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书笔记范文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范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
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传》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借
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
《曾国藩传》,今天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受益匪浅。是什么让中
国近代两位历史大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
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曾国藩资质平庸,每次考试都不能如
愿,是他名门之后另有能人?也不是。在曾国藩之前的曾氏家族中,
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
生起家。创立湘军,统率群雄,力挽狂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中
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延续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
德而言,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基本接近纯粹;就立言
这方面来讲,近代中国之大儒非他莫属,对理学研究身体力行,造诣
很深!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
民族自强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忠奋力拼搏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
经世致用的认知传统使他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总结经
验,应对复杂的时事和风云动荡的朝堂,至诚待人,用自己的人格力
量,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
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
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
卫国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
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左宗棠的以
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被
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
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
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
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
宗棠担心曾国藩会为了以前的事情而报复,然而并非如他所料,曾国
藩摒弃前嫌,用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
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说了这么多,曾国藩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至
诚待人,在维护民族大义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奋力拼搏。曾国藩在那
个年代是为了民族大义,而现在的我们又该为了什么而去拼搏,大概
不用我多说了吧。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2
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
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曾国藩前半
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
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
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
须要聪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
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
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
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
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
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
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
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
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我觉
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
坏来区分的。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
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
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对人生的有些
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
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
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
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
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
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
糊涂一次也许更好。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3
我们这些人,对曾国藩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阻隔。曾国藩给我的
最初印象是——一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
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
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他有了一些
客观正确的认识。
曾国藩出身贫寒,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完成了伟大的功业。他的
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成名的人物,
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和毛泽东对曾氏就倾心推崇,而蒋介石
对他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曾
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抛开阶级立场而言,曾国藩确实是中华历史上具有强健人格的少
数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譬如
说胸怀大志、清正廉洁、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俭节
约之品德,更值得时下我国国民借鉴和发扬。
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
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
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
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
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
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
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
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
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他在去世前
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反观当前我们中国,国人似乎正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
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除了奢侈之外,浪费现象更是随处
可见。或许有人要说,勤俭节约这样的小事情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不
值得重视。时代发展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殊不知,节俭并非省
钱这样的小事,它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乎一个人的功名事业,
甚至身家性命。因此,节俭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曾国藩以“俭”
字行之终身,毫无更改。我们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大
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让“节俭”这朵美丽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4
一直对曾国藩的生平很感兴趣,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他的一生跌
宕起伏,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就这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解读呢。
推荐《曾国藩传》的罗振宇老师说:曾国藩特别普通,出身平凡、
缺点很多、才智中等。但正是这种平凡蜕变的过程,对绝大多数人都
有借鉴意义。我也想借鉴一下,于是便开始了阅读《曾国藩传》。
曾国藩从小很努力学习,他在湖南老家的岳麓书院学习一年半,
参加湖南乡试,之后中了举人,后来他背起行囊去京城考试时却名落
孙山。后来他在父亲的鼓励下,留在京城,发奋攻读,但是后来也没
有考中,家里也没有能力供他继续留在京城。
但是对于考场失利,父亲并没有责备他。回家后他将自己关在书
房里一直苦读,他又一次踏上了进京的道路,家人借钱为他凑足了路
费。这一次他没有让父母失望,他中了进士。这一下他让父母扬眉吐
气,因为这时的曾家六百年没有出过一个进士,但是这并没有让曾国
藩满足。再后来他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御笔朱批,得到了一个翰林
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传奇故事。
读完《曾国藩传》我的感受是曾国藩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人,他的
智商一般,并没有考中状元,但是他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为了他的
目标不断苦读,最终黄天不负有心人,尽管后来的曾国藩被人们批判
过,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曾国藩作为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他本
本分分,为清朝鞠躬尽瘁。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做人一定要有耐心,做
一个内心光明的人。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0:51: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68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