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边城 教案

更新时间:2023-02-04 04:26:14 阅读: 评论:0

中考面对面语文2019-书房英文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qq密保修改)

必修五《边城》教案

必修五《边城》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

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

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

面我们为你带来《边城》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必修五《边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领略湘西边远小城神奇秀美的风光。

2、感悟边城淳朴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

3、欣赏小说朴素、饱满、不雕饰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

会分析人物形象。

2、概括小说的情节,领会小说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图景,感悟

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同学们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

尚情操。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不同的角度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各方面。在课前充分预习,反复朗读的前提下,

课堂上着重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的手法达到教学目

标。

教学课时

在同学充分预习的前提下,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湘西风景的光碟、电影“边城”片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用竹笛和古筝合奏的江南民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作为背景音乐,

用多媒体播放几幅湘西风景的画面,同时用画外音朗诵下面这段话:

“《边城》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她完美无瑕的融合和游刃有余

的真实,通过流自笔端的汩汩文字,载着清雅恬静的风景与这水乡故

事一脉相承的完整,使得我们不由自主地要走进这座用湘西的青山绿

水、古朴淳厚的世俗人情及作者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美构筑的具有桃

花源般神奇的古老边城,去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

二、感知情节

1、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边城”中与课文相关的片段。

2、由两个学生合作(补充)概括课文节选部分的情节。

3、教师结合“边城”全篇来概括小说的整体情节。

三、分析环境:

(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

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

特点?

明确:P16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落日薄雾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

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

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

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

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P19.中秋、过年: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

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

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

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

与儿子……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组探究

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

爷爷与乡邻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

心理的有关语句。

A、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

送的对话。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

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

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

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

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

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

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

把走去”。“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

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

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

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

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

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

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

翠回家。(四次)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

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

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

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

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语言)

Q: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

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

的是什么事吗?

明确: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

吗?’”“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

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

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

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

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

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

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项原则翠翠:记忆所止处:思

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

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

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

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

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

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

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

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

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

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

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

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

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

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

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

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

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四、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

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

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

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

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

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

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五、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总

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

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

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

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

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

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六、通读全文探究: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

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参考答案::1、P14、15:军民同乐;2、P15: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

子情;3、《边城》中显示的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

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

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

赏边城的美丽。

七.课外拓展

研讨:1。作者沈从文为什么能把边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

美好?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

无什么渣滓,透明烛明,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

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

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家书)

2.既然本文作者充满“爱”写了人间的爱和真情,为何不以爱或

与真情有关的词语作题目,而以“边城”为题?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苗族人,生于湘西长于湘西,21岁时

抱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才来到北京,然而迎接

他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每日

每时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

的灵魂。“五四”运动创造的精神使他愈来愈坚信:目前这个黑暗社

会旧有的一切实在不能也不应继续存在下去了。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家

要脱离目前的苦难,惟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因此,重造

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从文最热切、最坚决的追求。为此,他一

面以愤怒、颤栗的感情,选择男女关系为解剖的切入点,对都市上流

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画,另一方面他

又把探寻的目光转而投向他早年生活过的每那个“充满原始神秘的恐

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浪漫与严肃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

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请,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

那里的风物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而《边城》正是其中最优

美动听的一支。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

事情”。《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

(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他在《长河。题记》中说:“去乡

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

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

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

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惟利的

人生观。”

由此,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

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

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

“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惟

利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

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

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它既是

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生活是真实的,又是理想化的。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

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文小说习

作选。代序》)

他主张: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

‘向善’的力量。”

八、延伸拓展

1、运用课件展示两首古诗:《蒹葭》《上邪》

2、启发同学结合翠翠的爱情,体会古人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贞。

九、布置作业

1、把课文节选部分改编成剧本,并试着排演。

2、课外阅读《边城》全文,并尽量找来沈从文的其他作品阅读。

十、板书设计

一种优美、自然、健康而又

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傩送

翠翠

爷爷

顺顺

朦胧的爱情

祖孙之情

天保

教学反思

《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

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边城》

是要阐释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

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性的美,无处不美。而这爱和

美的背后无疑暗伏着一种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画的人生、社会本身的

缺憾,比如“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的凄凉的故事结局,“人类灵魂

的相互孤立”,小说流溢的神秘宿命气息等。这爱和美在从很久以前

开始的现实中的消失,这就是所谓“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

情”。

《边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诉求。“我将这个民族为

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

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

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

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

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

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

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小说践行

着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结实、匀称的供奉‘人性’的中国的希腊小

庙”的理想。

如此美丽,如此丰富,“边城”让人心驰神往,想来教和学都该

是极其美丽的事情。但是我显然被冲昏了头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

的阅读障碍,也忽视了对最佳课堂结构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尝试是

失败的。

本课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且营造让学生

迅速进入的“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在哪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替

学生做主,得让他们自己说,于是就有了课堂开始阶段“一个词、一

句话、一段文表达你的阅读感受”的环节设计,学生的表达指向是丰

富的准确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刻的问题的提出就顺理成

章了——请问这究竟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学生肯定会说是小说,因为

教材就是这样介绍的。但是我将坚持说《边城》更像散文,因为她具

备散文情意真、内容美、形式自由的三个特质。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文

本中的美点,探讨美在何处,怎么美,为什么美。于是引领学生或者

说被学生引领共同走入《边城》的角角落落,在沈从文如诗的文字美

丽的肌理褶皱里,领略茶峒的秀丽风光,体会边地淳朴的民风,理解

翠翠美丽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傩送等人间真挚、朴素的爱和闪

耀在他们身上的美丽的人性光芒,为故事的忧伤而忧伤,为这一曲古

朴的爱和美的颂歌而神往,悄悄逼近《边城》这一次对人生、社会

“观”“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谐的有张力的“场”。《边城》的“场”

在何处?城市少年看得见天空中被夕阳烘成的桃花色的薄云吗?杜鹃的

叫声是怎样一种叫声?泥土草木和各种甲虫类气味是怎样一种气味?山

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变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莺夜半的吵闹和闭着眼的

安睡与繁密如落雨的虫声是怎样美妙的复奏?……我曾试图利用音像的

资料来帮助我建造这个“场”,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绍典主

任“课堂要原生态”的叮嘱更坚定了我远离现代技术的主意。因为所

有形象直观具体的解释都有可能是对丰富的简化,对真实的歪曲,对

深刻的疏离。于是我赤手空拳,试图用最原始的说和写,思考和交流

来营造这个“场”。转接是流畅的,过程是自由的,气氛是民主的,

不要预设,拒绝灌输,在行走中寻找闪亮的星星,捡拾美丽的珠贝。

当然还有开头那“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另外一种人

生”,结尾“蕴藏的热情、隐伏的悲痛”的点拨,帮助我营造着这个

“场”。我们所依靠的只是我们那一颗颗敏感善良的心、聪慧正直的

脑。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从心,我还是觉察到了学生、我与《边城》

的疏离,我和学生的疏离,我和所有在场者的疏离,我有了逃走的欲

望,逃到边城中去,逃到那一个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发

现我的官能的不足,发现我的认知的浅薄,我渴望将自己的这些体验

汇入到《边城》所在的那一条人类整体经验的河流中去,虽然未知前

方在何处。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4:26: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60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边城 教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