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大全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
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
俗称“过年”下面店铺为你带来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篇1
中国春节习俗——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是中国春节习俗,据《吕氏春秋》
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
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
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
迎新的祈求。
中国春节习俗——扫尘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
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
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中国春节习俗——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
形式,也是中国春节习俗。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
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
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
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
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
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
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
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
影壁中。
中国春节习俗——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这是中国春
节习俗。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
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
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
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中国春节习俗——倒贴福字
春节的习俗篇2
大年初一到初五是一般意义的春节的正节,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在
这五天中充分表现出来。下面我们就分几个方面来介绍。看看我国最
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个什么样子,有什么沿革和掌故。
饮食习惯
春节的饮食却实很有讲究,北方民谚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初
三合子,初四烙饼卷鸡蛋”之说。饺子是春节的重要食品之一,除了
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吃饺子外,正月初一,初五也要吃饺子,但这三
天吃饺子的讲法就大不一样了。除夕吃的饺子必是素馅,取来年平安,
素素净净之意,而且饺子不能一下煮完;初一吃的饺子一定是除夕(即昨
晚)没煮完剩下的,取吉庆有余之意;初五吃饺子则一定要做成“花边
形”,俗称“捏小人嘴”,目的是为了防止来年小人拨弄是非,图个
吉利。
春节的另一种传统是年糕,年糕由糯米制成,分南北两种,北方
年糕有蒸炸两种多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等作法,
味道也是甜咸皆有,由于年与粘谐音,高与糕谐音,故吃粘糕即包含
着年年高,即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久而久之,粘糕也就变成了年
糕。
居室部置
传统上,春节的居室布置要四贴,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贴
窗花。
贴春联
起源于民间为驱鬼避邪而在门两侧悬挂的桃木板,(古人认为桃木
有驱邪之功效),后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要求天下百姓于春节张贴
对联歌颂天下统一国泰民安,乃有此俗。《宋史*蜀世家》记载了历最
早的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新春"
贴年画
从内容上看,多迎合广大群众的求吉庆心理,以丰收,多子,多
福,多寿为题材常见的有"麻姑献寿","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钟
馗卫福"等。我国的年画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北武强,
山东潍坊等地。
贴福字
俗称迎春贴福,是祈求新的一年丰调雨顺,人寿年丰,贴福字时
还要把福字倒过来,谐音"福倒(道)了".此俗至今仍久盛不衰。
贴窗花
窗花来布置居室,其形式通常有"窗花","门笺","墙花","灯花"
等,形状不一,创作自由,其题材也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肥猪拱门""
老鼠娶亲","连年有余".但所用材料却十分统一,大红纸配少量金铂,
彩光纸,此俗在广大农村历经百代,至今不衰……
春节的团拜活动
按传统习惯春节的团拜有一定时序,大年初一通常是邻居或自家
亲戚之间相互拜年,初二出嫁子女携带夫婿回娘家拜年,初三则是姑
表亲以下的子侄相互拜年,对于那些不在本地或难于见面的亲朋故旧,
还可以寄送贺年片,此俗起于汉代,至清康熙年间定制,称"年贴,年
片",上写节日祝词,寄送亲朋,以增进友谊。亲朋之间相互走动时,
长靠对未成年而又未工作的小孩还要给压岁钱,通常压岁钱是逢五逢
十,以取吉利。
春节的习俗篇3
春节,古称元旦、朔旦、正旦,是农历新年之始。所以,过春节
又叫过年。春节是我国民间最盛大的节日,在新会、开平、台山、恩
平、鹤山五邑侨乡,流传着许多春节美俗和趣闻,使离乡别井的游子
历久不能忘怀。
谢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俗称小年夜,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大
帝述职了。他忙碌了一整年,保佑各家各户灶火不断,饮食平安,人
们为了表示感谢,给他饯行,叫做谢灶。谢灶的供物有:清水、白米
各一碗,这是表明灶君与这家人关系一清二白,如果灶君徇私,此二
物带回天上时就会变黑。几棵带尾叶的甘蔗,甘蔗有节,用作灶君登
天的梯子;甘蔗有尾,祈求做事善始善终,有头有尾。此外,还有炒
米饼、炒米碾、柑、桔、红糖和一封利是。有些人家还备有一匹纸马
和一套黑纸袍、靴,给灶君代步和参见玉皇大帝时穿着。灶君不识字,
怕他汇报时讲漏讲错了话,还得为他准备一份《灶君疏》。这《疏》
既然由这家人代笔,自然是隐恶扬善,尽拣好话写了。也有图省方便
的,到街上买一张预先印好“疏”的黄纸代替。祭拜后把供品放在米
缸里,叫做“责缸”。到了团年当晚,还得“接灶”,把灶君接回来,
与家人一起团年。
扫屋扫屋又叫作扫尘,“尘”与“陈”同音,古时称“扫陈”,
含有扫荡妖邪,除旧布新之意。五邑风俗,谢灶之后,除夕之前,家
家户户,屋里屋外,都要洗扫干净,叫做扫屋。一般是先洗晒被褥衣
服,后洗擦家具杂物,除尘、刷灰水、洗地,冲洗沟渠,清理禽窝畜
舍,最后把拉圾集中搬走。这实际是一年一度的清洁卫生总动员,预
防疾病的大行动,应该大力弘扬的美俗。
团年团年就是全家团聚过年的意思,离乡游子,非迫不得已,都
要在除夕前赶回家来。团年大多在年三十晚进行,也有择日提前的。
团年前,贴起用红纸书写的神祗、春联、横额、单语,叫作“挥春”。
春联内容要要求切合自家身份,或表达美好的愿望;横额、单语大多
写上:新春大吉、万事胜意、出入平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货如
轮转、财源广进、龙马精神等吉祥句子。团年当日,杀鸡杀鸭,摆满
美酒蔬果肉食,先祭拜天地、神灵、祖宗,把灶君接回来,然后全家
团桌而坐,欢叙天伦,共进晚餐,这就叫做“团年”。
除夕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晚,是狂欢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大小门户点燃香烛,厅堂插花摆果,一派富丽堂皇景象。说到花果,
五邑人最喜欢的是桃花、吊钟、金桔、水仙,次及菊花、芍药、剑兰、
银柳、四季桔、朱砂桔等。重要的是要有一枝桃花和吊钟,在花枝间
缀以年桔和彩灯,使花果相辉,取“花开富贵”、“金玉满堂”之意。
人们吃罢团年饭,酒足饭饱,兴高采烈,便成群结队去行街,逛花市,
尽情欢乐。在过去,小孩则上街卖懒,他们怀揣一个熟红鸡蛋和一个
茨菇,手提灯笼,拿着一支点燃的香,穿街过巷,边走边念:“卖懒,
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不懒。”一直念到土地庙,把香插上,
然后回家,把红鸡蛋分给长辈吃,认为这样就可以把懒“卖”掉,使
自己变得勤恳。除夕夜,大人小孩都参加守岁,守岁就是守候新岁的
到来,过去守到子时相交,现在守到零时,钟声一响,家家户户点燃
鞭炮,响声此伏彼起,震耳欲聋。烧过炮仗,才关门睡觉。
拜神和拜人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过去,初一只拜神,人们
是不外出拜年的(现在已不拘论了),清早起来,开门先烧炮仗,祭
拜天地神灵祖先,然后给小孩派利是。早餐吃斋,晚餐吃荤,说是
“朝斋晚杂,生意道合。”其实除夕肉吃多了,吃顿斋也颇合生之道。
初二人拜人,可以互相拜年了。天未亮,便不断地有人把写有“财神”
二字的小块红纸贴到你家门上,大呼“财神到!”或舞着红纸竹篾糊
成的鲤鱼进厅来,高叫“好生鲤!鲤鱼翕翕腮,恭喜今年添丁又发
财!”以领取利是、赏钱。一些小贩绝早就开市,高声叫卖生鸡、生
鲤、生菜、生葱、香芹,这几样东西谐音是生计、生利、生聪、向勤,
是初二开年祭拜时不可缺少的供物。人们争先购买,小贩生意兴隆。
祭拜过后,开了年,合家人上茶楼饮早茶,叫做“换盏”。中午全家
或全店饮宴,叫做“开牙”必备鸡,商店老板要解雇店员,把鸡肉挟
给谁,便是辞退谁,无情可讲,叫做吃“无情鸡”。开了年,人们开
始走亲串戚,访朋问友,也就是人拜人。亲朋戚友见面时互相祝贺,
说些吉祥的话,给小孩派利是,然后围坐喝茶,客人呈上礼品,主人
则招呼品尝自家制作的糕饼、油饩,和“攒盒”中的莲子、马蹄、莲
藕、冬瓜、姜片等蜜饯糖果。品尝过后,客人在“攒盒”中放一封利
是,以示感谢。送别时,主人只收受部分礼品,把所余部分、回赠的
礼品和利是一封,放进客人的提篮中,叫做“责篮”。这就是拜年。
拜年活动从年初二开始,至元宵节(正月十五)结束。
春节的习俗篇4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了,我兴奋地期待着。要知道春节可是我们
小孩子最喜欢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可以放烟花,吃饺子,贴春联,
还可以拿到压岁钱。春节真是太棒了。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是最重大的节日非春
节莫属,今天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春节的习俗吧。
春节习俗一:放烟花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凶猛的怪兽,名叫“年”,每年的大
年三十夜里,它都会从山里跑了崃,残害生灵,还喜欢吃人。但是,
年有三个弱点,一是怕光,二是怕红色,三是怕“啪”的响声。于是,
每年到年三十的时候,人们就贴上春联,点上明亮的蜡烛,燃放鞭炮,
把“年”兽赶跑。后来,这成了中华民族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节习俗二:吃饺子
饺子作为中国的传统美食,深受大家的喜爱,也是过春节必不可
少的食物。你知道吗?关于饺子还有一个传说哩。
传说,一年的大年三十,天气十分寒冷,许多穷人冻掉了耳朵。
名医张仲景见此十分心痛。于是,他就让妻子把羊肉、辣椒用包在一
起,做得象耳朵的开关,然后放到锅里煮,煮熟了就分送到穷人家中,
人们吃了身上发热,就不怕寒冷了,也不会冻掉耳朵了。这就是“饺
子”的原型了。不过,那时候可不叫饺子,因为它像一个个耳朵,所
以叫“银耳”。
春节习俗三: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
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也有的人家是父
母在晚上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的枕头下。你知道吗?关于压岁钱还
有一个传说呢: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岁”的妖怪,来吃小孩,人们发钱来
压“岁”,保孩子平安,这就是压岁钱的由来。
春节的习俗篇5
春节,是农历地岁首,也是我国古老地传统节日。古代过“年”
不是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而是在“腊日”,既后来地“腊八”。南
北朝以后,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
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春节是我国盛大、最热闹地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按照我国农楞,正月实一古称无日、元辰、元、元旦等,俗称年初一,
还有上日、正朝、三、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
月、日三者地开始。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开始。开始来了,万象更新,愚意着新一轮
地播种收获时节又要到来。人们没有什么理由不来欢欢乐乐地迎接这
个节日。于是,节日来临之前就早早地在门帘上贴上红纸黄字地新年
寄语,期待着节日地来临。
春节地另一个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给人们带来
灾难地想象中地怪物。“年”一来。树木凋谢,百草不生,但“年”
一“过”却恰恰相反,会万物生长,鲜花遍地,生机勃勃。“年”如
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用红纸照,于是有了燃鞭炮,贴春联地
习俗。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地节日,这一点和西方地圣诞节很相似,离家
地孩子这是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地前一夜叫“除夕”,
又叫“团圆夜”、“团年”。传统地庆祝则以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
五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扫除
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放鞭炮,除夕“守发”
等仪式,正月初一晚辈要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等一
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
等话,互相祝贺。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地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的习俗篇6
照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的开端大约是在腊月二十几吧,一过腊
月二十,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物品,孩子们也陆续放了假。欢
天喜地的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大人们也忙里忙外,全然一片忙年的繁
荣景象。
早晨,家家户户忙开了。人们在门上贴春联。“日丽春常驻,人
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福字还要倒贴,就是福到的谐
音。春节帖春联有喜庆、财气、吉祥之意。”贴完了春联,人们纷纷
在大门口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这红灯笼不就代表着我们祖国的面貌
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吗?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快天黑的时候。
孩子们便跑到大街上看陆陆续续来往的行人,这些人可不是走着玩的,
他们有的手里拿着谷子秸秆,有的拿着鞭炮,还有的手里拿着香和蜡
烛,他们是要去祖坟上放炮,把老爷爷奶奶请回家过年,这只是一种
形式,用来表示对逝去老人的哀思,放完炮后拿着烧着的香便回家了,
到家后把香插好就开始上供了。妈妈的厨艺在我们家中可是最好的了,
所以肯定要品尝她为我们准备的丰盛晚餐啦!面对着一桌子香喷喷的
饭菜,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桌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真的感到了“生活比蜜甜”的滋味呢!吃完饭后,一家人齐聚一堂
开始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了,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
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
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话,使人捧腹
大笑;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
客厅上空。孩子们和大人们都要看到很晚才去睡觉,那是在守岁。
第二天,天没亮,人们就要起床包饺子,听老人们说,还不能闹
出大的动静,不能大声说话,我也不知道那是为什么,挺神秘的。不
一会,天亮了,大部分的人都穿上新衣服去走亲访友给长辈拜年去了。
“噼噼叭叭”,阵阵清脆的鞭炮声迎来了大年初一,你看,那些年轻
的叔叔、阿姨,还有哥哥、弟弟一起去给亲戚们拜年。走着走着,他
们来到老奶奶家。叔叔一见老奶奶就像跪下给老奶奶磕头,可是被老
奶奶拦住了!“唉,你说你磕什么头呀!来块吃点瓜子,抽根
烟!”“不用不用,我不抽烟!”。拜完老奶奶家,他们又去给大妈
家、叔叔家拜年!
迎来送往十几天,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人们纷纷
走上街头,点花灯、放烟火、玩龙灯、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打
腰鼓,尽情宣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色各样的烟花把天空装扮得花
花绿绿的,“礼花”直冲云霄,“嘭”一声炸开了,天空顿时变得五
彩斑斓,那微弱的火药却像七彩花一样绽放着。可好戏不长,“礼花”
从天空中慢慢变淡,变淡,直至烟消云散;那边,一股冲击般的银光
吸引了我的注意,它努力的向上喷着,喷着。落下的便义无反顾跳出
了银光,就好像珍珠成千上万从空中掉落,给人极美的感觉;“噼噼
啪啪,噼噼啪啪”,这震耳欲聋的响声一定是鞭炮!那热闹的的声音,
也足以给2023增添许许多多的喜庆了。
那边暖烘烘的,旺火烧了起来,而且愈演愈烈,橙色的火苗上下
翻滚,好像在呼唤着什么,也好像在喜悦地跳舞。人,物,中国,将
春节愈演愈烈,带来了2023的新气象!
一眨眼到了年正月十七,春节就结束了,人人都回到了正常的轨
道上,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去上学了。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纷纷
向新的生活、新的目标进发、努力了。
春节的习俗篇7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如贴春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祭祖等。
除夕这天,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派发“压
岁钱”,然后“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在农历新年第一天,人们都
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恭祝新年大吉
大利。从正月初一开始,人们会举行舞狮、放爆竹、拜年等活动。在
年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还要相互走访拜年,以此来表达对新一年生
活的美好祝愿。而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民间还有赏花灯、猜灯谜、闹
元宵等庆祝活动。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
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
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
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
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
春节前的习俗和说法
忙年,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间称为“小年”,从小年起人们
便开始“忙年”了。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
“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
等。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从清朝中后
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
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
十三过小年。
祭灶神,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
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
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祭灶
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最开始的时候祭灶的日子并不
是在小年日。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
作谴告者也。”传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
宫的日子。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
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
春节的习俗篇8
春节又称年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年节习俗
随岁月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日臻丰满的历史过
程。
上古时期,人们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时,人们
相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日月天地之神、动植物之神以及祖
先的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于是,在自然节气变化、农事活
动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
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别是在年终岁末,还要举行庆祝丰收的祭祀活
动,俗称腊祭。腊祭之日,要给祖先和各路神灵陈献祭品,以吹打奏
乐、吟诵祝辞等方式感谢神灵保佑取得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然
后,全家族的人饮酒欢聚,尽情狂欢。
“年”在最初并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如
“五谷大熟为有年”。我国在夏朝已开始用“年”来表达时间的含义。
从夏朝开始,各朝各代使用的历法不同,岁首的日期也因此变化,比
如,夏朝岁首为正月,秦朝则以十月为岁首。岁首不固定,年节习俗
就很难固定。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这是一部阴
阳合历的历法。《太初历》把正月规定为岁首,使一年的开始与二十
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这样的规定,非常有利于安排农事活动,所以,
尽管后世各代对历法多次进行修改,但始终沿用“正月为岁首”的规
定。《太初历》的颁行,使得年节习俗最终定型,代代相传,并延续
至今。
但是,汉代时的春节并不是指正月的年节,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
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节日,称为立春节或
春节。在立春节,皇帝亲率众臣参加迎接春天来临的仪式。民间也有
许多活动,比如“打春”,“咬春”等等,现在民间仍广泛流行的立
春吃春饼,就是延续“咬春”的习俗。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
春季。由于年节与立春节在同一时段,民间也愈来愈重视年节,“立
春节”迎春纳福的主题自然而然地融入年节,致使“立春节”渐渐消
失,立春也就仅指节气了。
历史上,春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先秦时期称“元
日”、“上日”,汉朝称“正日”,魏晋南北朝时期春节的名称是
“元辰”、“元正”,唐宋时期主要把“元日”称为年节。另外,历
史上把“元旦”称作春节的情况也很普遍。辛亥革命以后开始把“元
旦”称作公历新年。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以前,我国使用的历法被俗称为农历。农历在
中国实行了几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改用公历纪元,从此,
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元旦”则改称“春节”。但是,传
统年节观念根深蒂固,民间仍然过农历新年,并以“过年”相称。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
年9月27日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1949
年12月23日,政务院会议又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其中分别规定了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节作为农历新
年的名称更广泛地在全国使用,于是一年之中出现了两个新年:公历
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
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
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
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
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
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
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
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
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
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
到除夕出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利用烟花
爆竹来驱赶“年”兽的伤害。
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
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
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了贴红色纸类制品(贴红春联、红窗
花)、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
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
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辛亥革命后,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把农
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的习俗篇9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
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
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
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
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
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
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
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
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
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
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
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
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
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
“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
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
“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
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
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
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
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
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
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
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运水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窑,
开门运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
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
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
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全体执行放公假。此后,梨园戏
馆择日封台,八班合演,至来岁元旦则赐福开戏。上学的儿童,在
“封印”之后塾师也让放假,谓之“放学年”。
廿五日至除夕传说为“乱岁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
洗邋遢。”
岁暮,将一年吃剩的药,抛弃在门外,并将所收集的药方,放一
起烧掉,这叫“丢百病”。
在炉内烧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煨岁”。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
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春节的习俗篇10
春节习俗之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
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
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春节习俗之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
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
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
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
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
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
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
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节习俗之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
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
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
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
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
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
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
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
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
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
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
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春节习俗之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
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
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
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
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春节习俗之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
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
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
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
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
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
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
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
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
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
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
褚”、“红单”。
春节的习俗篇11
(1)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每户人家都要起来。家家户
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爆竹,即做爆竹的纸必须是红色的,保
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
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
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
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
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如果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
据说这样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
此破财。现在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
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2)满水缸。
燃放完爆竹以后,每家的男子都要做一件事情,即挑水。男人们
用扁担挑着水桶去水井旁打水,而且一定要把家里的水缸挑满水。据
说这种习俗起源于唐朝时期。有一年,过春节的时候,由于燃放爆竹,
引发了一场大火灾,由于没有足够的水来灭火,导致大火烧掉了很多
的物资,以至于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心理恐惧。因此在以后的春节,
每家每户都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去挑水,以防备再有那样的火灾出现。
后来演变成了春节的一种习俗。也有的解释是说这样做是因为聚财,
因为水满缸,可以看作是家里的钱财满盈的表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这种习俗一直在广大的农村还保留至今。不过,随着城市化
的不断加快,农村里的水井也已经不怎么多了,这种习俗已经快要消
亡了。
(3)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
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
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
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
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
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
叫“门簿”。现在则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而没有原有
的“门簿”之类的做法。在初一这一天,人们都早早起来,吃完饭后,
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
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
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人便使
用各中贴片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随着时代的
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
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和网络视频百年
等方式。
拜年时有很多的规矩要遵守的。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
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
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
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
表明长辈对晚辈的爱护;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
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
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
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
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
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
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的习俗篇12
中国,是一个有着长久历史的古国,几千年来,中国传下来了很
多传统习俗,有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有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
有清明节的踏青……但在这么多习俗中,我最喜欢春节种种的喜庆习俗。
在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联来迎新年、防年兽。这个习俗早先是起
于宋代,在明代才盛行。明代时期,朱元璋特别酷爱对联,自己也酷
爱写对联,所以就传到了百姓那里。于是,每逢过年人们都会贴对联。
并且朱元璋还酷爱红色,经常用红纸写对联,这就是为什么春联一代
一代传下来都是红彤彤的。
红纸春联对仗工整,简约精巧的文字描画出了中国那独有的文化
特征,是我们心中的重要习俗。
元旦夜,在外地工作的人,除非真的没有时间,必定回家在家吃
聚会饭。晚上11点多,人们会放噼里啪啦的大鞭炮,还有冲天炮和地
陀螺。放完鞭炮后,人们还会给祖先烧纸、磕头和敬酒,希望祖先们
给新的一年带来美好的祝福。
在春节,人们还会拜年。大年初一这一天,人们很早就会起来,
穿上新衣,第一件事便是到爷爷奶奶的房间拜年,爷爷奶奶便会拿红
包来,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在春节中,还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和习俗,就等着我们去逐一地探
求,正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会让我
们的祖国发扬光大的。
春节的习俗篇13
“四盘两碗”曾是年夜饭的经典菜式。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地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黎传绪告诉记者,中国有
句俗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除夕晚上的团年饭必须全家到齐,
围桌团聚,先放鞭炮,然后吃饭。团年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晚餐,
旧时南昌地区的标准制式为“四盘两碗”,寓意“六六大顺”。
“四盘”是指红烧鲤鱼、炒和菜、蹄花和小白菜心,“两碗”是
指鸡汤和糊羹。其中,红烧鲤鱼当天是不吃的,寓意“年年有余”,
此外,老南昌还相信,鲤鱼能听懂人话,它将把人们在饭桌上许下的
心愿带到“龙王”那里;炒和菜是南昌一道特色菜,用豆条、肉丝、
笋丝、芹菜、大蒜、红萝卜丝、黄花、墨鱼丝等菜和在一起炒熟做成,
故名“和菜”,寓意“和气生财”;蹄花完整烹制,取骨、打花包,
里面放梅干菜;小白菜心清炒,象征“青青吉吉”;鸡得用阉鸡,整
只烹制,用炭火慢慢炆熟;糊羹由薯粉、鸡杂、肉丁、荠丁、花生丁、
豆干丁等煮制而成。
“四盘两碗”是旧时南昌人家年夜饭的经典菜式,但并不是一成
不变的。就菜品而言,“四盘两碗”还有一些其他版本,比如红烧鱼、
豆腐条烧鸡、炒节节高、炒青菜、牛肉炒米粉、炒年糕;就数量而言,
也有人家年夜饭吃十个菜,讲究一点的甚至有十八个菜,这十八个菜
中,炒青菜、炒年糕、红烧全鱼、炒米粉、和菜、八宝饭、糊羹是不
可少的。“糊羹是南昌的特色美食,它在大年三十晚上至少要出现两
次,一次是在开始喝酒前,每个人先吃一碗糊羹暖暖胃,还有一次是
在守岁时,全家老小也要吃一碗糊羹。”黎传绪说。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4:29: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76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