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立体图形的认识

更新时间:2023-02-04 07:50:58 阅读: 评论:0

曹炜数学全套视频-1平方米等于平方厘米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中学生英语作文)

1/5

《认识立体图形》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开始,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是缘于学生的生活

经验,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多数是立体的,学生学习立体图形有生活经验作保障。在教材设计

中,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分开教学,这样使教学降低难度,便于学

生掌握。在后续的学习中,还要从立体图形上剥离出平面图形。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为后续

研究图形问题奠定基础。

教材的主题图出示了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

起,既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使学生在分

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几何形体的特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把不同的物品归为4类,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4种图形的模型图,

并给出模型图的名称,在每一个表格中,由实物图到模型图,最后给出名称,这一系列呈现,

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依据,同时也是认知抽象的过程,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了丰富的表象。

在练习中设计了找身边的物品,谁与教材的形状相同,目的是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物体(生

活原型)抽成数学模型,让学生经历由生活的现象成数学化的过程。

生活中立体图形并非严格意义的数学模型,在教学中,教师要去其非本质性的属性,取

其本质的要素,将生活中具有共性的要素概括出来,形成学生数学化的认识。

《搭一搭》教材分析

在例题3之前,教材介绍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知识,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

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基本特征之后,教材设计了例3。例3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

具体要求“看谁搭得又稳又高(所有积木都要用上)”下,使学生了解活动过程。学生的活

动过程教材这样引导的“知道了什么”“怎样搭呢”“看谁搭得高”。

“知道了什么”,是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清楚要做的是什么事。“用上所有的积木”和

“又稳又高”是活动的要求和目的。

“怎样搭呢?”,是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要思考的问题。搭得稳是前提,只有稳才能保证

搭的高。怎么才能实现“稳”呢?就要依据积木的形体特征,利用物体的特征“不能滚动”

和“相对稳定”。怎样实现高的要求呢?问题集中在长方体上,长方体怎样摆放会高一点,

是学生要思考的问题。

“看谁搭得高”,是对活动之后的评价。它不仅仅是对“小小建筑物的”的评价,也是

对活动过程的回顾和完成任务进一步的思考。

2/5

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对立体图形再认识的过程,更

是利用立体图形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完成任务不断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深化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同时培养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以突出了波利亚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弄清问题——拟定计划——

实现计划——回顾。从而梳理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

过程,获得相应的解决问题活动的基本经验。

《搭一搭》重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突破建议:

用好教材引导,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教材的问题引

导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但教学时不能机械照搬,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情感,激发学生的

兴趣。“知道了什么”不光要关注问题“看谁搭得又稳又高(所有积木都要用上)”,还要

关注已知条件,10块积木中有7个长方体,1个正方体,一个圆柱和一个球。教师可以这样

引导学生:数一数有多少块积木?长方体的有几块?让学生把所用的材料进行分类。在“怎

样搭呢?”的问题上,教师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让学生拿出方案。在操作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一动积木使“小小建筑物”更高,让学生意识到长方体要依据棱的特

征摆放。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动手实践的经验不多,在搭建的过程中要教师有必要动手帮一

帮学生。

教学难点:把球搭放在什么位置,保证建筑物又稳又高,深化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突破建议:

在“搭一搭”的过程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好处理,球是最不容易搭建的。其实

这些都是由他们的特点所决定的。课上教师要问学生,你认为搭建哪块积木最需要智慧?学

生一定说是球。为什么呢?因为它“都是曲面”所以它能滚动。也许学生用的词各不相同,

但一定能发现球的这个特点。为什么圆柱也容易滚动,大家却不认为它难搭呢?因为它除了

“弯曲的面”,还有两个平面。引发学生注意,在搭建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平面。在交流中

学生对于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就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然后聚焦怎么能把球搭稳,在操作和

交流的基础上,找到解决办法。

关注搭的难点,“看谁搭得高”是反馈,也是评价。在搭建的方法上可以放开给学生创

新的机会,可以用尺子量,可以用替代物(数学书等)量等方法。

《搭一搭》教学设计

3/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搭建“小小建筑物”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加深对立体图

形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

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

服困难。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了解立体图形基本特征基础上的。通过解决问题,加深

学生对于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加深对于立体图形特

征的认识和理解是基础,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是载体,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把球搭放在什么位置,保证建筑物又稳又高,深化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积木(每人1套)、数码相机(1台)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理解题意

1.简单分类

今天我们一起用积木搭建小小建筑物。

教师要求学生打开学具盒,由学生介绍学具盒中有哪些形状的积木,这些积木与学习过

的什么知识有关。

教师要求学生按照立体图形的特征给积木分类。

2.明确要求

师:你们平时在家玩积木喜欢搭什么?真了不起,看来大家都很会玩积木。既然这样,

我提一个有难度的任务,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出示课件,“比谁搭得又稳又高。所有积木都要用上。”

4/5

师:看到这个要求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复习立体图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要解决问题的含义,激发学

生创作的热情。

(二)突破难点,解决问题

1.操作交流,聚焦难点

师:你们的“小小建筑物”能做到又稳又高吗?试一试。

学生操作一会儿后,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在各小组之间进行巡视。

师:好,大家暂停一下。刚才我看到不少同学都遇到了困难。谁说说在你搭的过程中,

哪块积木有点不听话?为什么它老不听“指挥”呢?

师:圆柱也容易滚,为什么你不觉得它难搭呢?

小结:看来给这个“不听话”的球找到一个好位置是关键。

2.独立操作,突破难点

(1)其实球早有话想说了,我们看看。

课件演示:“我生性好动,你们拿我有办法吗?”听了它的话,你有什么想法?

师:看来它还有点小嚣张。你们有办法把它制住吗?自己试试。

教师用相机记录学生各式各样的想法。

(2)汇报交流。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他把球和谁放到了一起?你认为他搭得怎么样?可以按他的

方法搭出来试试。

小结:把球放在3个长方体上面,可以放稳。

(3)创作自己的作品

师:可以借鉴同学的好方法,还可以重新再尝试。用上所有的积木,比一比谁搭得又稳

又高?

教师用相机记录每位学生的作品。

【设计意图】在第一次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题意,加深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发现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第二次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引

导学生学会评价和学习。

(三)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5/5

要求:谁也不能再动自己和别人的作品。下课之前你们的“小小建筑物”还没倒的,“稳”

这个要求就算达到了。

1.小组互评:比一比,谁的最高。

2.全班互评

每组介绍自己组的代表作,并说明高度(几本数学书的高度等)。

分析优胜者取胜的原因。

原因1:球要放在最上面,要用3个长方体固定这个球。

原因2:要把长方体立起来,这样“小小建筑物”就长高了。

原因3:圆柱体不能躺下,也要站起来,这样才能保证圆柱体站的稳稳地,而且站的高

高的。

3.展示学生作品,颁奖

小组优胜、全班优胜、最有创意奖、持之以恒奖等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的作品,肯定其作品的优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热

情。在交流中回归图形特征,引导学生调整解决问题的方向,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回顾过程,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就像大家说的那样,看到问题我们不要忙于解决,要想清要干什么,自己有什么;

还要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什么地方最困难、最关键,应该怎样解决。这样我们不仅

能把事情做完,还能做好,做快。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7:50: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63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电子贺卡图片
下一篇:关于雾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