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一二部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师说课型文言文新授课
课时第1、2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
主备人李强审核人陈永会
教
学
目
标
知识点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
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
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点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
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育点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
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
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
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
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
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
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
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
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出示课题】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作者简介、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也称“”。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死后谥“文”,
故又称“”,作品收录于《》。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古之学者
..
必有师()所以
..
传道受业解惑也()无
.
贵无
.
贱
()
今之众人
..
()师道
.
之不传也矣()是故圣
.
益圣
.
,愚
.
益愚
.
()()
则耻
.
师焉()或师焉,或不
.
焉()小学
..
而大遗()
士大夫之族
.
()吾从而
..
师之()是故弟子不必
..
不如师
()
六艺经传皆通
.
习之()作《师说》以贻
.
之()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③或师
.
焉,或不焉()
②吾师
.
道也()④吾从而师
.
之()
⑤巫医乐师
.
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齐师
.
伐我
()
(2)之:①择师而教之
.
()③古之
.
学者()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
.
人()④师道之
.
不复,可知矣
()
⑤句读之
.
不知()⑥蚓无爪牙之
.
利()
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
广陵()
(3)其:①生乎吾前,其
.
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夫庸知其
.
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其
.
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
.
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
.
智乃反不能及,其
.
可怪也欤()()
(4)于:①于
.
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师不必贤于
.
弟子()
③不拘于
.
时,学于
.
余()()
④青取之于
.
蓝,而青于
.
蓝()()
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
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
1、朗诵点拨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3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
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3)单元组学生汇报朗读成果,师生共同订正字音与断句。
(4)结合注释,自主翻译,把不懂的字词用红笔标画出来,小组
内共同研讨。
(5)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老师,师生共同解决。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
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
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
....
,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
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
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
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
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
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
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
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
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
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
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
(1)设疑
讨论交流,
了解课文
内容
(设置一
些问题,让
学生带着
问题研习
课文,从课
文中找答
案,深入了
解课文内
容,在研讨
的过程中
感受本文
作者的写
作意图以
及要抒发
的情感)
穿插朗读
4
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
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
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
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
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
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问题五】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
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
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
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
1
“今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
通过
正反对
比,论
证了从
师学习
的重要
性.
“古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
2
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
于其身耻师大遗
3
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
智不及巫医
乐师百工之
人
士大夫之
族
曰师曰弟
子……群聚而笑
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
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
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
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
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
朗读时注意语气。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
“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
穿插朗读
(2)引导
学生体味
收获,教师
小结课文
内容
5
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
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四、教师重点讲解: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
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
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
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
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
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
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
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
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
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
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
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
耀眼的光芒。
五、课堂小结
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1200年前,韩愈向我们阐释了这一道理,今天我们应该接过韩愈
手中的接力棒,把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这步棋切实走好,为传承知
识营造一个和谐有致的良好氛围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最后再齐读全文,以热烈的气氛结束本次课。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
鉴作用.
第二课时(练习与反馈)
七、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PPT)
一、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
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再次齐读
全文
6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
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7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一词多义
(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8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2)吾从(之)而师之
3.变式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
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
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
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闻知道理有先有
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附:
板书设计
9
教后记: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
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
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我在上《师说》这一课时,为了充分体现《师说》中互相学习的精神,
也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所以我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让他们有问题就提出来,
其他同学如果有懂的,就帮忙解决,互为人师。我则抓住本课中的一些重点
字词和语句加以讲解,不全文翻译,因为此课较为浅显,学生学习起来不难。
如抓住文中出现的“师”字进行讲解,本课出现的“师”字较多,但用法只
有四种,还有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之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
未见其明也”这样的句子讲解。
从上课过程来看,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较少,看来,学生对如何学文言文还
找不到思路,就是提问,也提不出什么问题,大多数的问题都围绕着字词句来
提问。而在品味作者的情感方面,因为强调多读,所以这一环节学生倒是有
所收获,这也算是此课教学中较为成功的地方了。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1:04: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69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