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回头是彼岸

更新时间:2023-02-04 10:29:36 阅读: 评论:0

网红带来的消极案例-渔歌子的诗意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丹东旅游住宿)

Academic

17

剧”》、《“相声”与“相声剧”》论相声剧性质的文

章,为台湾学术界首次提到“相声剧”这个名词。

直至1998年11月,冯翊纲先生在香港第二届华文戏

剧节上发表《相声剧:台湾剧场的新品种》一文,相声

剧才被纳入学术视野考量。冯翊纲提炼了相声剧六大特

征:“喜剧、相声形式、演故事、演员扮演角色及保持

高度自觉、明确的时空观、核心议题等”,并借用“动

作说”来阐述相声剧的本质特征:“相声剧和说唱艺术

范围内的相声在体质上的根本不同,就是相声剧必须有

明确的戏剧动作(action)。”《相声剧:台湾剧场的

新品种》一文的意义在于首次提及相声与相声剧的本质

区别及归纳相声剧的特征,为研究相声剧的重要文章。

冯翊纲先生以相声剧创作者的身份提出论述,并且也是

第一位以撰文讨论相声剧的研究者,其观点值得参考,

然而冯翊纲仅从六出相声剧中试图找到其特征所在,似

乎言之过早,因此,其相声剧的六大特征的论点不断受

到研究者的质疑。但是,该文的发表,可以说是相声剧

非常重要的一篇学术论文,标志着相声剧的正式得到学

界认可。冯翊纲、宋少卿专着《这一本瓦舍说相声》、

《第二本瓦舍说相声》包含研究论述、相声创作、相声

剧三部分,内容繁杂,研究论述部分收录《相声剧:台

湾剧场的新品种》,大部分收录的是剧本更多着重创作

经验谈。《相声世界走走透》是一本通俗性读物,虽有

提及相声剧,然内容多与《这一本瓦舍说相声》、《第

二本瓦舍说相声》重合,学术价值不高。

在台湾研究相声的论文中亦有一些论及相声剧的文

章。廖庭莹《台湾相声艺术初探》论文研究范畴为相声

艺术在台湾地区五十多年的发展流变,并首度以表坊的

相声剧文本作为主要讨论范围,并论述了其发展历程,

也是第一个将相声瓦舍纳入相声剧的研究范畴;张华芝

《相声艺术与台湾四大家初探》认为相声剧与传统相声

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相声剧”采用戏剧结构来呈现

【摘要】相声剧是传统文化生成现代艺术的典范。籍借戏剧,相声不仅登上台湾剧坛,而且衍变为

中国最年轻的剧种相声剧。近年来,对于相声剧的研究虽然逐渐增多,但是与相声剧应有之价值不相

匹配。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台湾地区相声剧研究的方法以及状况的总体概述,以期对今后研究相声

剧有所裨益。

【关键词】台湾;相声剧;相声;研究状况

【中图分类号】J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22-1285(2014)01-0017-03

1985年,《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在解严前的台湾

上演,政治社会议题在幽默的包装下谈笑,原本“以相

声为相声写祭文”的用意,却意外地将相声救活,开启

了表演工作坊日后连续六部的《相声剧》系列之路。在

第六部《这一夜,Women说相声》结束5年后,赖声川

今年推出新作《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至此,相

声剧已经走过近三十年的光阴。受表演工作坊的影响及

相声剧票房大热的刺激,相声剧剧团不断成长、剧本创

作逐年增多,迄今为止,共计有诸如相声瓦舍、屏风表

演班、101剧团等在内的9个剧团参与创作了约35部相声

剧。在赖声川、冯翊纲、宋少卿等艺术家的不断探索

下,相声剧亦由简单的“相声+戏”变为独具特色、类

型丰富、题材多样的新剧种。以此同时,对相声剧的研

究也逐渐深入及多元,如相声剧本体研究、相声剧音

乐、相声剧创作方法、交叉学科的研究均有所涉及。

自相声剧第一个剧目《那一夜,我们说相声》

1985年3月15日在台北新舞台首演伊始,台湾媒体已然

界定其属于“戏”而非“相声”。如黄寤兰《第六届国

际艺术节周五揭幕展开二十二项七十六场演出》一文已

经区分戏剧与曲艺。“戏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

表演工作坊赖声川、李立群、李国修对传统曲艺的献

礼,笑料丰富,而戏剧发展则令大家引颈期待。”《联

合报》(1985-03-07)综艺版刊载演出资讯《三种型

态表演艺术今晚对垒一较短长》亦提到“三种型熊的表

演艺术今晚对垒,一为国父纪念馆的默剧,一为社教馆

的声乐演唱,一为国立艺术馆的舞台剧……表演工作坊

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则在国立艺术馆演出最后一

场。”。然而学界直至1989年才有关于相声剧的研究

文章。台湾着名学者马森教授分别接连在《民众日

报》、《中华副刊》接连发表《从“相声”到“戏

一、相声剧与相声比较研究

简贵灯

相声成戏:台湾地区相声剧研究概述

(武夷学院传媒学院武夷山364300)

[作者简介]简贵灯(1983-),男,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生,武夷学院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为戏剧戏曲学。

[基金项目]武夷学院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台湾相声剧传播生态研究》(XQ20101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No.1

(Vol.118)

2014JOURNALOFJILINCOLLEGEOFTHEARTS

AcademicForum

[1]

[2]

[3]

Academic

18

某一主题。张华芝从结构、表演方式、内容以及表演时

间四个部分来探讨相声剧。在结构上,他认为相声剧中

的一段或数段相声皆备赋予剧作者所欲传达至主题而传

统相声各个段子即使在同一舞台上演出则各自表现其不

同的主题;在表演模式与内容上,相声剧则与传统相声

没有太大的差异;在表演时间上,相声剧由数段相声段

子构成,相较于传统相声表演的长度更接近舞台剧。

张芝华对于相声剧的观察颇为贴切,然而却仅止于现象

的描述,画出了相声剧的轮廓,却没有深入探讨相声剧

的本质。刘增锴《大陆曲艺近五十年在台湾之发展》主

要谈大陆曲艺在台湾发展的概况,有提及相声剧的部

分,虽无详尽之研究,但对相声剧的评论,是目前最详尽

的。首先指出相声剧并非台湾首创,“相声剧一词最迟

一九八零年已经在大陆出现,至少比一九八五年的《那

一夜》早了五年,而意义相同的‘相声戏’,更早在一

九四三年左右就以名实相责。”并做了“系列相声”与

“相声剧”的讨论。刘增锴最大的问题在于以曲艺的本

位观察相声剧,相声剧是以“相声”作为材料所组构的

戏剧,其着重点在“戏剧”之上,而刘增锴却以某“相

声剧”像不像“相声”作为论述,在谈论属于戏剧层次

的相声剧时,显然失去了焦点。

刘增锴的观点遭到巫永鸿的批评,巫永鸿在其《台

湾相声剧研究以表演工作坊与相声瓦舍为例》论文中提

出“相声本身就是一个完整且已成型的剧场表演类型,

若在其中加上其他的表演元素,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

‘相声’表演……只要在相声中添加了任何其他的戏剧

元素,就已经属于有相声元素的剧场表演,而不再是单

存的‘相声’”。王友梅《相声的前世今生一以“相

声与戏剧”的关联为主》依然以探讨相声与戏剧的关联

为足,但其视相声为一有机体,将之拟人化,从戏剧观

点切入,除了追溯相声在成型前“前世”的戏曲元素,

并分析相声“今生”发展中的戏曲素材,以及向戏曲靠

拢的表演形式,更从“相声”与“戏曲”两者相互影响

的关联中,剖析相声艺术。其着力点在于剖析“相

声”而非“相声剧”,对于“相声剧”的论述并无创

建。

在《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演出一年后,导演赖声

川先生便在台湾《联合报》撰文介绍集体即兴之创作方

法。赖声川先生在《无中生有的戏剧--关于“即兴创

作”》一文中介绍其引进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剧团的

集体即兴方法,并结合自己创作的戏剧《暗恋桃花

源》、《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过客》详细地介绍

“集体即兴”与传统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与传统创作不

同的是:“戏剧都是先有演出,事后才可能有成文的剧

本……“剧本”则是整个排演过程的结果。不是分开的

部门朝向完整的结合,而是从精华开始,由整体有机体

迈向有形的表现,过程中则渐渐呈现出各个面--舞

台、灯光、角色、对话等等。”具体步骤为:事前的规

画、构思;角色设定、“状况”的设定,最后完成拼

贴。赖声川先生这篇文章为国内首次介绍集体即兴创

二、相声剧创作方法研究

作方法的文章,意义非常。《赖声川剧场》除了介绍收

录的相声剧剧本外,亦附谈剧本创作的构思、心得与体

会。集体即兴创作的引介影响不少台湾剧团的创作模

式。如相声瓦舍剧团《张飞来了别害怕》《东厂仅一

位》等相声剧剧本均采用集体即兴创作。

集体即兴创作方法亦引起学界重视。郭配霖论文

《作为剧场语言的即兴创作》主要介绍赖声川所领导的

表演工作坊在相声剧创作所采用的西方后现代创作方

法:集体即兴创作,其论文对于探讨集体即兴创作方法

作为台湾现代戏剧的创作美学方法之一的研究领域有其

贡献,并引领出蔡宜真、白泰泽持续以创作方法的面向

切入研究赖声川。较之郭配霖,蔡宜真(《赖声川剧场

集体即兴创作的来源与实践》更注重从理论渊源上,追

溯赖声川之戏剧创作法集体即兴创作的来源,并论述赖

声川如何转换这一套创作手法,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此外,蔡宜真还从创作方法着手,研究便集中谈赖声川

戏剧中的结构、题材与角色等于集体即兴的关系这种自

成完整体系的内美学研究,但是,在处理赖声川剧作意

识时却忽略台湾社会所吸收的养分,以及赖声川作为一

位相当入世的创作者是如何再其剧作中再现他眼中的社

会文化。白泰泽则运用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介入相声

剧创作的全过程。其论文《由<千禧夜,我们说相声>看

赖声川所领导的集体即兴创作》(2002)论文为集体即

兴创作的田野调查。白泰泽以导演助理的身份参与《千

禧夜我们说相声》一剧的创作过程,在研究上注重剧场

表演与导演的手法分析研究,深入探讨赖声川作为“编

剧-编剧家”在集体即兴创作中所扮演的角色。白泰泽

的论文只注重研究《千禧夜,我们说相声》一戏,“并

立足与弥补蔡宜真的不足”论文所缺乏的是对于赖声

川的剧作意识深刻着墨,流为一般的戏剧技巧介绍。

陶庆梅、候淑仪《刹那间赖声川的剧场艺术》目前

唯一一本讨论赖声川作品的专着,主要介绍赖声川舞台

剧、相声剧等每一个剧作的票房、演出、制作等,本书

虽然深入浅出的方式提及赖声川重要作品。里面涉及不

少表演工作坊相声剧的导演构思、创意、制作、排练流

程,提供了赖声川对于该剧戏剧创作的观感,通过亲自

访谈掌握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曝光了重要文件,不

失为研究赖声川的重要书目。较为可惜的是陶庆梅、候

淑仪止于介绍性与概论性的书写,并没有对赖声川剧作

中重要的辩证与进程发展,象征与对照、创见与局限进

一步的探讨。

相声剧里面承载什么内容呢?汪俊彦《戏剧历史、

表演台湾》(2004)立足于赖声川剧作意识的脉络研

究,企图将赖声川剧作的文化关怀与台湾、中国图像做

完整的梳理。他以1984至2000年赖声川戏剧作品为研

究题材,并试图从两大方向:戏剧场域与台湾/中国图像

两方面下手。以以往戏剧学者的线性戏剧史为基础,并

将线性扩张为面向的分析方式,基于布尔迪厄的“场

域”的观点,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场面面向,

共同观察台湾现代戏剧场域的形塑,以及其分化与变

三、相声剧跨学科研究

14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学术经纬

年1期

(总第118期)

[4]

[5]

[6]

[7]

[8]

[9]

Academic

19

迁,以期较精准地描绘出赖声川之戏剧作品在20世纪

80年代台湾现代戏剧场域现身并持续发展的轨迹与位

置。这种方法可以溯源法国学者让马克莫哈

(Moura,Jean-Marc)对于形象学运用在文学理论的

研究,并结合法国学者巴柔(Daniel-Henri-

Pageaux)对形象学研究范围的观点。具有较大的借鉴

意义。

张穆庭亲自参与了相声瓦舍《邓力君》音乐创作到

音乐制作的整个创意过程。其论文《音乐创作及其戏剧

拼贴形式以相声瓦舍廿周年经典大戏<邓力军>中的音乐

为例》从音乐创作者的角度,结合戏剧音乐创作过程谈

相声剧《邓力军》音乐之运用,首开相声剧音乐研究之

先河。陶世文《城市与剧场:现代戏剧的文化空间展现

(1980年初初期1990年代初期)》处理了城市与剧场

间的空间意识问题,并以兰陵剧坊、表演工作坊、优剧

场、临界点剧象录与台湾渥克等五个剧团作为书写城市

自至世纪末的情景。然论文中,缺乏对戏剧风格美学与

戏剧史的基础认识,在不经挑选地接收戏剧评论材料之

下,文中在处理意识部分,流于僵化与刻板。钟明德

《相声中相遇论赖声川等<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着重

论述《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的成功之因由,并用美学

手法解析《那》剧的戏剧机理,进而论述表坊之后的选

择与走向。沈晓茜《从写实到魔幻赖声川身份演绎》将

焦点放在赖声川剧作中外省人所产生的异地之感上,进

而投射到相声剧的荒诞意向与疏离之感。康奈尔大学戏

剧研究所沈小茵博士论文《他乡/在地的并置:关于张

毅,杨德昌,赖声川,侯孝贤的作品研究》论文是可以

说是对赖声川文本意识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论文以

“乡/地(客)”这一观点,一针见血第观察了赖声川剧

作中一再出现的母体之一,并挑出《暗恋桃花源》、

《回头是彼岸》等诸剧中不断变异的“异地”之感的蛛

丝马迹。但沈晓茵只从单一母体切入,很容易忽略了赖

声川剧作中其他重要的意识与异乡互相辩证与对话,忽

略了赖声川对台湾当下、当地的重要关注,失望与期盼

的考量,而对赖声川早期实验剧场与学院相当做药的起

-・

步作品也鲜有着墨。

目前,国内学界对台湾相声剧的关注较为欠缺,研

究也较为零散,一方面在于尚未认识相声剧的价值功能

以及相声剧之于大陆剧场之意义;另一方面则囿于相声

剧材料收集的困难和田野调查的不易。表演工作坊虽然

与大陆交流密切,将相声剧带入大陆,但是尚未出现真

正意义上的相声剧表演团体,相声剧更像是一种“舶来

品”,其价值尚未引起国人足够的重视。虽然近年来大

陆出现寥寥可数的相声剧研究文章,但仍显得尤为单

薄。

参考文献

黄寤兰.第六届国际艺术节周五揭幕展开二十二

项七十六场演出[N].联合报,1985-02-25(6).

2佚名.三种型态表演艺术今晚对垒一较短长[N].联

合报,1985-03-07(15).

3冯翊纲,宋少卿.这一本,瓦舍说相声[M].扬智文

化,2000.

4张华芝.相声艺术与台湾四大家初探[D].国立艺术

学院硕士论文,1999.

5刘增锴.大陆曲艺近五十年在台湾之发展[D].国立

台湾花莲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01.

6巫永鸿.台湾相声剧研究以表演工作坊与相声

瓦舍为例[D].台湾国立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08.

7王友梅.相声的前世今生以“相声与戏剧”的

关联为主[J].戏曲学报,2009(5).

8赖声川.无中生有的戏剧--关于“即兴创作”

上、下[N].联合报,1986-08-02(6),1986-08-03(6).

9白泰泽.由《千禧夜,我们说相声》看赖声川所

领导的集体即兴创作[D].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2.

0Xiaoqian-Shen.Permutationsofthe

Foreign/ER:astudyoftheworksofEdwardYang,

StanLai,ChangYiandHouHsiao-Hsien,1995.

[1]

[]

[]

[]

[]

[]--

[]--

[]

[]

[1]

[Abstract]Comicdialogueplayisamodernartmodelgeneratedbytraditionalculture.

Dependingondrama,comicdialoguenotonlystepsontothetheatrestage,butalsoturnsintotheone

oftheyoungestplays---comicdialogueplay.Inrecentyears,thestudiesofcomicdialoguehave

graduallyincreased,buttheyseemnottomatchthevaluethatcomicdialoguedeserves.Therefore,

thisarticle,bymeansoftheresearchmethodsofcomicdialogueplayaswellasthesituationin

general,aimstobeconductivetothefuturestudyofcomicdialogueplay.

[Keywords]Taiwan;comicdialogue;comicdialogueplay;researchsituation

(责任编辑:胡子希)

ComicDialogueTurningintoTheater:Comic

DialogueOperaStudiesinTaiwan

JIANGui-deng

(MediaSchoolofWuyiInstitute,Wuyishan,364300)

No.1

(Vol.118)

2014JOURNALOFJILINCOLLEGEOFTHEARTS

AcademicForum

[10]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0:29: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68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医药采购合同
标签:回头是彼岸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