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烛光赞

更新时间:2023-02-04 12:23:08 阅读: 评论:0

中考必考31个几何模型-1921年7月1日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茶杯型贵宾犬)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课方案

一、目的要求:

1.研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觉人物的心里世界。

2.学习作者经过细腻的动作描述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领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二、[教课要点与难点]

学惯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教材解析:

这篇战地通信是一首赞叹诗,一曲颂歌。赞叹反法西斯

联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沉

感情。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

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爱惜的东西──她的结

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久燃着,正像一个

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久长存。”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

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

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眠

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

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联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

友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望着南斯拉夫

第1页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友谊的象征。

这类血肉凝结的友谊是这样深沉:老妇人置存亡于度

外,她是冒着炮火埋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

不管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

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

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

取出收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四、教具准备

教课过程

第一教时

课型:新授。

方法:自学指导

过程:

一.导入

在炮火炙烤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

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收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

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

悲壮而崇拜的一幕,感觉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

的友谊。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凌晨瓦砾地窖鞠躬

第2页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颤巍巍舀水腋窝揣在

2.学生介绍采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1.速读课文,而后谈谈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

以描述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响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信。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

分别从南北双侧驱赶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

在采访的过程中采集到了这则沁人心脾的故事。这则故事选

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修业生找出相应的

语句加以讲解。

2.依据课文内容,猜想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

应的原由。

指引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

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

《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

1939年

任军事记者,此后向来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

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马上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

长篇小说《日昼夜夜》(1943~1944),描述了苏红军在保

卫斯大林格勒战斗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

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

(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

(1946),该剧本揭示了美国统治企业发动新战争的妄图。

第3页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还发布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

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取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接见我国。1950年第一版《战

斗的中国》一书,描述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

至1971年发布《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四.认识文体:战地通信。(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

(一)通信的特色

通信与信息比,不但需要六个新闻因素(人物、时间、

地点,事件发生的原由、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导新闻

事实的情节、细节。通信分事件通信和人物通信。通信的表

达方式,不但用表达,还要许多地采纳描述。谈论、抒怀等。

(二)通信与信息的差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信息简单纯真,通信详尽、详尽、形象。

2.形式上,信息程式性强,通信创建性强。

从结构上看,信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

成,通信跟一般记述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

己独到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信息主要用表达。通信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信息简洁朴素。通信详尽详尽。

3.时效上,通信不如信息迅速及时。

五.阅读课文,整体掌握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指名

第4页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回答)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而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

的主要内容。

指引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而后交流并谈论。

本文描述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

红军的遗体后,将收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

到凌晨的动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掌握文章的记述因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

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

夫母亲不管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埋葬了烈士,取出自己

爱惜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袭击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

分是全文的中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保卫烈士。

第5页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豪行为动人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叹蜡烛的火焰。

六、小结课文内容

七、部署课外作业{基础训练

第二教时

课型:新授、复习。

方法:研究。

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领会文章的思想感

情。

1.这篇战地通信特别动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

样的艺术成效是如何产生的?

事件动人、人物动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

出蜡烛等细节)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动人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

且说出为何。

l事件动人的因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管存亡。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费劲——想到老妇人力量的

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第6页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4)烛光闪耀——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指引谈论:作品中频频描述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

有何作用?

“周边一带”一段环境描述,衬着了法西斯匪徒屠戮人

民造成的恐惧氛围,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英勇。她早已置

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激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宁静地整理烈

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保卫英魂。这

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觉到的是

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思。“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

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余声音。”再次衬着了浓重的

恐惧和哀思的氛围,烘托了老人失掉爱子般的伤痛。

4.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

心理)

动作描述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

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宁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

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对待老女人这全部行动的?

5.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匪徒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

怀深仇宿怨,她期望解放,期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

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非常

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敬爱和敬意。

第7页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豪魄力所激励变得无所恐惧,她

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地,她不怕困难,埋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难得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

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

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魂,表现出深邃而激烈的母亲般的爱。

6.如何感觉《蜡烛》中老妇人这一人物的形象美?

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是特别动人的。解析起来有四点。

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

特别费劲;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相同掩埋烈士;四是点在

坟上的蜡烛有特别意义。作者在表达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

点的,都着力描述,造成了动人的成效。

写炮火,不是抽象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

火,叫人向来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

各样行为就分外动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特别费劲,作者是这样写

的:路其实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

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

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边休息了许久,也许有一小时。”

这样描述,情形历历在目,忧如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

真是沁人心脾。

写老妇人埋葬烈士的礼仪也很详尽,比方“老妇人跪到死

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

第8页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做了描述,也是很动人的。

作者在诸多动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

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向来舍不得用,收藏到今

天”,从她摸出蜡烛以后,直到结尾,向来环绕着烛光睁开

细腻的描述,在这样一个特别的环境里,特别的氛围中,烛

光显示了特其余意义,造成一种诗的境界,结尾像抒怀诗一

般赞叹烛光,让人陶醉在这个境界之中,眼前老是那一点烛

光,久久不可以忘却。

三.研究主旨

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余

深刻的含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望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友谊的象征。

2.收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

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保卫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

般的境地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

如何的含意?

第(28)自然段顶用了“45年”“舍不得用”“收藏”

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平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

命都宝贵,今日却把这份过日子宝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

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久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

第9页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歌颂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拜最热情最真挚的

感情。这类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类感情建立在正义

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主旨:这篇战地通信,是一首赞叹诗,一曲颂歌。

赞叹反法西斯联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南斯拉夫人民对

苏联红军的深沉感情。

四.部署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述一段老妇人的相貌

3.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设计

蜡烛

西蒙诺夫

一、战士袭击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①发现烈士②掩埋烈士③保卫

战士

精心选材三、老妇人英豪行为动人战士四、

再现并赞叹火焰。

环境描述:衬着氛围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述整理清理吻别掩埋保卫——母对子:敬意与

哀思

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

第10页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母亲对烈士最崇拜最热情最真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

的感情

第11页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2:23: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72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薛晓静
下一篇:今天几点立冬
标签:烛光赞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