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初二重阳节手抄报简单又好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诗表达了思念之情,
我们不如把思念融重阳节手抄报中。入到下面由我与大家分享初二重阳节
手抄报,希望对你有用!
初二重阳节手抄报欣赏
初二重阳节手抄报内容:重阳节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
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
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
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
24
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
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
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
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
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
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
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
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
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
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
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
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
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
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
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34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初二重阳节手抄报资料:重阳节的诗句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附带点评:
时逢深秋,人在战场;西风萧瑟,万里飘霜。
那是一个愁煞人的季节,那是一个令人容易意志消沉的场景。
然而,对一个壮志凌云的战士,肃杀的秋风、泠洌的霜天,却能益增
其奋发的气概;一如盛开的秋菊,在无情的战火中,所吐露的芬芳,益显
浓烈。
44
九九重阳本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登高郊游,煮酒促膝的好时节。如今
却身在战地,烽火连天,生死于旦夕之间,思亲之情皆须割绝。国事当前,
个人的一切皆须放下。社稷之不保,何以家园?唯有化亲情为国情,融个
人于全体;视绊脚石为梯阶,化阻力为助力,方为大丈夫。
毛泽东在出生入死的战地,犹有停下来赏菊赞花香的闲情逸兴;在秋
风霜天的季节里,还能把它看如春光,胜似春光!红军最终能战胜军备与
人数皆比它更强大的国民党军,最主要的关键便在其具有更高昂的斗志。
这应当是一种积极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
的开朗胸襟与豪情,是一个壮志凌云的战士,敢于面对无情残酷的革命斗
争在肃杀的秋风、泠洌的霜天,却能益增其奋发的气概;一如盛开的秋菊,
在无情的战火中,所吐露的芬芳,益显浓烈正是他人格的写照!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2:08: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71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