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微博段子

更新时间:2023-02-04 08:13:03 阅读: 评论:0

2018广东学考数学试卷答案-钙相对原子质量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富人榜)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语文第一学期

第二次学情调研试卷(附答案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依次填入下列语段的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班主任李老师在高三10班可谓深孚众望,因此他在同学们面前向来是,他指

东,同学们绝不往西。同学们对他,并不是因为他那班主任的身份,而是因为他

为人正直,大家都爱戴他。所以,在他的下,10班的同学也都个个刚直不阿,团

结互助。

A.一诺千金百依百顺熏染

B.一言九鼎惟命是从熏陶

C.一诺千金惟命是从熏染

D.一言九鼎百依百顺熏陶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血腥的。在曹禺的话剧《雷雨》中,周朴园就曾在包修江桥时,

故意叫江桥出险,然后克扣淹死工人的抚恤金。鲁大海就曾痛斥周朴园这种的行

为。

(2)在这次考试舞弊事件调查中,周老师发现八年级的崔壮壮在回答提问时十分

可疑,于是针对崔壮壮事发当日的行动旁敲侧击,最终顺蔓摸瓜,一举查清考试舞弊的真相。

(3)古人云:学惟勤。学习没有捷径,勤奋刻苦;思考可抄近路,勤于寻找思维的

捷径。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A.丧尽天良形迹必须

B.丧尽天良行迹必需

C.丧心病狂形迹必需

D.丧心病狂行迹必须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考古部门在南京门西地区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虽然目前出土文物有限,根据方位和

时代判断,很可能是疑似金陵凤凰台遗址。

B.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工业产出和出口低于预期,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落入“中等收入

陷阱”,是一件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事件。

C.2014年3月9日,象征二战结束的经典照片“胜利之吻”的男主角在家乡病逝,享年

86岁,一段传奇历史就此画上了句号。

D.近日土耳其表示,在建设安伊高速铁路二期工程,将寻求中国的帮助,这为中国铁路

总公司打入欧洲市场提供了一次机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经济有了发展,但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

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B.德国是西方现代化大国,不仅以其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闻名世界,而且在哲

学、文学、音乐等领域拥有许多享誉全球的巨擘。

C.老舍经典话剧《茶馆》将首次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这出由濮存昕、杨立新等

众多大腕共同演绎的话剧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D.在风景优美但交通不便的山区搞开发的最大难处,在于既不能以牺牲“子孙饭”的代

价发展,又必须解决和改善当下人们的实际困难。

5、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的含意,不超过30个字。(4分)

当邦迪亚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

尔克斯《百年孤独》)

曾叱咤风云的李斯在被腰斩前,对其子慨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

兔,岂可得乎?”

▲▲

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

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

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

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

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

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

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

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6、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语(每空1分)

(1)无以

,则王乎?(2)不识

有诸?

(3)王若隐

其无罪而就死地(4)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

7、下列“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3分)

例句: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A.臣未之

闻也B.牛何之

C.夫子之

谓也D.仲尼之

徒无道桓文之

事者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

A.然则小

固不可以敌大B.然后从而刑

C.谨

庠序之教D.莅中国而抚

四夷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3分)

▲▲

(2)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4分)

▲▲

(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3分)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6分)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适莽苍者,,腹犹果然。(庄子《逍遥

游》)

(2)朝搴阰之木兰兮,。(屈原《离

骚》)

(3)春冬之时,,回清倒影。(郦道元《三

峡》)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

记》)

(6)仰之弥高,;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

罕》)

(7)仰不愧于天,。(《孟子•尽

心上》)

(8),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在风中长大

①说风,可以从我小时候居住的环境追溯过来。这个滨海小城,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逐排推动

的雪浪花;而城市的另一面,则是终年绿意披拂的高山。这个小城的古典气味,就在海风和

山风的冲兑下回旋,漾来漾去。

②小城人家安然地度着夏日,每人一把蒲扇,指掌轻轻收住扇把,左右摇动。一个没有任何

降温设备的居家生活,从夏日里探到了它的朴素和简单,同时充满了对于气候轮转的乐于接

受,还有婉约的调整,调整到稍稍适应即可,用一把充满草香的蒲扇。这与如今终日在写

字楼内,空调的制动使整座大楼冷飕飕不同,白领可以在夏日穿着笔挺的西服,却不知,一

个人不感受夏日之炎热,是辜负了这个时节固有的赏赐。

③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一盏忽忽悠悠的

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在摇曳的火舌下,厨

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

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那般的温暖。

④有一些人注定要离乡背井,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扑打。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

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

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

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

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

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即使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

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

⑤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

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

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未定。对于大自

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

⑥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当几百万知青

躬耕于大野,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

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

⑦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

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

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迹。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

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

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紧要,人在大自然自然面

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⑧在风中,我们长大。

12.文章第③节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简说其表达特色。(4分)

▲▲

13.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6分)

▲▲

14.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4分)

▲▲

15.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6分)

▲▲

六、现代文阅读(二)(16分)

微时代里的微表达

顾文豪

法国大革命时期,歌德在《诗与真》里写:“在我们的小圈子里,我们既不关心报纸,

也无意传播消息,我们的工作就是认识人。”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据说身在一个几乎

人人都是微博控的“微时代”,耽溺于一呼即应的互动体验,瞬间转发的信息散布,光怪陆

离的微博文体,我们还会念及歌德这段话吗?

古人序、跋、铭、记、奏、表之类,如今更添新丁,名曰微博体。但论字数,古人写作

本就尚简,主张文贵精洁,寥寥数语穷其隐微,尽其毫忽;论格调,微博上那些转发量颇高

的文字,似乎也不外是送一碗鸡汤给你喝,指点人应对世情的所谓箴言,这些去翻翻《呻吟

语》、《菜根谭》、《增广昔时贤文》,定然要慨叹古人从语词到深意的既富且美,我辈实

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见解与表达;论学养,算了,学养这事就不提了吧。

这类微博段子集,似乎从未认真思考如何通过写作探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样的

微时代中,胜出的永远只能是充斥着娱乐性并且成功投射民众欲望的所谓“话题”与“事件”。

没有噱头的问题是根本没机会进入读者视界的。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演讲《电影作为哲学实验》极为深刻地指出:“‘大众’属

于一个活跃的政治范畴,而‘艺术’属于一个贵族范畴。……‘艺术’所做的无非是保留一

个精英贵族的范畴,而‘大众’则典型属于民主范畴。在‘大众艺术’中,你拥有的是一个

在民主要素和历史的贵族要素之间的悖论关系。”

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一个贵族范畴,而微博的受人欢迎本质上即是基于其民主性,

但民主的靠近不代表艺术的同时来临。试问这样的写作,怎么可能进入问题的核心?怎么可

能作缜密细致的析解,而非如狂风过境,其来也忽,其去也速?专业话语的失效,粉丝效应

的大行其道,使得讨论不再向深刻的一端赶赴,而是奔趋于最大公约数的浅平。有作者甚至

认为这种浅平,是接地气。我以为接地气是假,求听众是真,看似是作者引领读者,实则是

读者裹挟作者。

昔年鲁迅评陶元庆之画,用了一个比方,“心里的尺”,他说:“他并非‘之乎者也’,

因为用的是新的形和新的色;而又不失‘Yes’‘No’,因为他究竟是中国人。我想,必须

用存在于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心里的尺来量,这才懂得他的艺术。”

那么,所谓微时代,所谓微表达,大抵也不过是这个时代层出不穷的又一个微词汇而已。

在这个莫名的“微时代”里,其实并不需要什么“心里的尺”。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16.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

17.简述文章写阿兰·巴迪欧的话的作用。(4分)

▲▲

18.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6分)

▲▲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微博上流传着一个段子: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

速度都是多余的;一栋豪华别墅,70%的房间都是空闲的。你是否也会恍然大悟:哦,是这么

回事!环视一下自己,你那高配置的生活里,有多少资源待在角落里被闲置着,浪费着?

也许是时候,我们把身段放低一点儿,要求降低一点儿了。低配一点儿,越来越成为年

轻人的生活态度,不勉强,不逞强,有力掌控自己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应在材料范围之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4题。(10分)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袛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

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

《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三处)(3分)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袛回留之不

能去云。

2.在司马迁《史记》的体例分类中,孔子的传记被收录在。

(2分)

3.下列选项不属于上述材料《六艺》内容的一项是(1分)()

A.诗B.御C.礼D.乐

4.司马迁如何层层深入表明自己对孔子的赞誉推崇之情?请简要概况。(4分)

.

.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大量关于自然界的灵感,巧妙地将流萤、落叶、太阳等自

然万物人性化。整部作品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类以及对宇宙间诸多美好事物的讴歌、赞颂,

启示着人们应该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追求,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

B.《茶馆》中王利发的语言既反映他的性格心理,又富有时代特点。例如:“您多给美言

几句,我感恩不尽!”反映了他的圆滑世故;“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表现出他对动荡时局

的不满;“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蕴含了他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和反抗情绪。

C.望梅止渴、才高八斗、封金挂印、吴下阿蒙、乐不思蜀,这些成语或故事分别描述的

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曹植、赵云、吕蒙和刘禅。

D.《哈姆莱特》中,王后和哈姆莱特在后宫谈话时受到后者的冲撞,她担心哈姆莱特会

伤害自己,就大声嚷了起来。在此时,躲在帷幕后面的偷听者大喊“救王后”,哈姆莱特以

为是国王,就拔出佩剑向幕布后刺去,结果发现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

E.葛朗台把所有的开支都看成浪费,奢侈享受更是最不可忍受的恶习,他不进教堂,

不信上帝,他的上帝就是金钱,除了钱他没有别的信仰。

6.简答题。(10分)

(1)我这女学生名叫黛玉,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

二笔,我心中每每疑惑,今听你时候,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

与凡女子相同。

黛玉的老师是谁?“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段文字反映了黛玉什么性格?(5

分)

.

.

(2)简述《三国演义》中“刮骨疗毒”和“白衣渡江”这两个典故。(5分)

.

.

.

.

三、材料分析概况题。(15分)

诸多人人生的过程、诸多人的生活,构成了社会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生毫无

疑问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人生,哪有文学。

另一方面,文学与人生,可以缩小到文学对每一个人生命的影响,或者说文学对每个人

的影响,而且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潜在的文学读者。有人说了,在农村里面有很多不识

字的人,他们是不是读者呢?我想他们尽管没有能力拿着一本有文字的书来读,但是他们依

然有别的办法来接触到文学,他们可以用耳朵听。所以,每个人都是一个读者,只不过读

书的方法有区别。文学肯定会影响人,我们看很多人物的传记,其中写到某人看到某书以后

改变自己人生的方向,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我想即便是没有这样一种戏剧化的、变革

性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依然存在。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判断一个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都需要借助我们头脑中许多理

论观念。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除了父母、老师的教育之外,更重要的就来源于阅读。我作

为一个写作者,确实感觉到手下的笔重若千斤,通过自己的写作,把自己对人生最宝贵的体

验写进去,对个性化的体验也写进去。而且在写的过程中,对人性当中善的方面、恶的方

面,尽可能的给予全面的呈现。只有这样,写出的作品里面的人物才会充满典型性的特点。

只有这样真实的人物,才能够让人们受到感染,才能够让人牢牢记住,才能够对人的生活

有所启发。

(选自莫言在“中法诺奖得主对话”中的讲话,有删改)

6.请简析“文学”与“人生”的关系。(5分)

.

.

.

7.文学对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

.

.

8.依据文本,莫言认为一个写作者应该如何写作?(6分)

.

.

.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8:13: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64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龙公主戏神珠
下一篇:琅琊榜 结局
标签:微博段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