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

更新时间:2023-02-04 15:23:34 阅读: 评论:0

新东方优能一对一效果怎么样-分成语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中秋节祝福的短信)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通用11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通用11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

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

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通用11

篇),欢迎大家分享。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1

合上书,充满坚韧、温暖和爱的故事如同燃烧的火把,在大自然

辽阔的天地间释放着光和热,用那无限的能量,给人以安定的勇气去

生活、去奋斗、去坦然面对这原本平凡的世界。

静下心来聆听茫茫林海中生灵的呼吸,安下心来静静体会纯白雪

原上天空的宁静,自然与人依旧密不可分。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时,正是20xx年的秋天,人们从

田地里收获粮食,干枯的秸秆安静回归大地怀抱的时节。书里,那些

栩栩如生的人物汇成丰盈、光亮的额尔古纳河,在我的面前静静流淌,

竟比我眼前这收获的景色更加生动、饱满。

作者采用自述的形式,以简约温婉的语言描述了一群生活在额尔

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人,用壮阔如史诗般的场景勾画了一幅少数民族

艰难生存又饱含深情的华丽画卷。作者笔下的鄂温克人以纯朴的感情

深沉地热爱着这片森林、爱人、孩童,以及林中的驯鹿,并且用生命

让这民族的精神如月光般皎洁,如乐章般源远流长。

生命的敬畏

在他们的眼中,驯鹿如同孩子般珍贵。作者用“白色的驯鹿在我

眼中就是飘拂在大地上的白色云朵”来形容驯鹿,甚至说“驯鹿一定

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连一头驯鹿,都同样受

到尊重,这充分显示出鄂温克人对生命的敬畏。对待死去的婴儿:

“我和瓦罗加再一次提起白布口袋,去埋藏鲁尼和妮浩的骨肉。在我

们眼中,他就像一粒种子一样,还会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的。”妮浩

在离开母亲的风藏之地时说:“她的骨头有一天会从树上落下来——

落到土里的骨头也会发芽的”。也许你会认为这有些荒谬,可恰恰是

这种荒谬和固执的举动,彰显出他们对生命的虔诚。这种纯朴的平等

观念更像是弥足珍贵的火种,从容抵达人们纯净的心灵世界,在这方

净土中蔓延、传承。每一个生命,之所以能够繁衍至今,必定有其存

在的理由,值得人们去珍视、爱护。哪怕是树枝上的一枚叶子,也拥

有它绿色的闪着明亮光芒的生命。

生命的奉献

妮浩作为萨满,通过舞蹈的形式为族人沟通天地、达成愿望,在

挽救其他生命的同时,必须以牺牲自己的孩子为代价。尽管她心伤、

凄凉、泪流满面,但仍坚守原则,遵守她即将成为萨满时承诺的“用

自己的生命和神赋予的能力保护氏族”。妮浩懂得“天要那个孩子去,

我把他留下来了,我的孩子就要顶替他去那里”。为了挽救何宝林得

了重病的儿子,儿子果格力从松树上跌落;为了挽救被熊骨卡住喉咙

的马粪包,女儿交库坎托被马蜂蛰死;为了挽救偷鹿少年的生命,无

奈失去肚子里的孩子;为了祈雨救火,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她在

不断的失去中,灵魂高度愈加上升,精神生命渐次充盈。还有很多人

物,也为了保护别人而牺牲自己。这种在自身利益的释然中净化的纯

洁灵魂正如林中的白雪,在天地间浩浩荡荡、无怨无悔。

生命的传承

小说中,一个个生动的人物陆续走向死亡,新生命不断降生,蕴

含“生生不息”的深刻寓意。在如此原始的生活环境中,自然条件恶

劣。“我”的第一任丈夫拉吉达为了给大家寻找驯鹿而冻死在马背上,

瓦罗加为了保护放映员被熊揭开了头盖骨,齐格达误入捕兽的陷阱而

摔死。太多的死亡,太多的失去,每一次都棰心泣血、悲恸不已,然

而更多的,是一个个新生命的降生。作者用“它看上去就像落在大地

上的一朵祥云”来形容白色小鹿的降生,维克特、安草儿的轮廓更是

氏族命脉的缩影,仿佛大树的根系,日益盘结、蓬勃成长,为氏族注

入鲜活的血液,让永恒的精神在动荡中依旧流传不息。

生命的坚韧

令小说如同史诗般壮阔的最重要原因,便是书中人们对待生活和

困难的勇往直前。季节变换、野兽袭击,都是他们面临生存考验的艰

难时节,可是很少有人因为惧怕生活的艰难而退缩不前,更多的是,

迎着风雪挑战。作者没有运用过多的笔墨描写斗争场景,可对生命执

著追求的信念却从质朴而无华的语句中晕染开来。让人们体会到在茫

茫雪原和纵横交错的林间山路中,追求生命质朴之美的那种沧桑与豪

迈。

生命的回归

书的结尾部分,作者写到:“月亮升起来了,不过月亮不是圆的,

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它微微弯着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忽然,

那条路的尽头闪现出一团模糊的灰白的影子。接着,我听见了隐隐约

约的鹿铃声,那团灰白的影子离我们的营地越来越近。安草儿惊叫道,

‘阿贴,木库莲回来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鹿铃声听起

来越来越清脆了。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

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

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文

中的“我”对驯鹿抱有特殊的感情,在经历了一世风风雨雨之后,白

色驯鹿在某个夜晚寻“我”而来,体现出“我”对生命本质的探究。

究竟是辽远如明月,还是实在如“我”心中至爱的白色驯鹿;抑或是

坚贞纯美如月光,还是跳跃活泼如鹿铃,这些都是耐人寻味的结局。

也许人就是自然,而自然又赋予人力量。那些过往历史的尘埃依

旧会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成为我们心中宽厚的基石,让我们善待生命、

尊重自然、博爱人间。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2

说实话,我最怕写书评或读后感之类的文字。好好的一本书,一

百个人读或会有一百种感受。每个人在读的过程中都有结合自身经历

的感悟,无论你的读后感写得多好,说到底不过是一己之感,恐失偏

颇。但看到好东西,总想与人分享,也是人之共性。所以很愿意把自

己最近读的一本书推荐给朋友们。

这便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文字清新,如诗如诉。看

似平淡的叙述,娓娓中夹杂着挚爱,平静中潜伏着激情。并无曲折复

杂的情节设计,但一个弱小民族的一支小小部落,其百年风雨“未成

曲调先有情”。作家笔下的森林、驯鹿、风雪、河流乃至日月星辰,

无不充满灵性,读之如神游白山黑水之间而忘一身所在。游猎在森林

中的鄂温克人,他们简单却快乐自足的生活方式、朴素却浓烈直率的

爱恨情仇、原始却真挚坚定的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是如此撼人心魄。

每每合上书的时刻,都感觉身边的一切仿佛那么不真实。我们的所谓

现代文明,或许是技术与物质生产的进步,但谁敢说不是距离我们的

内心,距离人性中最初的真实,渐行渐远呢?

迟子建是个多产作家,很难说这本书就是她的巅峰之作。但正如

作家自己所说,她写这本书,无法在青岛海洋大学的家中进行,而是

在故乡(漠河)的大兴安岭山间小屋里完成的。面对着山林、月亮,

呼吸着额尔古纳河谷上吹来的风,作家仿佛获得了无穷的创作源泉。

为写这本书,她曾经用三个月的时间呆在哈尔滨的图书馆里阅读鄂温

克人史料,仅笔记就做了9万余字。我说这些,倒不是赞扬作家的勤

奋,而是我相信她浸淫在历史与乡情中,已在精神中与她创作的人物

合为一体,再凭借如花妙笔,传递给我们的必然是触及心灵深处的悸

动。我无意也无法对本书所涉及的“民族史诗”探幽发微,只想在此

说明,看惯了现代都市中的繁华表象,《右岸》犹如从山林深处不期

而至的清风,拂开一角久蒙的心尘,使我们有机会反思一下自己的生

活态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完稿之日,也是作家迟子建深爱的爱人

车祸去世三周年之日。写《右岸》的时候,作家的方桌上摆着一台电

脑,还有她爱人生前最喜爱的一盆花。完稿那天晚上,她“在姐姐和

弟弟的陪同下来到十字路口,遥遥地静穆地祭奠着爱人。被焚烧的纸

钱在暗夜中发出跳跃的火光,就像我那一刻颤抖的心”。20xx年,迟

子建在爱人意外离去后,曾怀着极大哀痛写就后来多次获奖的中篇小

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小说的第一句,女主人公说:“我想把脸

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迟子建曾坦言:“这篇

小说(《夜晚》)写了我想写的,对爱人的哀思也渗透了进去。”我

感觉,《右岸》依然渗透着这种“哀思”。经历过生活的变故与情感

的伤痛,迟子建说:故乡,是上天送给我的爱人。乡情、爱情、亲情,

纠变成一种特有的淡淡苍凉,犹如额尔古纳河的晨雾一样笼罩着《右

岸》,塑就了《右岸》浑然一体的悲悯风格。尤其是书中涉及多处生

离死别的描述,笔调愈是平淡,愈是透人腑肺,每每令人掩卷,热泪

长流。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3

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感触良多,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同一个

乌力楞的人的相亲相助,不同乌力楞的人也是携手互助。

一个乌力楞代表一族,他们一个族的人虽然住在不同的木力楞

(类似帐篷的居住所),但是他们一起打猎一起围着火堆分享所得食

物,高兴时,欣然起舞,不管年龄如何,几乎都是舞蹈高手。开心的、

不开心的都不会憋在心里,围着火堆,讲喜事和心中的不快一扫而光。

只是后来因为两家人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才开始各自为

食,我认为这也是他们失去这种纯朴的开端。

现在的城市人被四副墙阻隔了别人的温暖,我们几乎不敢随意跟

陌生人交往,甚至从不跟邻居打交道。

很庆幸的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由于是在乡镇,也不至于太落

后,我喜欢我们那里自由的乡俗。看了《额》之后,我更喜欢我的邻

居们,感谢他们陪我一起成长。

我们住在固水凝土的坚固房子了,每家都有一道门,但这道门我

们几乎能随便出入。煮菜做饭的时候,缺三少四,我们总能在邻居家

借到。我们可以端着饭到邻居家蹭菜,有时候还同用一锅。小时候,

不会做菜,邻居们就会三五七地围着我,告诉我他们煮菜的方法经验,

甚至亲自下厨煮给我看。一家人有新奇好吃的,左右邻居也跟着添光

尝鲜。

一家有困难,一条巷子的人都跟着着急,能帮忙的绝对不会袖手

旁观。

作为小孩子,最受不了就是大人们到你家打小报告,说你今天跟

谁打架了,又到哪里爬山下水,跟谁到屋顶上捉迷藏。

这样家长即使不在家,也好像长了十八双眼睛处处盯着你的一举

一动。特别自己擅自攀爬危险地方嬉戏的时候,只要是被大人看见了,

不管认不认识,他都一副老气横秋的责骂。那时候不懂事,感到不高

兴,于是玩恶作具报复,大人们笑笑不理,我们也觉无趣,后来就不

了了之。现在想想,那些邻居真可爱,多想回到从前。

另一个让我感触最深的人是主人公的弟妇,妮浩,其中一个悲剧

人物。她是他们那个乌力楞的萨满,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巫师。每当族

中有困难,或者有人生病、死去等几乎都要请她跳神,以求免除祸事

或者治病。

先撇开这些神鬼论,我之所以喜欢妮浩,不是因为她拥有神秘的

力量,而是她无私的精神。她一生有好几个儿女,但是只有一个害怕

死亡而离家出走的女儿活下来。因为她每救一个人,她就会失去一个

至亲。

救了别人就会失去一个儿女,每一次她跳神的时候,都在无比的

痛苦中挣扎,但每一次她都选择了救别人。

当族人劝她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

己的孩子。她说出了让我流泪的话:难道自己的孩子有危险就能至于

不顾吗?她指的自己的孩子实质是别人的孩子。后来,她每一次救人

都会哭喊一声,自己的孩子还有救,不能不救。于是她救了别人,她

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女一个个死去,从树上摔下来的、胎死腹中的、

被野兽咬死的。

她不敢再怀孕,精神也越来越凋蔽,虽然她终身活在苦海,但不

后悔自己的选择。

说到这里,我虽然赞扬妮浩无私的精神,但我不赞同她的做法。

我认为,人应该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不应该将这种行为建立在

别人的生命上。每一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有他专属的生存权利,不因为

父母的决定而随意剥夺他们鲜活的生命。

虽然带有神秘色彩,妮浩每救一个人就扼杀自己一个孩子的生命,

这种以命易命的奉献一点几乎价值都没有,而且有点可恨,因为她奉

献的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别人的性命,尽管那是她的孩子。

她用她孩子的性命来填补自己内心的慈悲,尽管得到别人的感激,

但也已成了另类的脍子手。

我认为,一个正真无私奉献的人,是将自己生命以外的任何人,

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去对待。除非是你身边的人愿意,否则你不能以自

己的想法而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否则,在大多数人眼里你是个英雄,

但实际你已深深影响了某些人美满的一生,那你的无私奉又算什么呢?

我们可以为别人牺牲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但

是绝对不能未经别人同意就牺牲别人的任何东西,尽管那是你的至亲。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4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想,我对平等的认识,已由浅入深。

平等是没有种族界限的,人、草、木、石、兽都有共同的生存权利。

平等文明无条件的,它像无声的细雨,悄然滋润万物。

这本书讲的虽是一个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生存故事和百年沧

桑,但在他们与大自然的对话中,平等却无处不在,它埋铺在故事的

字里行间。

卷首的第一句是女主人公的心里独白:“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

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已过九旬的

鄂温克族的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把雨和雪、跳动的火焰当作听众,

故事从清晨讲到了黄昏,她回忆了一生,从女孩到暮年。那句话像清

风,吻了我心内的平静湖面,荡起阵阵感动的波澜。在漫长的岁月里,

她和雨雪是相互作用的,她们成了老熟人。这一份跨越种族的平等,

也愈鲜明了。我忽然想起了现代社会里一直提倡的“人人平等”,理

念很好,只是人类中心主义太根深蒂固,当人们提到平等时想到的几

乎都是人类之间的,但其实平等是无关种类界限的,不是吗?人存在

于天地之间,其他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也同在这天地,万物都平等地存

在着的呀。

鄂温克族生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古岸,他们与驯鹿为伴,

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在艰难地生存,他们要征服自然吗?不是。

桦树林是他们的皮肤,清溪流是他们的血液,驯鹿是他们的眼睛……大

自然承载了他们的全部,他们把全部交付给了大自然。女主人公在小

的时候,亲眼见证了一头灰色的驯鹿仔代替病重的姐姐列娜去了一个

黑暗的世界。姐姐的“乌麦”找回来了,但那头原本活蹦乱跳的小鹿

却再没了生息。母鹿失去孩子的同时也失去了哺乳能力,直到姐姐意

外死去,母鹿才重新有了奶和活力。驯鹿失,姐姐得;姐姐失,驯鹿

得。人和动物,没有任何一方是无偿的付出和得到,生存权利谁都没

增,谁也都没减,大家都是平等的。

火种是鄂温克族的希望之一,他们不管迁徙去哪都带着,百年来

从未变更。故事的末尾中,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冲突不断,

生存环境渐劣,族人决定下山定居,却没带走火种。他们说布苏的房

子里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不愿意去定居而留在山上的女主人公

独自坐在火塘前无奈而忧愁:我们的火种是用镰刀和石头打出来的,

而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这样的火,怎么能使人的心和研究明

亮呢。孙子安草儿往火塘里添了几块柴,她又想起族人烧火从来不烧

鲜木,只用树木里的枯枝断木。他们看到汉人门房前后堆着满满的劈

得整整齐齐的柴时会心疼不已,好像躺在那儿的不是柴,是他们。

列夫·托尔斯泰曾道“我们平等的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相互

尊重。”鄂温克族在百年光阴里握紧了自然的手,和它一起去感受变

化、感受疼痛。平等不再只是“人人平等”,而是“众生平等”,它

们都基于对天地和谐的期望,都是对精神灵魂归属的寻求。于是,平

等,让所有的渺小成为不渺小,让所有的平凡成为不平凡。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5

终于读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此书不愧是荣获第七届

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读完之后让人感觉磅礴大气,酣畅淋漓,就像一

曲叩人心扉的命运交响曲,时而轻柔舒缓,如置身于月明风清或鸟语

花香的原野,时而激昂震撼,如观悬崖飞瀑或惊涛拍岸般,有着动人

心魄的艺术之美。置身书中我们仿佛走入了颚温克民族生活居住的大

森林,感受着他们为了生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体会书中人物悲欢

离合的无常命运和充满了爱恨情仇的真挚情感,不由得为一个弱小民

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历经百年沧桑和时代变迁而发出深深地感慨。

以往读的书,很多匆匆翻完便束之高阁,此书读完却有再翻一遍

的欲望,因为只有再次翻阅才更能领会此书的意味与美妙。作品刻画

了一批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颚温克民族顽强不屈

的抗争精神与生存信念。他们与驯鹿相依为命,信奉萨满教,逐驯鹿

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在严寒、

猛兽、瘟疫等等的侵害下生存,在日本的侵略、“文革”的阴云笼罩

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我嫁了一个男人,我的媒人是

饥饿”,这句幽默而沉重的话语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没有食物,

随时可能会被饿死。

生活原本就很困难,而书中的他们无力反抗,剩下的就只有生存

信念,以及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小说通篇充溢着死亡气息,所以第

一人称的语气中饱含沧桑和沉痛,因为这个女人经历了太多亲人和族

人的死亡。眼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悲伤的她依然充满活力与热

爱,坚强地生存着。倘若不是有着极其坚强的生存信念,一个经历了

如此众多人生打击和挫折的女人,怎么可能活到九十多岁?这种强烈

的求生意识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工作中要坚持、坚定,不到最后一刻不

放弃!

感谢作者奉献出这么精美的文字,让我走进书中体会了一个全新

的颚温克人的世界,对他们民族的命运进行了关注,领会了作者所要

表达和彰扬的一些思想。同时发自内心地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

书,正如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中授奖辞中所言“小说具有史诗般的品格

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

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6

橘子洲头的千年一叹,塞纳河畔的巴黎倩影,泰晤士河的帝国余

辉。河流记录着时代的轨迹,与人类相守共荣,可谓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他们静静地流淌,向人类诠释着永恒……

《额尔古纳河右岸》记录着一代代人的冷暖与离合。迟子建把这

悲欢离合汇聚在一起,写成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这篇小说是卷帙

浩繁的当代长篇小说文库中的翘楚文作。文字朴实无华,却在无声处

勾着心弦,文章娓娓道来,写出了鄂温克人的春花秋月,诗酒风雪,

写出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独特魅力。在她的笔下,驯鹿活泼灵动

鄂温克人真诚善良,一草一木都是如此的珊珊可爱。不同于世界本有

的驳杂,这片草地上洋溢着热情,像个孩子,香培玉琢十分可爱,让

人流连忘返,我爱你——鄂温克的日月星辰。

“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的奴隶”。日

光温和,月华如雪听着微风在呢喃私语,注视着天边晚霞下盘旋的飞

鸟,透着希愣柱的排烟孔看星空的微光,这是向而未往的生活,也是

鄂温克人的生活。他们从自然中把身上沾染的世俗贪婪之气,虚荣之

气和浮躁之气,一点一点地洗刷干净。正应了庄子的话:“天地与我

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便是永恒与自由的境界,我爱你——鄂

温克的天地万物。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年了,雨雪看我老,我也把

它们给看老了”。雨雪带给老人精神世界的子逸。她和雨雪共同成长,

他深爱的这片草地和她的驯鹿。她守着那团火,她相信那样的火能让

人的心和眼睛明亮,这团伙从未熄灭过像她那颗跳动的心,我深深地

爱着你——鄂温克的人民。

这本书有悲伤,有欢欣,有死亡的痛苦,也有新生的喜悦,每一

个鄂温克人都有故事,尼都萨马为了林克,放弃了自己心心念念的人

儿;善良的妮浩和鲁尼为了救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伊莲娜在这片

土地间寻找创作的灵感,伊芙琳用甘泉驱散对世俗的倦怠,用花朵的

芬芳洗净身体的污秽。命运对一些人是严酷的,但自然和驯鹿赐予他

们拥抱生活的热忱,让他们有勇气走进未知的翠林和未照面的川泽。

本书末尾,老人听见了木库莲的声音了,亦远亦近,亦急亦缓,

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在木库莲之后,还有你达吉亚娜。达西,他们

都回来陪着老人,陪着高山和川泽。

纵使举世皆浊,众生迷醉,还会有这片洁净的土地,因为时间改

变而万物之美的永恒。我爱这片土地,更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7

有人曾经对我说:“你不是鄂温克人么,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呀。”

这样的话我确实也听过了许许多多遍。不过这句话确实也不假,我的

爷爷确实是一个土生土长鄂温克人,可是足骨老早就病逝了。我对与

鄂温克人的了解,也仅仅不过是指导在乾隆时期俄国占据了额尔古纳

河的东岸。可是我的家乡到底是什么样的好像并未有人提起。我挂着

这么一个少数民族的称号,住在了一个汉化的城市中。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记录了大概从民国到文革时期的一位

九十岁的老鄂温克的老妇人经历的风风雨雨。几位蒙古人,依靠着驯

鹿打猎为生。从一个独特的眼光看待了中国近代史。在中华人民中的

一个微不起眼的民族中展现了一种中华人民的鲜有的骨气与精神。在

一个看似野人的生活习惯中有着对于生命的独特体会。

对于中国文学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可以算是一个文学中的

纯天然。全篇在描写着那些或爱或恨的人们生活在森林中,那不为多

数人知道的地方。躺在“乌力楞”中,透过排烟孔中仰望着漫天的星

空,活在“四四方方的天空”中的人们怎么能体会得到那种悠闲。划

在月光笼罩的湖水上,沉浸在怒吼的风声中,跳舞在绿油油的草地上。

最使我震撼的是有许许多多的平凡的人,安详地死去了被放入白

布的口袋中,人到了向阳的山坡上。这一切好像并未想象中的那么可

怕,其中就有这样一首神歌:“会领取了远方的人呀,你不要惧怕黑

也,这里有一团火光,为你的行程照亮。魂灵去了远方的人啊,你不

要在惦念你的亲人,那里有星星,银河,云朵和月亮,为你的到来而

歌唱”。他们的那种对与自然神灵与人类的灵魂的敬畏还是在现代还

是鲜有的。

再开篇中作者写下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

是呀,在这个斗转星移世界中,人在随着时间而变老而大自然却不会。

有人胸怀壮志想起青年时的那天马行空的幻想,可是有时看起来是那

么可笑。有人说自己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与完美的家庭,可是有时看起

来自己却有时那么的卑微。人性也在这幅画的社会中渐渐萎缩。

可以说上篇是一个淳朴的鄂温克人的生活情景,中篇是与日本民

族发生的碰撞,下篇是与汉族发生的碰撞。本来是安定的鄂温克人,

用精神信仰征服了日本人,汉族人用着狂热的对政府的崇拜破坏了鄂

温克人,在鄂温克人对于萨满的那种超自然的力量的崇拜中寄托了百

姓对于美好的期望中,可是谁能猜到最后的结局只是选择留下的是年

俞九旬已风烛残年的女人和智力始终如孩子却很淳朴的安草儿。一个

看似不美满而且包含无奈的结局,一个曾经完美的文明仿佛在简简单

单的九十年中衰亡。

在“贝加尔湖畔”的歌曲中有着这样的一句“多少年以后,往事

随风走,那纷飞的冰雪留不下温柔,这一生一世,时间太少。”其实

谁知一百年后谁还能想起那不知名的主人公与那曾近五千年的文明。

而留下的也只是那片绿油油的草原,与潺潺的额尔古纳河。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8

这是我用了一天下午的时间读完的一篇小说,我似乎跌入了一次

史诗般的旅程,而且伴着满腔的热泪。心底里的某一处在咆哮着,忍

着的呜咽让坐在我隔壁的朋友侧目。但是我真的是承受不住心底里的

那股激烈的情感的流动,身临其境般的令我震撼:这是一个90多岁的

女人对自己一生所经历过的事情进行的回顾,重新讲述,就好像她的

一生活过来了,再一次呈现在我的眼前……女人从出生到长大婚嫁,生

孩子,孙子女的诞生成长,百年的沧桑欢愉,里面夹杂着神秘的力量,

严寒,艰辛的生活和清澈、深沉的挚爱,无比鲜活勾勒出一幅跨越时

空的神秘画卷,似一曲从额尔古纳河右岸飘来的木库莲……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作者以

一个九旬老人、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独有经历,给我们讲述

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从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

有肉的人物,里面的严寒、猛兽、瘟疫等灾难,男人和女人的原始和

激烈的爱恨,原始的生活习性,蕴涵着最真挚的人类情感……每一个民

族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上演着历史的改变。即使是这支数百年

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随驯

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狩猎,在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

除了生活的艰辛,在世界这个大背景下,这个民族也经历了日寇的铁

蹄和“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但是他们在命运面前

虽是百般的无奈,却仍殊死抗争,显示着一个民族无比坚强的意志和

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有人说这是一部民族的史诗。而在我的眼里,我没有看到上升成

人类民族的话题。作为一位感情丰富的读者,我只能说这是一部诉说

生命和挚爱的作品。看完了它,我的内心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不是

小说的故事不真实,而是发觉自己身为现代人活得不够真实。自己诚

然拥有了那些鄂温克人所没有的物质上的安稳生活,却发觉自己失去

了一些生命所沿袭的热情,一种对生命的激情,对感情深沉的挚爱。

也许在目睹这一艰难而又弥漫着强烈的爱恨的生活情景后,我似乎该

改变一下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的泪水不止的缘故吧,

因为心灵在颤抖时,灵魂在战栗时,那一股最真挚的溪流才会从眼里

涌动出来……

在这一次旅程里,我看到了许多与现代钢筋水泥不同的风景,那

是来自遥远时空的桃源:星辰,河流,绿地,山川,月亮,阳光,驯

鹿,兽皮,白桦树,萨满跳神的舞步,线条简单的岩画,诚挚而坚定

的眼神……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一切又是那么的直率激烈,连那的

风声,都显得那么的神圣而直率,里面蕴涵着对后裔的希冀和对爱人

的深爱,没有太多的情感算计和诱惑陷阱,既温柔诚挚,又狂风暴雨,

这一切的风景是那么的融洽,像血与肉不可分割一样,一点都不突兀。

在这一次旅程里,我感受到了太多的悲伤和死亡。天灾中死去的

林克,在冰天雪地里死去的拉吉达,与熊搏斗死去的瓦罗加……每个人

的命运都在那片原始的山上一点点的上演。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

上演着死亡,重复着悲伤……让我更加震撼的是他们民族里的那股神秘

的力量,所造成的沉重的悲凉与浩大的痛楚。当妮浩当上了萨满的时

候,为了拯救别人,跳神而引发的那股神秘的力量使她失去了自己的

一个个孩子,在拯救别人和失去孩子的选择中不断的心痛,最后连自

己也因为不想再承受这股伤痛,而用麝香抵制怀孕导致自己不能再生

育……为了解救一个生命而另外一个生命就得代替他死亡,在惊讶这股

力量强大的同时,也能感到这位母亲的无比痛苦,这是怎样的一种选

择啊。身为萨满的责任,拥有神力救人的天职,身为一位母亲对孩子

的挚爱,无法理解当中,又无比的敬佩这样的一个人。

在这一次旅程里,对于爱情的表达依旧是最为动人的画卷。主人

公母亲达马拉与父亲林克和伯父尼都之间的爱,激烈中后面有的更多

的是无奈;“我”和两任丈夫拉吉达、瓦罗加的感情,伊万对娜杰什

卡的以及鲁尼和妮浩的等等,看着他们从长大到遇到彼此,成婚生孩

子,演绎着彼此的命运历程,有着那些刻骨铭心的爱,也有着刻骨铭

心的恨。敢爱敢恨中,看破了多少生命的挣扎与无奈;彼此的生死离

别又道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感情所要承受的沉重;生活依旧,族人

不断的随着环境迁徙;生命诞生的欣喜,生命消逝的悲伤,一切都未

曾离开那片远古的时空……而我似乎也听到了来自远古时空的诚挚言语:

男人的爱是火焰,你要让你爱的姑娘永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让他快乐

的生活在你的怀抱中!而女人的爱,会让男人永远的强壮!

我曾走过不少地方,看到了许许多多不一样的风景。因求学从小

离家是常事,可以说长这么大除了学龄前,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

外地度过的。亲情于我并非是非常浓厚,这与家人众多有关吧,但内

心深处也是无比的渴望,但已经不是为了引起家人关注而任性的年龄

了,也只有让自己尽量不那么的自私,多为他们着想吧。爱情,现在

的我还是交白卷吧。并非是尼姑之心,而是属于自己缘分未曾降临,

自己是不会为因孤单所造成的“情”而买单的。对于感情方面也许自

己就是那种有洁癖的人,心底里的那个位置就只能够入住一个能让他

进入的人,掺不得一丝尘埃,容不得一点欺骗、亵渎。我所要的也不

过是一份彼此真诚的喜欢、诚挚的爱,也许别人会说这样不够现实,

这样太幼稚!也许每个人对感情的期盼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所能承

受的却不一样,不是每个人能忍受那种一个人的孤单,不是每个人都

认为默默等待是正确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承认这种感情的存在,尤其

在现在离婚率60%如此高的境况下,现在也许最缺的就是那种暖入心

脾的爱吧。

看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的过日子。

做好属于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天性,不想让自己那股依然存在的

激情消失殆尽。无论别人说自己是怎样的没心没肺,但是就是这样的

天性的我才是自己。遥远的天空里,飘来的那曲神秘的歌谣,我希望

一直能够震颤着我的心弦,让我一辈子能为此拘一腔热泪,浇灌心

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9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它让我一直从

九月读到十月,又到十一月。小说精美的语言、曲折的故事让我爱不

释手。它采用一个九十岁的女人的自述,描写了二十世纪时东北少数

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这些鄂温克人与驯鹿相依为命,

生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他们随驯鹿逐食而搬迁、游猎,

记录了民族中神秘的部落文化和与大自然及其他人群的生命抗争。在

生命的不断更替中、在时光无尽的流逝里,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个

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段段感动人心的故事情节。

这部书记录了近百年的历史,是鄂温克民族历史的活化石。同时,

在作者的描述里,这部生硬的历史片又充满了众多的挚爱:有父母制

造的风声、有我和两任丈夫的爱情、有众多子女们的爱情、有两个萨

满对部落众人博爱、有朋友间的厚爱、有……,这些鲜活的生命,让人

不禁沉醉其中。同时,民族部落的特殊性:乌力楞、萨满、驯鹿、跳

神、岩画、木库莲、狩猎、蹲仓、树葬等等,为读者这个呈现出一幅

幅从未感受过的画卷。整部作品共分四个部分,清晨、中午、黄昏、

半个月亮,以此来寓意生命的意义,“我和雨和雪都是老朋友了”,

等等,象征着对大自然流逝规律的墨守与遵循,作品中众多生命的生

与死,也揭露出事物及自然的更替交换,“唯有自然是永恒”的道理。

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一是我自己,一个女人生长的历程。二是我

的家族中的角色。三是部落里有特征的人物。其中,对于两个萨满的

描写,都栩栩如生,给人以血肉痛息之情。同时,随着外界人群与自

然灾难的来临,部落中也发生了更多的故事,涌现出面对生死、面对

痛楚、面对有无的抉择。从清晨到半个月亮,整个鄂温克民族正由兴

盛走向消亡,从山林转向村镇。而他们,也正在接受着这种生死命运。

最让人可悲的,带给这种文化消亡的力量,不是自然中的瘟疫、不是

自然灾害、不是日本人和俄国人,不是国民军,而是某种要求转化为

文明的力量。

这种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在个体身上表现为:天灾中死去的林

克,在冰天雪地里死去的拉吉达,与熊搏斗死去的瓦罗加……每个人的

命运都在那片原始的山林里一点点的上演。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

上演着死亡,重复着悲伤……,同时,整个部落也在沿续了相同的情形:

进化、发展、衰落、消亡。如同小说的四个主题:从早晨到半个月亮。

可就在悲伤的同时,勇敢与勤劳的鄂温克人,又深怀着大爱,在命运

面前的殊死抗争,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

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柔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

屈不挠的精神。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女人的男人,你一定要去读这部书,因为它如

同一个曼妙的女子在对你轻声耳语;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男人的女人,

这部书不可不读,因为里面有个女人在对你讲述一个个悲壮、感动的

爱情故事。如果你不喜欢什么男人和女人,那么你不得不去读这部书,

它将会告诉你,如何去面对世界和生活。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10

《额尔古纳河右岸》,作者迟子建,迟子建是一个女人。这本书

是茅盾文学奖第七届获奖作品。

这本书的名字对我来说太绕了,直到我把这本书看完,都没记住

这本书的名字,其实只要是迟子建写的书,无论什么名字,我都会去

看。

书是昨天晚上看完的,本来应该刚看完就写读后感的,但拖着拖

着就是现在了,本来拖着拖着我可能就不写读后感了,因为看书是为

了快乐,为了体验作者创造出来的美妙生活,更何况我已经不是上学

的孩子了,要被家长和老师逼着写读后感。

昨天和前天我是在床上看完这本书的,所以以至于现在,我看到

床,看到床单,我就能想起来鄂温克人带着驯鹿在树林里行走和生活

的样子,这本书看完后的这些时间里,我就像是被鄂温克人驱逐出去

了一样。

本来我和她们在一起,喝桦树汁,吃鹿肉,吃熊肉,睡乌楞柱里,

看萨满跳大神,看驯鹿吃蘑菇,看小孩子长大,看年轻人老去。真是

一个美妙的世界。

迟子建一定是一个内心很善良的女人,她所有作品都体现出爱,

善良,和美。女人不会背叛男人,男人专心致志,细心体贴的爱着女

人,是一个很和谐的社会。

她的文章中,会让你感觉到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爱护,她不呼吁你

什么,她只是把她和自然的相处写出来给你看。她也没有像个传教士

或者社会工作者一样教导你人要爱人,人要爱自然,人要怎样怎样。

小说开头的一句话是“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

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迟子建说开头有一种凄凉感,

也许吧,这个开头我看的糊里糊涂的,但因为是迟子建的书,我还是

稀里糊涂的看下去的,从她讲故事开始,我清楚了,然后看到书的最

后一页,我就更清楚了。

鄂温克人常常守着火塘喝茶,想想就很温暖,又是热茶,又是火

塘,又是一圈知根知底同生共死的人。冬天的时候,很难狩猎,猎民

在大雪中守护家园。

山林中有很多条河,每一条都有名字,每一条都有故事。

小说里很重要的人都死于意外,大雨中出行被雷电劈到,大雪中

寻找驯鹿,困意袭来时在马上打盹,睡着之后被冻死,跟着一只三条

腿的鹿跑进河里,采百合花被马蜂蜇。

没有路的时候人会迷路,路多了,人也迷路。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11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记录了生活在中国东北山区的鄂温

克族人们的历史变迁和演化。打开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民族的历

史。风格不粗糙,充满了温暖和同情。读完这本书后,是我不得不提

笔写下自己的感触。

小说讲述部落首领最后妻子的故事。从一百年前到现在的社会;

从部落的第一个识字的人到第一个大学生;从动荡的晚清到第二十一

世纪的安康,从生活在希愣柱到生活在红色砖白色瓦的村镇;这些变

迁记录着这个民族的沧桑。

这是一个与自然和谐的民族。他们与驯鹿一起生活,保持一个游

牧的的习惯,随着驯鹿迁移或停留。他们以打猎为生,生活在能看到

星星的“希楞柱”,这是一个临时的“家”。他们现在没有工业文明,

生活在原来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一个充满着爱和恨的疯狂的民族。不娶他心爱的女人,被迫

从母命嫁给金得,在新婚篝火燃烧正旺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达马

拉与林克和尼都之间的爱,激烈的背后更多的是无奈;伊万对那杰什

卡悠长绵远的爱,像一股清泉的味道,进入我的身体,洗刷了我的心

扉。敢爱敢恨,有多少生命的挣扎是破碎和无奈;彼此的生死离别,

说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

这是一个充满大爱的民族,他们信奉玛鲁神和萨满。依赖萨满跳

神来治疗疾病,趋避灾祸。作为萨满的妮浩以救人为己命,明知救人

要失去自己的孩子,还依然为偷取驯鹿的汉族小伙跳神。他们明知会

以危及自己亲人的代价去帮助另一个人的时候,仍然战胜畏惧,勇敢

地选择帮助哪怕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是一种蕴含在一个民族内在

品质中的善良和勇气,如金子一般闪闪发光。助人不难,难的是放下

自己的得失,只为助人而助人。用真诚的心和行为去尊重另一个生命。

那便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境界了。

这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通过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和谐社

会的民族。他们实行平均主义,食品严格分配,多余的食物或财产储

存由专人保管。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要负责熏猪肉,用动物毛皮制成

衣服。没有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保持简单的感情,互相帮助,团结,

共同抵御自然灾害、饥饿和疾病。

通过鄂温克族人质朴、高贵的品质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

任何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应该团结、

互助、自立、自强,更应该有大爱无疆的品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

使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更加强大,更加繁荣昌盛。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5:23: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78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树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