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李四光(中国著名地质学家)
中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擅长小提琴,还会作曲。
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
东北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的首任院长。
中文名李四光
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国籍:中国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湖北省黄冈市黄冈县(今团风县)
出生日期:1889(己丑年)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1971(辛亥年)年4月29日
职业:科学家,教授
毕业院校: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为我国石油的勘探和开发贡献重大
主要成就:为中国原子弹研发作出突出贡献创立地质力学理论为中国氢弹的研制作出重大贡献
代表作品:《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概论》
大事年份表:
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
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因报名时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最后将错就错,将
“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李四光”至此得名。
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李四光官费赴日本留学读大阪高工船用机关科,宣统二年毕业(1910)。因
其在日本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并获孙中山赞誉,送其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其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
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
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
1917年,李四光从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18年,他回到国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20年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
1927年,李四光应蔡元培的约请,离开北京南下,主持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
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选定了武汉大学的新校址(武汉大学内还有李四光选址的雕像)。
1932年任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代理校长,1937年任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名誉教授。
1944-1946年,任重庆大学教授,并在重庆大学开设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然做好回国准备时却被伦敦的
一位朋友(凌叔华.陈源夫妇)告知,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其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
协委员职务,否则将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夫妇二人在巴
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1951年8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
2/4
为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1952年李四光
再次应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
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
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名字由来
李四光出身于穷苦家庭。因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亲李卓侯给他起了个名字:李仲揆。
1902年,在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导下,湖北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的中小学堂,除了教学生
传统的经书,还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仲揆跃跃欲试。
1902年,李仲揆来到武昌,在湖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可能是太紧张了,他误将年龄“十四”填
在了姓名栏里。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
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
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李四光的名字被响当当地载入中国乃至世界
科学史册。
科学救国
李四光在农村生活了近14个年头。从五六岁起,他就在父亲教书的私塾里读书,还要帮着母亲打柴、
舂米、推磨、提水……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刻苦奋斗的精神和倔强的性格。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后,洋务派兴起,湖北办起了许多新学堂,以讲新学而标新立异。李四光被深深
地吸引,他只身前去投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在新学堂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由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被省里选作官费留学生,送到日
本学造船。
李四光在日本度过了7年,在那里,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李四光回国后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参加了汉口的保卫战,作为新被任命的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
议,他亲自组织码头工人和人力车夫运军火、上前线。随后,他被选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正当
李四光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之时,辛亥革命失败了。他发愤专心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走“科学救国”之
路。他去英国留学,先是学采矿,以后转到地质。他祈盼着有一天,得见政治清明之世,为祖国贡献
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留学生活并不轻松。为了维持不断上涨的学费,李四光假期到矿山去做工。在伯明翰大学的6年里,
他不仅专业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先后获得了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婉
言拒绝了一家矿山的高薪聘请,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
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名字真正为普通大众所熟知是在唐山大地震之后。那次大灾发生后,坊间流传着李
四光能够预测预报地震的说法,据说李四光曾经提醒从事地震研究的科研人员要注意河北河间、沧州,
要注意渤海,要注意云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炉霍,要注意云南的彝良大关,要注意松潘,要注意唐山
等等,这些被李四光点了名的地方后来大都发生了地震,不过,李四光是不是讲过这番话,何时讲这
番话至今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李四光主张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鲜为人知
李四光的家乡是湖北黄冈回龙镇下张家湾乡的一个穷山村。他14岁出国留学,凭的是自己勤奋努力
得来的成绩。李四光先去日本学造船,后去英国学采矿,最后确定以地质学为终身事业,但也付出了
不少实际代价。
在去日本学造船的船上,因为穷,买不起正式的铺位,只好白天窝在底舱,晚上在船顶过夜。不想受
了风寒,大病一场,又因没钱医治,落下一个毛病——不能吃肉,一吃就犯病。此后他一生与肉绝缘。
去英国留学,写毕业论文时,腿上长了一个脓疮,也因为既没钱又没时间,耽误了治疗,他索性用刮
胡刀片自己把疮刮掉,腿上落下一个大疤。
3/4
晚年的李四光,生活很简单。饮食上不沾荤腥。衣着也很不讲究,得过且过,甚至补丁摞补丁。李四
光去世后,工作人员想找几样遗物留下来,找来找去也没发现什么像样的值得保存的东西。李四光身
兼多职,但除了必须出席的会议,他从不在类似晚会、纪念性活动这样的场合露面。他总觉得年岁越
大,时间越紧,要尽可能地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用的地方。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个人贡献
1.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2.运用力学对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的研究,创建“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的概念。预
测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存有石油,后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油田的发现
证实其预测。
3.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对中国北部䗴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的研究是中国
最早进行的䗴类及石炭二叠系研究。其创立的“䗴”字,用来翻译Fusulinid(一种早已灭绝的有孔
虫,属于原生动物),为中国古生物学界所沿用。
4.提出了华东第四纪冰川存在的理论。
5.地震预报:李四光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李四光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
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李四光在晚年,为中国地热的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开创了活动构造
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中国学科大交
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地质力学
发现冰川
李四光到北大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以严谨的冶学作风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
放过。学校经费不足,他带领学生白手起家搞建设,将学习环境收拾得十分雅静。
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蜒科的鉴定方
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不为已有
的观点和学说所束缚,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寻找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真理。因此,他能不断提
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例如,从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
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
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
间,就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越来越相信自
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
到会的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轻蔑地一笑,予以否定。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
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
当李四光的这个学术观点再次在中国地质学会上发表以后,引起了1934年著名的庐山辩论。在民国
时期注重学术,外国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开拓推广学术的精神到中国来。因此,尽管大量事
实摆在眼前,几位外国学者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
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
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可是,他知道,这
还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叫“白石陈列馆”
(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得到全面阐述。可惜由于抗战爆发,
这部书10年后才得以出版。
4/4
地震预测
在1966年邢台大地震后,李四光“教导我们”要注意河北河间、沧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云南通
海;要注意四川炉霍;要注意云南的彝良大关;要注意松潘;要注意唐山……这一路走来,都被李四
光言中。当时很多科学家认为地震是无法预报的,李四光斩钉截铁地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周总理
说过:“李四光力排众议,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文中用了一连串的“要注意”,这种特殊的表达
方式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音乐贡献
地质学家李四光还是一位音乐迷,谱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
李四光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生前用过的小提琴引起参观者关注。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马胜云称,李四光在英国留学时迷上小提琴。
李四光在英国苦读7年,1920年回国前,他提笔写下小提琴曲《行路难》。据上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
室考证,它是有曲谱为证的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
感情经历
1918年,李四光回到国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到北京后,认识了温柔娴静而又高雅漂亮的才女
许淑彬。许淑彬,闺名许璘,江苏无锡人。晚清学者许士熊女儿。
许淑彬少有大志。由于家庭开明,从小便走进学堂。父亲去世后,由母亲和已经成家立业的哥哥供应
上完了大学。
李四光将父亲给他的家书转寄许淑彬,婉转的表达了求亲之意。
许淑彬的家人经过反复考虑,同意了这门婚事,这样,李四光和许淑彬两人没有海誓山盟,却很快走
进了结婚礼堂。他们相敬如宾,开始了共同的人生旅程。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3:32: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58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