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理解性默写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历史著作《》,编订者
是___________。“讽”的意思是。
2、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3、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4、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5、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重点问题: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
品质?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3、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察纳雅言(开张圣听咨诹善道)
4、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
国家得到治理。
5、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6、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说说他的意思,并说出一个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家里人来人往,热闹得跟市集一样。门可罗雀门庭冷落
7、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
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两个要点: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后一点答“取得
了显著的效果”之类,也给满分。
8、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
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
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
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10、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
容易接受)。
11、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A、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同时作为齐国
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善于运
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B、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
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
和巨大的决心。
12、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5分)
*本文记叙了战国时齐国政治家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
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13、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3分)
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
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14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4分)
*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
习惯与自省的能力。(1分)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
的赞美动机等)。(1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课内自读课文一课时可完成。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
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
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
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
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
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āo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
朝cháo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朝见(动词)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修建(动词)地方
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
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E.省略句(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
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
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
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
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
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
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
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
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4:28: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76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