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

更新时间:2023-02-04 02:27:10 阅读: 评论:0

高考考试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李成环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玉米受潮后产生的致癌物质是)

一、教案背景

1、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学生能够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每首诗的诗意和主题。

③发现理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尝试同学间互助解答。

二、教学课题:古诗词赏析《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生能够理解每首诗的诗意和主题。

②、学生会赏析每首诗中的名句。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③、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或词人从内心深处流露的情感,能够产生共鸣。

四、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两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学生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

大体可读懂课文。在学习时宜从整体感知作者在诗中描绘的情景,从而了解诗的

内涵美,然后从用词的角度深入分析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深入分析的过程

中我们应注意通过朗读品味。

【百度搜索】/page/06-06-18/

2、写作背景: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人。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治

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

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百度搜索】/page/06-06-13/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两首咏月诗词来学会

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怀人的思想感情。

(三)在诵读的基础上,用流畅的语言梳理每首诗的画面。

(四)根据赏析材料,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和诗词中的一个字。

(五)背诵,默写。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

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

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

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

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

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

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

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

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

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

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

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

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

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

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

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

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

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

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

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

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

人。【百度搜索】/cms/?topicId=125&merchant=1

【问题】1、暗写诗人望月,点题之笔的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请赏析。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净素洁之感,使人不禁联想

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三个字,朴实、

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这里的桂花

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望月,正是全篇的点题之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冷”字既写

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无声”二字,细致的表现

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我们丰美的联想。

2、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

范围,境界高远;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不

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表现得蕴藉深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

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

3、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

表达

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4、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

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百度搜索】/post/200403/

5、《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

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而“在”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6、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

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

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

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当时作者政治上很不得意,冷漠的现实使他幻想超然物

外,精神有所寄托,可是又多顾虑,内心矛盾苦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

蕴涵哲理,诗人认为,自古至今,人间天上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本来就有悲欢离合,就像天上明

月时圆时缺、时阴时晴一样,这是自然常理。这首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词作,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

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是表达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

【问题】1、词的上下阙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这首诗上阙写诗人饮酒问天,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下阙写词人问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愿。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事古难全”赏析。

包涵着人生哲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是自然的常

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3、试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解释并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婵娟”,这里指月亮。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

者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赏析。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

解决的永恒主题,因而自解自叹了。

5、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

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6、说说“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想到月宫去,却又彷徨。反映了作者想超脱尘世而又热爱人间的激烈的内心矛盾。

【百度搜索】/question/

七、教学反思

两首咏月诗词,前两首是古诗词,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渎古诗词的能力。可不串讲,带之以学生自

学,辅以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悟得阅读古诗词的门径。还可印发有关课文诗词的

赏析文章,让学生自己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分析得特别精彩?为什么精彩?你有

没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2:27: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56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