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归途列车影评

更新时间:2023-02-04 07:42:50 阅读: 评论:0

初二考300分算差吗-竖笛吧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米醋的做法)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1/23

归途列车观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归途列车观后感

归途列车观后感

观看完这部电影深有感触,我觉得这个电影真实的反应了我国的

一些现状,很贴近广大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没有扭曲,没有刻意添油

加醋,没有政治色彩,呈现出农民工的悲苦、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

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人事的复杂以及浓浓的亲情。

片子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得人无言以对。在广州这座最具代

表性的世界加工厂里,儿童们在堆着废旧布料的街边玩耍,几尺之外

就是呼啸而过的车流,他们的父辈正用自己生命中最青壮的力气,为

中国经济托起“madeinchina”的标记;机器轰鸣的制衣厂里,婴儿们

在桌上酣睡,如此小的年纪,他们就已参与了这场宏大的经济变革,

父母都在低头忙碌,没时间想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呆

上多久,又何时离。

他们来自于乡村,贫穷与不平等日日刺激着他们,进城挣钱成了

无法抗拒的召唤。片中的陈素琴在女儿一岁时就与丈夫出门打工,作

为一个母亲,这个选择让她心如刀绞,以泪洗面,脚步却没有迟疑。

外出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让子女们通过积累

文化成本进城,从而摆脱祖辈贫穷的命运。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2/23

尽管自己对春运的疯狂景象已经感同身受过,但是当2014年初那

个雪灾之春的真实景象出现在荧幕上的时候,心中还是为之一震。一

个中年男子和他的女儿走散了,他想翻过一道栅栏去找她们,武警战

士拦住了他。“你今天在那边站岗,明天你也和我一样走到社会

上??”男人疲惫地论理,栅栏那边同样疲惫的小战士没有话,只是轻

轻拍着栏杆上男人的手。其实我们都一样,难。

是的,不是他们想离家,只是他们没得选;他们也不想逃难般挤

在春运里,只是他们没得选。

印象最深的是片中反映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隔阂问题,因为

我自己也是在类似的环境中长大的。小时候爸妈外出打工把我放在外

婆家,我很能理解片中的女儿张丽琴无法宣泄的叛逆,无法疏导的躁

动。是的,小时候,当看到其他父母如何般关心呵护他们的小孩时,

自己心中总是暗自感到难过,与她不同的是,我外婆很好,但是我外

公有着很保守的观念,重男轻女,重孙女轻外甥女,而我恰好就是那

个外甥女,所以他总是看不惯我,我也为此受过不少委屈,不过,这

在另一方面也让我变得更坚强、更独立。

片中张丽萍的爸爸妈妈都认为在外这么辛苦的打工赚钱,都是为

支持孩子们能够专心上学,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孩子要想真正的走出

从农村到城市这条路,就得好好读书,在他们看来,读书就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3/23

是唯一的正道。但张丽萍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辍学来到

这个高速发展但污染极其严重的南方城市打工。我小时候爸妈亦是这

样教导我,幸运的是,我继续着我的学业,虽然之前也有过叛逆,但

还没到片中那样和爸爸打起来的场面,顶多也是反驳过爸爸几句,我

想这应该是读了书的好处,并且随着自己的长大,我对他们多了份理

解,我也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我的爱,只是爱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还有

外婆潜移默化中对我的影响,外婆不是圣人,但在我心中就是最好的

菩萨,我很爱她。

真的,我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尤其是国家领导人能重视留守儿

童这个问题,毕竟那关乎到我们国家的未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

平衡,城乡二元化的巨大差距,改变的不仅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生存状

态,还有人伦秩序。无数从婴儿起就与父母被迫分离的留守儿童,像

丽琴一样,与父母的感情产生了不可弥合的裂痕。不知从何时起,父

母的叮嘱不再是他们依照执行的准则,父母的梦想不再是他们愿意付

诸努力的希望,就连父母本人也显得平凡愚昧,即使身为女儿,对他

们大声喊出“老子要如何如何”,甚至动手打架也不再是什么大逆不

道的事情。“对我们来说,自由就是快乐”,丽琴依然稚嫩的脸在深

圳夜店的红灯绿酒下被映照得迷离惶惑。未来毫不确定,家却已没有

归的意义。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4/23

现代中国不知方向的急速前行,早已淘尽了古代田园生活里的那

种闲逸,此时此刻问起春运潮中的农民工们,徒留隐忍不发的悲凉与

艰辛。只道生不容易,活不容易,生活更不容易。

第二篇:归途列车观后感

篇一:归途列车观后感

张丽琴是一部叫做《归途列车》的纪录片中的四川小女孩,这个

小女孩和普通的农村小女孩一样长大了,但她的父母还在她一岁的时

候就去南方打工,所以她是她的外公外婆带大的。她和外公的关系很

好,在外公去世后,她经常一个人去给外公烧纸,并向外公倾吐自己

的心思。张丽琴不喜欢父母,不仅父母从小就没能陪她长大,而且老

是逼她认真读书。她可能也因为成绩不是很好,因此对此感到厌烦,

于是在她十七岁的那年,她决定像村里的伙伴那样去南方打工。因为

她需要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像其他的任何一个女孩一样,她需要

钱和漂亮的衣服。

张丽琴到了离他父母不远的一个做服装加工的公司上班,此举令

她的父母非常的痛心。她的爸爸和妈妈都认为在南方这么辛苦的打工

赚钱,都是为支持孩子们能够专心上学,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孩子要

想真正的走出从农村到城市这条路,就得好好读书,在他们看来,读

书就是唯一的正道。但他们的孩子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辍学

来到这这个高速发展但污染极其严重的南方城市打工。张丽琴刚来到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5/23

这里并不适应,长时间的重复劳作令她感到疲惫,饭菜也是难以下

咽。她的爸爸来看她了,并转达了她妈妈的问候。一家三口都在这个

毫无幸福感的城市里打工和互相关爱着,他们以及和他们相似的农民

工们辛勤的劳作着,此举支撑了整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制造业,甚至为

2014年的经济大危机做出了脊梁般的贡献。张丽琴也就是在这一年,

她用自己赚的钱买了较流行的衣服,也烫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头。在

烫头的时候,发廊里脑袋蓬炸的年轻“发型师”“真诚”的对她说,

给她做的这个是洋人的发型,这句话应该能给张丽琴某种信心吧。她

在走出那家路边拐角的小发廊时还像大多数刚做完发型的女孩般微笑

着挥手致谢。

2014年的年初,张丽琴一家三口决定一起回家过春节。这年一月

份的大雪给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

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在内的20多个省(市、区)造成

了很大的伤害,特别是湖南等地的铁路受阻而导致广州的大批农民工

滞留好几天,期间所造成的混乱和惶恐不仅令在场的人记忆深刻,也

同样使每个观看这部记录片的人受到刺痛。张丽琴亲身经历了这一

切,我不知道这会对她造成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但至少让她见识

了这些社会底层人命运卑微与坎坷。他们最终回到了那宁静安逸但封

闭的农村,一家人也终于在新春佳节团聚了。张丽琴的妈妈很开心的

看了她弟弟的成绩单,并为她弟弟能取得的较好成绩而自豪,这似乎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6/23

能给他们这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带来改变命运的希望。也就是在这个春

节,出于叛逆期的张丽琴和父亲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并遭受了父

亲的第一次的殴打,这使她更加坚定了要自己闯荡和赚钱的决心。这

年夏天她剪掉了精心呵护的长发,只身来到了深圳,开始了她打工的

生活。张丽琴刚开始找到的工作是在酒吧卖啤酒,老板教育她说,顾

客永远是对的,对此她并没有发表看法,只是默默的干着自己的工

作。

也就是在这一年,北京迎来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张丽琴和全国

甚至包括全世界的华人一样守在电视大屏幕前看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的开始。他们对祖国的强大和辉煌的事迹感到无比的自豪。他们含着

热泪,看着一枚枚金牌在中国健儿身上产生,并祝愿能获得更多。张

丽琴在深圳工作了一段时间,已经适应了这边的生活,对于灯红酒绿

和劲歌艳舞也能融入其中,她和身边的那些年轻的男女一样,在鬼火

般闪耀不定的灯光和震耳的喇叭咚咚声中,也扭起了在寂静的农村永

远不会扭动的舞姿。……而离深圳不远的另一个南方城市,张丽琴的

父母为了家中的儿子不重蹈姐姐的路,她母亲决定回家照顾儿子和家

庭。张丽琴的母亲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朴实农村妇女,她一方面担心家

中的孩子,期间给村中的神灵们烧心许愿希望她女儿张丽琴能变好,

另一方面也心疼丈夫孤身一人在外打工辛苦。最终,他们还是把最重

要的希望留给了孩子。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7/23

这部纪录片是年轻的导演范立欣的第一部独立记录长片,忠实记

录了外出打工农民工的艰苦生活,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回家过年,那真

是一场地狱之行的真实体验。这部片子在国际上获得了不少的大奖,

特别是那清新而真实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这部片子是这次清华美院

纪录片展映的开幕影片,导演范立欣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片

子,他想从一个长远的发展角度看,试图通过这种纪录片来影响这些

在校的并将来能成为社会主流的大学生们,希望他们关心一下这些底

层的农民工们。

篇二:归途列车观后感

这部影片以一个农民工家庭为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当代农民工的悲

苦。从中我们也看到一个家庭的完整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首先,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共同生

活,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有着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从片子中我们看

出,女儿对父母是很想亲近的,但由于自小分离,感情疏远,双方都

无法相互理解。从中我们看到影响他们家庭关系的重要因素是家庭成

员间的区位距离,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大,交往和沟通的频率低、

次数少。相互关系就较为疏远。影片中的家庭就是如此,父母外出打

工,一年只回来一次,父母也觉得自己跟孩子没有话说,孩子也不听

父母的话。相比之下,女儿觉得爷爷奶奶才是更亲近的人,是爷爷奶

奶陪伴他们长大。这是一个极大的悲哀,父母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条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8/23

件的出发点外出打工,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甚至是怨恨。最终女

儿为了自由或是一种报复也离开学校、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尽管不适

应,但她觉得自由就是她的幸福。

影片中的夫妻关系较为良好,我注意到丈夫对妻子是很关爱的,

比如帮妻子洗衣服,给他倒洗脚水等。我想如果妻子没有跟丈夫一起

外出打工,那么女儿与妈妈的关系不会这么糟,而夫妻关系倒是会出

些问题,这也给我们以警示,农民工生活的进退两难,以及在金钱与

亲人间的艰难选择。

从家庭功能角度来看,这个家庭首要功能肯定是家庭功能,父母

为了给儿女更好的生活选择外出打工,赚钱以给予他们好的学习条

件,这又是家庭的教育功能,以及家庭的情感满足功能,但很显然,

这个家庭没有满足最后这一功能,因为父母与子女的分离造成双方缺

乏沟通,很难理解彼此的心理。其次,这个家庭也在起着赡养老人的

作用,这对夫妻属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他们外出打工也是无奈之

举。我看到家里农田的收割全靠老人与孩子,的确觉得外出打工的代

价太大了,让孩子一个人处理这么多事情,不叛逆才怪,这也是留守

儿童产生问题的根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家庭的精神生

活和个人的心理状况是令人关注的。家庭是给其成员提供情感安全,

心里安定的港湾,但显然,影片中的家庭没有做到这一点,女儿外出

打工投考的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自己的父母。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9/23

这里我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我的一个亲戚家在黑龙江,现如今

在北京打工,小女儿从小随父母搬家,他们在大连工作过3年,随后

转战北京,在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中,小女儿的学业很差,不得不也和

父母一样做打工妹,这样的生活中,受伤最大的就是孩子,在还未成

年的岁数,就去赚钱养家,是一种潜在的悲哀,或许短暂的自由与快

乐让人看不到痛苦在哪里,但在春运回家的人潮中,我们就会深刻体

会到那样一种北京离乡的酸楚。

我认为在赚钱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孩子的成长问题,不能以为孩

子打拼的名义,而忽视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

以上是我对《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的一些感悟。

第三篇:归途列车观后感

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大日子,是喜庆而欢欣的;但与此同

时,春节意味着春运,而春运对许许多多的普通中国人来说,在某种

程度上却是一年中最令人屈辱而沮丧的前奏,因为再没有另一个时

刻,能让那么多的中国人同时那么深切地认识到,我们无法找到自己

在这个国家的位置。

范立欣的纪录片《归途列车》选择了春节与春运的宏大主题,但

视角却围绕着四川农民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一家展开。张昌华与陈素

琴十六年前赴广州打工,在制衣厂工作,下班后两人蜗居在破旧阴暗

而狭窄的临时居所内,唯一的希望便是每年春节的阖家团聚,希望女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10/23

儿张琴和儿子张阳好好读书,改变农民的卑微命运。但十五岁的少女

张琴却有与父母截然不同的想法,她不喜欢学校,也不喜欢寂寞的村

庄,她听不进爸妈单调而生硬的劝解,一个人坐火车离开家乡来到广

东东莞,也成了一家制衣厂年轻女工中的一员。

两代人的矛盾是尖锐的,但各自的出发点却又惊人的相似——改

变。张昌华与陈素琴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为的是改变下一代的命运,不

再为穷困所扰,不再以“农民”的身份承受自上至下的社会歧视;年

轻的张琴只身离家也要改变父辈强加在自身的出人头地的命运,她想

要自由,想要和城里光鲜亮丽的女孩子一样拥有有支配青春的权力,

拥有时髦的卷发和浪漫的梦想。让这一家三口终于达成妥协的是2014

年的春节。张昌华说“如果一家人连春节都不能团圆,那活着还有什

么意思?”

就这样,镜头从一家人身上移到了2014年春运期间因雪灾而陷于

瘫痪的广州火车站,六十万人被迫滞留,几日几夜仍看不到回家的希

望。那是怎样汹涌的人潮啊,从空中俯视真可谓壮观,黑压压密集涌

动的小点,间或雨雪中红蓝绿的伞盖,蚁群一样没有边际地向视线外

伸展、蠕动,伴随着巨大的不可分辨的嘈杂声凝聚不散。这些人中的

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工,都是像张昌华陈素琴这样毫无选择的打工者,

他们买不起机票,火车是唯一可依靠的交通工具。他们挤、推、急,

他们气得骂人,他们委屈地掉泪。与父母刚到火车站时,面对汹涌人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11/23

潮,张琴并不明白坐上一趟回家的列车意味着一种什么样的奋战,她

甚至笑了,眼前的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得不真实,那些人一个个气急败

坏的样子实在好笑,母亲陈素琴的喋喋不休更是小题大做。是呀,对

于一个并不想回家且初次经历春运的十五岁少女来说,眼前的一切难

道不是一幕最荒谬的人间喜剧吗?广场上人声鼎沸、群情激愤,每张

脸都跟小丑一样夸张生动,没有矜持,不顾形象,个个都仿佛在跟什

么看不见的东西殊死搏斗,却毫无意外扑了个空,大拳打进棉花堆,

捶胸顿足干着急,没头苍蝇一样被支来支去团团乱转。这景象怎么不

比电视剧还要搞笑!

直到笑变成哭,哭变作漠然。

我不知道导演范立欣置身人潮拍摄这些镜头的时候心中涌动的是

什么样的情绪,但我想无论如何,仅仅用“难过”之类的词汇来形容

这样的画面是不准确的,那里面还有更多更复杂的滋味,比如困惑、

无奈,比如耻辱、愤怒。

但他们不说,他们说不出来。从张昌华紧皱的眉头和陈素琴疲惫

的眼神中,我只看到活着,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农

民唯一的处世哲学。没读过几年书的张昌华木讷少言,他想告诉女儿

张琴只有上学这一条路能让她脱离土地,活得敞亮,活得不象自己那

么低微。但张琴还不懂,她以为只要到了城里人生就能绽放;而张昌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12/23

华跟张琴都不知道,城里人乡下人读书人种地人,大家都坐着同一辆

疯驶的列车,不知何时就将脱轨。

我从不怀疑这个国家的伟大,但我想知道在一个国民生产总值已

居界第二位的强大国度,为什么那些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总要一次次

遭受这样的羞辱、痛苦和不堪?为什么出身农民便要烙上低人一等的

印记,为了生计被迫离开土地,在拥挤的厂房中挥汗如雨?为什么他

们的下一代不是躺在废料堆中嗷嗷待哺,便

在千里之外一年也无法骨肉相见?是谁让一个农民的孩子漠视土

地,迫切投入陌生的城市将自己的灵魂交于野兽般的夜色?而一个普

普通通的中国人究竟又做错了什么,只能一年又一年地在生活的夹缝

中憋屈、气短?是什么让我们不惜欺骗、打压、相互推搡,是什么让

我们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

我可以发问,但不能回答。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没有在故乡的土

地上讲出真相的权利,就算讲了,也会瞬间被淹没进和谐的洪流中,

淹没在空洞的赞歌与严厉的管制中。

现实的铁幕前,命运的夹缝里,只有一些虚弱的影像与文字,为

这个国家的爱与伤留下耻辱的印记。

但我相信,这不是最后的结局。

第四篇:归途列车

《纪录片》期末论文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13/23

《纪录片》期末论文

《归途列车》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非常感动。觉得中国的农民始终有着无法摆脱的

命运,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女的身上,希望他们能够发奋图强,

用知识改变命运。殊不知,他们是无数中国农民家庭生活的缩影。这

让我由衷想到: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状?是什么让影片中的丽琴走上了

社会的大染缸?这还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和家长的悉心引

导不够。大家想一个女孩子处在这样的环境的大染缸里,加上内心里

头物质的欲望,真的守得住最初的纯真吗?不得不让我感到担忧,为

中国现在大批的留守儿童感到担忧!

我的观后感主要从二个方面进行:命运、春节。

一、命运

影片中的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俩跟随打工潮,离乡背井去往广州

打工。对于他们而言,唯一的希望与安慰就是能够用辛苦赚来的微薄

收入抚育他们留在家乡的一双子女,使孩子们能读书有朝一日离开农

村去城市生活。然而,他们的希望与女儿的叛逆形成对立,女儿毅然

选择外出打工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她看来,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

出社会打工赚钱也可以改变命运。可是对于农民工,城市里的人总是

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对于农民工,城市中的人们都带着有色眼

镜,即使心里同情这个群体,但是从公交车、地铁上便可看出,没有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14/23

人愿意站在衣着不够赶紧的农民工身旁,这些让农民工们觉得屈辱,

这更加加深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心理。不知道是他们的求变心理让他们

迫切投入到城市化的进程中,还是城市带给他们的屈辱感使他们希望

改变。我只是希望人们不要忽略他们的存在,更不要冷漠这个群体,

多一个微笑,多一点感谢,让农民工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不要再被

这个冰冷的城市逼上绝路,让他们重拾一个农民对于土地的热爱,明

白改变农民的命运不一定就是唯一的生路与人生的意义。纵使丽琴实

现了像城里光鲜亮丽的女孩子一样拥有有支配青春的权力,拥有时髦

的卷发和浪漫的梦想,她的内心始终不会觉得踏实,她得不到父母的

支持和赞许,没有得到肯定的幸福不会是真正的幸福,所以才导致女

孩在自己盲从的思想轨道里越陷越深,最终走上了不归路,深深地刺

痛了父母的心,也同时宣告了父母梦想的破灭。

对女儿的失望让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小儿子的身上,小儿子取得的

优秀成绩让他们深感欣慰,同时让他们觉悟到:要在家里照顾孩子,

给他们亲人的温暖,不

让她重蹈姐姐的覆辙。其实,一个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等于失

去安全感,心里有苦无法诉说。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总是向他们

的爷爷、奶奶述说,在他们的心里,爷爷、奶奶才是他们最亲的亲

人。这说明他们一旦失去父母的关爱,就像一只迷失方向的小羊羔孤

独无助,长期以来就变得沉默寡言。由于家庭教育的相对缺失,会造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15/23

成孩子的心理的扭曲,容易产生对父母的怨恨,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

心态。而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家长们的重视或认识不足。有些家长无

耐地说:没办法呀,家里只有一亩多的田地,租田地种又赚不了几个

钱,不出去打工连生活保障都没有,只能放在家里给老人管教了。甚

至有的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只知道每月寄生活

费回来,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一无所知,最终变成

了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影片中的丽琴就是这样,长期缺乏父母的关

爱,变得寡言少语,对父母心生怨恨,觉得只要每个月寄生活费回

来,就是对儿女的关心,其实不然,物质的满足抵不上心灵的满足,

在丽琴处于青春叛逆期时,没有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奶奶的文化素

质和思想觉悟比较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

足,对孩子宽容、放任,使得她变得更加暴躁和孤僻,对自己的父母

恶语相向,大施拳脚,这也是必然的。如果早点意识到这一点,或许

可以改变这样的现状,让女儿丽琴走上正常的轨道。即便她走上了社

会,也能够给她支持和关爱,让她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不是孤单

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进入夜店,沦为物质的奴

隶。看到这一幕,感到非常惋惜和痛心!

二、春节

每到冬逝春临时节,全国铁路便陷入集体的大混乱,数以千万在

异乡的农民工便如候鸟一般,踏上返家的旅程。在疯狂的经济大潮冲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16/23

击下,这是他们大多数人奔波劳碌生活中,每年唯一一次的放纵和狂

欢,唯一一次全身心的放松与休息;也是他们固守着的,不被言说的

情感底线——赶上末班的列车,过年回家。这也是现代中国特有的风

景——一个在传统和发展中挣扎着前进的中国。从一家人2014年春运

期间因雪灾而陷于瘫痪的广州火车站,六十万人被迫滞留,几日几夜

仍看不到回家的希望。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工,都是像张昌

华、陈素琴这样毫无选择的打工者,他们买不起机票,火车是唯一可

依靠的交通工具。与父母刚到火车站时,面对汹涌人潮,张丽琴并不

明白坐上一趟回家的列车意味着

一种什么样的奋战,她甚至笑了,眼前的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得不

真实,那些人一个个气急败坏的样子实在好笑,母亲陈素琴的喋喋不

休更是小题大做。是呀,对于一个并不想回家且初次经历春运的十七

八岁的少女来说,眼前的一切难道不是一幕最荒谬的人间喜剧吗?这

景象怎么不比喜剧还要搞笑?直到笑变成哭,哭变作漠然。我不知道

导演范立欣置身人潮拍摄这些镜头的时候心中涌动的是什么样的情

绪,但我想无论如何,仅仅用“难过”之类的词汇来形容这样的画面

是不准确的,那里面还有更多更复杂的滋味,比如困惑、无奈,比如

耻辱、愤怒。几经奔波,他们终于回到了老家。可回到家里,就要面

临两代人的矛盾。从张昌华、陈素琴看着小儿子优秀的学习成绩感到

开心时,父亲就把矛头指向了丽琴,进而发生争执,两人恶语相向,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17/23

大施拳脚,完全没了父母与女儿的亲情,就像是两个打架的陌生人,

顿时觉得亲情的冷漠和留守儿女家庭的悲哀,两代人的矛盾非常尖

锐,他们的共同出发点都是改变,但改变的方向不同罢了。这不得不

深刻反思中国教育的问题。当今中国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

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的硬环

境。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

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

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针对当前双

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

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

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

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

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

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

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开展夏令营、

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18/23

(2)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

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

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

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

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

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

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

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

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形成农村社区,多方面关心留

守学生。农村有着大量的人力资源优势,每一个农村小组都可以建立

一个学习型社区,让村委会和学校建立联系,让村干部和社会各界共

同关心留守学生的教育。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

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

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

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

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

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4)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

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19/23

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

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

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

的心灵关怀。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

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差,

内心孤独。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

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

庭里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

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

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

悲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第五篇:归途列车

《归途列车》:归途何处?

怎样用纪录片来表现在中国已经烂熟的话题:“春运”,带着这

样的疑问我看了范立欣导演的纪录片《归途列车》。看罢,感慨颇

多。事实上影片并没有试图去宏观解释“春运”这个宏大的主题,只

是真诚记录了在这铺天盖地的春运人潮中一个普通却极具代表性的的

南下广州打工的四川农民工家庭的背影,展示三年间他们在这场大迁

徙中的悲欢离合与默然无语。个中辛酸,不言自明。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20/23

《归途列车》以情节化的方式来向人们展开叙述,自然有开端,

发展,高潮和结局。片子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

聚焦到了张昌华和妻子陈素琴工作的广州某家制衣厂里,工人们低头

在缝纫机上机械的工作,婴儿们在轰鸣的机器声中在桌上酣睡,小孩

在堆满成衣的街边玩耍,镜头所到之处都显示着一份无奈和一种混

乱。2014年年关将至,最让这些外出务工的人员牵挂的就是能不能顺

利买到回家的车票,去见见日思夜想的老家亲人。张昌华夫妇俩经历

了买不到票的心急如焚,又经历了买到票的欣喜若狂,即使再累,但

因为即将看到熟悉的亲人和家,一切都变得值得了。

影片有强烈的空间对比,广州的繁华杂乱却代表着中国飞速发展

的经济前景,四川老家的宁静纯朴却意味着暂时无法摆脱的贫穷落

后,复线叙事,给人的冲击感更强。身在老家的女儿张丽琴收到父母

送的手机这个新年礼物欣喜不已,她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吸引,这个

本背负着父母远大理想的女孩儿放弃了她自认为枯燥又无望的生活,

执意也要进城打工,对于一心期待子女能好好读书,出人头地的夫妇

俩而言,这无疑是致命的,但言语笨拙的他们劝说必然无果,女儿对

未来抱有期待,夫妇俩却忧心忡忡,或许至此矛盾已经开始蓄积,等

待爆发。纪录片常常用纪实的手法来纪录过程,自然不能忽视掉细节

的捕捉。初进城市的丽琴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烫了一个“洋妞头”,

路上的人投来的目光,让她有一种被关注的快感;与朋友的交谈,她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21/23

口里对父母的只有埋怨“他们只在乎钱”,打电话陈素琴也担心“丽

琴不愿意和我说话,不要强迫她。”,两代人的积怨与矛盾已然加

深。2014年的雪灾对中国南方是一场大的考验,可依然难以打消大家

过年回家的心情。拥挤的人群,张昌华夫妇俩是一脸担心和忧虑,不

谙世事的丽琴却是满脸笑容,仿佛有种嘲讽与不屑。他们三人的世界

观,早已在距离的分隔中大相径庭。

影片至此我想应该已经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城镇化的快速进程,

缔造了中

国“世界工厂”的赞誉,但也彻底改变了乡土中国的生活结构,

无数从婴儿起就

与父母被迫分离的留守儿童,像丽琴一样,与父母的感情产生了

不可弥合的裂痕,

父母的梦想不再是他们愿意付诸努力的希望,反而因为彼此的生

疏充满了埋怨和

责备。高潮出现在了2014年春节家人一起聊天时,争执不下,当

丽琴大喊出“老

子要如何如何“时,隐忍了很久的张昌华动手打了女儿,丽琴不

甘示弱的回击似

乎是很久以来淤积下的发泄,她对着镜头大喊“你们不是要拍真

实的嘛,这就是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22/23

真实的我。。。。。。”看着让人心疼却自知我们也还无力改

变。春节一过,三人再次

踏上回广州的火车,夫妇俩心力憔悴,丽琴对着窗外不住的凝

视,也让我们看到

了她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

“对我们来说,自由就是快乐”,换到一家酒吧工作的丽琴稚嫩

的脸在夜店

红灯绿酒下被映照得迷离惶惑。未来毫不确定,家对于她却已没

有归去的意义。

影片最后即使很心疼丈夫一个人外出打工,但为了不让儿子再重

蹈覆辙,陈素琴

还是决定回到四川老家去照顾儿子。又一年的春运,依然熙熙攘

攘的人群,陈素

琴一个人落寞的背影消失在了人群中。

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三年的时间纪录、沉淀下了太多的东

西。在影

片中一个俯拍镜头出现了好几次:黑压压的人群,排着长长的队

在等待着可以踏

上火车的那一刻。“归途列车”,可真正的归途又在何处,国家

发展的步子依然在

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23/23

加快,可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付出了太

多,可是又收获

了多少,他们的前途,他们的未来究竟又在哪里?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张晓波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7:42: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63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徐工de400
下一篇:春晚吐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