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年级八学科语文主备教师复备教师
课题第一课《社戏》课型新授
教材
分析
《社戏》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或表
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社戏》这篇文章以“社戏”这一江南水
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
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
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学情
分析
该学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对于童年的趣事他们肯定记忆犹新,颇有感触,对于
文章肯定喜欢读,但是对于文中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景物描写的赏析存在一定
难度。
教
学
目
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读出景物所蕴含的情感味;
3.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4.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分析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
策略
分析
阅读指导法、合作探究式教学
课前
准备
教师
制作PPT
学生学生: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2.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
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社戏”到底是什么呢?
师生交流,并展示“社戏”
的相关视频和图片。
二、介绍作者
三、检查预习
四、初读课文
1)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
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
其他活动或事件吗?
3)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
什么?
4)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集体讨论后明确:
1)看戏
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赵庄看戏
归航偷豆
2)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
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
间生活。结尾写了六一公公送
豆。
3)详写的是:戏前波折月夜行
船赵庄看戏归航偷豆.
略写的是: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
村钓鱼放牛捉虾六一公公送
豆。
这样写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
意思。
4)三个部分:一、(1一3段)看
社戏前;二、(4-30段)看社戏中;
三、(3-40段)看社戏后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社戏”
的资料。
学生理清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
构
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概
括能力,掌握
详略得当的
好处
板
书
设
计
看戏前
社
看社戏的波折4—9
戏看戏中月夜航船10-12
赵庄看戏13-20
归航偷豆21-30
看戏后
教
学
反
思
现在细细想来,还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探讨课文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短,
只是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交给同学们粗略地谈论一番便算完成任务,根本就
没有留给同学们发问的时间。而这篇课文原本计划在一位同学由本文所引发的童
年往事中结束,可我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到这样的学生,也许是时间太紧的缘故吧。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2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检查作业
二、人物分析
(一)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内容方
面进行了研讨。这节课我们主要
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再结合全
文的内容和背景环境,分析人物
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
(二)合作探究(采用四人小组
讨论的形式)。
1、阅读本文,你最喜欢其中的
哪个人物?请根据他们的言行谈
谈自己的看法?
2、讨论、回答、明确: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
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
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
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
们的当然领袖。
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
好客
桂生:机灵勤快
阿发:憨厚无私
三、研读与赏析
(1)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根据对课文的理解
和自己的感受,谈一下文中哪些
段落或词句写得精彩。四人小组
讨论、交流。
(2)研读赏析重点段落
1、自由朗读”月下行船“部
分,思考问题: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
行船时沿途景色的?
(2)写连山像”踊跃的铁的兽脊
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个
修辞句的作用是什么?(3)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改
为“水气使得月色朦胧”好不好?
为什么?
(4)作者花费了四个自然段来写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画出相应的
句子
找出精彩的句子,小组讨论赏析
学习描写人
物的方法
学习写景的
方法,掌握景
物描写的作
用
月夜航船,你觉得这样必要吗?
是不是可以删去?为什么?
2、讨论、回答、明确:
(1)A:嗅觉:发散出来的清香。
B:视觉:①月色朦胧在这水
气里;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
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
地向船尾跑去了。
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④还有几点火。
C:听觉:”而且似乎听见歌
吹了“。
D: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
面的吹来“。
(2)比喻。这是静物的动态写法,
形象的描绘出行船之快,衬托出
想看到社戏的急切的心情。
(3)原文仿佛是月也有情,给孩
子们创设了一个神秘、静谧的
夜,改后则没有这种效果
(4)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
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
美的图景,不仅使景物富有立体
感,使读者从各方面都感到了
美,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
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而且
很好的烘托”我“急于想看到社
戏的急切心情。
四、总结深化
齐读第40段,理解感情。
总结:由此看来,人们留恋的不
仅仅是一个物体,一处风景,而
是有他们所以发的一段情感。
五、布置作业
1、仿照本文人物塑造的方法,
记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板
书
设
计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作者对于童年
双喜自由生活的向往
六一公公和怀念
桂生
阿发
细致逼真的景物描写
教
学
反
思
在整个教学中感到自己备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基本完成,欠缺的是朗度不够,
对文章精彩段落没有反复诵读,没有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深化,也对今后
长久的记忆有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分两个课时,时间不是很充裕,不能够兼顾
一些分析反映比较慢的学生,从而使他们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这课时,
学生的课堂反应让我明白,语文课教学无法,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和引导学生阅读,
在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开拓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如果一定要说一点点成
功,那就是尝试的结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没有足够的
重视。虽然有要求,但是学生是否认真落实没有认真的去检查,也没有去细致的
去搜集学生的疑问,以至于在课堂上不可能很好的解决学生中很有价值的问题。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主备教师复备教师
课题第二课《回延安》课型新授课
教材
分析
《回延安》是八年级下册中的一首现代诗,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
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
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
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初二诗歌教学,应侧重在指
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深入的欣赏,并在欣赏品析
过程中培养能力。
学情
分析
此学段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
了常用的阅读分析的方法,初步具备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诗歌作品相对来说
接触有限,尤其是本课涉及的“信天游”的形式和比兴的手法,学生还比较陌生,
需要教师的讲解介绍。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
作用。
能力目标: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分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
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教学
策略
分析
朗读法讲授法创设情境读研结合合作讨论
课前
准备
教师
Ppt
学生
预习课文,熟读诗歌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
趣引
题,设
疑自
探
1、【导入】(播放民歌《山丹
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耳
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么
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
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
的革命圣地——延安。请同学们
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
到的延安。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
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
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
着什么样的深刻情谊?
(多媒体展示)《回延安》
2、学生质疑,教师整合学生所
提问题。
通过预习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
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之处?(从体裁角度)
学生质疑预设: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
么?
(2)怎样读这首诗?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感情?
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
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谈
感受
介绍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
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要求
提出质疑
由于这是一
首离学生所
处年代较远
的诗歌,因此
应以“信天
游”的歌曲艺
术导入,对信
游游的形式
加以介绍,使
学生在对信
天游的感受
之中走入课
文
二、自
学展
示,解
疑合
探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走进文本,读中悟情
学生自读,汇报学习成果: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抽学生读,并以第一小节
为例,让学生谈谈为什们这样读?
提示方法:理解诗意,读出语气、
语速、重音、节奏。学生通
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
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介绍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在自
我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提出
质疑、学生读课文自学,完成导
学案中的问题
学生动手标注诗的节奏、重音展
示学习成果。由于这是一首离学
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应
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
对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
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
课文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明确学
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
步感知诗的内容培养学生诵读
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诵读诗歌
的能力对比自己所做的批注,矫
正思维偏差。
2、听视频范读。以领会诗人对
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
情。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
读。请大家听范读,注意诗中感
情、节奏和重音的处理。
(1)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训练
(读、听、评);
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
情,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2)抽读、点评;(3)全班
齐读、体会;
(二)研读、赏析诗歌
(1)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
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
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
延安→口延安
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
——看延安——祝延安。(课件
展示)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
学生读课文自学,完成导学案中
的问题
学生动手标注诗的节奏、重音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小组讨论回
答教师问题
听视频朗读感受重音、节奏、感
情的处理
小组合作,读听评训练学生动手
动脑,合作学习,代表发言,其
他同学听取并及时补充
思考、小结知识
倾听、思考
小结赏析诗歌的方法
小组互读互
评,共同提
高
训练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
力,培养学生
合作意识通
过小结所学
知识,深化学
生的认知水
平
掌握赏析诗
歌的方法
师生共同小
结,领会诗的
主旨
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学生回
答,并深情朗读相关诗句(3)
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
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
词。小结:一“抓”一“贴”逼
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
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
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
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
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
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
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
准确。
的东西寄托了思乡之情。最后,
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对
祖国的思念。
(4)(2)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
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
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采用多
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排比对偶、借代中运用多种修
辞手法,对表现诗歌内容和诗人
的感情都有很好效果。
三、局
部细
品,质
疑再
探
1、生质疑,师补充:词中的“母
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
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情?
2、诗中哪些语句体现了鲜明的
地方色彩?
教师小组讨论回答教师问题
小组合作,读
听评训练
学生动手动
脑,合作学
习,代表发
言,其他同学
听取并及时
补充
四、归
纳小
结,学
用延
展
教师归纳学生倾听
通过小结,形
成知识体系,
便于记忆巩
固
训练学生用
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
力
板
书
设
计
回延安
描写回到延安夸张比喻拟人递进场面热烈欢悦
忆写延安生活比兴排比首尾呼应牢记哺育恩情
描写亲人团聚老幼皆至话语无尽情景亲切热烈
描写延安新貌反复夸张象征排比景象优美兴旺
歌颂延安历史排比夸张一气流贯精神永放光芒
激情翻涌形象热烈深远意境热情歌颂延安
教
学
反
思
可取之处:在诗歌分析过程中,对延安的历史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要
详加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的主题。
不足之处: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常
见的,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天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
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中走入诗歌。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7:02: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82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