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
————————————————————————————————作者:
————————————————————————————————日期:
ﻩ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这本书的内容是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并通过
这些事例和解释来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这本书是美国教授罗伯特•弗兰克在康
奈尔大学教经济学课程的时候,收集学生课堂问题和作业而编辑的一本书―――
《牛奶可乐经济学》上面的问题,在看到解释后的,才恍然大悟,事情原来是这
样子的。也正是这样源于生活、妙趣横生的问题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人能够根据自身利益的得失来权衡自己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周边的事物,没有对发生在身边事物的存在性进行思
考,更没有对其合理性进行考量,没有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深入地探究。其实,日
常生活中每种事物的背后都蕴含着经济学道理。这本书收录了多个有趣的例子,
根据具体事例理解这些原理,谁都能毫不费力地掌握它。他提取日常生活经验中
100多个事例,教会你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
地应用经济学原理,与此同时,在这种愉悦而轻松的阅读中掌握了经济学看似深
奥的原理,认识世界的水平也就提高了,在决策时也就更加富于理性。
那么,又如何来解释所看到的现象?此书,提供了两个准则:一是机会成本
原则,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
值。二是成本效益原则。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
该这么做。
理论来自于生活,现在回答开头的问题:一是因为消费的习惯,可乐大多是直
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圆柱形拿在手里更方便,而牛奶却不是这样,虽然有的配了
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高,用方盒子装
无非就是能节省点贮存空间,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运营
成本低。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
这样的问题书中还提出来许多,譬如“为什么女士衣服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
边”,“为什么酒吧里白开水比花生卖得更贵?”这些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
可是却少有人再深一层去追根溯源,作者引用这些例子来印证他的诸多“折扣经
济学”、“机会成本”等概念,那么我们其实从同样的现象中可以找到其他学科
领域的根源。
整本书读下来,不会觉得晦涩,彻底打消了“经济学”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碍。
平时在课堂上学到的经济学几乎都是一些生硬的原理,而这本书向我们展示的经
济学却是有趣的,生动的。而从这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各种与生活相贴切的例子
中,我们也很容易就学会了经济学相关的一些知识。
读《一问一世界》有感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的一部著作,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我第一次试图去了解
一个电视传媒人的生平,里面的一切对我来说似乎都能一起极大的好奇。
这本书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杨澜个人的成长历程;另外一条线索是电视传媒
界的兴衰与发展历程。两条线索交织着,按照时间顺序正叙。作为一代中国最著
名的记者型主持人,我看到杨澜的奋斗与坚持,也看到很多电视传媒人、世界知名
主持人对这个领域发表的观点与思想。它不是一本深刻而严肃的教课书,相反里
面更多的是活生生的人与一些看似琐碎实则折射出人性的细节,它由种种真实的
故事串联而成,让一个行外人了解到了一个优秀电视传媒人的眼界及思想。读完
之后给我印象最深刻启示和思考有以下几个方面:ﻫ
首先,我印象很深的书中一句标题是:“世有疑惑,必须发问”。这是书的序
言标题。杨澜讲述了她求学时的经历,在美国上大学,她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就是
之前在国内教育体制下,让中国的学生们几乎不善于提问。而这也是让我感同身
受的。我们在上课时,提问方似乎永远是老师而非学生,作为学生,我们只是接
受知识,再把这些知识反馈给老师。思考-发问-思考,却是探索的过程。提问,
代表着一种思考的积极性与讨论的参与度,它标志着从被动接受的过程向积极探
索的过程的转变。
其次,如果想要进行跨文化对话,那么掌握一门母语以外的语言,是绝对必
要的。这个的重要性自不必言说,掌握一种语言,就为我们推开了另一个世界的
大门。杨澜英文专业的背景也为她后来的发展与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掌握某一些学科的专业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杨澜在哥伦比亚大学读
书时主动选修了社会学专业。杨澜的书中也说过,提问并非来自于无知,相反只
有知道得越多,才能提出更多越有价值的问题。杨澜表明了她的看法,如今的新
闻时代,早已超越了仅仅是问who,when,where,what,why就能写出一篇好报
道。现在,一个优质的报道更多地与背景链接有关,即把一个孤立的事件放在一
定时间和社会背景的坐标上,给受众一个理解和思考的框架。而这需要比较专业
的知识。能写出优质的文章,总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与广阔的思考,要么是政治与
经济领域,要么是人文科学领域,要么是自然科学领域。
最后,无论是不是记者,最重要的都是好奇与坚持。“真相从不简单纯粹”,
CBS主播丹·拉瑟曾对杨澜如是说。2002年获得普利策奖的艾美·高斯坦
说:“成为好记者的两个特征是好奇与坚持。”不仅仅是记者,在任何一个领域
里,好奇心引领着人们一步步接近真相,好奇带来思考,思考引起发问,发问得
到答案,然后再质疑,再发问。这个反复的过程就是探索与深入地了解,只有好
奇心,那种迫切的想要了解、想要知道的热情能带领我们。坚持的意义在于追求
真相与探索真理的过程从不如人们所希翼的那般一帆风顺。
道理说出来的时候往往总是很简单,看似是常识一般,而我们却总善于遗
忘。记者是以提问为生的人,但提问与思考,对于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对于大
多数人的意义,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是向别人发问,而是向我们自己,我们的整个
生活发问。不仅仅是“让我问问你”,也可以说“让我问问自己”。
国贸
0802刘婉婷
教师签字:
读《穷爸爸,富爸爸》有感
书的故事主要是讲两个爸爸——穷爸爸与富爸爸穷爸爸是他的亲生父亲,受
过全面的高等教育,拥有体面的工作(美国某州的教育厅厅长),收入颇丰,却终
身面临财务困境。而富爸爸是他朋友的父亲,中学就缀学了,却因为有正确的金
钱观念和超人的理财技能、商业才干,最后,成为了一个乐观的亿万富翁。这位
富爸爸仿佛现实生活中的比尔·盖茨等成功人士。他们虽然没有接受或未完成高
等教育,却是现实社会的成功者。尽管两个爸爸的事业都非常的成功,但他们对
金钱、财务、职业、事业的看法却截然相反。最终决定了一个终生为财务问题所
困扰,而另一个身后留下了千万美元的巨额财产。也许在某一程度上也可以说是
富人的观念与穷人的观念的差别吧。
虽然两个爸爸工作都很努力,但是当遇到钱的问题时,富爸爸总会去想办法
解决,而穷爸爸总是习惯于顺其自然,而不能跳出牢笼寻找其他解决之道,只是一
味地顺其自然吧。就像我前面所说的,穷爸爸与富爸爸在观念上有很多差异:第
一,穷爸爸认为在经济上政府会关心你,满足你的要求,所以总是很关心加薪,
退休政策这类事情。而富爸爸则信奉完全的经济独立,他反对人们“理所当然”
的心理,并认为正是这种心理造就了一批虚弱的,经济上依赖他人的人。第二:
穷爸爸自己承认自己是穷人,嘴里经常挂着“人家说我是没钱的人”,“人家有
钱,我哪能比”,“有没有适合我穷人发财的创业方式?”等等;富爸爸就是身无
分文,衣服破烂,也是认为自己是富人。因为今天不是富人,明天也是,就是明
天不是,后天也要是,后天再不是,终有一天是。35岁不是,80岁也要是。穷爸
爸是最怕风险,做事稳稳当当,按照大众或者大众思维办事,不敢出错。比如大
家都说“铁饭碗”好,于是也拼命叫儿子好好念书搞个“铁饭碗”。或者有一天
终于决心投了几万做生意,却亏了,就想被蛇咬了一样再也不敢投资了;富爸爸
却认为胜败兵家常事,不要怕风险,就是亏了几十万也是坦然面对,总结经验,越
战越勇。
另外富爸爸认为赚钱跟能力关系不大,跟观念有关。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
的。穷爸爸喜欢一窝蜂,用感情思考多过脑袋思考,有人说某只股票好,不管三
七二十一也跟着买,有人说加入某某(传销)会成为富翁,一窝蜂拼命往里挤,说
“我亲戚难道还会骗我?,“或者人家都登上报纸了,应该没错”;
等等
当我看这本书时,最大的感触就是:生活中我们都是穷爸爸。这是一件很可
悲的事:生活中的我们每天都在为金钱而烦恼。今天楼价又涨了,才米油盐有贵
啦。
处在困境的我们却不愿打破现状,应为我们都喜欢“稳稳当当”,我想这也
是为什么公务员在中国如此热门的原因之一吧。尽管思想的力量从不能被测量或
评估,但我认为富爸爸的金钱观对我们有更大的启发性和借鉴之处。了解钱,运
用钱,即使不能拥有很多的钱,但至少不要被金钱困扰一生。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3:20: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58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