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纪录片南京

更新时间:2023-02-04 11:10:34 阅读: 评论:0

初三体育中考培训机构-恐美人之迟暮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贫血的人不能吃什么)

百年南京(一)开启梦想

片头词:

古都南京,行走在这座城市,

推开一扇又一扇门,

我们将开启一段穿越百年,追逐梦想的旅程。

眼前的这些建筑,是城市的地标,是凝固的岁月,也是

活着的历史。它们目睹了王朝的兴替,时代的更迭,它们见

证了城市生长,文明日昌;它们接受科学滋养,教育启蒙;

它们倾听着读书传诵,礼乐四方;它们承接历史,梦想未来。

在一个多世纪中,发生在南京的一个个历史瞬间,是这

个城市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变革时刻,这座

城市的现代化之路也是中国百年来走向现代化梦想的一个

缩影,读懂它们,读懂这座城市,也就读懂了中国现代化之

门的开启。

百年南京,一切从这座建筑开始。

正文:

南京,清朝的两江总督府,民国的总统府。如今,这里

是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每天都会有很多中外游客来

到这里参观游览。

一百多年前,这里是掌控着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最高

军政权力的地方,穿过历史云烟,我们可以看到,这座有着

一百六十多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经历了林则徐、曾国藩、李鸿

章、张之洞、端方等十余位主人,从洋务运动到立宪改革,

再到辛亥革命,这些历史人物在南京经历了这座城市的一次

次蜕变,参与了实现中国梦的三次重大变革。他们在各自不

同的时期影响着南京,影响着中国。

公元1896年,这座建筑迎来了它的新主人——刘坤一。

他是来接替张之洞担任两江总督的,此时此刻,远在八千多

公里外的英国伦敦,一个影响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瞬间即将

发生。

英国伦敦波特兰大街四十九号,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所在

地,公元1896年,这里曾是清政府驻英国公使馆,正在踱

步的这个人名叫马格里,是一名英国人,他的官方身份是清

政府驻英国公使馆参赞,此刻手上的一份密报使他既兴奋

又焦虑,马格里的密探向他报告,清政府的头号通缉犯已经

抵达英国,他的名字叫孙文。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一

年前领导一百名革命者于广州发动起义,公开挑战清廷,现

在,抓捕孙中山的最佳时机出现在马格里面前,唯一使他顾

虑的,是英国政府的态度。短暂的犹豫之后,马格里选择了

忠于清廷的职守。

1896年10月11日,清政府驻英公使馆二楼的一间小屋

突然增加了严密的看守,这里关押了一名重要的通缉犯。孙

中山在后来撰写的《伦敦蒙难记》中,这样叙述了自己被捕

的经历:当天上午,他被几个密探诱骗到了公使馆门前,然

后突然被推进了大门,来不及反应的孙中山只看到一个身穿

大清官服的英国人站在面前。

马格里孙中山

一个一心要效忠大清的英国人,

一个矢志要推翻清廷的中国人,

就这样猝然相遇。

被囚禁的日子里,孙中山一直在寻找机会,最终,他买

通了打扫卫生的英国仆人,将一封求救信送了出去。今天,

我们设法找到了这封信的原件:“我在星期天被到中国

公使馆,将要被偷偷运回中国处死,请尽快营救我,清公使

馆已备好船只送我回国,请救我。”

第二天,这一事件出现在英国各大报纸的版面上,舆论

为之哗然,愤怒的伦敦市民甚至包围了中国使馆,要求释放

孙中山。1896年10月23日,在英国政府和舆论的压力下马

格里不得不释放了孙中山。

这就是囚禁了孙中山十一天的小屋,当他走出这里时,

等待他的是几十位西方媒体的记者,就这样,在和马格里的

碰撞中,孙中山成为了全世界最有名的中国革命先行者,而

恰恰是这个人,最终将马格里为之效力的大清王朝推向覆

灭。

一场惊心动魄的追捕发生在英国的伦敦,而这个事件中

的两位主人公一个曾经影响着南京,另一个即将改变南京乃

至整个中国。

这一年的秋天,得知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捕的消息时,

居住在这里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他的属下们并不太在意,更

没有想到孙中山这个名字和他的革命将为南京这座城市带

来什么,但对于追捕孙中山的马格里,他们早已经熟悉,三

十一年前,这个西方人曾是南京城最引人注目的城市变革开

启者之一,这场变革被称为洋务运动。

那是公元1865年的夏天,因太平天国战乱而沦为一片

废墟的南京城迎来了三十一岁的马格里,他是追随着新任两

江总督李鸿章来到南京的。进城之后,他们的脚步都没有停

留在总督府,而是沿着总督府旁向南延伸的太平路,来到了

三公里外的聚宝门,也就是今天的中华门。

南京,聚宝门,一座拥有六百年历史的城门,是明朝时

捍卫京城安全最重要的南大门,当马格里登上城市向南眺望

时,一片荒地吸引了他的目光,这里地势平坦,利于工程扩

建宽阔的秦淮河,可以连通长江,利于运输。早在几年前,

马格里就说服李鸿章,引进西方先进的军械技术,专门制造

军队所需的火药、子弹和炮弹。在马格里手书札记中,我们

找到了这样一段颇具说服力的话:“我向他(李鸿章)指出,

当时他购买外国军火所付的价格过高,买一颗从英国炮船上

偷来的普通十二磅炮弹要花费三十两银子,欧洲各国都开办

大工厂制造军火,中国若要为本身利益着想,也应该建立这

样的制造厂。

1863年,有几个大臣才认识到洋枪洋炮的厉害,决定我

们要用洋枪洋炮,这些人后来推行的这个事业,后来被称为

洋务运动。现在,这片废墟成为马格里建功立业的理想之地,

然而,满怀欣喜的马格里立即被浇了一盆冷水,向导告诉他

这片废墟是明清两代最著名的佛寺——大报恩寺所在地,废

墟中残存的琉璃塔曾经被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造访者称为

世界奇迹。李鸿章的母亲和妻子都是十分虔诚的佛教徒,而

李鸿章又极为孝顺,他会同意在这个南京最著名的佛寺遗址

上,建起用于制造杀戮的兵工厂吗?李鸿章在这一瞬间的决

定,将关乎南京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更关乎一场影响中

国的巨大变革。孝亲礼佛?还是强军富国?家国之间,李鸿

章最终选择了后者。在一封呈递给慈禧的奏折中,李鸿章慷

慨陈词:“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

器为先。”

1865年,一组前所未有的新式建筑出现在南京聚宝门外

——金陵机器局,这个令人瞩目的新式工厂在三年后就已经

能制造多种口径的前膛炮炮弹,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现代

兵器生产工厂,也成为马格里在李鸿章面前引以为傲的功

绩。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陆战武器:马克沁单管机

枪。在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向披靡,威震四方。到1888

年,金陵机器局的中国技师已经可以仿造出这种新式的武

器,而这座现代军工厂,则成为当时乃至之后的很长一段时

间里不同时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重要来源。

1911年,新军第九镇在南京发动起义时,所使用的大部

分武器就来自这里,抗日战争时期,这座工厂搬迁到了重庆,

为抗日前线不断提供武器补给,直到现在,这里依然是中国

航天领域重要的生产企业。新的生产技术带来了新的生产方

式,工厂建立之初,大约四百名来自南京城以及江浙一带的

手工艺人进入新建的金陵机器局,成为这座千年古都最早的

现代产业工人。他们每天工作十一个小时,上下班都伴随着

汽笛的鸣声,最多的时候,这个兵工厂的工人数量甚至达到

一千二百名。工业的兴盛,也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从总督府

到中华门,再到金陵机器局,各种商铺、茶楼、新式银行云

集,在此之后的岁月里,越来越多的人由海上沿长江而来,

秦淮河畔的异乡客中,不乏和马格里一样追逐梦想的西方

人,他们中,有最早给南京带来西方医学的鼓楼医院创办者,

美国传教士马林;有第一个因写作中国乡村生活而获得诺贝

尔奖的女作家赛珍珠;有带来了现代通讯和照明的企业管理

者,并在日军侵华时成为南京市民保护者的德国人拉贝;有

金陵女子大学的创办者,苏格兰人德本康夫人。这些人有的

终老于南京,更多的人只是这座城市的过客,比如马格里。

1877年,马格里奉命回到英国,担任清政府驻英外交官,

而开篇提到那段追捕孙中山的惊险故事,则是二十多年后的

事了。在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等人推动的洋务运动开始

二十多年后,南京,也成为中国最早呈现出国际化和现代化

气息的城市之一,然而1894年夏末,坏消息从中国的东部

海域传来,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之上发生激战,长达

五个小时的战斗,让李鸿章辛苦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受到重

创,洋务运动倡导者军事强国的梦想彻底被击碎,亡国灭种

这四个字已经不是夸张的恫吓,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境遇,

从此,两江总督府的主人们不再只谈论技术变革,转而开始

考虑制度的变革。

(孙中山演讲录音)

中国在千年以来,应该是头一等的强国,那么为什么我

们这个国家现在变成这个地步呢?这就是(因为)我们这个

国民睡着了,我们是中国人,应该要赶紧想想法子,怎么样

来挽救(中国)!大家要醒醒!醒醒!

这段录音录制于1924年,是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孙中

山的声音,从这段慷慨激昂的演讲中,我们能感受到孙中山

通过革命挽救中国的热情。他所构建的中华民族梦,是建立

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与此同时,清王朝也在竭尽全力地维

持着最后一丝的生机与尊严,一些朝廷显贵开始寻求制度的

改良,试图通过立宪改革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端方就是他

们中的代表。

1906年,南京城的两江总督府迎来了新任总督端方,这

是他第二次就任两江总督,前一次,任期只有半年。他的到

来并没有给南京这座城市留下深刻的烙印,但这一次将完全

不同,这次他担任总督的时间比较长,他对南京的政治、经

济、文化、军事、教育各方面做了很多的改革。

公元1910年6月5日上午,一个令人惊叹的博览会出

现在秀丽的玄武湖畔丁家桥一带,这是南京南洋劝业会的会

场,文学家茅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描述了他当年参加南洋劝

业会的情景。一百零四年后的今天,许多南京人也许并不知

道,当年,就在这个地方,超过三十万中国人第一次见到了

电灯、玻璃、水泥,甚至动物园等现代人再熟悉不过的事物。

这场盛会留存到现在的,只有这座亭子。传说这是当年盛会

给慈禧太后纳凉所修建的,也是中国第一座用水泥所修建的

亭子,而最早提倡并促成这场盛会成功在南京举办的,正是

两江总督端方。

除了将西方的现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南京市民面前,端方

还推行了诸多新政,其中,教育无疑是重要的一项。

1907年,端方在龙蟠里的这幢小楼里创办了中国最早的

公共市民图书馆,以启发民智。与此同时,端方还力排众议,

招考一批青年女性送去国外学习,考选到最后,有五名女生,

其中,有一名叫宋庆龄。

八年之后,这个名叫宋庆龄的女子与大她二十七岁的革

命导师孙中山相遇、结合。而1907年,当她刚刚启程赴美

留学的时候,孙中山正经历着他人生中又一次严峻的考验,

1907年农历三月初,一个不知名的告密者悄然来到总督府

内,他告诉端方,正月二十六,孙中山已经回到上海,并带

回了一批从新加坡运来的武器和大约四五万两白银,准备在

江苏各地招募有志于参加革命的青壮年发动大规模起义。得

到密报后,端方立刻下令缉捕可能的革命者,同时派人全面

追捕孙中山。然而,这一次端方却没有马格里的幸运,他的

下属一直追到香港也没能将孙中山抓捕归来。这个突发的事

件和四处此起彼伏的革命,使得端方意识到,培养一支现代

化精锐武装的重要,他开始全力培养他的新军。这是位于玄

武湖畔的览胜楼,当年,端方最信任的新军统领徐绍桢,就

喜欢在这里喝茶会友。徐绍桢,南京新军的最高领导者,在

端方的支持下,他所领导的这支新军中大多数的军官都是从

日本留学归来的,军队的武器和接受的训练全都照搬西方,

但令端方没有预料到的是,伴随着西方先进军备而来的,还

有现代思想的启蒙。就在端方主政总督府期间,新军内部不

断有人鼓动起义,虽然一再被镇压,但革命之火早已在暗中

蔓延,甚至连新军统领徐绍桢也开始发生改变。驻守南京城

的,是誓死效忠清政府的张勋和他的巡防营,徐绍桢和他的

新军第九镇则被调出城外,驻守秣陵关。每个士兵手中只发

五发子弹,然而,正是这支看似被边缘化的武装力量,却成

为了改写南京乃至中国历史的关键。

南京,汉西门,这里现在是一个普通的市民公园,每天

都会有很多人来到这里休闲娱乐,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这

座明代城门见证了改变南京乃至中国历史的重要一刻。

公元1911年11月7日,凌晨三点,南京城西,石城门

内,一群士兵在明亮的月光下,寂静无声。领头人苏良斌此

刻一手握着怀表,一手燃起火把,焦急等待着放火的时机。

苏良斌曾在徐绍桢带领的新军第九镇担任指挥官,后来回到

家乡湖北参加了武昌起义,首义成功后,他回到南京游说徐

绍桢,备受怀疑和排挤的徐绍桢最终允诺将在11月8日响

应起义。然而,就在7日傍晚,苏良斌派人送信给徐绍桢,

要求提前一天起义,此时的徐绍桢驻扎在六十里外的秣陵

关,接到信后,一则对这一消息真假难辨,二则时间仓促来

不及调动大部队,他并没有下令提前开拔。到了点火时间城

内按捺不住的苏良斌决心放手一搏。

火焰冲天而起,火势很快就连成一片,城内的革命党人

见到信号迅速响应,由于城外援军久久未到,死伤惨重。第

二天,新军第九镇在徐绍桢的带领下开始进攻南京,但由于

士兵每人仅配备五发子弹,军备严重不足,眼看攻城无望,

徐绍桢带领部队,撤回镇江。第一次攻打南京失败后,革命

军重新整合了江浙地区所有军队共一万五千人,成立江浙联

军,由徐绍桢担任总司令。经过数日的激战,12月2日,联

军成功攻克南京,两天后,正在武昌召开会议的独立各省代

表决定将新政权的首都设在南京。

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在又一次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之

后迎来了新生,迎来了梦想。

这座仿照法国文艺复兴建筑式样设计的小楼,位于南京

湖南路十号,现在是江苏省军区司令部所在地。一百多年前

的1911年12月29日,这里成为中国革命者的目光聚焦之

地,来自十七个独立省的代表先后抵达南京,聚集到了这座

小楼中,在这次至关重要的会议上,他们组建了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并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此后,也是

在这座建筑内,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通过了第一部体现民主

精神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在中国第一

次出现了没有君王的统治,在亚洲第一次建立了参众两院的

民主共和。

1912年1月1日,新的一年,也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

元。总督府被更名为总统府,成为中国革命权力的核心,端

方留下的这座法式庭院,被孙中山选为自己的办公室所在。

在总统计府的这个大堂内,孙中山发表了就职演讲:倾覆满

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

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

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卸临大总

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这是一个令人五味杂陈的历史,

瞬间,一位总统在自己的就职宣言中,就为卸任埋下了伏笔。

早在1911年11月,迫于袁世凯强大的军事实力,孙中

山曾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选

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庙旁,一百多年前,这里是一座

叫得月台的茶楼。1912年1月2日下午,刚刚就任中华国民

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到夫子庙视察民情,他叫侍卫从得月台

茶楼借来一个凳子,在聚星亭旁,他站在登子上开始了演讲。

孙中山操着广东口音问道:“现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方清政

府处于对峙中,论政治形势,南方优于北方,讲军事实力,

则北方胜过南方,因此有人主张和平谈判,有人主张武力进

攻,你们觉得如何?”南京人民不约而同地喊出:“我们要

和平,不要战争”。孙中山含笑回答道:“我是孙中山,你们

的意思我知道了。”这样一句淡然的回答,是一个革命领袖

庄严的承诺。据说,当时有位裁缝发问,“大总统,你穿的

那套衣服,老百姓能不能穿。”孙中山说:“当然能穿,总统

能穿,老百姓更能穿。”这种制服后来被命名为中山装,一

直流传到了今天。民众的反应,更坚定了孙中山内心的抉择。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孙中山于次日向临时参

议院递辞呈“现在清帝退位,专制已除,南北一心,更无变

乱,民国为各国承认旦夕可期,本总统当践誓言,辞职引退。”

同年4月2日,孙中山正式卸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离开总

统府,乘坐汽车前往上海。在那一刻,孙中山可能没有想到,

有生之年,他再也没有踏足南京这片土地。而那些曾经影响

了这座城市的变革者们,洋务运动参与者马格里已在1906

年死于伦敦;立宪改革倡导者端方在1911年冬天,被起义

的新军军官杀死在四川。

革命救亡者徐绍桢一直追随着孙中山,直到1929年,

孙中山以另一种形式回到南京。在北京病逝后,他的灵柩被

运回南京,安葬在了紫金山上,而他留下的《建国方略》,

则成为后人实现他宏伟中华民族梦想的重要蓝本。

南京,百年之间,多少人曾因梦想的召唤来到这里,他

们中有的匆匆而过,有的长久驻足,他们将自己的名字写进

这座城市的历史,这座城市也因他们的到来而改变,在经历

了洋务运动、立宪改革、革命救亡的三次重大蜕变之后,这

座历史文化名城又将继续踏上新的逐梦之路。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1:10: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69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农民理财
标签:纪录片南京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