与问题。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

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风笑天,2001)。本研究运用内容分

析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两种文献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最早源于传播学,现已广泛用于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

科学研究中。贝雷尔森提出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常昌富、

李依倩,2000),采用定量的于段分析定性的数据,即“对文本或其他非统计数据分析以便能对其进行统计比

较”。本研究通过搜集2000年以来到访武陵源、武夷山、武当山等地的游客的网络留言,武陵源区政府各类

文件,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为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对各类调查问卷,武陵源、武夷山、武当山的各类相

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步骤与技术路径

1-3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阳朔为例

为把握旅游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经济活动中社区内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本研究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为

主,辅以社会学、统计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进行了综合分析,具体主要采取以下几种

方法。

1.参与观察法

这是本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人类学者所擅长的。共八次历时近四个月到三个目标社区从事深入的田

野调查。参与观察相关的社会交往、经济交往、旅游活动等,了解一些事情的发生过程和情景,继而发掘出

深层的文化原因。田野调查中,调查者更容易理解文化的本质,促进不同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更好沟通。同

时,也给研究者自身增加新的文化价值观。

2.深度访谈法

在不同的调查社区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报道人(参与旅游的农民、公司负责人、政府有关人员等)25人,兼顾

性别、村别、年龄、职业、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等要素。对其作重复'性的深度访谈,以了解一些参与观察

无法获得的资料。

3.一般访谈和座谈会法

为较大范围掌握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并给予表达的机会。首先设计访谈提纲,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个人

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家庭物质生产资料、社会资本、劳动分工和经济收入、家庭经济开支、家庭事务

的决定权、大众传播媒介、旅游参与状况、对自身生活的评价、发展的愿望等方面,旨在了解其家庭状况、

经济背景、社会交往、旅游活动、旅游观念等与都市化相关的问题。召开有关镇、村的座谈会,让农民集中

反映情况。在访谈、座谈过程中进行录音。

4.问卷法

采用问卷法收集数据资料、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设计了五种半结构性问卷“遇龙河景区居

民调查问卷”、“傣族园景区员工调查问卷”、“傣族园景区居民调查问卷”、“傣族园景区团队游客调查问卷”、

“傣族园景区散客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回收543份有效问卷。通过问卷来搜集更为

广泛的资料,以补个别访谈之不足。

5.过程一事件分析

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无论是国家的还是民间的,无论是制度的还是文化的,

凡此种种因素都融入到过程之中,展示出复杂互动的关系,并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之中。“过程事件分析”涉

及对社会事实的一种截然不同的假设①,即将社会事实看做是动态的、流动的,而不是静态的(孙立平,2000)。

本研究分析的主要事件,有时是大型的社区性的事件,有些则是社区中的人和事,一般把它们揉合在分析和

论述中作关联性分析。这种研究方法与人类学的渊源是一脉相承的,很有说服力,因为“你可以拒绝一种观

点,但不能拒绝一个故事”(夏榆,2003)。

6.文献法

文献资料主要包括: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便进行对比研究;查阅西双版纳州有关部门、勤罕镇

和桂林市、阳朔县各部门、阳朔镇、白沙镇、高田镇等的有关档案材料和基本统计资料;搜集傣族园景区、

遇龙河景区和世外桃源景区有关文字资料;到社区所属的各个村委会进行调查,对整个村委会的经济、社会

等基本情况有所把握。文献资料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种:统计资料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往往是调查资料的补

充来源,它可以为研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内容分析,将现存的文字资料的内容进行分析以透视社会现象;

历史一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各个社会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来发现社会发展的一般模式。

①按传统观点,人们往往将社会事实看成是固态的、静止的、结构性的东西。

1-4邱继勤:旅游小企业发展与影响研究——以阳朔西街为例

(一)问卷调查

在旅游小企业的研究中,将对三类社会群体进行不同内容的问卷调查,分别为游客问卷调查,当地居民

的问卷调查以及西街“野导”的问卷调查;对这三类群体进行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某种特定的被调查者对

西街旅游小企业的主观价值方面的普遍看法,因此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适当。在问卷的设计方面,游客问卷

主要参考了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以往的游客调查问卷,而当地居民对西街旅游小企业发展认识

的调查问卷则主要参考了英国学者SevginAkis(l996)进行当地居民与旅游业影响研究时所采用的问卷。

(二)访谈研究

为了深入而全面地了解西街旅游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在这次研究中采取以访谈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整

个访谈研究以标准化访谈和半标准化访谈两种方式进行。

标准化访谈主要是使用事先设计的统一的访问表询问被调查者(宋林飞,2002)。在研究中,主要是对研究

对象——普通的旅游小企业主和雇工使用标准化访谈。通过标准化访谈可以直接、有效地获取旅游小企业的

一些基本资料,且能够根据对象的回答及时追问,获取更广泛的信息。访问表的设计参考了RhoderiThomas

与两位学者在英国和新西兰进行旅游小企业发展研究时所使用的访谈问卷,其内容涉及旅游小企业

的规模类型、人员结构、从业人员背景、企业经营等多个方面。

半标准化访谈又被称为深度访谈,主要是使用事先拟定的提纲与主要问题,具体如何发问,在访谈过程

中,则根据当时的情景灵活决定(宋林飞,2002)。对某些关键人员采取半标准化访谈,往往能了解更多、更关

键的信息。研究中,半标准化访谈的对象主要包括:直接研究对象——部分旅游小企业主和雇工,旅游小企

业的服务对象——部分游客,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导游,主管部门——政府官员,以及相关利益者——当

地居民代表等人员。通过对这些人员的深度访谈,有助于更深人地了解西街旅游小企业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此外,访谈中主要使用单层次提纲,即只列出几个大问题,由受访者自由发挥。

(三)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了解研究对象的情况。论文在两处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一是为了更好地

研究中国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对西街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进行对比。二是

为了更好地理解旅游小企业对目的地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突出旅游小企业在目的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比

分析两种不同规模的旅游企业——西街旅游小企业与旅游大型企业对阳朔发展的影响。

1-5甘萌雨:城市衰落、城市更新与城市游憩——以广州旧城城市游憩商业区为例

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践部分的方法从两个方面着手:①资料调查;②实

地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

行为研究调查方法:论文选取的行为主体包括:经营者、游憩者、社区居民、专家学者。

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的主体部分是有关游憩者行为和感知的调查,其他问卷仅

用于辅助性分析。调查时间为2003年6~9月。

景观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资料梳理相结合的方法。对本文研究的案例地:沿江西RBD、上下九RED

和北京路RBD三大案例地进行现场调查。调研了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的相关资料和规划,对案例地资料进行

梳理。调查时间为2003年7~9月,并于2003年12月进行补点调查。

1.理论和个案相结合。本文从理论出发,通过对城市衰落和城市更新的研究综述,确定研究对象范畴,再

以广州市沿江西RBD、上下九RBD和北京路RED为个案,分析其衰落和更新的表现与机制,城市游憩在城

市更新中的作用,使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2.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本文不仅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外城市衰落与城市更新,得出的经验,还结合广州市

和三大游憩商业区的实际,通过对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层面,通过对游憩、商业区需求、供给和政策三大

子系统的研究,从微观层面分析和比较游理商业区的发展机制。

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一定量的问卷和统计数据来获得定量分析的数据基础,并考虑到数据获得的困

难性和真实性,通过对旅游者、居民、商业从业人员和政府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深度访谈,获得定性的认识,

把定量和定性结合起来。

4.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对不同类型和相同类型不同区位的城市RED进行比较研究,掌握RBD的

空间竞争规律。

总体技术线路

1-6徐文雄:基于度假的第二居所空间分布和影响研究

第二居所作为一种性质和特征未经透析的全新现象,轻易套用现行理论进行解释意义不大。在中国特定

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为了研究“第二居所”问题,需要多角度综合考虑众多现象和因素。在方法的选取中,

采用更宽泛的、包容性更强的立场,以便深入了解各种背景因素,可能是有益的。

(1)实地调查法

这是一种理论构建型的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访谈等方式收

集和分析资料,来理解和解释现象。在本文研究中,笔者通过对海南省三亚市、广东省佛山市案例地进行实

地调查,了解第二居所楼盘的空间分布等个性特征情况,以此获取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许多观点与认识就源

于这一实地调查的过程中。

(2)深度访谈法

该方法是根据访谈提纲的提示,通过向被访者提问、交谈和记录了解关键信息,属定性研究方法范畴。

在本文研究中,通过对游客、本地人、业内人士、管理部门官员、二居业主等多种利益相关人士的访谈,得

到了许多书面材料中无法反映的鲜活信息,从而丰富了对于第二居所问题的认识。

(3)文献研究法

通过收集现有的各种文字、图形、数据等文献资料,来探讨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研究

方法。本文以收集到的官方统计数据为基础,并结合政府职能部门文件、工作报告、规划文本、国内外研究

文献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为立论提供依据。

(4)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具有标准化、直观化、定量化等特点,是通过样本高效率地了解总体的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

在本文中,问卷调查法作为辅助手段使用,一是郊区型二居研究中用于分析游客特征;二是度假地型二居研

究中用于了解本地人和游客对于房地产的感知,以补充实地考察和访谈的不足。

2.案例地的选择

案例地选择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案例自身的代表性。基于案例的调查研究,能够产生普适性的

研究成果;二是对于研究对象和问题的可进入性,有助于获取第一手资料。这样,将为取得有说服力的研究

成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选择三亚市的原因

选择三亚作为度假地型案例地的原因,从宏观来看有:①具有现象的广泛性,度假地型第二居所发展在

三亚已成为一种广泛发生的空间现象;②具有案例的典型'性,三亚这一标志性目的地的研究,有助于把握我

国海滨度假地型第二居所的分布和发展、影响规律;③具有过程的典型性,三亚第二居所的发展具有相对确

定完整的过程,便于从中研究时空规律。从微观来看有:①三亚市区是一个第二居所发展的“万花筒”二居

数量既多,相应的空间形态和类型又全;②三亚是第二居所影响的一大策源地,以之作为研究重点,顺应了

目前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并呼应三亚城市发展战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选择佛山市的原因

选择佛山作为郊区型的案例地,主要基于以下考虑:①这是一个在郊区化背景下,从城市和旅游交叉的

角度展开研究的案例;②在城市空间融合背景下,通过对佛山城郊一度假地三类不同尺度和性质的空间的考

察分析,有助于认识二居现象的复杂性及其影响的多元性;③就脱胎于历史名镇的新兴现代化城市而言,本

文研究将为其他区域的后续比较研究,提供一个具有较强普适性的基础。

3.调查过程与资料说明

(1)调查过程

从2003年10月至2005年11月,共历时两年,调查的范围以佛山、三亚两个不同类型的案例地为中心,

并涉及海口、黄山、千岛湖等地的对比调查,先后共进行了九次实地调查(表2)。

(2)资料说明

本文研究所用的资料分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两类。

文字资料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主要包括:①调查问卷;②访谈记录,包括当面访谈、电

表2主要调查过程和内容

类型编号时间地点调查内容

核心

调查

①2003年10月10~12日佛山市域和南国桃园等度假区区域考察,部门访谈,收集资料。

②2003年11月18~19日松岗镇和南国桃园度假区访谈和园内问卷,房地产项目考察。

③2003年12月6日松岗镇和南国桃园度假区

管理、规划、旅游、土地、酒店和

房地产调查。

④2004年11月6~10日三亚市

房地产全面考察,部门调查访谈、

资料收集。

⑤2005年11月1~7日三亚市

部门调查、资料收集、踩盘、深访

和问卷调查,商业调查。

外围

调查

⑥2004年4月8~12日黄山市度假地型房地产项目考察。

⑦2004年10月26至11月5日

海南岛海口、文昌、琼海、万宁、陵水、

五指山等地

度假区房地产全面考察,省市部门

调查、资料收集、踩盘、访谈。

⑧2005年5月10~12日千岛湖和杭州市度假地型郊区型房地产项目考察。

⑨2005年10月29~31日海口市

房展调查、踩盘、部门访谈,深访

和问卷调查。

话访谈和网上专题讨论;③国家、省、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④政府职能部门的统计数据、文件、工作报告、

规划文本等;⑤企业营销宣传资料,包括售楼书、会展资料等;⑥有关传媒报道,包括网络报道和报纸报道;

⑦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

图片资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照片资料。笔者和其他相关人员在调查期间拍摄的有关研究

对象的数码照片。②从网络上下载的研究区域地图,包括卫星图、城市地图、相关要素分布示意图(如酒店、

家庭旅馆、楼盘等),以及笔者根据这些图形绘制的第二居所及其要素空间分布示意图。③其他图片资料。从

网络、报告、图书、模型中翻拍、拷贝、借用的图片。

研究框架

2-1潘丽丽:旅游区域空间发展过程与竞合特征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论文的选题为旅游区域空间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区域内部旅游地之间的关系,具体可演化为以下四

个问题。①旅游区域在空间发展上呈现怎样的规律?主要表征有哪些?②旅游区域演化过程中内部旅游地之

间在哪些方面有利益冲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③旅游区域演化过程内部旅游地之间的合作行为的表征有

哪些?绩效如何?④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对旅游区域的演化产生怎样的影响?

2.研究目标

本文综合地理学、区域科学、旅游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进行选题,并以上述四个问题为基本内容,以旅游

区域为着眼点,能够系统地阐述旅游区域的空间演化规律,总结出旅游区域内部旅游地之间的竞争类型与表

现,概括出旅游地之间合作行为的基础、过程、内容与实施,同时讨论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对旅游区域

演化的系统作用。此研究能从理论上丰富旅游学、区域科学和地理学的知识体系,也为丰富目前研究较多的

区域一体化理论框架。

从实践角度看,本文通过分析长三角旅游区域多年空间发展过程及其间各利益主体竞争与合作特征,尝

试总结出长三角旅游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为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可

借鉴的经验。

3.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从笔者参与的科研工作、文献、区域旅游发展的现状等基础上提出问题,即旅游区域的空间

发展过程和竞合特征。从两条主线入手完成论文研究:一是以现有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分析案例地区域的旅游

地空间格局的现状及演变;二是对案例地进行调查,分析案例区域存在的旅游地之间的竞争特征、实质和趋

势,以及旅游合作行为的背景、过程、内容和绩效。再综合两条主线分析区域旅游发展理论模型和区域内部

利益主体的竞争与合作特征与机制,并对理论预设进行验证和修改。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使用以下研究方法。

发生学研究方法。发生学方法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是要强调时间观念,不仅仅是对现状的研究

(Pearce,1980),即要阐述旅游现象的产生过程。旅游区域空间格局是多年来发展累积的结果,是空间发展的

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动态的特征。本文应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从区域动态发展的过程

认知出发,分析旅游区域空间发展现状特征演化过程。

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分析用于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的空间模式。本文选用地理集中指数、集聚率、演化

幅度等指标阐述长三角旅游区域的空间演化过程,另外在长三角客源市场和游客的流动的分析中也使用了空

间分析方法。将Excell、Spss等数据统计软件与空间图示方法相结合,用以表示旅游区域的发展过程,同时

结合空间分析,即使用空间地图的方法表示经过处理的数据指标,借以形象地演示区域旅游区域空间发展过

程。

文献研究方法。本论文将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构筑旅游区域空间发展、旅游地竟合关系等基本理

论。采用内容分析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两种文献研究范式,对长三角区域旅游各种形式的合作论坛论文集和

发言稿进行内容分析,对各地区各种形式的旅游统计数据来分析长三角区域空间发展现状及其演变过程。

调查研究与实地研究。本论文使用了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实地调研方法。对游客的现状特征、

空间行为和出游决策影响因子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调查问卷主要在杭州和黄山两地进行。采用观

察和访谈两种实地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长三角区域游客、政府和企业。对于游客采用观察和访谈两种方法,

观察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表现,采用无结构访谈方式,了解其选择旅游地的原因和倾向;对于政

府管理人员和旅行社、旅游饭店等人员采用结构访谈形式,事先制定访谈提纲,其中一部分是2003~2004年

参与长三角“15+I”旅游城市高峰论坛的代表,了解其对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区域旅游要素及空间格局的认

知。

论文研究框架

2-2车震宇: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形态变化研究——以黄山市、大理州和丽江市村落为例

一、研究进展评述

各学科对于旅游村落形态变化研究较少,这就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西方学者Wiener(l948)认为:“在

学科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被忽视的无人区。”

国内外的城市发展趋同性较强,但村落发展却差别较大。国外学者对发达国家案例偏重于城市地理研究,

对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墨西哥等)的村落虽有相关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并不适合中国的村落发展实践。因此,

在我国,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村落形态变化研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没有对村落变化的因果关系做研究假设,这是为了预防资料选取上的目标指向性和解释中的倾向性

(孙九霞,2004)。比如笔者假设:“游客增加越多,村落变化越明显。”这容易导致笔者在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

时,偏重于游客增加与村落变化成正比的案例,最终因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当地人口、经济、政策等),易

造成以点带面的结论。本文紧紧抓住村落形态变化的现象,在研究方法和过程中尽量深入、客观,通过对变

化现象的归纳,来推理出真实的结论。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村落相关文献进行述评,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调查国内三个地区的传统村落,

以传统村落形态变化为线索,剖析其不同的形态特征。通过在不同地域内,直接参与旅游的村落的形态比较;

在相同地域内,参与旅游方式不同的村落的形态比较;讨论影响传统村落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最后得出总

结论。

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对图底关系理论的应用。

罗杰•特兰西克在其1986年出版的《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提出的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

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空间与实体的模式,这一理论可以通过不同时间内城市图

底关系的变化,分析出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向(金广君,1999)。

本文在村落变化的研究中也采用了这种理论方法,以村落旅游开发时期的建筑为“图”,以旅游开发前的

建筑及村落空间为“底”,根据不同时期图底关系的变化来了解开发过程中的村落形态变化。在调查中,结合

地形图,了解旅游开发新增加的房屋具体位置,根据不同建造年代涂不同的颜色,最终当弄清新增加房屋的

具体情况后,如在地形图上把这些房屋遮盖,那么就可回复出旅游开发前的村落形态示意图,再根据各年代

不同的房屋色块,可以了解每个时期的村落形态变化。

其他次要的方法有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

(三)研究案例的选择

黄山市、大理州和丽江市旅游业发展较好,具有不同类型的村落,能充分代表我国旅游村落的发展现状。

笔者选取了12个直接参与旅游的村落进行研究(表1),并对其他参与旅游方式不同的村落进行对比研究,目的

在于对研究背景中提出的问题获得普适性的结论和解释。

表1各地区直接参与旅游的村落概况

村名

黄山市大理州丽江市

西递宏村南屏呈坎唐模喜洲周城新华寺登龙泉白沙白华

发展

阶段

中期

发展

阶段

中期

发展

阶段

停滞向

复苏过

渡阶段

初期

发展

阶段

初期

发展

阶段

中期

发展

阶段

中期

发展

阶段

初期

发展

阶段

起步

阶段

起步

阶段

衰退

阶段

中期

发展

阶段

资源

级别

世界

文化

遗产,

国家

文保

单位

世界

文化

遗产,

国家

文保

单位

省级

文保

单位

国家

文保

单位

普通

村落

国家

文保

单位

普通

村落

普通

村落

世界

建筑

遗产

世界

文化

遗产

世界

文化

遗产

普通

村落

开发

模式

村办

公司

外来

公司

外来

公司

外来

公司

外来

公司

单独景

点售票

外来

公司

单独景

点售票

外来

公司

单独景

点售票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调查整理。

2-3周常春:政府介入城市会展业的过程与特征研究——以政府主导型展会为例

三、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界定

1.会展业、展览与政府主导型展会

会展业:本文对会展业的定义采用国外文献中常常统称为MICEIndustry(Meeting,Incentive,Convention,

Exhibitions)的定义,即包括了会议、奖励旅游、协会会议、展览。具体而言,包括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

会议、广告促销、募捐/筹资活动等商贸及会展事件以及奖励旅游等七个部分。

展览:一次性或重复举办的,包括一定延续时间的,以展示产品或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参展商的最

终目标是向中间商或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使用者销售产品和推广服务。

政府主导型展会:以各级政府名义举办或经政府批准,以政府部门名义举办,以追求会展业的外部正效

益为首要目的,以政府财政支持为财务保障,一次性或重复举办的展会。政府主导型展会一般由政府组建的

临时或永久性机构来承办,组展过程主要以“传达政府文件”的行政命令形式完成。

2.政府与政府过程

政府:本文关注的是具有物化的、具体的组织形式的政府,是广义的政府,即不仅包括国家机关,还包

括由国家机关授权组成的永久性和暂时性的组织,这种组织可能以事业单位的形式出现,也可能是国有企业,

还可能是临时组建的委员会或工作组。

政府过程:本文研究的政府过程是指以地方政府及其委托授权组织为代表的微观层次的政府过程,具体

是指这类政府在运作过程和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及模式。本文采用精英理论和团体理论的观点,

即把公共政策看作是一个握有统治权的精英的价值观和偏好的反映。政策形成过程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围绕社

会利益的分配而进行的斗争和冲突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本文的研究属于学科理论研究,目的是通过案例研究建立和发现学科理论,即试图通过对政府主导型展

会的状况、过程和特征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回答这类展会的发展过程、特点和性质,在描述的基础上进

行理论提炼。

本文采用实然研究方法。一般说来,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或者说在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观察中,有两种

基本的方法,一种是“应然”的方法,一种是“实然”的方法。所谓“应然”的方法就是研究事物应该如何

如何的方法,所谓“实然”的方法就是研究事物实际上如何如何的方法(李景鹏,1996)。

实然研究方法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第一层次是描述:即首先要弄清所要研究的问题的各方面的现实状

况到底是怎样的;第二层次是特征分析和总结,即探讨这种现实的状况是怎样造成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

因素有哪些?在造成目前状况的过程中每一种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这些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相互作用的?其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第三层次是因果分析,即研究这些因素是怎样产生的?它

们产生的各种具体的条件和背景如何?第四层次是纵向变迁分析,即研究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中,这些因素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人们可以和应该如何影响这些因素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

状况,并通过这种影响来达到人们的某种目的?第五层次是理论发现,即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

括出一些理论上的结论,揭示出一些规律来(李景鹏,1996)。而在实际研究中,理论发现并不一定要完成前面

四项研究后才能作出,理论发现贯穿了研究的全过程。

实然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非常适合对政府介入城市会展业的过程展开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一到

第三层次,同时致力于理论发现。本文的具体研究目标包括:描述政府介入城市会展业的过程,分析政府介

入城市会展业的行为特征和规律,提炼科学认识政府介入会展业乃至大型活动的理论工具。

(三)理论假设与资料收集

1.理论假设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条研究假设:政府介入城市会展业的过程中存在关键团体,政府介入

城市会展业的行为有规律可循,政府在城市会展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资料收集方法

包括参与式观察、档案资料收集、半结构访谈和实地问卷调查法。

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所用的资料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两类。

第一手资料主要包括:关键人物访谈记录与录音整理、调查问卷,杭州昆交会的参与观察记录。

第二手资料主要包括:①史料地方志:昆明市、杭州市相关统计年鉴、史志、地方志等;②档案文献:

昆交会、民交会的档案文献;③新闻报道:国内主要媒体就相关展会的新闻报道、采访调查与评论等相关资

料;④研究文献: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

(四)资料处理与分析方法

1.案例分析方法

张曙光①认为案例分析有四个类型:一是说明型案例,主要用来记述和说明一个事件、一个政策和决策问

题的全过程;二是政策型案例,以政策制定者为服务对象和行为主体,提供为实现某项政策目标而可能采取

的政策选择和政策配合……三是决策型案例,以微观决策者为服务对象和行为主体,提供一个决策所面临的

真实场景,以便讨论如何进行决策的问题;四是理论发现型案例,以提出理论假说,进行经验检验为其基本

内容,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和提出新的理论(毛寿龙、李竹田,1998)。本文研究致力于理论发现型案例

研究。

2.过程分析方法

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无论是国家的还是民间的,无论是制度的还是文化的,

凡此种种因素都融入到过程之中,展示出复杂互动的关系,并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之中(孙九霞,2004)。朱光

垒(2002)认为政府过程的研究就是试图反映一个具体政府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工作程序,探讨其中的规律性。这

一研究着重说明的是一个政府是怎么治理国家的。政府过程对政府运行机制、程序的研究以及对政府与一定

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提炼,是作出价值判断和提出系统改革措施所不可或缺的基础。他

还提出了“政府过程”的方法论特征,政府过程的方法论上的要旨是揭示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偏

离”现象及其规律;应用过程方法研究政府问题的目的,是寻求减少政府非法“偏离”行为的措施,实现政

①张曙光在中山大学的讲座内容。

府行为的“适度”化。

3.内容分析方法

内容分析是对定性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Finn,Elliott-White,andWalton,2000)。内容分析法是对各

种文本或图像材料进行分析的一种系统方法,常用于广告研究中,通过分析特定的词语、对象、人物及概念

的出现频率,以总结材料中所表现的内容、特点及规律(冯郁青,1998)。

4.多源流分析法

多源流分析法是用来解释政策如何制定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包括政策制定的全过程。这种方法主要回答

三个方面的问题: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力是如何分配的?具体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发现

是怎样和在哪里进行的?多源流分析方法最早是由Kingdon(1995)提出的,Zahariadis(1995)作了进一步的修正。

Kingdon(1995)提出的多源流分析方法认为政策决策过程中存在三种源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

流。问题源流考察哪些实际情况会被决策者定义为问题,一般来说有三个因素:一是问题的存在与否及重要

程度可以用一系列的指标来反映,如婴儿死亡率、艾滋病感染率等;二是重大事件或危机事件的出现,如重

大自然灾害、SARS的出现、飞机坠毁等;三是对现行项目的反馈意见。政策源流考察政策、意见、主张的来

源以及决策者依据哪些条件来进行政策选择,一般来说政策、意见、主张来源于Kingdon称为政策共同体的

群体,政策共同体是一个包含官僚、国会委员会成员、学者和研究人员的网络,这些网络成员共同关注某一

政策领域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意见和主张。一般而言,决策者对意见主张选择的标准包括技术可

行性和价值观念的可接受性。第三种源流是政治源流,指决策者选择决策的政治环境,Kingdon认为需要考虑

三个因素:国民情绪、压力集团的争夺行动、行政或立法换届,他对国民情绪的解释是指在某一既定国家中

的相当数目的个体都倾向于沿着共同的方向思考,并且这种情绪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例如目前国内对

城市交通问题中的汽车产业政策就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也就很难明确在这个方面存在的“国民情绪”,而针

对毒品问题,可以说有比较明确共同的处理思路,如“坚决杜绝毒品泛滥”,这可以成为‘国民情绪”。Kington

理论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结合”。他认为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Kington将这样的时间点称为“政策之窗”

是提案支持者们推广其解决方法或吸引别人重视他们的特殊问题的机会。例如,SARS爆发会带来对公共卫生

安全问题的关注。

2-4刘丹萍:旅游凝视:元阳哈尼梯田案例

(一)基本概念

1.旅游凝视与摄影

根据厄里的论述,“旅游凝视”是一种隐喻的说法,是一种理论抽象。在本论文里,“旅游凝视”是指旅

游者施加于旅游地(即“地方”的一种作用力。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里所说的“摄影”就是指旅游者用照相机

拍摄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记录自己的旅行见闻与感受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些摄影图片通过大众媒介

和网络广泛而迅速地传播给潜在游客,影响潜在游客对元阳梯田文化景观的认知。显然,摄影是旅游者对元

阳梯田文化进行解读与编码的过程,是旅游者凝视元阳梯田的有形化和具体化,是旅游者施加到元阳梯田旅

游地的一种作用力。

2.表征与图像表征

一般的,“表征”(也译为“表述”)是一个修辞学、符号学和传播学的概念,是指制造符号,以代表被表

征对象的意义的社会化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产物。“表征”也可以理解为:将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概念纳入

具体形式(也就是不同的“能指”的过程。这些社会化过程包括讲话、写作、摄影、广告、印刷、录像、电影、

磁带等(约翰•费斯克等,2004)。

在本论文里,“表征”就是指旅游者对元阳梯田文化景观进行解读、编码与传播,使之具体化并为公众所

知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元阳梯田文化景观为中心内容的摄影照片、旅行游记、人际交流的话语、书籍、

影碟等的制作与传播。“表征”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构建了元阳梯田的地方形象。

“图像”一词主要来自西方艺术史译著,通常指“image”、“icon”、“picture”和它们的衍生词。后期图像

学论著中表述“图像”的常用词是“image”,image的几种主要词意可借以理解图像学对“图像”概念的设定:

①心像、印象,指图形在观看者心中构成形象认知的心理过程;②塑像、肖像、圣像,也包含有图形程式的

意义,与icon同;③映像或翻版、复制、相似的形象,表明图像的传播性能;④在心里对形象的描绘。①

根据这一设定,本项研究里的“图像表征”对应的英文表达是“imagereprentation”,其含义是指旅游者

用照相机拍摄元阳梯田文化景观,利用各类视觉符号进行图文修辞,并通过摄影比赛、摄影画册、网络等渠

道进行传播,塑造元阳梯田地方形象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

1.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是研究人员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访谈,目的是从中获得充分广

泛的信息。其特点在于小样本,且对样本个体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而非随机性;从每位被访

者获取充分信息,为数量化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假设等。在本项研究里,深度访谈法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访谈对象主要有旅游者、当地人、政府、外界援助者以及与元阳梯田文化密切相关的专家、学者等。

2.内容分析法

作为大众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分析信息内容的一种系统方法,是研究者根据研

究目的,选择某时某地的传播产品,对其传播内容进行“客观化、系统化和数量化的描述”。其中,确定分析

信息内容的范畴是关键步骤之一(艾尔•巴比,2002;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4)。在本项研究里,

内容分析法主要用于对旅游者以元阳梯田文化景观为主要内容的摄影照片的分析。

3.图像分析法

即运用视觉文化的相关理论,从画面主角特征、色彩、线条、整体布局等方面逐一考察摄影图片所传递

和表达的主要意义。这是近年来广泛用于社会学、传播学、人文地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

4.问卷法

问卷法是社会研究中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在本项研究里,由于元阳梯田旅游地尚处于发育阶段,很

难做到依据大量的问卷调查游客行为特征。所以,问卷法只是作为一个辅助性方法,旨在初步了解旅游者一

般的人口学特征、对元阳梯田文化的认知以及旅游活动规律等,为进一步的深度访谈提供基础信息。

(三}调查开展与数据分析

1.调查工作

本研究的调查与数据收集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元阳梯田旅游地形象的传播过程调查,于2003年9~10月期间进行,为时一个月。主要工作

包括两方面:第一,利用搜索引擎谷歌,收集所有中文网页上关于元阳梯田的图片和游记资料②,并分别从表

征方式、传播途径和传播效果等几方面进行文本分析,初步了解摄影与旅游地形象之间的关系;第二,选择

发展过程(即由著名风光摄影地而逐渐演进为旅游地)与元阳有相似之处的新疆喀纳斯风景区作为预调查对象,

以初步厘清摄影与旅游地发育的关系。

①付爱民.现代图像学引论.TOM美术同盟,http:///Archive/l004/2003/10/,2005-1-15.

②本项调查于2003年9月25日进行,搜索词“元阳梯田”,搜索类别“图像”,共有398项查询结果。

第二阶段:元阳梯田旅游地发展现状实地调查,于2003年12月23日至2004年1月27日期间进行。主

要工作包括三方面:一是了解红河哈尼梯田申请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过程与进展;二是红河州、元阳县两级

政府管理部门相关人员访谈;三是游客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第三阶段:元阳县当地人生活状态及其对旅游的认识调查,于2004年9月25日至10月19日期间进行。

这一部分的调查主要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其中,农户访谈时笔者均分别邀请了各村寨里通晓汉语和哈

尼语(或彝语),以及熟悉民族宗教习俗的人员协同①完成,并在征得被访者同意的前提下全程录音,以确保访

谈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外,在访谈的同时,笔者还重点收集了当地人保存的由外来游客为他们拍摄的

照片②以备分析。

第四阶段:元阳梯田图像表征特征的补充调查。主要有:通过面谈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收集居住在广州、

深圳以及湖南长沙等地的游客2004年所拍摄的元阳梯田图片③;利用搜索引擎谷歌收集属于网络传播途径的

“元阳梯田”图片,目的是进行2003年10月至今的时间段内旅游者关于元阳梯田的图像表征的查遗补缺④,

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本论文所用资料的新与全;搜集目前国内自助旅行和户外活动网站中最有影响力的网站之

一——“深圳磨房”(/)的“磨房论坛”里关于元阳梯田的帖子(游记与图片)⑤。

2.样本分布情况

当地居民访谈对象则主要有以下几类。

(1)县政府确定的三个正建和待建的民族旅游文化(示范)村,即菁口村(哈尼族聚居)、哈播村(哈尼族聚居)

和勐品村(彝族聚居)。

(2)临近梯田风景旅游区的公路沿线村寨。因具备较好的可进入性,这里也是外来游客到访频度最高的村

寨。

(3)同样属于梯田耕作区,但因景观质量、交通区位等条件限制,目前尚不属于政府重点开发旅游的村寨。

相应地,外来游客很少到访这些地区。

同时,还对比分析了位于低山区或坝子里的非梯田耕种区的村寨和新街镇、南沙镇的城镇居民。游客问

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是结合进行的,具体的样本分布情况见表2和表3。

表2游客问卷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发放点样本量(人)比例(%)

县招待所

云梯大酒店

篝口村

坝达景区

老虎嘴景区

多依树景区

合计样本数

25

10

15

10

10

7

77

32.5

13.0

19.4

13.0

13.0

9.1

100

①寄口村的李美英、哈播村的石建桥、副品村的谭文忠、普高老寨的卢志晓等人协助完成村寨农户访谈,特此致谢。

②篝口村的李美英、新街镇的纳自强、小余等人提供了照片,特此感谢。

③本项调查于2004年11~12月期间进行,广州的叶先生、王先生,深圳的李先生、吴女士,以及湖南长沙的刘先生等提供了摄

影图片,特此致谢。

④于2005年3月17日进行,搜索词“元阳梯田”,搜索类别“图像”,共有427项查询结果。

⑤于2005年3月26日9:15-9:20进行,搜索词“元阳梯田“共有107项查询结果

表3游客深度访谈样本分布情况

类别来源地样本数(人)比例(%)

第一类:

职业摄影师

摄影发烧友

广东

北京

江苏

湖南

香港

4

2

2

2

2

合计:12

比例:44.4

第二类:

背包客

早期大众旅游者

广州、上海、深圳

韩国

6

2

合计:8

比例:29.6

第二类:

休闲度假者

昆明

个旧、蒙自

4

3

合计:7

比例:26.0

合计样本数

27100

在深度访谈对象中,摄影人占到访谈总量的44.4%,背包客、个体性大众旅游者的比例为29.6%,而休闲

度假者则占到26%。

摄影图片分析的目的在于考察外来旅游者对元阳梯田的凝视特点,以及这种凝视作用下元阳当地人的反

映。因此,图片样本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选择,见表4所示。

表4摄影图片分析样本分布情况

类别图片来源样本数(张)比例(%)

第一类:

外来游客对元阳梯田的表征

通过网络传播的图片

游客私人摄影图片

村民收藏的图片

160

20

20

合计:200

比例:91.7

第二类:

当地政府对梯田形象的认知

明信片

信封套册图片

10

8

合计:18

比例:8.3

合计样本数

218100

其中,进入网络传播渠道的160张图片所涉及的网站或网页见表5所示。

表5元阳梯田图片网络传播所涉及的网站名录①

第一类,旅游类、综合信息类网站:

1.深圳磨房/

台湾旅游聊盟/chinaguide/maintravel/yuanyan/

3.四川在线旅游网/html/2004/02/_

①本研究涉及的图片有两个来源。一是拍摄者赠与作者并同意使用,二是作者在网络上搜集所得。对于后者,作者已将网址列

于表中。在此向图片拍摄者表示感谢。如有未尽事宜,请与作者联系。

4.昆明旅游人网/yn/Article/?ArticleID=311

5.云南信息港/bbs/w/?ID=17632

博览行/

7.南方报业网

8.新浪广东/&id=20586

9.国际在线/1015/2003-1-26/98@

10.新华网江苏频道/zhuanti/2004-06/09/eontent_

11.云南旅游一神游网/

第二类,专业摄影网站:

1.中国摄影在线网http:///

2.广东青年摄影家协会网http:///

3.中国网络摄影http:///

4.世纪摄影http://1.∞/gb/node2/node13984/

第三类,摄影论坛:

1.迪派影像/forum/forum_show_?id=152859

12.无忌论坛/?threadid=130723

第四类,个人网站或网页:

1.钟华昌作品http:///

2.镜头中的世界一一蓝雨道长摄影历程(photoofboiler)http:///yuanyang/

:///

4.老严酒馆之老严摄影http:///

第五类,网络图片库:

1.卫林图片www.7-phoω.eom/html/

2.中国数字图片网/homepage/?id=11720

新闻精彩图集/piclib/89_

4.佛山电台天鸣图库/tmtk/

第六类,其他网站:

1.昆明植物所/offiee/qin_jn_

2.进学约克大学中文刊物//2695

3.香港先进舞蹈学会网站/

3.二手资料情况

在研究中,笔者注意收集以下二手资料。

(1)红河州州志、元阳县县志以及红河州经济统计年鉴等。

(2)地方各级政府文件、调查材料和工作经验报告。包括元阳县文化局、公安局外事科、交通局运政所、

广播电视局、扶贫办以及县委宣传部、县人大、县民委等的文件与年度工作报告;胜村乡、攀枝花乡和新街

镇等乡镇政府文件与年度工作总结;士锅寨村委会、勐品村委会、多依树村委会、哈播村委会等年度工作总

结等。

(3)各种发展规划文本。包括元阳县城市建设、农业、环境保护、乡镇企业发展等规划文本,胜村乡、攀

枝花乡、新街镇、南沙镇等乡镇的经济发展规划文本等。

(4)大众传媒里的各种调查报道。这种资料的范围并不限于元阳县或红河州,凡是涉及梯田生态与文化环

境、旅游发展、摄影文化以及网络传播等主题有关的调查报道都尽可能地把它们作为有用的参考资料予以收

集。

(5)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和论著。这些学术性的资料包含了丰富的经验事实和富有启发性的理论概括和

观点,有些甚至可以作为本项研究的起点。

2-5苗学玲:非标准化结伴旅行的体验与网络分享:扎根理论分析视觉

(一)质的研究方法

1.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

相对于量的研究方法已经有个固定的方法和准则,质的研究并无固定的方法和准则。

甚至关于质的研究目前仍无一个明确的定义。目前学术界一般认可的质的研究方法指,“以研究者本人作

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各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

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0)。

质的研究有五个特色,即自然主义、解释性理解、不断演化、归纳法和重视研究关系①。

(1)自然主义:必须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

(2)解释性理解:主要研究者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出理解。因此研究

者必须先对自己的前提和偏见进行反省,让自己与被研究者不因本身的关系而使解释性理解产生偏差。

(3)不断演化:质的研究是一个对多重现实(或同一现实不同呈现)的研究与建构过程。

在这个动态过程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双方都可能会改变,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改变,建构研究结

果和理论的方式也会改变,因此,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4)归纳法:质的研究是使用一种归纳的方法,在数据收集与分析方面,使用由下而上的归纳方式,在原

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

(5)重视研究关系:质的研究非常重视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间的关系,因为正是由于双方之间的互动,研究

者才可能对对方进行探究。因此,在研究报告中,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角色、个人身份、思想倾向、自己与

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这些因素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反省。质的研究非常重视道德问题,

研究者需要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它们提供的信息保密,公正的对待被研究者和研究结果,恰当的处

理敏感性数据,与被研究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地回报对方所提供的帮助。

2.质的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比较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和熟知的定量研究不同,两者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问题(表1)。几乎每一本质

的研究方法的书都会列出两者异同,将之作为引出质性研究概念的起点(陈向明,2000;Patton,2002)。这里

仅仅讨论和本文相关的几点。

表1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比较

定量研究质的研究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证实普遍情况,预测,寻求共识

事实,原因,影响,凝固的事物,变量

解释性理解,寻求复杂性,提出新问题

故事,事件,过程,意义,整体探究

①质的研究发展背景,/,2005-10-25查。

研究层面

研究问题

研究手段

研究工具

抽样方法

资料收集方法

分析方法

理论类型

效度

信度

推广度

研究关系

宏观

事先确定

数字、计算、统计分析

量表、统计软件、问卷、计算机

随机抽样,样本量大

封闭式问卷,统计表,实验,结构性问卷

演绎法,量化分析,收集资料之后

大理论,普遍性规范理论

固定的检测方法,证实

可重复

可控制,可推广到总体

相对分离,研究者独立于研究对象

微观

在过程中产生

语言、图像、描述分析

研究者本人(身份,前设),录音笔

目的'性抽样,样本量较小

开放式访谈,参与式观察,实物分析

归纳法,寻找概念和主题,贯穿全过程

扎根理论,解释性理论,观点,看法

相关关系,证伪,可信性,严谨

不可重复

认同推广,理论推广,积累推广

密切接触,相互影响,变化,共情,信任

资料来源:陈向明,2000。

量的研究优势在于,适合在宏观层面大面积的对社会现象进行统计调查;可以通过一定的研究工具和方

法对研究者事先设定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通过随机抽样可以获得有代表性的数据和研究结果;标准化的研

究工具和资料收集程序,研究的效度和信度可以进行准确的测量;适合对事情的因果关系以及相关变量之间

的关系进行研究①。

目前,在国内旅游研究中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定量研究,特别是通过结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取数据。

在这些研究中,受制于现实条件,样本的抽取通常使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少见用随机抽样。不管在自己以往

研究中,还是阅读他人的研究报告,笔者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一一此种抽样方法支持的研究结果到底在多大范

围内有代表性?有些被访者在填写问卷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草率和应付也让笔者怀疑这样调查结果的真实

性。

质的研究方法的优势刚好可以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它适用于,在微观层面对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深人细

致的描述和分析,对小样本进行、个案调查,研究比较深入,便于了解事物的复杂性;注意从当事人的角度

找到某一社会现象的问题所在,用开放的方式收集数据,了解当事人看问题的方式和观点;对研究者不熟悉

的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注意事件发生的自然情境,在自然情境下研究生活事件;注重了解事情发展的动态

过程;通过归纳的方式自下而上建立理论,可以对理论有所创新;分析数据时注意保存数据的文本性质,叙

事方式接近一般人的生活②。

3.为什么选择质的研究方法?

陈向明(2000)认为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与其说是相互对立的,不如说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它们相互之间有

很多相辅相成之处,因此,表1中两个方法的对比可看成是数个不同层面上的连续延伸。本文也支持这种观

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存在对错和好坏之分,只有与研究问题以及研究过程中其他因素相联系时才可能衡量

其是否适宜。

质的研究方法适合于研究特殊性问题、过程性问题、意义类问题、情境类问题、描述性问题和解释性问

题(陈向明,2000)。选择质的研究方法是因为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一个特殊性、过程性和描述性的问题,而质的

研究方法比较适合这种类型的问题。本文的研究问题围绕旅游体验展开。旅游体验是旅行者的主观感受和感

①质的研究发展背景,/,2005-10-25查。

②质的研究发展背景,/,2005-10-25查。

觉,很难去操作化和量化。质的研究允许选择较小的样本,这样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对少数“驴

友”进行个案研究,了解他们以往的旅游经历,在深圳磨房参加活动的细节和对目前旅游体验的理解。质的

研究很重视当事人看问题的角度,由此可以探究“驴友”在旅游社区的经历以及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意义解释。

质的研究有不同的类型,如扎根理论研究法、民族志、现象学派、生命史以及对话分析。

扎根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最早由两位学者BarneyGlar和AnlemStrauss于1967年发展出来。经过

30多年的发展,两位作者已经分道扬镇,发展各自的扎根理论。目前在如何进行扎根理论研究方面有三个不

同的取向:Strauss和Corbin(l997)主张的系统程序取向,Glar主张的浮现设计以及Charmaz(l999)的建构主义

取向(米勒和萨尔金德,2002)。本文主要依据Strauss和Corbin(l997)在《质性研究概论》中所描述的操作方法。

(二)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方法中的一个类型,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

被验证的理论”(StraussandCorbin,1997)。本文采用这种资料搜集和分析的原因是,旅游虚拟社区中”结伴

行为”是一个伴随互联网普及而出现的新现象。我们尚不清楚旅游者对旅伴的需求是什么且也不甚了解不同

需求背后的原因以及这种旅行的体验是怎样的。

“理论抽样”和“理论饱和”是扎根理论的分析工具之一。“理论抽样”指“以已经证实与形成中的理论

具有相关性的概念为基础所做的抽样”(StraussandCorbin,1997)。换言之,理论抽样的目的是寻找那些使理

论更加稠密的事件,借此来发展概念,完善假设。抽样与分析交互进行,抽样为了发展概念,分析为了确定

下一步抽样的对象,直到达到理论饱和。所谓的理论饱和指,关于某个范畴再没有新的或者相关的资料出现;

资料里的范畴已经发展得十分丰厚,条件、脉络、行动/互动、结果等都联结紧密,也有过程和变异性;范畴

间的关系都建立妥当而且验证属实(StraussandCorbin,1997)。

开放式、主轴式和选择式编码是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方法。扎根理论借此在原始资料中建立概念、范畴

和假设。研究人员从一份资料中归纳出假设,再用另外一份资料来验证和完善这些假设,使假设更加贴近现

实,于是扎根理论交替使用归纳和演绎。而且,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不是先后关系,而是交替出现,循环使

用,直到发展出的概念和假设多次得到资料的支持,才能成为理论的一部分。

典范模型对本文十分重要。所谓的“典范模型”就是帮助研究者把范畴与副范畴连接起来的一个思想套

路。这个模型简化为:(A)因果条件(多数)→(B)现象→(C)脉络→(D)中介条件(多数)→(E)行动或者互动策略(多

数)→(F)结果(多数)(StraussandCorbin,1997)。

本文仅仅使用了扎根理论中的开放式和主轴式编码,借用这两种方法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发掘更多和

核心现象相关的范畴。

(三)研究效度与伦理

目前,有关质的研究的效度、信度、推广度和伦理道德问题学术界存在很多争议。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效

度问题(陈向明,2004)。有些学者认为,不能用效度来讨论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因为效度是定量研究的衡量标

准。争议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定量研究和质的研究对待世界的认识不同。与定量研究不同,质的研究者真正

感兴趣的并不是定量研究所指的客观现实和真实性本身,而是被研究者眼中看到的真实,他们看事物的角度

和方法,以及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对理解被研究者眼中真实所产生的影响(陈向明,2004)。

1.效度问题

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效度检验方法有以下几种:侦探法、证伪法、相关检验法(三角检验法)、反馈法、参

与者检验法、收集丰富原始资料。本文主要使用了后四种方法。

相关检验法指将同一结论用不同方法,在不同情境里,对样本中不同的人进行检验,以求获得结论的最

大真实度。单纯依靠访谈方法来建构理论很可能因为被访者记忆的问题和“研究效应”导致效度失真。因此,

作者在研究中对照访谈和被访者的游记来提高研究的效度。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和被访者沟通有一个好处就是

可以进行多次访谈,又不会耗费双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我行我诉”曾经说一开始觉得和陌生人旅游不可思

议。时隔半个月,当我再次问到第一次和网友旅游的感受时,他又改口说只是觉得不习惯或者不适应而已。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vinyli”的访谈中。访谈对象之间也可以相互印证所述之事的真实性。因为一些被访者

在论坛上停留很长时间,对于彼此的旅游经历和线上行为有一定的了解。

反馈法是指研究者得到结论后广泛的与同行、同事、朋友和家人交换意见。笔者在结束主轴译码以后,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认识了一位喜欢通过论坛结伴旅行的大学老师。和这位老师交谈进一步印证和陌生网友

出游的时候旅行者获取新奇感的乐趣。

参与者检验法是指,研究者将研究结果反馈给参与研究的被研究者,看看是否不同意见,或者误解产生,

及早进行修改。笔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和被研究者保持着联系,特别是资料收集和分析阶段。一旦形成命题,

都会在适当的时候和被研究者进行交流,询问我的分析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想法。例如,笔者在读完“李

木木”的游记后,认为他所追求的是客源地和目的地强烈的反差,以及既不属于目的地又和日常生活隔离的

一种心理感受。笔者把这个分析结果E-mail给李木木。他基本认同我的分析。

丰富的原始资料可以为结论提供充分的证据依据,进而提高效度。笔者把所需的访谈内容一字不漏地整

理出来。通过磨房提供的搜索引擎查找被研究者参加过的旅游活动,阅读他们的谈话记录以及旅游后的游记。

2.研究伦理

Kozinets(2002)指出,网络民族志研究应该遵循以下四个研究伦理原则:①向社区会员表明自己的身份,

研究目的和所属机构;②向被调查者申明保密和匿名原则;③主动寻求和参考会员的反馈;④小心处理论坛

到底是一个公共还是私人空间的问题,在研究中直接引用会员的文章内容时,要事先征得对方同意。

笔者在给访谈对象的信件中说明自己的研究者身份,向他们申明保密和匿名原则,以及论文完成以后请

他们阅读相关章节的意图。研究人员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作者获得被研究者的帮助。有一个访谈对象

很明确的表示,“对于非营利的学术研究,我支持”。但是如果是商业机构或者新闻媒体,他不会理睬。

笔者从2005年12月2日至12月8日分三次和21名被访者和2名网友(因为笔者在文中引用他们的帖子

内容)取得联系,并传给他们论文的电子版。至12月14日已经收到5名被访者的反馈。笔者已经根据反馈对

论文进行了修改。

(四)材料的收集

2004年3~6月间笔者同时观察三个以旅游为主题的中文网络论坛,即“广州车迷网”、“行游天下”和“深

圳磨房”。因为“广州车迷网”和“行游天下”是一个以汽车文化为主题的网络论坛,部分涉及自驾车旅游活

动,而深圳磨房是一个完全以自助旅行为主题的社区,所以最后选定“深圳磨房”为主要案例。

1.深度访谈

(1)样本选取过程

本项研究抽样的样本总体是2004年6月(包括6月)在深圳磨房注册的会员,不包括”潜水者”,即2004年

6月为止从来没有在磨房上张贴过文章的会员。在磨房7万多名注册会员中,约有48%的会员处于潜水状态

(2004年10月统计数据)。这样意味着必须从36000多会员中筛选出需要的样本。磨房的网络管理员拒绝提供

会员的电子邮件地址,也拒绝给会员群发作者设计好的邀请信。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熟悉每个会员的旅游经历

也很困难。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开放式译码阶段,作者使用“综合式抽样方法”。在愿意接受访谈的会员中,根据初

步访谈的情况确定是否作进一步的跟踪调查。

首先,请“磨房”的网络管理员和“长假远行”的版主推荐几位“驴友”。其次,笔者选择磨房精华帖子

的几位作者和版主。随着调查的深入,作者意识到有记游记习惯的“驴友”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资料。他们一

方面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游记能够再现当时旅游的体验,补充由于记忆带来的不足。作者在“长

假远行”的精华版上选择最近发表游记的19名会员,根据会员的ID,大概判断他们的性别,其中男士有12

名,女士7名,发去邀请信。经过两周的等待,“例外”、“李木木”、“仙乐飘飘”、“蛋塔”、“我行我诉”、“has-been”、

“康志伟”和“草帽”共8名会员接受我的邀请,其中的6名最终成为研究中重点调查的对象。

在参加磨房2005年“百公里”的时候,遇到四名参加活动的“驴友”(“上山下海”、“蹉跎岁月”、“北风”

和“vinyli”,他们同意接受访谈。

最后,在调查中,作者发现在预调查中对广州车迷网4名网友(“eldan”“小月”、“focus”和“小筱”的

访谈也可以支持和补充本文在“小圈子”这个范畴的研究。

至此,共有25名会员同意接受初步的访谈。根据初步的访谈,放弃乱弹琴、山海笑、草帽和has-been(其

中两位是版主)。最终有21名会员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访谈对象,具体情况见表2。其中12名是男士,9名女

士。由于多数被访者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年龄,所以我只能根据他们提供的最高学历毕业时间和外貌来推断。

他们的年龄跨度大概在22~35岁之间。他们中的11名有大学本科学历,2名是大专学历,其余未知。18位中

3名是磨房的版主,4名领队。就在磨房注册的时间而言,1999年注册的有2名,2001年的有1名,2002年

的有4名,2003年的有8名,2004年的有2名。

(2)为什么是21位访谈对象?

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中的抽样不同于定量研究中的概率抽样。它要求的是理论性抽样,即“以已经证实与

形成中的理论具有相关性的概念为基础所做的抽样”(StraussandCorbin,1997)。也就是说,抽样与分析交互

进行,抽样为了发展概念,分析为了确定下一步抽样的对象,直到达到理论饱和。Patton(2002)和陈向明(2004)

认为,质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非概率抽样”方式是“目的性抽样”,即按照研究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

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

Strauss和Corbin(997)并没有给出最少样本量的规定。也有学者认为,访谈的数量要达到20~30人(米勒和

萨尔金德,2002)。但是,对于抽样何时应该停止并没有异议,即达到理论饱和。所谓的理论饱和指,关于某

个范畴再没有新的或者相关的资料出现;资料里的范畴已经发展的十分丰厚,条件、脉络、行动/互动、结果

等都联结紧密,也有过程和变异性;范畴间的关系都建立妥当而且验证属实。

表2本项研究的访谈对象情况简介

ID

论坛名注册时间职务

访谈方式

面谈电话网络

ying

2.海9哥

3.李木木

4.黄果

5.康志伟

6.雨川

7.蹉跎岁月

8.上山下海

9.我行我诉

10.北风

11.蛋糕

12.笑河呵

磨房

磨房

磨房

磨房

磨房

磨房

磨房

磨房

磨房

磨房

磨房

磨房

1999

1999

2001-10-08

2002-07-12

2002-11-17

2003-02-15

2003-04-21

2003-05-02

2003-09-28

2004-06-10

2002-07-29

2002-10-16

管理员

领队

精华帖作者

版主

领队

领队

领队

精华帖作者

版主

13.渡鸦

14.仙乐飘飘

15.蛋塔

16.例外

20.小月

21.小徒

磨房

磨房

磨房

磨房

磨房

车迷网

车迷网

车迷网

车迷网

2003-03-29

2003-09-26

2003-10-02

2003-12-29

2004-05-12

2000

2003年底

2000

2002

精华帖作者

精华帖作者

精华帖作者

精华帖作者

版主

注:网络访谈方式包括QQ、MSN、E-mail、站内短信。

本文的调查始于2004年4月,2005年“五一”黄金周以后基本结束(表2)。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作者首

先和被访者建立融洽关系,在征得他们同意以后,进行多次访谈。很多访谈是在读完他们的游记或者攻略以

后,抱着向他们学习的态度进行交流。

扎根理论强调分析单位不是人,而是事件、事故和事情(StraussandCorbin,1997)。这21名访谈对象,每

个人每年至少都有1次长途旅行,多次周末短途旅行。例如,“上山下海”刚刚参加工作以后跟团去海南旅游

过一次;在磨房注册以前和同学参加过网络论坛组织的阳朔旅游;在磨房注册以后参加过别人组织的川北之

旅,自己也组织过滇西北之行。每一次的旅伴,旅游组织形式,旅游体验都不同。因此,虽然访谈对象只有

21个,但是每个访谈对象至少能够提供两个以上的旅行事件。考虑到人的记忆有误差,所以作者优先考虑那

些有旅行记录的旅行。

根据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的原则,作者在选择性译码阶段集中力量对“上山下海”、“我

行我诉”、“李木木”、“渡鸦”和“蛋塔”进行了跟踪调查。作者在和他们的交谈和读游记过程中验证建构的

理论,直至理论达到饱和。

(3)访谈方式与次数

访谈法是本研究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之一。在给访谈对象的介绍信中,作者请对方选择适宜的访谈方式,

同时也指出如果方面的话,最好电话或者面谈。可以选择的方式包括电话、网络即时聊天系统(MSN和QQ)、

电子邮件、磨房提供的站点内邮件系统和面对面。

然而,由于访谈对象工作紧张,面谈时间不便安排,另有两个样本离广州较远,最后只对12个人进行了

面对面的访谈。网络成为最主要的访谈工具。18位访谈对象中有4位拒绝面谈和电话访谈,表示愿意通过网

络,尽量以谈话的口吻给以比较详细的答复。

实际上,网络访谈的内容不一定比电话或者面谈简单,关键在于对方是否愿意敞开心扉,愿意花心思去

回忆和去描述。在虚拟环境中,很多人根本没有见过面,也没有这个愿望。因此,David(2001)指出,是否和

被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不是必需的。非同步的网络访谈(包括E-mail和“悄悄话”)有一个很大的弊病,不

能及时回应对方的答复。一旦作者不明白对方的回复,再次询问的时候,对方可能有些不耐烦。有一次,一

个驴子婉转地说,“呵呵,你的问题可真多啊!”我才觉得不好意思再继续问了。但是,电话和面谈中却从来

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即时交流时,问题之间有连贯性,回答不用太多的思考,而且有时候碍

着面子,即使觉得对方的问题多也不好说出口。

多数访谈都控制在45分钟到1个小时之间。只有个别访谈,由于对方十分健谈,而且对我的论文十分感

兴趣,访谈时间延长到1个半小时。MSN和QQ访谈的时间远远长于1个小时,有时候可能长达2~3小时,

但是访谈内容可能等于一个小时电话访谈的内容。此外,在正式访谈结束后,作者基本上和所有的驴子保持

网络联系,多次请教第一次访谈中不清楚的地方。作者和其中七个驴子建立比较熟悉的朋友关系,有时候他

们主动诉说自己的旅行计划和体验,提供一些他们认为可能对此项研究有用的文章。

2.其他方法

(1)被访者的旅行记录

被访者的旅行记录指“驴友”旅行前收集的目的地资料,或者旅行结束后对日程以及途中所思所想的记

录。通常,作者根据他们提供的旅游经历在论坛里搜索与之相关的行程讨论串,攻略和游记。“蛋糕”还主动

提供她写的没有张贴到论坛上的游记。当我表示对“蛋塔”在深圳磨房交友情况感兴趣之后,“蛋塔”也主动

提供她写的一篇游记的链接。驴友“李木木”说,游记是对“驴友”旅游体验“最好的描述……最能反应内

心的想法。而且磨房的游记以(记录)真实体验为主,当然也加入一些自己内心的体会”。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旅

途中有记笔记的习惯,而游记基本上是根据当时的笔记整理而成的。“驴友”们在旅行结束后所写的游记是本

论文重要的材料,可以帮助我了解他们在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们自己对旅行的认识和反思。由于是旅行

结束后马上记录的内容,所以在记忆的准确性上有了一定保证。

(2)现实世界的参与式观察

除了访谈,作者还在自然情境下对18位访谈对象中4位进行了参与式观察。2005年的磨房百公里徒步活

动参与者有一千多人。从周五晚上乘车去深圳到周六早上“百公里”开始,我一直和Vinyli在一起。当和她

独处的时候,我们谈论一些她以前的旅行经历,参加磨房活动的体验。有时候,她也谈谈对这篇论文的看法。

在确定深圳磨房为研究案例之前,作者曾经参加过四次广州车迷网“小月”等人的网友聚会。我一般都

在回到宿舍之后开始做观察笔记,记录下具体的细节和对话,并划出有启发的句子。

2004年5月到11月,作者还参加由网络论坛组织的三次自驾车旅游活动,其中两次由广州车迷网版主

“eldan”组织,一次由“越野e族”越野车网站组织周末自驾车旅游活动。

(3)网络世界的非参与式观察

观察一般分为参与型和非参与型两种。本文所采用的网络观察是一种非参与型的观察。观察者置身于被

观察者的世界之外,作为旁观者了解事态的发展。这种方法来源于Kozinets(2002)指出“网络民族志”是一种

非介入观察的研究方法,而且没有传统民族志费时和详尽,能够为营销人员提供研究在线社区消费者的品昧、

渴求和其他需求的良好机遇。非参与型观察的优点在于,观察在自然环境下发生,而且被观察者不知道被观

察。因为以互联网为媒介,所以和焦点访谈法、个人访谈法相比,网络民族志比较省钱,时效性强。这种方

法的局限性在于,资料仅仅限于在线社区,需要研究者具备诠释能力,信息提供者的身份比较难确定,所以

研究结构的推广受到限制。

然而,也有一些网络民族志研究者不赞同以“潜水”的方式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应该首先征得被研究者

的同意。实际上,在网络社区中实施参与式观察有别于在现实世界中,因为网络世界中人的身份处于隐匿状

态,人员流动很大。即使在调查之初表明自己的身份,也不可能在与其他人互动中时时刻刻表明自己的真实

身份。因此,网络社区的参与式观察也带有非参与式观察的隐匿性。

2004年6月到11月,作者浏览了深圳磨房在“乐趣园”上保存的2001年10月以前的帖子,对“磨房”

初期的情况有了一个了解。因为深圳磨房是一个大型的网络社区,每一天的帖子总量近3000多个。信息过量

是网络观察时候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为了保证观察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选择“长假远行”版面①为主要观

察地。论文资料收集阶段,确保每天至少浏览一次长假远行版面。如果时间允许,还浏览“磨房告示”、”相

约同行”和“磨房广州”四个版面。

观察主要的任务是留意长假远行版面上当下正在讨论的话题;留意访谈对象的线上活动;跟踪结伴旅行

①磨房“长假远行”主要指假期长于双休日的旅行谈论区,“相约同行”指周末前往深圳周边地区的讨论。

活动的组织进展。

搜索引擎对于研究磨房这样大型的社区的研究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经常使用磨房提供的搜索引擎,

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搜索。使用的搜索词有,小圈子、跟团旅游、结伴、自助旅行、删帖、重要的是和谁一

起去等等。这样,研究者可以比较省力找到需要的话题。例如,作者以“结伴”为关键词找到“结伴而行还

是独自上路?”讨论串。这个讨论串发生在2003年5月间,此时本项研究还没有开始。如果没有搜索引擎,

找到这个讨论串可能性很小。

2-6巨鹏:资源独享型温泉旅游地开发研究——以恩平市为例

(一)研究方法

1.问卷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对恩平市温泉度假区的游客进行调查。同时设计了两种半结构式问卷,针

对温泉企业的员工与当地村镇以及管理者的问卷,对资料进行的收集。

2.深度访谈法

本研究分别对恩平市政府管理人员、相关部门如旅游局、土地资源局的管理人员、温泉度假区的管理者(包

括现有管理者以及原来管理者)、当地员工(温泉度假区所在村庄员工)、恩平市居民以及游客等进行深度访谈。

同时作者还在案例地之外就相关问题对有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

3.观察法

本研究作者以政府管理顾问的身份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与执行过程,如与当地领导一起考察、一起讨论方

案、一起处理旅游区内发生的应急事宜,同时收集各类资料,进行观察与总结的循环,逐步实现对调查地的

深入了解。温泉旅游度假区对附近区域的带动的调查如商业店铺发展状况等采取非参与性观察法,了解其社

会经济活动进行状况。

(二)调查开展与数据收集

1.调查时间

本研究的调查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网络调查与新闻分析阶段,2004年1~4月。

第二阶段是外围调查阶段,2004年5月。先后到中山温泉、御温泉、珠海平沙海上温泉进行调查,了解

当地温泉旅游发展状况,访谈企业管理者与游客对温泉旅游市场进行初始把握。

第三阶段是开始进入实地调查,2004年9~10月,先对恩平市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进行了解,分别进入

金山温泉、帝都温泉与锦江温泉进行经营状况了解,并访谈度假村管理者,设计问卷进行预调查,对调查结

果进行了解分析。

第四阶段是深入调查,2005年1~2月,重新设计问卷进行游客问卷调查,深入了解企业内部经营状况,

访谈当地员工、恩平市居民、当地乡镇政府、资源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并对相关管理政策进行分析与

调研,观察旅游地开发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2.主要资料

本文研究所用的资料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两类。

第一手资料主要包括关键人物访谈记录与录音整理、游客调查问卷、管理人员调查问卷、当地居民调查

问卷、温泉景区实地观察。

第二手资料主要包括史料地方志、统计数据、政府文件、工作报告、新闻报道、文献、其他。

(三)资料处理与分析方法

1.过程分析

社会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任何结果的形成都是不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这一事件的

形成过程进行描述。用“讲故事”的方法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在其形成过程中不同因素所起作用叙述出来。

本文在对三个温泉开发形成历程使用了过程分析。

2.地理学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一种地理学常用的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的空间模式,往往以数学几何

的形式表达(梅休,2001)。本文主要对温泉旅游度假区对周围地区经济的带动与商铺发展状况等进行分析,研

究温泉的开发所带给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变化。

3.对比研究

本文还通过对比不同温泉资源管理模式下旅游地的发展状况,就相关研究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对比不

同社会经济历史条件下温泉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与结果,对比不同温泉资源管理模式下,温泉旅游地的发展状

况以及,温泉资源开发状况。

3-1张骁鸣: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为例

研究旅游的区域经济影响的终极目的,不可满足于全面而概略地描述旅游这个产业对某个地域范围的影

响,而应该落实为对一个个具体的参与者的关注,了解这些人与其家庭究竟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了

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谋生技能、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究竟都在发生怎样的变化?然后,再根据掌握的大量

个体信息,争取“由下而上”地摸清整体的情况。因此,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不囿于传统旅游经济影响评价

的范畴,是一种融入了社会、政治、文化视角的更为综合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一)作为分析工具的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理论最早是从与技术变迁有关的经济学研究衍生出来的,以P.A.戴维(1985)和W.B.阿瑟(1988)的

经典论文为代表,而后D.C.诺斯等西方经济史学者把相关研究延伸为新制度经济学中有关制度变迁理论的主

要内容。其中,诺斯(1994)的总体分析框架以经济史为背景,试图解释世界不同地区之间发展程度的差别或绩

效差距(performancegap),并针对后社会主义国家指出了“路径依赖就是制度框架使各种选择定型(shaping)并

约束可能被锁定的制度路径”的事实。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优势获得后的自增强机制,这种自增强机制导致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以及可能的锁闭(诺斯,1994)。因此,在戴维和阿瑟那里,路径依赖是指技术选择的不

可预见、被锁闭和缺乏效率的情况;而在诺斯那里,路径依赖是指制度框架使各种选择定型并约束可能被锁

定的制度路径的情况(刘汉民,2003)。

作为一种经济学研究工具,路径依赖分析框架一般由五个步骤组成(刘元春,1999):①确定系统的性质,

即通过各种参数检验判定该系统是否具有“正反馈机制”。②确定“正反馈机制”,即确定形成“正反馈机制”

的根源及其作用方式。在社会科学中,则把它归结为形成报酬递增的机制。这些机制除包括阿瑟在分析技术

变迁时采用的四种自增强机制之外,也涉及诺斯在分析制度变迁时所指出的“制度矩阵相互依赖的结构所造

成的巨大报酬递增”机制,如正规约束与非正规约束间的协调效应和网络效应、制度创建的成本、制度适应

的预期性收益和学习效应等。③确定随机因素,即启动并决定路径选择的外部偶然性事件。④分析系统演进

的过程及其性质,即当“正反馈机制”受偶然性因素影响而启动时,系统出现以下几个特征(Arthur,1988):

多重均衡(multipleequilibrium)、可能的无效率、低效率状态的锁闭(lock-in)、路径依赖。⑤确定退出锁闭的条

件和作用机制,即进行路径替代的条件。

造成路径依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初始状态、报酬递增①、突发小事件、转化成本、有限理性、多重均

衡、利益集团政治、知识累积、认知能力是认识和分析路径依赖的重要工具(Vincensini,2001;刘汉民,2003;

汪洪涛,2003)。需特别强调,“历史是重要的”(Arthur,1989),因为“制度是人力所为”,“绝非任意设计或

随意执行的产物”(青木昌彦,200l)。换言之,两个国家或地方,即使是面临“同一技术和市场环境,它们的

整体性制度安排仍可能会相差甚远,其结果取决于各自制度发展的历史轨迹”。历史事件(historicalevents)在路

径依赖理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具体而言,在路径依赖理论中所谓的历史事件包括在经济动态发展中的事件和环境,尤其指那些在传统

经济学中被遗忘和忽略的微小事件(remoteevents)和偶发事件(chance),如当事人的政治倾向、前期经验、合同

签订时间、影响时间和决策的突发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具体次序(quence),等等。经济系统中存在着传统经

济学以外的影响因素(即在传统经济学中被忽视的偶发的、微小的历史事件),它们成为影响和决定系统最终将

走上哪一条发展路径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次序,不会产生同一个均衡结果。也就是说,经

济究竟向哪个方向发展,是“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的”(initialconditionsnsitivedependence),这就是路径依

赖的经济学本质(张铭洪,2002)。

(二)路径依赖理论对本研究的适用性

对系统演进的起点(即“初始状态”)和演进方向的动力来源(“早期随机事件或扰动”)的分析,是在将路

径依赖理论作为一种研究工具进行操作化时的必要工作:①判断“路径的起点”,即决定变迁的所有可能方向

的初始状态以及使得路径开始向这一方向伸展的那些“突发的小事件”,即阿瑟(1988)所强调的“初始状态与

早期随机事件或扰动相结合”,或称“给定条件”与“启动机制”(严清华、刘穷志,200l);②寻找“依赖的来

源”,即使得路径的伸展得以不断延续的那些因素。其中引起研究者极大兴趣的因素,在路径依赖研究的早期

文献中是报酬递增,后来逐渐转移到转化成本、有限理性、多重均衡、利益博弈等更为复杂的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确定“路径的起点”非常重要,但也非常困难。因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系统中存在的大

量利益冲突,也是由于这个社会最初选择的路径所决定的。如果社会经济体系没有沿着这些路径演进,也就

不会形成相应的利益主体,不会产生复杂而特定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冲突。所以,从根本上来看,路径依赖是

一个“解释的循环”,难以寻找到最起初的源头②。考虑到开展研究的可行性,只能找寻到一些或可作为“起

点”的演进过程中的某一时点,例如,选定那些明显重要的历史事件,作为分析问题的起点,从而获得这一

时点状态下既有的起点环境。这一起点环境是由以前所未知的路径演进过程所决定的,那些以往的细节并不

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一起点环境下,发生了重要的(但可能是细小的)历史事件,并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明

显影响。这种方法性策略背后的理由大概可以用“寻找绝对起点的研究成本过高”来解释。经济学是允许预

设条件的,那么路径依赖分析也没有理由不充分利用经济学科本身的这一特点与优势,为每一具体的社会经

济演变过程选定一个适于分析的起点。

国内尝试利用路径依赖理论来解释乡村社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现象的主要领域包括:集体经济

①需要指出的是,韦森(2001)认为,在报酬递增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是完全的,或者说在交易费用近乎零的情况下,报酬递

增本身并不必然意味着制度变迁中”锁定效应”的存在,从而社会变迁的长期路径又必然会导向高效率的体制。然而,如果报

酬递增和不完备市场二者同时存在,那就有可能使一些无效率的制度长期存在,从而产生锁定效应。

②青木昌彦(2001)指出:“从来就不可能存在一种免于制度影响的世界,使得分析能以此为出发点,完全不依赖于任何外生给定

和人为设计的规则系统。因此,没有人可以避开无穷循环推理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将无穷循环推理引向从过去和历史继承下来

的社会结构,而不是引向元博弈的逻辑结构。”为了避免这种无穷循环推理的困扰,他给出的一个可以“部分解决该问题”的办

法是,“把制度看作是博弈过程的内生稳定的结果,其中的域既可以是经济和社会域,也可以是政治域,并尽量在一开始不界定

博弈的非技术性规则。”

和乡镇企业、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农业制度与农业结构、农村政治与权力结构、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宗族与

文化,等等。此外,在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方面,又以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有关的研究成果最为

丰富。不过,尚未见到有学者利用路径依赖理论从整体上来研究旅游发展对乡村社区变迁的影响。

在旅游发展研究方面,徐红罡(2005)用系统动力学概念模型分析了文化遗产旅游地商业化过程中的路径依

赖行为。她的解释是:在整个商业化动态系统中,正反馈数量高过负反馈,因而系统陷入路径依赖,导致政

策失败。然而,这一解释值得进一步讨论。例如,是否正反馈在“数量”上高过负反馈,就一定能够导致系

统陷入路径依赖呢?也许还应考虑到每个反馈的本身“能力”的问题,三个很弱的正反馈大概难以抵挡两个

强大的负反馈对系统的作用力。当然,更辩证地看,无论正负反馈在数量上如何,能力上如何,只要两者之

一在综合表现上占据上风,也肯定将导致系统出现带有偏向性的发展态势。最终结果如何,也许在一开始就

确定了,但是特征暂时不明显,因此不能被人类有限的观察和思维所认知。在这种情况下,事实上已“确定”

的社会事实在人的认知体系里面却是“不确定”的。

(三)研究过程设计

将路径依赖理论作为指导有关西递旅游与乡村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的“框架”的意义,可能大于严

格按照其作为新制度经济学中分析工具来应用的意义。还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由于文本叙述结构的限制,上

述四项内容背后所涉及的各项工作,似乎呈现出一种先后有别的顺序。实际上,对研究一个乡村社区的社会

经济发展而言,了解社会事实、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明了自己即将开展的研究的意义、寻找与解释事实有

关的理论和方法、涉猎相关领域的辅助性理论与方法,这些工作都不可能是“依次”发生的,其间必然经历

从事实到理论(或方法)、从理论(或方法)到事实的双向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多次的、反复的;可能是全局的,

也可能是局部的;可能是结构性的,也可能是只关乎细节。因此,图1虽然尝试给出一个力求思路清晰的研

究流程,但它与真实的研究过程还是存在不少差别,很多具体的工作和反复、调整的工作很难体现在两维的

纸平面上。

图1研究流程设计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以“路径的起点”和“依赖的来源”两个方面来作为分析事实材料的主线,实际上

是根据已有文献的应用经验,从时间推演、事件发生的角度来将“路径依赖”这一研究工具操作化的可能选

择之一。此外,之所以“人的空间固化”、“观念的强化”、“社会关联的硬化”这些方面共同组成“依赖的来

源”分析的三大内容,既受到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和数据的限制,也受到前文所述各项研究观念的影响。在调

查设计的基础上,所收集来的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各类一手、二手材料,经过编码归类,以上述三个方面

的材料最为丰富,因此在提供“总体的社会事实”的观念下,“讲故事”的方法将首先得到应用,以叙述西递

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最后再将由这些故事所组成的历史过程整合为一个条理较为清晰的理论解

释。

三、研究方法

(一)西递社区界定

此项研究根据社区成员资格及其从社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角色与受益情况,将西递村的社区边界分

为两类:

·居住在西递村并具备本村户籍的所有村民及其家庭,包括普通村民、村两委干部与工作人员、西递旅

游服务公司中的本村籍工作人员;

·工作在西递村但不具备西递村户籍的所有人,包括西递镇党委政府干部与工作人员、在西递经商的外

来从业者、西递旅游服务公司的非本村籍工作人员。

两者的关键差别在于,前者享受村集体从旅游经营活动中得到的分红,而后者除薪金收入外不能从西递

旅游经营活动中得到其他任何收入。两者的相同点在于,他们都是能够对西递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施加直接

影响的社区成员。

(二)调查方法

1.观察

对西递的实地调查于2004年4月至2005年11月期间陆续完成,总共在当地调研时间超过40天。调研中

完成了大量的实地观察记录,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村落的建设面貌(古民居建筑、村内街道结构)、功能布局(普通生活、农业生产、旅游经商与管理、

党政组织、社会公共管理如派出所等)、外围环境(包括农地、林地、水面、对外道路等);

·农业生产活动,如农业用地的实际使用情况、副业生产活动(主要是蚕桑)、家庭手工业等;

·旅游经商与管理,如旅游公司的门票管理与导游服务、家庭旅馆和餐馆经营、旅游纪念品售卖、定点

摊位销售、旅游秩序维持、旅游区环境卫生保持等;

·村民的日常生活与民风,村民之间、村干部之间、村民与镇村干部之间的交往中的语言与行为。

2.深入访谈

此项研究所访谈过的信息提供人共45位,其中直接来自西递村的30人,西递镇领导4人,为比较分析

等目的还访谈了周边村落居民以及外地人士共计11人。部分信息提供人接受了超过1次以上的正式访谈,其

中包括A01①(一位家庭旅馆老板)、Al3(一位经营定点旅游商品摊位的普通村民)、A19(西递某村干部)、A22(旅

游公司某员工)、B04(西递村委会某成员)、C0l(西递镇某领导)、C03(西递镇某干部)、D0l(宏村某村干部、开办

有家庭旅馆)。从选择信息提供人的过程来看,虽然个别时候的确是在村里闲逛时随机展开的,也有的时候是

①说明:A01及后面出现的类似编号均代指信息提供人,“A”表示其为普通居民,“B”表示其为村两委(村党支部、村委

会)成员,“C”表示其为镇党委、镇政府干部职工,“D”表示其为周边村落居民或外地人士。后文引文中形如“A01-1”的最后

一个数字表示来自于对A01这位信息提供人的第1次访谈记录。

滚雪球一样让已经成为熟人的村民将笔者介绍给亲友或邻居,但是最后形成的访谈框(包括多次访谈对象)经过

了后期访谈中的调整与弥补,注意到了性别、身份、姓氏等方面的差异。

此外,完成对西递村的群体访谈四次:

·2004年5月24日下午,地点为西递(旧)镇政府,参加人员:西递镇主要党政领导、旅游公司部分负责

人;

·2005年7月3日上午,地点为村民吴JH店铺内,参加人员:村民吴JH、王LF、王SY等五人;

·2005年10月19日下午,地点为西递旅游服务公司值班室,参加人员:西旅公司职工胡LK等三人与

西递旅游管理监察大队队员胡Y;

·2005年11月12日上午,地点为西递镇人民政府会议室,参加人员:西递镇主要党政领导、镇政府各

部门干部与工作人员、西递村部分干部、西旅公司部分员工。

深入访谈提纲的最终确立,是在整个访谈过程不断滚动式地调整,经历多次删改、增补的过程之后,才

逐渐成形的。最终的深入访谈提纲如下:

•村落概况,包括旅游发展的基本过程、经营与管理的事实、古民居建筑的保护(保护资金的来源、维修

的实例)、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村务的决策过程、村集体财务的管理方法;

·村民(或家庭)的收入状况,包括旅游收入分配(分配方案、方案的决策过程、实际分配的额度)、各行业

税费负担、对利益分配的态度、对分配公正的理解;

·商业化问题,包括商业化的基本事实(经商摊位的管理、景点经商的问题、整顿情况)、村民经商活动

的事实、村民的商业思想、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

·村落产业结构状况,包括现状结构(农业、副业)、失地农民状况、产业结构变化(产业转移状况、手工

业的发展、打工、参军)、可能的影响因素(村民素质、退耕还林等;

·旅游经营与管理的体制,包括上级党政部门(县政府及各部门、镇政府、镇旅游管理委员会、镇监察大

队及其具体工作中的问题)、村两委(党支部、村委会)、旅游公司(管理模式、管理人才、导游管理、财务管理)、

有关的决策过程(门票涨价、新景点和新活动的开发)、旅游公司改制问题(改制的必要性、政企部分的表现、

对股份制的看法、对托管制的看法、对经营权转让的看法、内部整改而不动体制的可能性)、西递旅游经营体

制中的产权问题;

•社区关系,包括镇政府与村民(村改居问题、征地、社会保障、新区建设、生活方式改变)、村干部与村

民(亲友关系、村民参与、水口园林建设、引水工程建设、生态园建设、停车场建设)、旅游公司与村民(对财

务公开的争议、上访故事、有关查账的冲突、如何对待外来调查者)、村干部之间关系(社区精英的构成、村支

书与村委会主任的关系、村干部互相之间的博弈)。

3.书面资料

此项研究所收集到的书面资料大概可分为如下五类:

•政府文件与村委会的档案文书。如《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黟县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

护管理办法》、《黟县西递古村落保护管理办法》、《西递景区旅游管理办法(试行)》、《西递景区2004年综合治

理方案》、《西递村村民自治章程》、《西递村村规民约》、《中共黟县西递村村委员会党组织会议记录》、《西递

村发放60周岁以上村民养老金实施办法》等。

•西递旅游服务公司文件。如《关于要求调整西递景区门票价格的申请》、《关于当前西递引水工程的几

点意见》、《关于要求给予西递引水工程项目优惠政策的报告》、《西旅公司会议纪要》、《西递门票爬坡奖励享

受旅行社名单》、《西递旅游项目开发情况总结》、《西递景区逐年门票提价和旅游收入情况一览表》、《关于对

上半年违规、违纪及游客投诉行为的处理决定》等。

•有关西递村旅游收入分配的文件和数据。如《西递村“门前三包、环境保护费”分配方案》、《西递村

古民居“资源保护费”分配方案》、《关于年终分配扣除办法的通知》、《西递村从西旅公司上交村的旅游门票

收入进行分配的情况》等;

•有关西递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第一类,西递村委会所提供的有关西递户口统

计、流动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村民自治组织人员编制的数据;第二类,西递镇旅游管理委员会提供的西递

经商户、外来务工人员登记资料;第三类,西递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服务站提供的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表、

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及负担情况统计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统计表、农村劳动力与就业状况统计报表、

农村土地承包与经营报表、农业主要产品生产情况报表等。

•村民保留的与西递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民间文书。

(三)分析方法

1.历时态分析

鉴于路径依赖理论对历史事件的重视,有必要对西递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进行历时态分析。目前

常用的历时态分析以讲述“故事”为主,类似人类学者采用的民族志方法,是在结束长期的区域性田野调查

之后,坐下来把所获素材整理出来,完成一种对事实的整体或全面的记录(王铭铭,1995)。其优点在于(折晓

叶、陈婴婴,2000):任何人在阅读过这样一本作品之后,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重新对这些事实加以分

析和解释;虽然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已经融进了他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但由于文体还保留着事件的原貌,使得

这样的著作可以一再地被引用和重新研究。

笔者接触有关西递问题的研究是从一个横断面进去的,虽然也意识到一些历史事实和纵贯性数据之间存

在某种关联,可是毕竟“难以解读现象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徐勇,200l)。以结构性地“还原”故事主干线索

为研究手段的“历时态分析”,正可弥补这一不足。

2.过程事件分析

孙立平(2002)认为,布迪厄在倡导实践社会学上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找到一种面向实践状态社会现

象的途径。实际上,实践状态的社会现象,非常难以接近。“过程一事件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把

实践弄死的地方重新激活了它,让实践真正成为一种实践的状态。”过程一事件分析天生地以一种动态的视角

来认识和理解社会事件。社区公共生活并非是静态的,它由不断发生着的大大小小的“公共事件流”组成,

这些事件关系到部分或全体公众的利益,因而引起公众关注,并使得人们表明其态度或采取一定的行动(董海

宁,2004)。

如果将“历时态分析”与“过程事件分析”结合起来考察,那么后者的目的是:根据一定规则从历史中

截取不同的分段,了解每一个分段的来龙去脉,从而为搭建整个的“历时态分析”提供材料。过程一事件分

析绝非“截面”分析,而是以某一项或某几项历史事件为中心,了解它们的发生与发展及其影响的具体事实。

如果从时间延续的长短上来看,从历时态分析到过程事件分析再到截面分析,从长到短(最后实际缩为一个时

点)有着明显的差别,而其中过程一事件分析的时间跨度最为灵活,它完全根据研究者的分析需要来划分。

3.理想类型法

理想类型(idealtypes)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为了克服德国人文主义和历史学派过度个体化和特殊化

倾向而提出的一种方法论概念,他认为(马克斯•韦伯,1999):一种理想类型是通过片面突出一个或更多的观

点,通过综合许多弥漫的、无联系的、或多或少存在和偶尔又不存在的个别具体现象而形成的,这些现象根

据那些被片面强调的观点而被整理到统一的分析结构中。就概念的纯洁性而言,在现实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

能凭借经验找到这种精神结构。它是一种乌托邦。

理想类型方法在中国乡村社区研究中经常得到运用。例如杜赞奇(2003)在其影响广泛的中国乡村社会人类

学著作《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的华北农村》中,根据韦伯的“理想类型”思想,依富裕还是贫困、

宗族和宗教组织是否在乡村生活中起主要作用、距主要城市远近三个维度,将自己亲访过的华北地区六个村

落进行了归类。全志辉和贺雪峰(2002)则根据社会记忆强度和经济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情况,将村庄分成四种

理想类型。

3-2罗秋菊:展览会选题定位及运作模式研究——以东莞为例

三、研究设计

(一)操作过程

本研究的调查与数据收集工作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2月20日至4月16日为实地调研做准备工作。这个阶段的调研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

其一,利用搜索引擎百度、中国资讯网数据库搜集所有有关东莞案例地展览业发展的公开信息和有关评述,

从而对东莞展览业的发展规模、场馆设施、办展主体、展览会类型、品牌展览项目、政策策略、存在问题和

竞争优势有了一个全景式的了解,并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了资料梳理和文字整理,大致确定了实地调研的单

位及展览项目。其二,2005(年4月11日,笔者在由广东省会议展览业协会主办的“2005年广东会议展览业

年会及会员大会”上应邀作了“品牌展会打造的几个影响因素剖析”的主题发言,受到了到会展览企业的较

大关注。这次主题发言为笔者以后的实地调查提供了两大帮助,一方面东莞案例地的主要展览企业和相关政

府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向笔者发出了口头调研邀请,基本解决了可进入性问题;另一方面获得了调研对象一定

程度的信任,为以后的实地调研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于2005年4月19日至4月29日、2005年5月9日至5月21日期间对案例地展览业发展的

整体概况以及展览公司运作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这个阶段的调研工作主要包括九个方面:①访谈东莞市经贸

局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了解整个东莞展览业的现状,并获得部分统计数据;②重点调研作为东莞市展览业

发展的主力军一一位于厚街镇的广东现代展览中心有限公司,对公司的主要项目和主要部门进行了综合了解,

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和员工都进行了接触,进行了较深的情况了解,寻找到了关键信息提供者并进行了深度

访谈;③了解位于莞城的国际贸易展览公司、东莞国际会展中心的综合情况;④参加了东莞市会议展览协会

召开的第一届理事会议,结识了东莞市展览业主要办展主体;⑤到虎门镇经贸办及服装交易会组委会了解虎

门镇展览会情况;⑥到长安镇经贸办、东莞机械五金模具行业协会、长安机械五金模具交易会承办单位全面

了解长安机械五金模具交易会的概况;⑦前往大朗镇财经办、民营办、大朗毛织贸易中心经营公司调查(大朗)

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的现状;⑧到常平镇常汇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常平会展中心了解大京九农副产品食品(常

平)交易会的信息和概况;⑨在东莞厚街镇的广东现代展览中心和莞城的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分别参加了由广东

庆展展览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七届东莞国际面辅料纱线及拉链展以及由香港雅式展览公司主办的第三届东莞国

际鞋类、皮革制品、配件与生产技术展览会,在展览会现场对参展商和主办方进行了部分访谈。

第三阶段:2005年5月23日至5月28日对广州部分展览公司进行调研,以期求证和解疑案例地实地调

研发现的问题和疑点,进一步修正观点。这阶段主要访谈了5家不同性质的展览公司,访谈对象为:中国出

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展场经营部总经理及副总经理、显辉展览有限公司广州部总经理及马来西亚部总经理、

广东庆展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国际科技贸易展览公司总经理及项目经理、广东星之球展览服务有

限公司总经理。这些公司既有组展公司,又有展馆经营;企业规模不等,不仅包括民营企业,也有国有、外

资企业。

第四阶段:.2005年6月1日至8月4日为问卷设计与预调查阶段。这阶段主要工作有三方面:①完成有

关参展商、专业观众问卷设计:②征求广东现代展览中心公司管理层员工及广东国际科技贸易展览公司负责

人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修订;③2005年8月4日对广东科技贸易展览公司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广州)国际专业音

响、灯光展览会的参展商进行问卷预调查。

第五阶段:2005年8月5日至2005年12月2日对所选个案展览会的参与主体进行以下工作:①对参展

商和专业观众进行问卷调查、现场访谈;②对展览项目主办方负责人和员工进行深度访谈;③观察展览会展

前筹备工作、展中现场服务、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行为等。

第六阶段:补充调查。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对九个所选展览项目进一步进行网络资料

搜集;②不清楚的地方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向案例地相关人员咨询求证;③参加2006年1月11日至1月13

日在广州东方宾馆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暨2006年1月12日至1月13日在广州锦汉会展

中心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展览和会议展示会(简称“展中展”),利用全国各地展览界人士聚会的机会,对已

形成的观点和疑问向业界资深人士再次求证。

(二)选取的个案展览项目及其标准

本项研究一共选取了9个展览项目作为个案调研和论证,具体展览项目见表2。选取这些个案有五条标准,

一则选取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展览项目进行对比,既包括消费展也含有产业展,如选取食博会、车交会作

为消费展的典型代表;二则对成功的与不成功的进行对比,如选择工博会与迅通机械展进行成功与不成功的

比较;三则境外展与自办展项目的兼顾,如香港线路板协会主办的线路板展与电博会的专业化对比;四则可

进入性考虑,这里主要指主办方愿意为本项研究提供问卷调查的机会,并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方面提供便利

条件;五则选择已经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依托型展览会,如名家具展、名鞋展等。

表2本研究选取的个案展览项目

展览项目名称举办时间主办方简称

第三届珠江食品搏览会暨华南名酒交易会

2005.8.5~7

广东现代展览中心食博会

第十四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

2005.8.17~21

广东现代展览中心名家具展

第四届广东珠三角国际工业博览会

2005.9.7~10

广东现代展览中心工博会

第四届华南国际印制电路及组装技术展览会

2005.9.14~16

香港迅通展览公司印制电路展

第五届广东国际汽车展示交易会

2005.9.28~10.3

广东现代展览中心车交会

第七届中国东莞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

2005.10.13~16

中国贸促会东莞市支会电博会

第二届国际名鞋展暨皮革、鞋材、鞋机(厚街)交易会

2005.10.14~17

广东现代展览中心名鞋展

第七届东莞国际机械及原料展

2005.11.9~12

香港迅通展览公司迅通机械展

2005国际线路板及电子组装展览会

2005.11.30~12.2

香港线路板协会线路板展

(三)问卷法操作过程及样本情况

本研究针对参展商、专业观众、展览公司员工分别进行了问卷设计和问卷调查,具体过程如下。

1.问卷设计

查阅了大量国外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深入的文献研究;在东莞案例地对展览公司各级员工、展览项目

组委会成员、相关政府机构负责人、行业协会等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对广州五个不同性质的展览公司负责人

分别进行了深度访谈和求证。在文献研究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由于消费型展览会与产业

型展览会存在差异,因而分别针对消费型展览会的参展商和产业型展览会的参展商设计了问卷,针对参展商

的问卷调查表共分六个部分;针对专业观众的问卷调查表分为五个部分;针对展览公司员工工作满意度的问

卷调查表分为四部分。计量尺度均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计量,数字1~5表示同意或评价的程度,采用自填式

问卷方式,被调查者在10~15分钟内可以完成,最慢的不会超过20分钟完成。

2.征询意见

为了检查问卷中各个问题是否恰当、信息是否遗漏、指标是否多余、问题含义是否清楚、措辞是否准确,

笔者多方征询广东现代展览中心管理层员工和广东国际科技贸易展览公司负责人的意见,对问卷中不恰当的

指标进行了删减,增加了相关指标,并对措辞不恰当或者容易引起异议的地方进行了修订,对一些学术化的

用词进行了修改。

3.预调查

为了听取调查对象的反馈以及检验被调查者对各个问题的理解,对问卷进行了预调查。

2005年8月4日在广东科技贸易展览公司的协助下,对其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广州)国际专业音响、灯光展

览会的参展商进行问卷预调查,共回收37份参展商问卷。在没有发放礼品的情况下,大部分的问卷比较完整。

现场询问的结果是内容较多,但比较具体,大部分调查者认为可以接受,也有一部分参展商认为应该配以礼

品赠送;同时对几个难以回答的指标进行了删减,如“主办单位专业化操作能力”、“媒体宣传报道量”等几

个指标的删除。

4.数据收集过程

在争得主办方同意的情况下,选择了食博会、车交会、名家具展、工博会、印制电路展、电博会、名鞋

展7个展览项目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食博会、车交会是消费型展览会,专业观众难以界定,因而只对参展商

派发了问卷;由于印制电路展主办方的种种顾虑,只对该展览会的专业观众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余4个展览

会同时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进行问卷调查。为了确保问卷的质量和有效性以及回收率,对各个细节进行了仔

细考虑。

第一,考虑到笔者一人难以完成大样本量的问卷,所以组织当地在校大学生配合笔者共同完成。在校大

学生的选择通过两个渠道,一则通过东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院长的推荐;二则通过广东现代展览中心经营管

理公司的推荐,其原则是曾经在该公司做过兼职,表现良好的学生。笔者对推荐的学生事先进行面试、挑选,

一般一个展览会选取6~10名在校女大学生,具体数量视展览会的规模而定,按天付酬,通常每天70元左右,

午饭和制服由主办方支付。表现良好的同学将邀请继续担当下一个展览项目的问卷调查员。

第二,对问卷调查员进行两次岗前培训。培训中告知她们问卷调研的目的、对本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展

览会基本知识的培训以及如何识别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尤其强调真实客观的重要性,对问卷表中的问题逐一

解释,培训一些沟通技巧以及在调查中应注意的问题,还有如何兼顾不同结构的调研对象等方面的培训。

第三,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展览会现场的所有参展商发放问卷,每家参展企业只发放问卷一份,要求

相关负责人填写;对专业观众采取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对完成问卷的参展商和专业观众

赠送礼品一份,有几种类型的礼品可供选择,如精致的签字笔、带包装的精致指甲剪、休闲钱包、带包装的

精致钥匙扣等。

第四,在展览会开展的头两天只针对专业观众进行问卷调查,对专业观众的问卷采取被动和主动两种并

用方式。方式一是主办方安排问卷调查员直接在专业观众登记处发放问卷,当专业观众领取胸卡及展览会资

料时,笔者及调查员也连同问卷一起发给专业观众,并强调参观结束之后填写并交回问卷,将赠送礼品一份。

通过这种方式问卷回收率通常在20%左右,这种发放方式对样本结构的代表性有三个考虑,一则便于识别专

业观众;二则覆盖面宽,可顾及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专业观众;三则容易使专业观众产生信任感。另一种方式

是在中午休息时段及下午4点钟左右笔者带领调查员在展览会现场各个休息区一对一地对专业观众进行现场

发放和填写问卷。这种主动方式通常成功率比较高,因为休息时候专业观众比较乐意填写,面对面沟通效果

也较好,拒访率较低。

第五,在展览会结束的前一天下午针对参展商进行问卷调查,不选择展览会最后一天进行问卷的原因是

因为最后一天参展商忙于进行撤展前的准备,而且负责人通常都不在现场,使问卷调查困难重重。操作方法

是对展览会所有参展商发放问卷,但是每一家参展企业只能发放问卷一份。在展览会结束的前一天下午1点

钟左右笔者带领调查员分组把问卷发放到各个展位的负责人手里,然后每隔一个小时回收一次。通常情况下,

参展商的问卷回收率能达到60%~70%。

第六,选择广东现代展览中心有限公司对展览公司员工进行问卷。之所以选择广东现代展览中心有限公

司,出于三个原因,其一,该公司是东莞案例地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展览公司,具有典型性;其二,该公

司不仅自办6个展览项目,而且也经营展览场馆;其三,该公司开放的心态,为笔者的调研提供了可进入性。

2005年5月17日、18日分别对该集团公司的5个项目部、场馆经营管理公司、行政部的在职员工进行问卷

调查。问卷的操作方式是在问卷调查前一天总经办主任电话联系该公司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告知对方问卷的

目的和原因;并且总经办主任陪伴笔者前往各个部门当面与部门负责人沟通联系。第二、第三天,笔者到各

个部门发放问卷,为了消除员工的顾虑心理,笔者在各部门办公室等待并亲自回收员工问卷。

5.样本概况

问卷调查的具体样本概况见表3、表4所示。参展商问卷样本数为623家;专业观众问卷样本数3630人,

其中境外专业观众142人,主要来自美国、欧洲国家、中东国家、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南

美国家、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展览公司员工问卷样本数103人。

表3参展商、专业观众问卷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展览项目名称

参展商专业观众

样本量(家)比例(%)样本量(人)比例(%)

第十四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简称名家具展)

12119.4161744.5

第七届中国东莞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简称电博会)

16025.758316.1

第二届国际名鞋展暨皮革、鞋材、鞋机(厚街)交易会(简称名鞋展)

13922.354615.1

第四届广东珠三角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工博会)

10316.53509.6

第四届华南国际印制电路及组装技术展览会(简称印制电路展)

53414.7

第三届珠江食品博览会暨华南名酒交易会(简称食博会)

7011.3

第五届广东国际汽车展示交易会(简称车交会)

304.8

样本数合计:参展商623(家)、专业观众3630(人)

注释:车交会现场一共30家汽车品牌,同一个汽车品牌只发放问卷一份,因为无法识别分销商、制造商。

表4广东现代展览中心有限公司员工问卷样本概况

部门员工数量(人)样本量(人)百分比(%)

名家具展

231413.6

名鞋展

1054.9

奥华展览公司

201716.5

食博会

1176.8

经营管理公司

844543.7

行政

181514.6

样本数合计:103人

注释:①员工数量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5月20日;②奥华展览公司是广东现代展览中心公司的一个组展子公司,主办工

博会、健博会2个展览项目;③经营管理公司主要是展览场馆经营,其中保安部43人,本项调查中抽取了保安部的10人;④

行政包括总经办8人、人力资源部2人、审计部1人、财务部7人。

(四)访谈样本情况

1.政府管理部门、展览项目组委会、展览公司、行业协会访谈样本情况样本概况如表5所示。

表5政府管理部门、项目组委会、展览公司、行业协会访谈样本情况

类别项目样本量(人)比例(%)

第一类:政府管理部门

东莞市经贸局

虎门镇经贸办

长安镇财经办

大朗镇财经办

2

2

l

l

小计:6人

比例:10.7

第二类:相关展览项目组委会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东莞支会

虎门镇服装(服饰〉行业协会

东莞市五金机械模具行业协会

东莞市迎海集团

东莞市长荣置业有限公司

大朗镇民营办

东莞市常汇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1

2

1

2

1

1

1

小计:9人

比例:16.1

第三类:展览公司

广东现代展览公司

东莞市国际贸易展览公司

广东庆展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广东星之球展览有限公司

香港迅通展览有限公司

香港线路板协会有限公司

广交会展场经营部

广州显辉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广东国际科技贸易展览公司

慧聪网展览公司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

23

2

1

1

1

2

2

2

2

2

2

小计:40人

比例:71.4

第四类:行业协会东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1

小计:1人

比例:1.8

样本数合计

56

在综合广泛的访谈基础上,笔者寻找到其中一些重点人物和关键信息提供者,并对其进行多次追踪和深

度访谈,具体样本情况见表6。

表6重点人物访谈样本分布

类别项目样本量(人)比例(%)

第一类:政府主管部门东莞市经贸局流通科

1

小计:1人

比例:5.6

第二类:展览项目关键员工

名家具展

1

小计:7人

比例:38.9

工博会

2

食博会

2

名鞋展

2

第三类:

案例地展览企业主要负责人:

综合信息提供者

广东现代展览公司

2

小计:5人

比例:27.8

广东现代展览中心展馆经营公司

2

东莞市国际贸易展览公司

1

第四类:外来展企业代表

广东庆展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1

小计:2人

比例:11.1

广东星之球展览有限公司

1

第五类:观点求证者

广交会展场经营部

1

小计:3人

比例:16.6

广州显辉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1

慧聪网展览公司

1

样本数合计

18

注释:①分别对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受访者至少进行了3次访谈,有的甚至高达10多次;②对第四类访谈对象进行了

2次访谈调研;①第五类访谈对象为深度访谈,笔者对一些观点进行求证,每人访谈时间为2~3个小时。

2.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访谈样本

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访谈通常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直接亮明身份,与他们进行沟通,这种

情况通常针对参展商比较多,笔者直接对参展商的负责人进行访谈,访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也有一些

超过1小时的访谈;另一种是采取自然攀谈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专业观众。笔者在休息区或出口处,

与专业观众自然“闲聊”,通常不暴露真实身份,交流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部分沟通超过40分钟。具体

样本分布见表7所示。

表7参展商、专业观众访谈样本分布

展览项目名称

参展商专业观众

样本量(家)比例(%)样本量(人)比例(%)

第七届电博会

1316.21318.1

第二届名鞋展

2936.21622.2

2005国际线路板展

12151520.8

第七届迅通机械展

1518.82027.8

第四届工博会

56.379.7

第二届食博会

67.5l1.4

样本数合计:参展商80(家),专业观众72(人)

(五)二手资料收集情况

实地调研收集的第二手资料主要包括:

•统计数据:包括东莞市经贸局、展览公司、相关展览项目的统计数据、统计报表等;

•文件、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包括相关政府部门和展览公司的文件、项目工作总结、年度工作总结和

工作报告;

•全套广东现代展览中心公司主办的内部报刊《现代展览》(第1~36期);全套名家具展内部报刊《名家

具》;

•展览公司自己组织的问卷调查原始凭证:包括广东现代展览中心针对主办方的服务质量问卷调查

(2002~2004年)、客户投诉表等原始凭证;

•展览项目的全套会刊:包括选取的9个展览项目的全套会刊。

(六)论证视角和分析框架

展览会的真正魅力在于同一个屋檐下和有限的时间内汇集了各类供应商和多层次的目标客户,它不仅成

为买家与供应商的交易平台,而且也成为其他各类人员实现其各取所需的综合平台,包括传递信息、推广新

产品、寻找合作伙伴、消除技术和社交障碍等。主办方作为展览会的中介机构就是为参展商及专业观众架起

一座交易、沟通的桥梁,其任务就是有效组织参展商和观众参展,并由此获取收益。因而,本项研究是基于

主办方视角论证如何有效组织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为

理论分析工具,以展览项目作为切入点,对展览会的选题、招展模式、观众组织模式进行分析论证,从中深

入剖析主办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三方之间的利益关系,指导主办方有效组织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从而真正

实现展览会的综合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本项研究不考虑展览会主办方的性质,研究的前提为无论是政府主办

型展览会还是商业化运作型展览会,展览会获得成功的基础是把握和遵循产业的内在规律。

本文的研究焦点是主办方如何有效组织参展商与专业观众,包括选题定位、招展模式、专业观众组织模

式、主办方、参展商、专业观众的相互关系匹配四个方面的论证研究,论文的主体分析框架具体见图2。

首先,展览会的选题定位是主办方有效组织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前提,展览会的选题定位就是明确展览

会发展的方向,只有正确和明确的选题,展览会才能真正满足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需求。因而,本文的主体

研究一是论证如何进行选题定位。选题定位研究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展开,宏观层面上指应

该选择什么类型的展览会,中观层面上指应该依据什么要素来确定展览会的行业选题,微观层面上指行业内

的某一类或几类细分子行业的专业化定位。

其次,在确定展览会的选题定位之后,主办方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就是如何有效地把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组

织在一起,因而如何进行招展以及如何进行专业观众组织是本文的主体研究二和主体研究三。只有了解参展

商和专业观众的需求偏好,才能有针对性地运用适当的方式招展和组织观众,才能真正提升参展商和专业观

众的参展效果,提高他们的参展体验。招展模式和专业观众组织模式研究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层面之一,参展商与专业观众有什么需求特征?他们的目的、参展意愿、决策所考虑的因素、绩效评

估的标准是什么?

•层面之二,目前展览公司招展管理和专业观众组织管理的现状是什么?.层面之三,运用什么模式才能

够最有效的招展、组织观众?

最后,论证主办方、参展商、专业观众的相互关系匹配,它是本文的重要主体研究,其重要性主要体现

在四个方面。

其一,参展商与专业观众数量和质量的失衡是展览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根源。参展商只有通过专业观众才

能实现其各类参展目的,同样,专业观众参加展览会目的也是为了与参展商进行互动。因而,只有做到参展

商与专业观众数量和质量的匹配才能显现参展效益,进而提升双方满意度。满意度的提高不仅再次参展意愿

强烈,而且通过口碑扩散信息,这样利于主办方组织到更多的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人流量的增加与质量的优

化进一步提升参展商与专业观众的满意度,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其二,参展商自身参展管理不当也是导致参展效益不高的要素之一。主要表现在对展览会功能认识模糊、

目标不明确、人员配置不当、缺乏人员培训等问题,因而,主办方应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在展前、展中、展

后进行需求和管理的引导与匹配,特别是信息管理尤其重要。

其三,实业界对该领域仍然认知不足。有两个原因导致实业界对参展商与专业观众的匹配认知不足,一

则由于参展商是主办方的收入来源者,重参展商,轻专业观众的趋势非常明显,二则缺乏对参展商和专业观

众的深入了解,不了解行为特征,就难以做到满足需求偏好。

其四,从论文逻辑结构来看,展览会的三方利益主体的关系匹配研究是主体研究二(招展模式)与主体研究

三(专业观众组织模式)的延展与回应,从而使两者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

论文分析框架

3-3刘俊:中国海滨旅游度假区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以三亚亚龙湾和北海银滩为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现场调研工作时间跨度长达17个月,累计现场工作时间达到95天。整个调研工作可大致分为

三个阶段,一是选题论证和准备阶段,主要是在广东省内梅州、珠海、东莞等度假区或度假酒店考察,以及

借助于《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项目编制工作完成对亚龙湾度假区的初次考察;二是深入调研和数据收集阶

段,经过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对亚龙湾和银滩度假区进行了系统深度调研;三是补充调研和结论验证阶段,

主要理论假设形成后,再次前往山东,补充北方海滨度假区研究案例,并对初步结论进行验证。

本研究涉及的案例地数据分为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其中一手资料全部来自在案例地进行的深度访谈;

二手资料则包括在调研过程中获得的各种印刷和数字资料,如政府文件、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各种图表等,

还有在网络上检索到的案例地相关资料。

1.重点人物深度访谈

本研究的重点是回溯案例地发展历史,还原案例地发展历程,借助历程研究得到的信息探究案例地发展

演化的动因。由于案例地的历史信息具有隐秘性,除了个别事件参与者知晓外均不为外人所知,因此只能采

取对当事人进行深入访谈的方法,获取案例地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原因、过程与结果等隐秘信息和历史

资料。此外,对于一些现状的基本判断,旅游企业历史时期的基本经营状况,以及部分不能依赖政府部门统

计数据获得的背景资料,也依靠对相关人士的访谈获得。

表4三亚调研深度访谈情况

工作单位职务访谈重点

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亚龙湾度假区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中国海滨度假区发展

三亚市旅游局副局长亚龙湾度假区发展影响因素、三亚城市及旅游发展历程

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物业部经理亚龙湾度假区收入结构、社区问题

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土地部经理亚龙湾度假区土地利用及项目开发

三亚田独六盘安置区李白英语学校校长亚龙湾度假区黎族社区发展及存在问题

三亚田独六盘村前村委会主任亚龙湾度假区黎族社区发展及存在问题

三亚市档案局信息中心副主任亚龙湾度假区相关文件资料

三亚市政府秘书科副科长亚龙湾度假区相关文件资料

三亚市政府秘书二科科长亚龙湾度假区发展历程及土地利用

三亚市土地管理局法规科科长亚龙湾度假区发展历程及土地利用

三亚市地税局办公室主任三亚市地方税收、旅游业税收贡献及主要旅游企业税收征缴情况

三亚市地税局计财科科长三亚市地方税收、旅游业税收贡献及主要旅游企业税收征缴情况

三亚市财政局国库科科长三亚市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及构成

三亚市规划局办公室主任三亚市城市发展战略及城市规划

三亚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办公室主任亚龙湾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三亚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三亚城市发展历程及特点

三亚市房地产协会主任三亚房地产发展状况

三亚市旅游信息中心主任三亚旅游统计信息

表5北海调研深度访谈情况

工作单位职务访谈重点

银滩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银滩度假区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

银滩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招商建设科副科长银滩度假区项目建设

银滩度假区管理委员会人教科副科长银滩度假区管理机构设置及变迁

北海市档案局档案管理科科长银滩度假区相关文件档案资料

北海市规划局办公室主任北海市城市发展历程及城市规划

北海市规划局规划科科长银滩度假区土地利用与项目建设

北海市规划局建管科科长银滩度假区土地利用与项目建设

北海市环保局档案科科长银滩度假区环境状况

北海市城建档案馆馆长银滩度假区城建项目资料

北海市旅游局质管科副科长北海市酒店市场投资及经营状况

北海中旅导游员北海市旅游市场状况

北海香格里拉大饭店市场传媒部经理北海市酒店市场投资及经营状况、香格里拉酒店进入北海

投资背景

社会学研究广泛采用的访谈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标准化访谈,即使用事先设计的统一的访问表询问被调

查者;另一种是半标准化访谈,又被称为深度访谈(in-depthinterview),主要是使用事先拟定的提纲与主要问

题,具体如何发问,在访谈过程中,则根据当时的情景灵活决定(宋林飞,1990)。本研究较多地采用后一种访

谈法,以便于了解更多更关键的信息。笔者在访谈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明晰访谈重点,列出访谈提纲。

对于非常重要且难得的访谈机会,如对亚龙湾公司副总、三亚市旅游局副局长、银滩度假区管委副主任等的

访谈,则需要对访谈提纲不断的斟酌完善,做到问题明确具体,且安排好提问顺序和问题之间的逻辑性,使

得被访者能够在笔者的引导下逐步深入,避免回答流于表面。

2.文献研究

笔者通过著名的外文文献检索网站ElvierSDOSChinaConsortium、ScienceDirectOnsite和ProQuest,检

索到1994年①以来发表在AnnalsofTourismRearch,TourismManagement,TourismGeographies,Joumalof

TravelRearch等国外旅游专业期刊上有关“resort”研究的所有文献。1994年以前的相关文献则拜托笔者在

香港理工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学的同学查得。得益于国外先进的文献检索系统和同学的热心帮助,笔

者获得了可知的绝大多数国外度假区研究文献,最早的一篇是1949年吉尔伯特对英国早期度假胜地布莱顿的

研究。此外,笔者还通过中国期刊网和硕博士学位论文库,掌握了国内度假区相关文献和学位论文。

除了国内外学术文献以外,与案例地历史事件有关的文件、档案等历史文献对于本研究极为重要。这些

地方文献有助于将破碎的历史片段串联起来,勾勒出案例地发展历程的概貌。对这些信息的掌握有助于笔者

在访谈过程中不断地给被访者提出引导性信息点,引导访谈逐步深入,提高访谈质量,同时进行信息互检,

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研究的科学性。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收集与案例地有关的档案文件资料。

经过多方周折,笔者查阅了三亚市档案馆和三亚市政府保密室自1985年以来的市政府档案资料,收集了

二十年来与亚龙湾相关的三亚市政府批文、函件、报告、会议纪要、图件、合同等档案资料共170余份。这

些档案资料覆盖了亚龙湾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信息,有助于勾勒出亚龙湾发展的全貌及重要事件的细节。

这为深入研究亚龙湾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3.资料评估

本研究采用的案例地相关数据真实可靠。一手数据均来自笔者对于案例地相关负责人的深度访谈。为了

尽量避免由于被访者主观原因造成访谈信息失真,访谈的重点放在还原历史事件本身,而不在于获得被访者

的主观判断。且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尽可能从不同的被访者获得信息,相互印证。本研究从最初研究假设的

提出到最终观点的形成,笔者都通过访谈反复求证。二手数据绝大部分来自政府、各部门及企业内部的各类

文件、内部报告、经营数据等书面及图文资料,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客观性。本研究各观点的逻辑论证均建

立在这些数据之上。因此,本研究的数据来源真实可靠,通过这些数据论证得出的观点客观科学,可信度高。

3-4黄向:政治生态学视角下中加国家公园制度比较研究

①中山大学图书馆购买的外文文献数据库仅提供1994年以后的文献全文。

(一)案例地的选择

为研究鼎湖山作为中国特殊案例,本研究选取了中国的丹霞山和加拿大的布鲁斯半岛国家公园(Bruce

PeninsulaNationalPark,BPNP)作为研究的标杆。前者位于中国广东省韶关市,后者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北布

鲁斯半岛县。

中国采用属地管理型的国家公园体制,地方政府基本主导了国家公园的所有事务,特别是自然资源的开

发和管理,丹霞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具有典型性。加拿大采用中央垂直型的国家公园体制,联邦政府主导国家

公园的所有事务,社会力量非政府组织(NGO)是主要的辅助和制衡力量。BPNP是加拿大现存的两个法定边界

内仍然有私人土地的国家公园之一,通过“公园咨询委员会”(ParkAdvisoryCommittee,PAC)制度实行NGO

共管国家公园,BPNP是加拿大国家公园制度的典型案例。

除此之外,三个案例地的可比性还在于:①均为世界级的生态资源区,鼎湖山和BPNP均是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成员,丹霞山是“世界地质公园”;②三个旅游开发的时间均为20多年,游

客量近年来较为稳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资源管理外在影响因素。

(二)政治生态学方法

政治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集中于分析“人类环境干扰”的关系,特别是在第二世界

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区域内的情况(.,1993)。政治生态学一词由人类学家沃尔夫(Wolf)在批判“生

态人类学”和“文化生态学”时提出,他认为从理论需要出发,应该把“生态语境”加入更广泛的政治经济

研究中去(Wolf,1972)。政治生态学的目的是探求环境力量和政治力量如何相互作用,并如何通过各种不同范

围(分析的层次)的社会参与者去影响社会和环境变化(Bryant,1992)。布莱克等(Blaike)的工作基本奠定了政治

生态学的学科基础,他们定义政治生态学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即以生态为关注点的政治经济学(Blaike,1987)。

贫穷被认为是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政治生态学研究最大的贡献在于证实了大量的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

退化的原因来源于比贫穷的当地社区居民具有更强大的政治能量的私人、公共或公私合作的利益群体(Stanich,

1989)。总体而言,政治生态研究显示环境退化和人类贫穷背后的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在社会制度安排语境下不

同政治能量群体对资源获得话语权的不平等性(Painter,1995)。

在研究内容上,早期的政治生态学研究集中于全球资本主义和国家政策如何在欠发达国家构筑不同层次

的“自然社会关系”(Hencht,1989),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研究更偏重于研究政治过程和权利不平等对

“自然一社会关系”的影响(Peet,1996)。政治生态研究主要围绕社会参与者,通常为相关利益者取得自然资

源管理权的相对能力。基本的政治生态学分析包括资源利用的意识形态问题,捐助机构或私人投资者所推进

的资源使用模式的国际利益问题,全球化经济所推动的资源使用模式变迁问题,决定和实施涉及相关利益者

政策中的政府角色问题,当地资源使用者和影响资源使用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Stonich,1993)。也就是说,现

在的政治生态学研究主要是将生态问题放在政治语境中考察,探求生态/资源变化的政治安排根源。政治生态

学的研究证实大量的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退化的原因来源于比贫穷的当地社区居民具有更强大的政治能量的

私人、公共或公私合作的利益群体(Stonich,1989),环境退化和人类贫穷背后的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在社会制度

安排语境下不同政治能量群体对资源获得话语权的不平等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公司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

的群体或个人”(Freeman,1984),在本研究中,“资源管理利益相关者”是指“管理案例地游憩、资源和监督

案例地游憩、资源管理的群体或个人”,该群体或个人具有一定的影响游憩、资源管理的政治能量。政治能量

是指能够推动政治角色采取政治行为的能量,它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权力、权利、权威、势力、强制力和影

响力等(诸建国,200l)。这个概念表达的是政治能力的存量理念,是一个基于动态观点的政治概念。本研究所

使用的“资源管理利益相关者群体性格”特指具有一定政治能量的资源管理利益相关者群体对待资源的态度

总和。

本研究假设国家公园自然游憩资源管理的相关政治制度安排将直接影响资源的变化趋势,并采用构建政

治生态学模型的方法直观的展示导致资源、变化的政治制度安排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资源管理利益相关

者群体性格”及其政治能量对资源变化趋势的影响。

3-5陈志钢:旅游影响下风景名胜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为例

(一)案例地选择

本文的研究案例地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距离桂林市区仅65千米,有高等级公路桂阳公路

与桂林相接,阳朔县以其山青、水秀、峰奇、洞美“四绝”,和名胜、古迹、烟雨、光影、动物、植物、田园、

村镇“八胜”而闻名于世,曾被李鹏总理誉为“中国旅游名县”。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已经成为阳朔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

用地大幅度提升。由于阳朔属于漓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对风

景名胜区的建设具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在此背景之下,阳朔县出现了旅游用地需求与建设用地供应不足的供

需矛盾,这种矛盾随着旅游业的强势发展而越来越激烈。本文拟通过对旅游影响下阳朔县域、建成区土地利

用变化的表现、路径与机制分析,来探讨风景旅游城市土地利用的良性机制。本文的研究课题具有较大的实

践与理论意义。

阳朔旅游业发展的“阳朔现象”为国内、外研究旅游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研究案例,仅国内在1999~2006

年7年间有8篇硕论文、3篇博士论文以阳朔作为案例,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其中社区旅游研究、西街小

企业研究、国外游客旅游行为研究等方面的成果较为丰富。

2005年7月,世界旅游组织(WTO)“可持续旅游阳朔观测点”和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CTPR)

“阳朔社区旅游研究基地”的奠基,标志着世界旅游组织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引人中国,其中阳朔土

地利用变化也是世界旅游组织监测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阳朔为案例来研究旅游对土地利用影响具有以下可行性与现实性:

•阳朔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是典型的风景名胜城市、是世界旅游组织全球

的观测点之一,其研究结论具有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推广的可能性;

•阳朔存在《国家风景名胜区条例》管制之下的土地利用供需矛盾,在现有的背景之下,急需要较为理

性的土地开发模式作为指导;

•以前的研究没有从旅游对土地利用的方面来探讨,此研究具有开辟新的领域与视野的作用与意义;

•有关阳朔县域范围的1993-02-05、1999-01-05、2005-11-05三期Landsat5的遥感影像与一期2006-1-28

IKONOS1m阳朔建成区范围的遥感影像以及1996年、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可为土地空间变化、RBD

形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等研究提供素材;

•中山大学与阳朔县地方政府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多年来的研究积累为本研究提供了方便,论文调研的

可进入性较强,容易取得成功。

(二)研究过程

本次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两类,一手数据主要包括:26人深度访谈资料;深度访

谈主要是西街土地利用变化、西街土地产权变迁、RBD的形成、功能组团的形成等方面,通过循环求证的方

法获得。

二手资料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统计数据:阳朔县旅游局统计数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WTO旅游统计报告。

·规划文本: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阳朔县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阳朔遇龙河景区旅游发展规划。

·遥感数据:县域范围的Landsat5卫星TM30m多光谱1993-02-05、1999-01-05、2005-11-05三期原始数

据;建成区范围2006-1-28的IKONOS1m存档融合影像数据。

•土地利用数据:1996年、2003年阳朔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比例尺:1:100000。

·地图数据:阳朔县1:10000地形图。

·文献:主要是国内外中英文期刊、书籍。

·史料地方志:阳朔县志、阳朔地名志、桂林旅游志。

本次论文的调研时段共计四期,共计31个工作日,具体时间与内容如表1所示。

表1调研情况

调研分期调研时间调研内容备注

第一期

2006.3.25~28

阳朔西街及其周边地区、东街、遇龙河、大村门、杨堤、白沙、兴坪等地旅游

对土地利用影响

第二期

2006.8.25~9.6

土地局、规划局资料收集;包

括西街在内的城区商户调研;

印象·刘三姐、古榕公园、鉴

山寺、阳朔公园调研;遇龙河

土地利用现状调研

本次调研是笔者参加世界旅游组织(WTO)与桂

林市旅游局委托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阳朔旅游

可持续发展监测课题。通过此机会,笔者广泛

对阳朔县的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就旅游与土

地利用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访谈

第二期

2006.11.25~30

对西街的建筑权属进行了进一步的廓清

第四期

2006.12.28~2007.1.6

补充调研

合计共计调研工作31天

3-6杨云:饭店高管团队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湖南、广东为例

(一)数据收集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指采用自填式问卷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

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风笑天,200l)。问卷调查具有标准化的特点,

有利于研究者进行定量分析。问卷调查法的一个缺点是不能对谁来回答问卷进行控制,因而难以保证问卷质

量。为了提高问卷调查的质量,国外学者认为上门发放问卷并及时回收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根据研究问题,在深入的文献研究和对饭店高层管理人员进行

了个别访谈的基础上,采用翻译国外经过实证检验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好的测量量表方式,如测量高管团队

行为整合水平的量表等。同时,针对饭店行业的特殊性,采取人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测量饭店的经济绩效。

最终形成的问卷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饭店的基本情况和高管团队的构成特征。其中,饭店基本情况包括饭店名称、开业时间、

饭店规模、员工人数、2005年的经济效益、饭店性质;高管团队构成包括高管团队成员的职位和分管职能、

团队成员的年龄、性别、从事饭店工作的累计时间、受教育程度、专业背景和专业特长等。

•第二部分测量高管团队运作过程变量,包括行为整合水平和总经理的权力等。

•第三部分测量高管团队的效率和饭店绩效,包括决策效率、决策的满意程度和饭店的管理绩效和经济

绩效等项目。

•第四部分是填写个人的背景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务、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个性特征。

关于所选用的国外量表,若该量表已经被国内学者翻译过了,就尽可能地用这些已经英译汉的问卷;若

没有找到英译汉的量表,就由笔者先独自翻译,然后请一名发表过国际学术论文的副教授和二位英语专业的

学生,共同对国外的英文量表和笔者翻译的中文量表的内容和表达进行分析和修改,以提高问卷的表面效度

(facevalidity)和内容效度(contentvalidity)。

为了避免问卷内容的表述与饭店业的常规不一致、措辞不准确、概念不清晰等问题,造成被调查者误答

问卷,影响问卷的效度,首先进行了预调研,到不同类型的饭店请10多名高层管理者当面填写问卷,并请他

们指出看不明白和模棱两可的问题,然后进行修改,确定了最终使用的问卷。

2.深度访谈法

问卷调查能有效地检验研究者事先设定的理论假设,但是很难对理论假设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因此本

研究除了采用问卷调查外,还采用了结构式访谈方式收集了被调查者的看法。

访谈法具体可分为标准化访谈和深度访谈。深度访谈主要是使用事先拟定的提纲与主要问题,在访谈过

程中具体如何发问则根据当时的情景灵活决定(宋林飞,2002)。本研究访谈对象都是阅历丰富的管理者,采用

深度访谈能获取更多、更关键的信息,对问卷调查的一些结论能提供解释和验证。

根据研究议题,结合问卷预调查的结果,设计访谈提纲。对高管团队成员的访谈提纲涉及他们各自的职

业生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选拔高层管理者、他们对高管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及授权的看法、对饭店决策制

定过程的评价以及饭店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内容。在实际调研中,还根据访谈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追问。

3.二手资料法

二手资料法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梳理已有理论成果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另一类是有关饭店的数据资料,包括政府的调研报告、各企业上报给政府的基本统计

资料、各企业的内部报纸、杂志和文件以及网上关于企业的相关报道、评论等。这些数据资料一方面提供了

关于饭店的信息,为访谈和问卷调查资料提供补充,另一方面则能检验访谈和问卷调查所收集资料的真实性。

(二)数据分析法

问卷调查收集回来的数据,除了进行了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外,还可进行以下统计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简单的描述性统计,了解所测量变量的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和频数分布,对部

分变量进行了交叉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发现类别变量与等距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间密切程度的一种常用统计方法。线性相关分析研究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程度。

相关系数是描述这种线性关系程度和方向的统计量。通过对各个变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判断两个变量

之间的相关强度。本书应用相关分析,了解高管团队特征、过程变量、团队效能和饭店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

强度,初步检验各种假设。

3.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主要目的是浓缩数据,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线性指标往往是不能直接观测到的,但它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卢纹岱,2002)。研究中对行为整合、总经理的

管理风格、决策效能等变量都进行了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在提取公共因子之前进行

了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letttestofsphericity)和KMO(Kair-Meyer-Olkin)检验,结果除了总经理管理风格变量

的KMO检验只有0.583外,其余的都达到O.8以上,所以因子提取是比较理想的。

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即根据多个自变量的最优组合建立回归方程来预测因变量。通过回归分析检验高管团

队的特征、过程和绩效之间的关系。

层级回归分析能分析多组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估叶自变量组的各个自变量的参数值,

而且可控制其他自变量组对困变量的影响,分别估计各组自变量对因变量方差的解释程度。

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可以用“结构方程式模型”来检验中介及调节变量(Mediatorand

Moderator),但整体而言尚未有确切及广为接受的共识,所以主要还是以回归分析来检验中介和调节变量(黄炽

森,2006)。

(三)问卷数据分析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资料分析工具主要是SPSS13.0。SPSS13.0软件主要用于进行描述性资料统计分析、相关分

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计算Cronbacha系数值。

(四)问卷调研对象

1.问卷发放方式和对象

2006年7~12月,以广东、湖南二省三星级及以上饭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来发放问卷,共计发放356份问

卷,问卷回收203份,回收率为57%,剔除无效问卷44份,有效问卷为152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73.3%。

抽样方法最初采用随机抽样,邮寄调查问卷96封,回收问卷仅只有3份,回收率不到5%,随后只得改为便

利抽样,采用:一是熟人派发问卷和回收问卷;二是熟人介绍,亲自上门深入访谈和派发问卷方式,共登门

拜访三星级及以上饭店100家,派发问卷150份。由于上门派发问卷并尽可能地现场回收,所以问卷回收率

增高。为了保证问卷质量,上门派发的150份问卷中,约有80%是饭店高层管理者当面填写,当场回收。填

写问卷的高层管理者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表1填写问卷的高层管理者的基本特征(N=152)

基本特征

高层管理者

基本特征

高层管理者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职务年龄(岁)

总经理、董事长等

副总经理

总经理助理

总监和经理

未回答

28

38

11

61

14

18.4

25

7.2

40.1

9.3

<30

≥30且<40

≥40且<50

≥50

未回答

14

74

39

12

13

9.2

48.7

25.7

7.9

8.5

性别任现职时间(年)

未回答

93

47

12

61.2

30.9

7.9

<1

≥1且<2

≥2且<3

≥3且<5

≥5且<10

≥10

未回答

35

15

8

25

24

5

40

23

9.9

5.3

16.4

15.8

3.3

26.3

所学专业学历

经济管理类

7851.3

初中及以下

10.6

工程技术

法律

其他(如教育、中文等)

未回答

其中,饭店、旅游管理

11

5

18

40

22

7.2

3.3

11.8

26.3

14.5

高中/中专、技校

大专

本科

研究生

未回答

22

56

41

11

21

14.5

36.9

27.0

7.2

13.8

从填写问卷管理者的个人信息看,被调查者既有总经理、副总,也有总经理助理、总监和客房、人力资

源、财务、行政办公室、工程、餐饮等部门经理。因此从职务上看调查对象是比较广泛的。

另外为了避免单个管理者个人的偏见造成统计分析的偏差,一方面对总经理和其他管理者派发在部分题

目上有一定差异的调查问卷;并且在50家饭店进行了多份问卷调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回收到填写了2份

或3份调查问卷的饭店只有29家;另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个人深入访谈来进一步检验问卷调查的结果。特别

是约有20多家饭店高层管理者愿意接受访谈,而不愿意填写调查问卷。尽管他们没有填写问卷,但是通过访

谈仍然获得了许多信息。

2.样本饭店的特征分析

本研究主要以单个饭店为分析单位,回收的有效问卷涉及114家中高星级饭店,这些饭店的基本特征如表

2所示。

表2样本饭店特征(N=1l4)

项目类别

样本饭店

项目类别

样本饭店

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

饭店

档次

三星级饭店

四星级饭店

五星级饭店

61

31

19

54

30

16

饭店类型

国有、集体所有制

民营、股份制

合资、外资

38

59

17

33

52

15

饭店

规模

500间以上

300~499间

200~299间

100~199间

100间及以下

7

23

16

42

22

6.1

20.2

16.7

37.7

19.3

区域分布

广东

湖南

74

40

64.9

35.1

饭店

开业

时间

1981年以前

1981~1990年

1991~1995年

1996~2000年

2001~2003年

2004~2005年

4

18

14

34

28

16

3.5

15.8

12.3

29.8

24.6

14

饭店员工

人数

1~100人

101~300

301~500

501~700

701~900

901~1300

未回答

17

41

20

18

5

10

3

14.9

36.0

17.5

15.8

4.4

8.8

2.6

在本研究中,选取了湖南省三星级及以上饭店40家和广东省三星级及以上饭店74家。选自来自不同区

域的样本可以检验模型的普遍适用性。

(五)访谈调研对象

1.访谈对象确定

熟人介绍并上门派发问卷,使笔者有机会面对面地接触到饭店的高层管理者。绝大多数管理者在听说笔

者想将他们的实际经验总结成理论后,都比较乐意介绍他们的实际经验,因此有幸访谈了67位高层管理者(访

谈时间超过半小时)。访谈对象情况如表3所示。

表3访谈对象情况简介(N=67)

访谈对象的职务企业性质人数总人数

总经理

三星级国有、集体所有饭店

三星级民营、股份制饭店

四星级国有、集体所有饭店

四星级民营、股份制饭店

四星级有外资或管理的饭店

五星级国有、集体所有饭店

五星级民营、股份制饭店

五星级有外资或外方集团管理的饭店

5

4

1

5

1

3

3

1

23

副总经理

三星级国有、集体所有饭店

三星级民营、股份制饭店

三星级有外资或管理的饭店

四星级国有、集体所有饭店

四星级民营、股份制饭店

五星级国有、集体所有饭店

五星级民营、股份制饭店

3

4

l

2

3

5

l

19

总经理助理和总监

三星级国有、集体所有饭店

三星级民营、股份制饭店

四星级国有、集体所有饭店

四星级民营、股份制饭店

四星级有外资或外方集团管理的饭店

五星级国有、集体所有饭店

五星级民营、股份制饭店

五星级有外资或外方集团管理的饭店

3

1

l

2

1

l

3

1

13

部门经理(包括人力资源、

总办、财务)

三星级国有、集体所有饭店

三星级民营、股份制饭店

四星级国有、集体所有饭店

四星级民营、股份制饭店

四星级有外资或外方集团管理的饭店

五星级民营、股份制饭店

五星级有外资或外方集团管理的饭店

3

2

l

1

1

2

2

12

注释:被访谈者要求笔者不要公开他们的个人信息。

2.访谈方式与次数

本研究采用面对面的访谈方式,访谈时间和场所一般由被访谈者确定。由于被访者大多工作繁贮,为了

提高访谈的效率,首先请被访谈者浏览访谈提纲,然而按照访谈提纲的问题,依次提问。多数访谈时间控制

在半小时到1个半小时之间。然而约有三分之一的访谈者比较健谈,而且对访谈问题比较感兴趣,使得访谈

时间超过了2个小时。此外,在正式访谈结束后,还和部分访谈者保持了良好的朋友关系,建立了网络联系

和电话联系。不仅能请教第一次访谈中不清楚的地方,而且还能进一步追问感兴趣的问题。另外,部分访谈

者还定期邮寄他们饭店的店报给笔者查阅,笔者也把一些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介绍给被访者。

4-1周玲:跨行政区旅游地的市场整合研究——长江三峡案例

(一)基于典型案例的研究路径

1.采取案例研究的原因

所谓案例研究,是通过对某个(或几个)案例的研究来达到对某一类现象的认识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在于通

过解剖“麻雀”,形成对某一类共性(或现象)的较为深入、详细和全面的认识(Yin,1994;王宁,2002)。由于

已有研究对于跨行政区旅游地整合的讨论基本上还处于“应整合”、“应合作”和“要整合”、“要合作”以及

整合和合作的原则和对策建议阶段,对于跨行政区旅游地合作和整合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以某一具体方式

进行,相关合作和整合方式发生的条件、作用效果等方面的探究还未有实质性的开展。因而,选择典型案例

地研究发生了什么样的整合以及整合采用了何种机制、该机制如何形成和演替等是认识相关问题的一种可行

途径。

2.案例地选择

案例研究要求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能集中体现某一类现象的重要特征(王宁,2002)。本研究选择长江

三峡作为案例地。长江三峡“头”在重庆,“尾”在湖北,地跨两省市近20个县级行政区,是一典型的跨行

政区旅游地。更为重要的是,长江三峡是中国最早开发的知名旅游地之一,在1978年以来三十余年的旅游开

发进程中,旅游地内部发育了各类旅游利益主体,且各类旅游利益主体数量众多。为争抢三峡旅游利益,这

些利益主体在三艘工程建设引起的旅游地空间重组和利益格局调整中矛盾和冲突不断,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并诱发了企业、政府和行业中介组织等利益主体的种种整合行为和治理努力,制度创新和演替不断,为跨行

政区旅游地整合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

表1研究中访谈对象情况

类别被访人所属部门/单位及访谈情况

政府

1.旅游部门:重庆市旅游局(3人/6次)、湖北省旅游局(3人/3次)、宜昌市旅游局(4人/9次)、重庆渝中区旅游局。人/5

次)、巴东县旅游局及神农溪风景管理处(l人/1次)、奉节县旅游局及白帝城旅榄技资公司(2人/4次)、巫山县旅游局(l

人/1次),计15人/27次。2.交通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2人/5次)、重庆市港航局(l人/1次)、万州市港航局(l人/1次),

计4人/7次。

企业

1.游船企业:长江海外旅游总公司(l人/3次)、湖北扬子江游船总公司(l人/2次)、江苏利辉皇家公主游船公司(l人/1次)、

重庆江山游船公司(3人/4次)、重庆三峡轮船股份有限公司(2人/8次)、重庆三峡轮船股份有限公司(l人/1次)、重庆海

内观光游轮公司(l人/1次)、重庆东方轮船公司(2人/3次),计12人/23次。

2.旅行社企业:宜昌阳光旅行社(l人/3次)、宜昌峡州旅行社(l人/8次)、宜昌三峡国际旅行社(2人/2次)、长江三峡旅

游发展有限公司及宜昌大三峡国际旅行社(2人/3次)、宜昌新世纪国际旅行社(2人/2次)、宜昌顺达旅行社(1人/2次)、

宜昌康辉旅行社(l人/3次)、宜昌港长江旅行社(l人/3次)、宜昌光大旅行社(l人/1次)、宜昌江山旅行社(l人/1次)、宜

昌天鹅旅行社(l人/2次)、巴东神农溪国际旅行社(2人/9次)、巳东楚天旅行社(l人/5次)、武汉天鹅旅行社(l人/1次)、

重庆东方旅行社(l人/5次)、重庆东海旅行社(l人/1次)、奉节诗城旅行社(l人/2次),计21人/53次。

3.港埠企业:宜昌三峡旅游专线服务中心(l人/1次),计1人/1次。

协会重庆水路客运分会(l人/4次)、重庆市旅游协会(2人/3次),计3人/7次。

总计56人/128次

(二)研究资料收集与分析

1.研究中使用的资料及其收集

(1)一手数据来源

为详细了解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历程,以及相关事件背景和进展中利益主体的状态、态度和行动,本研究

对从事三峡旅游多年的从业人员和相关事件中的当事人以及了解事件进展的外部知情人士进行了大量深入访

谈(表1)。访谈方式分案例地实地调研期间的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两类。面对面的访谈发生于2005年8月

14日~2005年9月17日、2005年12月6日~2006年1月18日、2006年12月18日~2007年12月28日等三

个时段的实地调研期间,电话访谈则基于作者在实地调研中与各类人员建立的联系根据事件进展不定期进行。

访谈内容围绕历史和当前事件的背景和过程展开,多方循环求证,力求还原相关事件。

(2)二手数据来源

其一,研究中涉及的文献资料。来源于国内外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期刊、书籍和报纸。

其二,长江三峡游船发展和沿线各地旅游发展与游客接待数据。较早期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相关史志、年

鉴、报刊,辅之以档案馆资料。近期资料则来源于重庆市旅游局、湖北省旅游局、巴东县旅游局、长江航务

管理局等行业主管部门,辅之以未公开出版的规划文本、业内人士提供的资料以及少量网络信息资源。

2.资料分析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包括:①统计资料分析;②内容分析,即对文件资料的内容进行分析以透视社会现象;③历史一比较分

析,通过比较各个组织或事件的历史过程来发现事物发展的一般模式。

(2)“事件一过程”分析法

旅游地整合机制的生成和演替是一个动态发生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现象都是在多种因素参与和共同作

用下形成和推进的,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并处在不断的建构和演进中。以事件进展的历时态分析和共时态

分析相结合,研究中采取“事件过程”分析,回溯和还原事件的历史过程,并结合事件进展过程及各阶段的

背景寻找跨行政区旅游地整合机制生发演替的条件和机制。

(3)比较分析法

在取得案例地相关组织现象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对不同案例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以研究发现提炼形成

理论。

研究技术路线

4-2丁绍莲:中山市孙文西路传统商业街区演变研究

(一)研究思路及框架

基于对实践活动的观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鬼内外文献研究级初步调研来进一步界定问题。在此基础上

针对问题,对案例地进行筛选,最终选择中山市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这一条历史悠久,同时也是最早实

施步行化改造的传统商业街作为案例地,对其展开深入调研,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各类相关资料,获取足够充

分的一手资料。然后再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以时间为轴线,以物质形态和商业形态为着

眼点,还原传统商业街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形态和商业形态特征,提炼出基本的观点和结论,然后再针

对基本观点和结论对资料进行补充和完善,最终通过充实的材料来再现传统商业街演变的历程,增强观点和

结论的说服力。

研究框架

(二)主要的研究方法及资料收集获取手段

1.研究方——历史比较分析法

这是一种在研究某一事物的发展研究过程常用的方法。由于时间跨度较大,我们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

往往只能够获取某一个片段的信息,而对于该事物在过去的时间内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信息我们只能通过查阅

相关的历史资料来获取。这些历史资料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各类史志、媒体、报刊、杂志、政府文件、档案

资料等(艾尔•巴比,2000)。研究中,笔者曾在中山市图书馆进行了一周的调研,主要查阅了民国时期的主流

媒体《香山日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中山市档案馆展开了两周的调研,查

阅了有关孙文西路发展的所有档案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档案资料;在中山市城建档案馆进行了两天的调研,查

阅了有关中山市各商业中心以及孙文西路商业街改造的相关规划设计资料;在中山市史志办进行了三天的调

研,主要查阅了相关的地方志,包括《中山市金融志》、《中山市环保志》、《中山市城乡建设志》、《石岐志》(手

抄版)、《常洲村志》等。此外,还通过互联网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包括部分中山市的老照片。

2.观察法

包括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在本研究中,参与式观察法主要用于以下方面:参与到街道活动以及

相关的规划活动中,观察记录活动的特征;非参与式观察主要是用于观察并记录商业街各类街道活动的物质

形态,包括购物、玩耍、街头表演等活动,记录其行为特征。

3.访谈

研究中主要对以下三类群体展开访谈。

(1)中山市区范围内大型零售业、娱乐业、餐饮服务业的负责人、商业街上具有代表性的小型商业企业主、

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社区居民、外来工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知名人士等关键人物展开深度访谈,访谈时间均

在1~3小时。通过这些访谈,获得大量关于中山市尤其是孙文西路传统商业街区的商业发展信息。

(2)相关的政府部门,其中包括中山市交通局、规划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旅游局、经贸局、文化局、

发改局、工商局等,访谈目的主要是了解有关商业街发展的各类政策、政府行为及其结果,包括商业街的改

造背景、旧城更新的进展状况、一河两岸的景观整治情况以及对各类非正式经济、正式经济的管理情况等。

(3)在调研过程中,笔者还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对三轮车夫、游客、公共汽车司机、售票员、餐馆老板、就

餐人员、店主、当地居民等各类人群进行随机访谈,拓宽信息获取渠道,以获取更加广泛的信息。这种访谈

具有较强的随机性,问题的提出和组织都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往往是触景生情,突然发问,访谈的目的性不强,

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但这种方式较为灵活.容易开展,因此,容易获取到更为广泛的信息,但从单次访谈效果

来看,存在信息量小的缺陷。

4.问卷调研

问卷是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研究中分别对三个群体展开了问卷调研:

(1)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游客及大信新都汇购物中心游客问卷调研,主要是了解游客的人口学特征、

对步行街的态度以及活动规律。

(2)对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大信新都汇购物中心以及逢源商业街三个主要的购物场所商家展开问卷

调研,旨在获取其经营状况、市场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3)对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周边社区居民展开问卷调研,了解居民人口、经济属性、生活及工作状况

及其对步行街的感知和态度。

4-4马晓龙: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评价

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需要更深入地解答以下问题:

城市旅游究竟应该发展到什么规模最有效率?目前我国城市旅游的规模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率?哪些因

素影响着城市旅游效率和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怎样制订科学的城市旅游政策促进其效率和生产率水平的提

高?能否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直接影响到我国城市旅游发展的绩效评价和未来发展资源投入方式的选择。

基于此,形成了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现状如何?

·问题二: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哪些规律?

·问题三: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规律是如何形成的?

·问题四:城市的时空特征对旅游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有哪些影响?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成为本研究选题的最初动机,同时,本文各节的内容也围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而展开。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1.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研究假设

从我国城市旅游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上看,目前我国城市旅游发展尚处于中间阶段,对城市旅游发展的资

源投入仍有较大规模的需求,那些经济实力较强的东部地区城市往往能够满足城市旅游发展对资源进一步投

入的需求,而经济实力差的中西部地区城市则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资源投入规模会影响到城市的旅游

效率水平,从城市旅游发展阶段特点上看,具有更强资源投入能力区域的城市其旅游发展效率水平应更高,

从而得到本研究的第一个假设。

假设一: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影响,东部发达地区城市更可能获得较高的旅游效率,且主要受

资源投入规模影响。

2.基于超产权理论的研究假设

超产权理论把竞争作为激励的一个基本因素,认为在给定利润激励的条件下,市场竞争就像一个放大控

制器,竞争越激烈,利润激励剌激努力工作的作用也越大。同时,竞争还影响企业治理机制的改善,市场竞

争不仅对利润激励与经理的努力之间的关系有影响,而且对企业治理机制的改善也有影响。基于超产权理论

的逻辑关系,可以形成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

假设二:竞争性市场环境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城市旅游效率和生产率。

3.基于外部经济性理论的研究假设

外部经济概念是指经济中外在于企业的因素变化对企业的有利影响,如知识增加、技术进步等导致单个

企业的成本下降。结合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特征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正是由于“外部经济性”的剌激

性,使得中国城市之间的旅游合作程度呈现日益加深的局面。基于这种逻辑关系,可以形成本研究的第三个

假设。

假设三:合作性市场环境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城市旅游效率和生产率。

(二)研究方法

1.数据包络分析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VRS模型,通过改变投入要素强处理和弱处理方式,可以将城市旅游效率最终

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规模效率(ScaleEfficiency,SE),衡量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前沿与规模报酬变化的生产前沿之间的

距离,可以理解为:某一生产点与规模有效点比较,规模经济性的发挥程度。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规模效

率是指用于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投入满足城市对旅游发展资源需求的程度。当资源投入不能满足资源需求的

时候,城市旅游发展的能力不能达到最大程度发挥,从规模上讲,该时期城市旅游发展是没有效率的,通过

增加资源要素投入,城市旅游发展可以获得更大收益。结合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特征可见,各城市不断增加

旅游发展资源投入,在本质上就是提高规模效率、获取更大收益的手段。

第二,利用效率(CongestionEfficiency,CE,有的文献中称作冗余),与产出自由处置状态相比,存在产出

拥挤现象时生产效率的发挥程度。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利用效率是指在特定生产条件下,当一种或多种旅

游发展投入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不同城市对这些投入要素增加的自由利用能力存在差别,如果城市能够

对这些增加的投入资源实现自由合理利用,则城市旅游发展的利用效率是有效的;如果城市对这些资源的利

用不合理,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一部分生产要素数量不变,其他一种或者多种投入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某种旅游发展要素投入过多会造成生产淤塞、产出降低,则城市旅游发展利用效率无效。从中国城市旅游发

展特征上看,随着城市用于旅游发展资源投入规模的进一步加大,不同城市对资源的使用方式存在较大差别,

如很多城市将资金用于城市商业街区改造、滨水区建设等。实践表明,这些工程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实际上,这些资源可以投入到其他城市急需的旅游项目建设中,从而取得更高的收

益。从资源利用方式上看,城市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是无效率的。

第三,纯技术效率(PureTechnicalEfficiency,PTE)①,反映规模报酬可变条件下,被考察城市与生产前沿

面之间的距离,指除了产出规模效率和产出可处置度以外,所有其他生产和管理技术水平差距所造成的产出

①相关文献中,一些学者将效率评价称作技术效率(TechnicalEfficiency)评价,而将其分解称作纯技术效率(PureTechnical

Efficiency)。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将被评价对象的总体技术效率称作总效率(OverallEfficiency),而将纯技术效率称作技术效率

(TechnicalEfficiency)。

效率损失的度量。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纯技术效率是指城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现有技术水平发挥的程

度,当城市把现有技术水平充分应用于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把技术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则城市旅游

发展的纯技术效率是有效的;否则,城市旅游发展的纯技术效率无效。以城市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为例,尽管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有了酒店分销系统和中央预定系统成功应用的案例,但即使在目前状况下,也

不是所有城市在其旅游发展过程中均将这种技术得以充分利用。可见,不同城市之间对先进技术的利用水平

存在较大差异,能够将旅游技术水平发挥到最大程度的城市实现了纯技术效率有效,而不能将这些技术得到

充分利用的城市,则纯技术效率无效。

由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原理可知,一个城市旅游的整体低效率可能是由于该城市旅游发展的技术低效率,

或者是利用低效率引起的,也可能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旅游的技术低效率可进一步从城市旅游的纯

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个方面来分析,任何一个低效率都可以引起城市旅游的整体低效,而城市旅游的利用

低效则一般是城市没有合理利用投入资源所致。这为我们研究如何提高城市旅游效率提供了思路。

2.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提高生产率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显著标志。因为DEA的CRS模型、

VRS模型和NlRS模型计量的均是相对效率,衡量各决策单元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相对表现,对两个处于不同

时间范畴的不同评价体系,其效率值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因此,当研究不同时期决策单元的效率演化时.就应

采用生产率指数的理论与方法(Färe,1978)。生产率指数有多种形式,其中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是曼奎斯特生产

率指数(MalmquistIndex),该指数是在距离函数基础上定义的,因而和法雷尔(Farrell,1957)效率理论有着密切

联系。这个指数测度了在时期t技术条件下,从时期t到t+1的技术效率变化。同样,可以定义在时期t十1

技术条件下,测度从时期t到t十1技术效率变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于任何一个DMU而言,当M

i

t+1

的值大于1时,表示由t期到t十1期被评价对象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所增长;小于1表示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等于1则表示在该期间被评价对象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发生变化。

(三)指标选择

受研究目的和数据可得性约束,旅游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中,研究者往往根据具体研究目的采用不

同指标对相应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表征,即允许存在变量和指标的多元化选择。根据城市旅游发展过程和效

率评价的变量框架,并根据指标确定的依据和旅游产业的属性,投入指标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旅游产业的综合

性特征,以及现阶段我国城市旅游发展的特点,即在旅游项目投资和建设中需负担较大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

的任务,因此,宜选择外延更加广泛的指标。基于此,本研究最终选择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反映劳动投入)、

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反映资本投入)、城市资源吸引力(反映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反映商务活动对游客的吸引力)作为投入指标,选择城市星级饭店旅游收入作为产出指标对中国主要城市的旅

游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

4-5左冰:旅游流动、资本积累与不平衡地理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发展影响研究

(一)研究战略与研究设计

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者所希望达到的理论目的决定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就本文理论建构目的而言,将“流

动性”作为研究的视角和出发点,研究中必须同时涉及“时间”、“空间”以及“消费(或价格变化的影响)”三

个维度。显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旅游者流动在时间组织与空间路径方面的影响很难采用定量方法进行

研究,也无法从宏观层面上进行分析喜画其对于旅游者流动价格的影响则不仅是微观的也是宏观的,既体现

在旅游者个体所支付筒金钱数额的变化,也表现为目的地旅游收入的变化,并将进而对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姆

拉会总产出、投资、就业等产生影响。只能通过宏观层面上的经济分析才能对这些影响量行具体衡量并对其

影响机制进行解释。就研究的具体问题而言,对旅游国债作为一种生产性投资,其宏观经济效应问题的解答

需要采用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而对于建成后的旅游基础设施对目的地旅游发展产生的实际影响则必须通过案

例研究,进行实地调查才能知悉。因为建立于特定区域(region)基础上的案例研究(castudy)不仅有助于对区

域内的人文现象和问题进行描述和解释,而且可以为探索性的研究提供基础(Yin,1994)一一构建理论或对理

论进行检验。

研究战略与研究设计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采用了微观案例研究与宏观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互补研究战略(complementarystrategy)。

其中,微观案例研究是先导性的研究,为宏观分析结论提供解释和事实支持;宏观经济分析在补充案例研究

所不能回答的宏观经济效应问题的同时,从宏观层面对案例研究的相关结论进行检验。微观案例研究与宏观

经济模型分析相互补足、相互确证,以综合呈现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目的地旅游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社

会经济后果的影响,提供对旅游国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宏微观效应的更加整体的理解。

(二)研究采用的技术方法

根据研究设计,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种研究技术:①TSC(时间二空间一消费)分析方法。这是为了满足对“流

动性”概念进行测量和分析的需要而由研究者创建的一种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案例研究。②CGE模型。用于

宏观经济分析。③前后对照研究。这一方法贯穿于整个案例研究与宏观经济分析。

(三)案例地选择

在进行案例选择时,重点考虑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案例的典型性问题;二是研究的对象尺度、空间

尺度与时间尺度三者之间的匹配问题。经筛选,最终选择了“云南迪庆香格里拉旅游东环线”作为本文的案

例地。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具有独特的景观和文化资源,地理上远离大众市场,处于相对未开发状态,旅游

发展对交通具有强烈的依赖,宗教、文化、社区原初状态保并良好,目前政府正在推行鼓励旅游蓬勃发展的

政策。这些特征都代表着中国西部广大不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普遍共性。香格里拉旅游东环线总长194.16千

米,时、空间尺度非常适宜,沿线共11个景区,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的虎跳峡景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自助游

客和大众游客,游客类型齐全。香格里拉旅游东环线项目于2003年年底建成,通车至今已有4年,对旅游、

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影响均已开始呈现。由于建成时间不长,通过调研也易于复原其初始状况,把握其发生

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说,香格里拉旅游东环线基础设施项目就是不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缩影”和“原型”,

典型性突出,可为我们理解旅游流动与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实验场”,同

时也提供了一个检验旅游流动性概念以及TSC分析方法有效性的机会。

(四)数据收集方法

在本文中,同时采用了“数据三角测量”和“方法三角测量”技术。数据来源方面,注意从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不同渠道进行收集,包括学术文献、官方文件和统计数据、二手资料、报刊信息、网络新闻、实

地调查及博客等;数据收集方法方面,采用了旅行日志、网络博客、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行为回忆调查、

偶然对话等技术。研究者租车亲自走完了香格里拉东环线全程,对沿线景区、村落进行了实地调查,还全程

参与了“香格里拉两日游”全包价旅游团,并整理网络博客90篇。

4-6林清清:西双版纳普洱茶特殊兴趣旅游形成过程及其影响研究

(一)案例研究法

1.选择案例研究法的原因

案例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多种方法之一。其他研究方法还包括实验、调查、历史分析、档案资料分析、

档案资料分析等。每一种研究都有其长处和不足,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要根据研究的问题的类型决定。一般来

说,案例研究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需要回答“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时,研究者几乎无法控制研究对

象时,或者关注的重心是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罗伯特•K.殷,2004a)。受以下情境所制约:①宽泛而

不是狭窄的题目;②包括前后联系的、复杂的多个变量而不是孤立的变量;③需要依靠多种而不是单一的证

据材料(罗伯特·K.殷,2004b)。

本文之所以选取案例研究法主要基于以下考虑:①研究现象——即茶旅游目的地建构过程无法控制,关

注的重心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是不脱离现实生活环境的情况下研究当前正在进行的现象;②研究

的现象纷繁复杂(茶旅游目的地建构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复杂),待研究的现象与其所处环境背景之间的界限并

不十分明显,也不可能仅仅用历史分析或档案分析或调查来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多种证据将前后联系的社会

事实进行整合,以尽可能还原其真实面目。

案例研究的类型有如下几种:整体性分析单位的单案例研究、嵌入性分析单位的单案例研究、整体性分

析单位的多案例研究和嵌入性分析单位的多案例研究(罗伯特·K.殷,2004a),本文采用的是含嵌人性分析单

位的单案例研究。一个案例研究可能包含一个以上的分析单位。当需要对一个或多个次级分析单位进行考察

时,就会出现一个研究中同时并存多个分析单位的现象。

2.个案的逻辑基础与外推性

个案的逻辑基础,属分析性扩大化(垂直扩大化),而非定量研究的统计性扩大化(水平扩大化)(王宁,2002、

2007、2008)。个案具有典型性(共性)与独特性(个性)双重属性。典型性集中体现了某一类别现象的重要特征,

独特性则是个案的个性。正如“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对个案的解剖也可以考量一般

的情况。个案代表性问题分为三种类型,即代表性无涉、类型代表性、个案样本的反证性(王宁,2007、2008)。

社会研究是一个累积性、渐进深化的认识过程,需要经历从探索到确认的过程。社会研究处于认识进程

的不同阶段,往往就会有不同的目标,而不同的目标决定了研究手段或方法的不同(王宁,2008)。本案例研究

就属于探索性研究,研究对象普洱茶旅游是特殊兴趣旅游中的一个类型。下面列表将普洱茶旅游与大众旅游

做一对比(表2),需要说明的是大众旅游中又有个体的大众旅游与团队打包的大众旅游,这里谈到的大众旅游

的“大流量”是指作为整体的大众旅游类型的流量,而非就个体旅游者做对比。

表2普洱茶旅游与大众旅游异同比较

类型

项目

大众旅游

普洱茶旅游

(特殊兴趣/利基旅游的一种)

客流量大流量小流量

吸引物差异

不分老少、南北皆爱,

对谁都有吸引力

不具普遍吸引力

游客行为特征相似度高、同质化程度高

?

目的地形象固有、历史形成

?

运作方式旅行社为主

?

旅游吸引物也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如黄山、张家界是旅游吸引物,古茶园、茶王树、茶文化遗产也是旅

游吸引物。但这两种类型的旅游吸引物吸引的对象是不同的,黄山、张家界是人人都向往的,不分老少、南

北皆爱,对谁都有吸引力;但古茶园、茶王树等则不是这样,它们只对茶本身或茶文化感兴趣的人有吸引力。

茶园、茶王树、茶文化遗产可能并不壮观(相对于大众旅游吸引物而言或相对于大众游客的审美标准而言,但

对于茶游客却很有意义),但对这些吸引物有着特殊兴趣的人们却愿意长途跋涉、不远万里,甚至历经艰险来

到这里“朝圣”。特殊兴趣旅游的吸引物可以壮观,也可以不壮观,重要的是对于那部分有特殊兴趣人群的特

殊意义。当然,普洱茶旅游又因独特性而有许多自身的特点。

许多大众旅游游客的行为同质化程度都较高,往往以观光为主。但特殊兴趣旅游游客的行为表现有哪些

特征呢?大众旅游者偏爱的目的地往往是历史上形成的知名目的地,如黄山、长城,这是历史文化积淀的结

果。特殊兴趣旅游者偏爱的目的地形象未必是本来就有的,那特殊兴趣旅游地的形象是怎样树立起来的,其

过程与大众旅游地有何差异?大众旅游的主流往往是由大旅行社进行了纵向垄断,大旅行社控制了游客交通、

住宿、景点的一系列活动。特殊兴趣旅游由于游客数量不多(所以是利基市场),无法吸引大旅行社的注意(大

旅行社也很难适应利基旅游的灵活特点),故其运作过程也有自身的特点,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3.案例地选择

采用单案例研究的原因,是因为案例地的独一无二性;案例地具有典型性,也有助于加深对于同类事件、

事物的理解;案例地也具有启示'性。本文选择了西双版纳为案例地,基于以下原因:西双版纳具有独特的茶

旅游资源,不仅包括十二座古茶山,还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是茶马古道的起点,贡茶的故乡;在普洱茶复

兴之前,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的西双版纳旅游形象中并没有茶元素形象,现在茶元素成为目的地的重要形象

组成。西双版纳的旅游形象中“茶形象”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怎样的?“茶形象”的出现说明西双版

纳普洱茶旅游已经形成。

(二)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工作共分四次进行(表3)。

表3田野调查一览表

次数/时间调研地点内容

①2005年8月景洪、勐海、勐腊总体了解

②2006年9月云茶源景区、易武、南糯山等地

访谈相关管理机构,如茶叶产业办公室负责

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收集相关资料;访谈

部分茶农

③2007年5~6月

景洪;易武、倚邦、勐海勐宋、大渡岗等;

西定、章朗、曼缸、曼迈、曼夕、打洛等

较系统地收集相关资料;对相关部门进行跟踪

调研;与茶商、荼农、茶客、茶游客等进行访

地谈;在酒公咖啡、美美咖啡对各类游客进行访

谈,并收集游客游记

④2008年3~4月

易武、倚邦、莽枝、蛮砖、革登、攸乐、

布朗山、贺开等地

对当地茶客圈子进行多次访谈、对茶游客、茶

商、茶农等进行多次访谈;继续补充资料;参

与式观察荼乡变化;体验制茶过程等

(三)资料收集

1.资料收集的原则与类型

本文使用资料的主要原则是:①使用多种来源的资料(从两种或多种渠道获得资料,并融会到相同的一组

事实或结果上);②形成一个证据链(所研究的问题、收集的资料及结论之间的明确联系)。资料类型包括文献、

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实物证据等。

2.资料使用的立场

(1)同情之理解

资料的形成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形成的,在使用资料的时候,不能完全以现在的眼光去看,而要尽量

还原到当时的情景中去。对于人物的研究也要报一种同情之理解的情怀。

(2)尽量还原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无法完全还原,即使事件发生时研究者在现场。但还是要尽可能地利用多重证据还原历史、还

原社会事实。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7:14: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83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赤道与北极
下一篇:那么骄傲歌词
标签:博士论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