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三江并流

更新时间:2023-02-04 15:24:54 阅读: 评论:0

山西面对面英语答案-与的偏旁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2015江苏高考)

94

VIEWPOINT

视点·杂谈

1869)担任主教。清咸丰十一年(1861),法籍教士余

伯南(Jules-EienneDubernard1840—1905)等入藏未

遂,便南下进入云南藏族地区活动,并设立“西藏教

区”所属“云南总铎区”。这些徘徊在西藏门槛上的西

方传教士,由于入藏未遂而只好在云南边陲播下了天

主教种子。

梅里雪山——是西藏的八大神山之一,也是从云

南进入西藏的重要门户。在梅里雪山的山脚下著名的

澜沧江从这里奔流而过。由于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常

年的河流冲刷,使这里山峦绵延、河谷深切,千百年来

在这里居住的主要都是藏族居民,外人很少能来到这

里。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燕门乡的茨中

村,濒临澜沧江,是这一区域沿江几十个藏族村落里

的其中一个。在茨中村,有一座法国哥特式教堂矗立

在村子的正中央。一百年来,它一直是村里最雄伟高

“三江并流”区,是指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怒江、

金沙江和澜沧江这三条大江,并行而不交汇地穿过云

岭、怒山、高黎贡山这三座横断山脉,其所流经之区域

就是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及怒

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

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土地上,闯

进了一批外国传教士,他们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目的

只有一个,就是要把天主教传入西藏。清道光二十六年

(1846),教皇格列高利十六世(PopeGregoryⅩⅥ)

授命设立西藏教区,并将中国藏族地区划归巴黎外方

传教会的传教区。随后,巴黎外方传教会教士大多取

道云南,企图进入西藏传教。清咸丰七年(1857),罗

马教廷正式设立“西藏教区”(宗座监牧区),主教公

署设于四川打箭炉(康定),任命巴黎外方传教会法籍

传教士杜多明(hoine-Desazures,JacquesLeon1804—

漫话

“三江并流”区的天主教文化

王孺童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95

VIEWPOINT

视点·杂谈

大的建筑,也标志着茨中

是一个天主教的村落。茨

中天主教堂于1909年由法

国欧文拉尔德神甫(Pere

ouvraerd)主持修建,1921

年建成,是天主教“云南总

铎区”的主教座堂。教堂整

体结构呈十字型,是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现

在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

流”核心区的主要景观之

一。当年,天主教“云南总

铎区”负责管辖周边茨中、

维西、贡山、德钦的教务。

在如今的茨中教堂旁

边,有两座并排的圆拱形

坟墓,墓顶上竖有十字架。

墓中安葬的是两位来自欧

洲的传教士,一位是法国

传教士伍许东神父,另一位

是瑞士传教士于伯良(据

说死于脑膜炎)。伍许中

(Jean-Baptiste-Pierre-

VictorOuvrard)于清光绪

三十四年(1908)被任命为

天主教西藏教区副主教兼

云南铎区总司铎,他是最

早来到茨中工作的副主教,

从教堂建成起就一直在这

里,直到1930年病逝于这

片他乡的土地上。

在新中国成立后,国

外传教士陆续被遣送出境,茨中教堂也就无人管理。

“文革”时期,教堂更遭到巨大的破坏。随着党的宗

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茨中的天主教活动得以

重新开展,日常教务归属于大理教区管理。1993年,

村中的教友吴公底被村里推选为茨中教堂的负责人,

负责教堂的日常管理工作,现在是教堂管委会主任,

2007年教区给教堂派来了一位神父叫姚飞,教名叫若

瑟,是一个来自北京教区的内蒙古人。现在茨中一共

有六百名村民,其中至今仍有八成以上的家庭是信仰

天主教的。解放前传教士在茨中教堂开办了修生学校

和修女学校各一所,培养区内有潜质的年轻人成为神

职人员。

在茨中一带,气候宜人,整年气候都在十几到二十

几度之间,再加上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所以各种庄稼

都很丰富。在外国传教士常驻茨中的半个世纪里,他

们又引进了各种不同的植物,使茨中仿佛成了一个植

物乐园。教堂前面的两棵棕榈树,是传教士引进的最

具标志性的植物。后面的芭蕉树原来也是传教士引进

的,后来因为没人管理相继枯萎。现在的两棵是村民

在十多年前重新栽种的。在传教士引进的物种当中还

有一种是不能不提到的,这就是葡萄。在教堂的前面

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由传教士亲手开辟的葡萄园,由于

在天主教的弥撒中需要使用葡萄酒来代表耶稣的圣

血,所以传教士每到一个地方传教,只要有适合的自

然条件,他们就会开辟土地栽种葡萄。这个茨中的葡

萄园就是当年由法籍教士古纯仁神父(FrancisGore

Ouvrard)从法国引进的葡萄种子,亲手创建的。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教堂重新归还给当地信众,

茨中村的教友每个星期都还在教堂举行宗教聚会。但

当时由于没有教父无法举行正常的弥撒,每周的聚会

只限于祈祷和唱诵圣歌。每逢像圣诞节、圣神降临日、

复活节、圣母升天日这样的节日,大理等教区就会过

来专门的神职人员。但跟过去比较有一点没有变的,

就是他们所念的经文和唱的圣歌都是藏语的,而且都

是当年西方传教士亲自翻译和教导他们的。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这个

偏僻的山区,他们主要是希望向西藏传教。在这里他

们首先学会了藏文,然后又花费了极大的心血,把一些

常用的祈祷文和圣咏文从拉丁文翻译成藏文,再教给

当地的教友。然而,一个世纪的传教工作却始终未能

敲开西藏的大门,这些传教士的心血至今就只在云南

西北部的这片山区里仍然流传。

距离茨中大约有五、六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茨姑

的村子,村里也修建有一座建于1988年的教堂,虽然

这里的人口才不到五百人,但其中超过百分之九十的

都是天主教徒,是附近一带著名的天主教村落。虽然

茨姑这座教堂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但其实早在一个

半世纪之前,茨姑就曾经建立过一座更古老的教堂。

而且更是天主教会在云南藏区所建立的第一座教堂。

1905年当地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宗教冲突事件,导致两

名法国传教士被杀,茨姑老教堂也被付诸一炬,之后

得清政府赔款,于1909年在茨中兴建了茨中教堂。在

山上,两位当年被杀害的外国传教士的坟墓仍静静的

躺在这里,他们分别是法国传教士普德元神父(Pierre

MarieBourdonnec)以及余伯南神父。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外国传教士在茨姑建立了云

南西北部的第一座教堂之后,便以此为基地,开始沿

着澜沧江向南北两面开展传教工作。在这片遥远的区

域,由于山高水险,居民历来都只能使用驮马,往来于

崎岖的山路之间,这样的传统至今仍然未变。如果要

到对岸,在一些地方,居民就使用溜索。是一根紧紧拴

在河两岸木椿上的吊索,过河的人把滑轮系在吊索上,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96

VIEWPOINT

视点·杂谈

便可以凌空划过河道。这是千百年来,当地居民最重

要的渡河工具,到今天,尽管沿澜沧江河岸已经修建了

公路,但在对岸车路不通的村落,溜索依然是村民外

出的重要交通工具。当年传教士就是在这样的交通环

境下,一直沿着澜沧江传教。

位于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的小维西,

自1880年就有传教士来到这个位于澜沧江边上的藏族

村落并兴建了教堂。一百多年后,这座古老的教堂依然

屹立在村里,在这悠长的岁月里,小维西教堂曾经开

设专门的学校,来培养神职人员,全盛期有六十多名

藏族和汉族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解放后宗教活动被禁

止,教堂又被征用为政府办公室、医疗点以及学校等,

直到宗教活动恢复后教堂才重归教会。在村子附近的

一处山坡上,有一个专门的教会墓园。当年最早到小

维西传教的神父的坟墓就在那里,墓碑上镌刻着:“清

故法国驻西藏传教司铎顾公德尔圣名若翰大人之墓,

同会余伯南、李雅敬仝,同会任安收、丁德良立。”

顾德尔神父(GoutelleJeanBaptiste)来自法国外方

传教会,是最早开拓西藏教区的西方传教士之一,他的

足迹走遍了这里的绵绵丛山,为这片藏区的传教事业

贡献出大半生,最后在1895年于小维西去世。2007年,

在教区神父的帮助下,小维西教堂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来重新翻修。翻新后的教堂,仍然保存着原来传统的

白族建筑风格,以及典型的白族黑白绘画。

在十九世纪末,外国传教士除了沿澜沧江流域传

教以外,他们更翻越高峻的重山,把传教区域扩展到

澜沧江以西的贡山地区。贡山位于怒江江畔,那里与

澜沧江之间分隔着一道狭长的山脉。当年传教士经过

多次往返,终于确定并开辟了一条来往茨中和贡山两

地最便捷的路径。从茨中村后的山口出发,途中翻越

两座海拔四千多米的大山,大约两天左右便可到达贡

山。至今茨中和贡山两地的居民,仍然使用这条由传

教士开辟的山路。在山上不时都可以见到,村民用驮

马于两地之间运送货物。在这条山路的途中会经过一

处当地人叫作教堂的地方。教堂指的就是这间破旧的

石屋。过去神父往来茨中和贡山的时候,中途均会在

这里过夜、生火做饭。到早上还会在这里做弥撒,久而

久之村民便把这里称作教堂。过去的石头房子现在已

经破烂,但至今教堂仍然是当地人翻山时,其中一个

扎营的地方。

在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丙中洛乡的白汉洛村中央,有一座古老而宏伟的教堂

最引人注目,这就是著名的白汉洛教堂。这座教堂最

初修建于1896年,是当年传教士在贡山建立的首个传

教点,不过原来的教堂后来被烧毁,现在这座教堂是

在1906年再重新修建的,至今也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

虽然教堂外墙的油彩已经脱落,但整个建筑结构基本

保存完好。“文革”的时候,中国各地的教堂都受到破

坏,白汉洛教堂由于位处偏僻的山区,侥幸保存至今。

白汉洛村位于重山之中,至今仍然没有对外的公路,几

年前才开始有电力供应。在这片相对封闭的土地上,

传教士在百年前带来的信仰传统,至今仍深深植根于

村民之中。五十多年来白汉洛一直都没有神职人员,不

过每天晚上,村民依然会按时来到教堂祈祷,而且不

管大人小孩,几乎所有教徒都会参加。对于当年由传

教士翻译成藏语的祷文和圣歌,这里的村民仍能背诵

如流。

如果大家有机会游走于“三江并流”区这些古老

的天主教堂之间,每当夜幕降临,听到教堂里回响起

的古老藏文圣歌,时光就像被凝固在一百年前。不论

当年外国传教士是出于何种目的,将天主教传入这片

人迹罕至的土地,但历经重重波折,它们至今依然按

着自己的轨迹繁衍生息。

(作者系全国青联宗教界别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民

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寺庙工作办公室副

主任)

责任编辑陈晰

茨中天主教堂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5:24: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78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完整
标签:三江并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