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宋明理学的特点

更新时间:2023-02-04 03:25:27 阅读: 评论:0

适合小学生看最火的电影-彩虹造句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药膳汤)

【⾼考备考】⾼考历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让你搞懂!)

⾼考历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让你搞懂!)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考试说明】

(1)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学。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命题规律】

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坚持和追求学科素养培养、学科能⼒培养⽅向,注重引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导向。试题对知识

的考查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的取向,注重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加强对中国传统优

秀⽂化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内涵,这是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的突出特点。在试题中融⼊中国传统优

秀⽂化,传播社会主义核⼼价值观,这对于学⽣树⽴正确的理想⽬标具有积极意义

【命题趋势】

2018年学⽣在备考中应注意以下内容:主要从代表⼈物及其思想主张、历史地位与影响的⾓度考查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新

儒学反映时代特⾊的思想主张,并分析这些思想主张的经济根源。针对全国卷⾼考突出思想⽂明史与政治⽂明史、经济

⽂明史之间的关系,强调思想发展对社会变⾰的推动作⽤和中华⽂明发展的特点,在复习中要打破模块,构建完整的知

识⽹络。⼆是从时代背景、代表⼈物、主要观点和产⽣影响等⽅⾯,⽐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学,认识两者的异同。三是

梳理儒家思想发展的脉络,学会从多⾓度分析其在不同时代命运不同的原因。四是搜集“⼆程”、朱熹、陆九渊、王阳

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的思想⾔论,培养史料研读的能⼒。

考点1宋明理学

【主⼲梳理·知识⾃查】

⼀、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2.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的潮流弥漫到社会⽣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为了重兴儒学,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易混辨析]

“三教合⼀”并不等同于“三教合并”

“三教合⼀”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是佛、道、儒的融合、渗透,为儒学的新发展、理学的诞⽣奠

定了基础。

⼆、内容

代表主要观点

程颐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法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学伦理道德,在⼈⾝上就是⼈

程颢

朱熹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法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学伦理道德,在⼈⾝上就是⼈

性;“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法;强调“存天理,灭⼈欲”

陆九

“⼼即理也”,⼼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以求理的⽅法

王守

“致良知”“⼼外⽆物”“知⾏合⼀”

三、地位: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哲学,在政治⽣活、⽂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影响深远;

明中期以后陆王⼼学得到⼴泛传播。

四、评价

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量,注重⽓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我节制、发奋⽴志,强调⼈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凸显了⼈性的庄严。

2.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们的⾃然欲求,产⽣了消极影响。

【史论归纳】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

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

⼈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

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内容。

(3)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上学,把佛教、道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们作为理学的核⼼

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欲”的道德主张。

⼆、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了哪些历史影响?

【提⽰】 (1)积极⽅⾯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定

的进步性。

②⼼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量,注重⽓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我节制、发奋⽴志,强调⼈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

(2)消极⽅⾯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们的⾃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哲学,从⽽束缚了⼈们的思想。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哲学,从⽽束缚了⼈们的思想。

③夸⼤了“⼼”即良知的作⽤,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三、全⾯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学的关系

(1)相通之处

①在内容上是相通的,都承认“理”的存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

德伦理,体现在⼈⾝上就是⼈性。

②在道德修养上,⼆者都主张“存天理,灭⼈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

性”或“善之本⼼”。

③⼆者的实质⽬的是相通的,都强调“理”是⼈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的⽬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境

界,与天理为⼀。最终⽬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的⾃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2)分歧之处

①在思想内容上: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的约束⼒,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陆王之“⼼”则更侧重于⼈⼼

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正是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法上的直接

对⽴。

②在修养⽅法上:程朱理学的修养⽅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

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学的修养⽅法表现为“发明本⼼”,认为良知就是本⼼,就是“理”,

求“理”就是进⾏内⼼的反省。

考点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主⼲梳理·知识⾃查】

⼀、“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阶级⽭盾尖锐。

(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拜⾦逐利风⽓盛⾏,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思想: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

(4)个⼈因素:不少⼠⼈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

2.主张

(1)学术上: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论。

(2)道德上:批判传统道德,倡导个性的⾃由发展。

(3)哲学上:提出“万物皆⽣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明末清初三⼤思想家

1.王夫之

(1)世界观:强调“理在⽓中”。

(1)世界观:强调“理在⽓中”。

(2)⽅法论:宣扬“形、神、物三相遇⽽知觉乃发”,颠覆了程朱理学“道在⽓先”。

(3)伦理学: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2.黄宗羲

(1)反对专制暴君政治,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害者”。

(2)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提出⽤“天下之法”取代“⼀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治”。

(4)主张“是⾮决于学校”。

3.顾炎武

(1)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2)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致⼒于社会变⾰。

(3)主张“经世致⽤”。

[概念阐释]

“经世致⽤”的内涵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理想抱负,志存⾼远,胸怀天下;“致⽤”的内涵是“学⽤结合”,强调要理论联

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其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要求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

际问题。

三、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评价

1.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注⼊了新的活⼒。

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3.明末的批判思潮深刻地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命家,⿎动着反对清王朝的民主⾰命。

[误区警⽰]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并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

他们所提出的⼀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因此它们绝对不能等同于资

产阶级启蒙思想。

【史论归纳】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万世之⾄论”,否定孔⼦是“天⽣圣⼈”。

(2)反封建专制,带有⼀定的民主⾊彩。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以天下之害尽归于⼈”,提出君主专

(2)反封建专制,带有⼀定的民主⾊彩。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以天下之害尽归于⼈”,提出君主专

制是“天下之⼤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

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了⼀定的影响。

(3)提倡“经世致⽤”。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于社会变⾰,⼒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当时的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商皆本”的主张。

【知识交汇】

⼀、程朱理学与陆王⼼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陆王⼼学

不同

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

“⼼”是万

物的本原

哲学

范畴

客观唯⼼主义主观唯⼼主义

修养

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求“理”)

“⼼即理也”“致良知”(通过内⼼反省

求“理”)

相同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

统治,扼制⼈的⾃然欲求

内容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的⾃然欲求;都强调⼈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

(1)批判、继承:黄宗羲批判旧儒学“君为⾂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

张发挥孔⼦的“博学于⽂,⾏⼰有耻”的积极思想。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知论”。

(2)发展:提出⼀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未曾提出的,具有民主⾊彩。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

命。

三、明末清初思想活跃但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明清时期,中国已进⼊封建社会晚期。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3)思想⽂化:礼教纲常,⽂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的作⽤是有限的,不能成为

时代的主流思想。

四、儒家思想创⽴后经历了⼀系列的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试归纳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的交融。

【提⽰】

战国时

针对春秋儒学受冷落的境遇,荀⼦改造儒学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

应社会的需要,成为诸⼦百家中的蔚然⼤宗

西汉时

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家的⼀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的新儒学体系。汉武帝采

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正统地位

魏晋隋

唐时期

针对佛教盛⾏,道教⼴为传播的局⾯,儒学吸收佛道精神,三教合⼀。中华⽂明兼收并蓄,形成盛唐的辉煌⽂

宋代

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基础上,吸收佛道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封

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以理学为基础的局⾯

明代王守仁把理学发展到“⼼学”,更多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即理也”“⼼外⽆物”等主观唯⼼论的宇宙观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3:2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58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机务员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